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建设研究
2023-06-23丁艳飞
藏品档案是反映藏品史实的第一手资料,记录着藏品最原始的资料。它不仅可以提供关于藏品的准确完整的文字说明,而且是一个博物馆文物藏品管理、利用、研究的科学依据。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院藏文物3万余件套(实际数量19万件),藏品的档案管理工作至关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文物藏品档案面临着从纸质档案到电子档案的转型。为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博物院的藏品档案管理、研究工作也须与时俱进。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让纸质档案与电子信息档案相互依托,利用现代科技与设备,把文物信息通过科学的数字化手段,以“文物互动展示系统(魔墙)”与“数字展厅”这种创新的文物鉴赏方式全方位地展示给公众,从而更好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让文物“活起来”,对于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1 藏品档案现状和发展趋势
依据《博物馆管理条例》的规范,避暑山庄博物院目前的藏品档案有藏品总登记簿、藏品分类登记簿、参考品登记簿、借出品、借入品登记簿及复制品登记簿等一套完整、准确的文物财产账,这些财产账不仅是检查藏品数量和质量的根据,也是国家文化财产保管的法律依据。
藏品档案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是藏品总登记簿。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严肃认真地进行藏品总登记簿的建立工作,按照凡是经过鉴定入藏的文物即成为国家的科学文化财产的原则,工作人员对每一件藏品都依据入院凭证,进行反复核对并及时登入藏品总登记簿。总登记簿委派品行端正人员专门负责管理,而且专职负责总登记账簿的记账人员不能兼做文物库房保管员,必须做到账、物分管,永久保管。同时,藏品总登记簿记账人员,在登记时严格按照规定格式,逐条逐次用不褪色墨水笔填写,字迹工整、清晰,如有改正,用红墨水笔画双线,由经办人在红杠处盖章。藏品总登记账簿不能当作藏品目录翻阅,具有一定机密性,需要按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制定的管理制度认真执行。
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在填写总登记账簿的同时,填写藏品登记卡,所填写项目和内容与总登记账簿相同,藏品登记卡随同藏品一并交文物库房保管,做到了账、物、卡三者相符。
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于2008年建立藏品数据库,创建了一套完整的电子信息账,并委派专人管理,同时按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在最大限度降低文物库保管员参与前提下,实现藏品本体信息资源的逻辑关联,并得到有序管理,规避了一定的风险系数。电子档是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的基础,是“十四五”规划的总趋势,对更好地做好预防性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对所有入藏文物相关的原始单据、记录、协议等都已一并归档,永久保管。如2020年至2022年完成的“避暑山庄博物馆可移动文物修复项目”“避暑山庄博物馆可移动数字化保护项目”“避暑山庄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涉及的所有文件及方案一并存档保存,并有专人负责管理。
目前正在进行的是藏品档案手抄账项目。这套档案包含有文物的所有信息,除总登记账信息外,还有鉴定记录、铭记、题跋、流传经历、照片、拓片、绘图、检验报告、入藏后的提用、保护措施、损伤与修复、研究发表等信息都要一一收录。
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对藏品实行计量化管理,通过精准的数字反映了收藏的实际情况,具体体现在藏品年度统计,对原有数、增减数和累积总数的统计;藏品复仿制品的统计,文物所有权变动数字、征集入藏数、拨出数、交换数、注销数等的统计;对提出展览、研究、观赏、复制、照相、录像、借用等数字的统计;提出进行修复、保养艺术处理数字的统计。上述皆为对文物的量化管理、细化藏品档案、藏品预防性保护的有效措施。
2 文物互动展示系统(魔墙)与数字展厅的应用
近年来,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生活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肩负收藏、保护、展览、研究、宣教职能的博物馆来说,进一步加强文物档案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和保护,深入挖掘文物藏品资源,借助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VR)、互联网等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将传统的纸质文物档案转化为数字图像的信息资源,合理利用三维扫描、智能数据库和数字展示等技术手段,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展示和文化传播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要依靠科技、让文物活起来论述精神的重要举措。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国家文物局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方面的最新精神,融入电子化、多媒体方式和大数据的应用以及数据库建设,逐步搭建“数字博物馆”展示平台,开发数字体验文化产品已成为新模式。但无论是实体文物展览,还是数字化形式的博物馆展览,最核心的东西都是文物藏品内容,文物藏品是博物馆的灵魂,数字化是文物藏品释放新活力的有效手段。
2.1 文物互动展示系统(魔墙)
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院藏文物体系完备、涵盖古今,院藏文物19万件,以清代宫廷御用珍品为主,包含瓷器、珐琅器、玉石器、钱币、铜器、造像、书画、织绣、家具、供法器、塔龛、经卷等30余个类别,以清代宫廷御用珍品为主,大多由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承旨制作,具有质料考究、工艺精良,造型完美、质地讲究的特点,蕴含丰富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不同类别的文物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要求不同,比如丝织品、书画等文物比较脆弱,需要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保存,常规条件下展出会对文物造成损害。博物馆里的文物因受文物保护和展览空间的限制不能一一展出,要以一种创新的展示方式带给观众新鲜的体验感。
文物互动展示系统(魔墙)是通过数字采集技术、虚拟多媒体互动技术进行软件开发,通过物理高清显示屏向参观者展示动态影像画面的一种展示形式。互动多媒体墙选择多块高清屏进行拼接显示,外接使用红外人体感应设备。系统通过数字化多媒体的呈现,只需触摸、点击、查询等操作,在虚与实、动与静的交错中展示文物,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物。
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于2023年8月上线文物互动展示系统(魔墙),精选院藏的215件珍贵文物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其中187件文物进行了三维模型的制作,28件书画类文物进行了高清数据采集。通过计算机的三维建模技术、多媒体展示技术和高精度多点触摸技术相结合,支持全屏操作,能够自动进行区域分配,可容纳多人多点位同时触控而互不干扰。互动展示系统界面绚丽精致,动画流畅,操作简便,它让静态展览内容更加生动、直观,具有良好的吸引力及交互性。当观众的指尖与屏幕触碰互动时, 便会“唤醒沉睡中”的文物,只需通过“移动”“放大”“旋转”等简单操作,就能多角度/位置旋转,缩小放大图片,从而了解馆藏精品文物的相关特征(文字、图片、三维模拟等信息)。
文物互动展示系统(魔墙)作为一款高科技文物展示手段,是博物院与大众交流最直接的桥梁之一,不仅能容纳巨大的藏品和展示信息,也突破了博物馆实体空间的限制,丰富了博物馆的“打开方式”,冲破了观众与文物之间那道玻璃的阻隔,跨越时空与历史对话,为观众提供更好的参观体验。不言而喻,数字化的展示形式真正地让文物“活”起来了。
通过这种数字化形式展现院藏品传统优秀内涵,揭示古代匠人的智慧,侧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在今后的工作将会不断增加藏品数字化的数量。
2.2 数字展厅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逛博物馆早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扑面而来,博物馆领域的各个方面已经开始融入数字化技术,不经意间“数字展厅”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博物馆游览体验。数字展厅是通过图像采集、图像处理、程序开发等技术手段,将博物馆的内部陈列和精品文物“原模原样”搬到互联网上,公众可通过操控界面进行自主漫游,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从而实现“足不出户”就可以全面了解和欣赏文物展览。在提高用户浸入式观展体验、突破空间距离局限的同时,又丰富了公众获取展览信息的途径,有利于历史文化的广泛传播。
常规数字展厅多以展览单元为主线,以文物分布情况作为全景点位采集的根据。这样的设计思路虽能将展览的整体展示于数字展厅,但程序操作上比较繁复,需要观众熟悉使用方法,否则容易错过展项、文物的画面,并且数字展厅参观过程较长,大部分观众不能浏览全部内容,数字展厅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2023年上线的“光阴的故事”数字展厅为“智能导览式”数字展厅,除保留传统数字展厅所有功能,还进一步丰富数字展厅的表现内容,强化了数字展厅的展示作用,给人不一定体验。“光阴的故事”展览面积40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展览内容以老照片、老物件为主,配以场景还原和多媒体展项。数字展厅的设计分为一层展厅、二层展厅、展厅室外三个部分,根据展览动线采集了51个点位全景数据;利用人工智能(AI)配音技术,对展览讲解词进行音频化处理,并同时生成文本格式(SRT)字幕文件,实现音字同步。设计方案以展览主题、展览大纲、展览设计理念为依据,结合展厅的参观路线、展品分布情况合理制定图像采集点位,并将展览内的多媒体展项嵌入数字展厅。程序主要功能包括语音讲解、多媒体展项嵌入、图文热点、场景跳转热点等,以及背景音乐、虚拟现实体验模式、视角切换等辅助功能。全景数据的制作按照单张两亿像素的超高标准执行,保证对展览细节的诠释。展览是静态的,但有了讲解诠释的展览就变得鲜活了。该数字展厅的设计核心就是以“讲解”串联整个展览的场景,并且简化了程序的操作流程,公众只要跟随这位虚拟的“讲解员”观看、聆听,即可深入、完整地了解整个展览,不会错过任何细节。
“智能导览式”数字展厅的程序设计秉持界面简洁、操作流畅、内容丰富、氛围舒适的基本原则,将实体展览高还原度,复刻在互联网的同时,又为展览赋予了互联网特有的包容性与延展性,让展览变得立体,让展品会说话。公众能够突破空间的界限,足不出户,通过手机操控界面,就可以进入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点击“光阴的故事”进入数字展厅,随心所欲、畅游观展。
3 结语
数字化建设是实现博物馆征集、保护、展示、传播、研究和管理活动智能化的前提,是提升博物馆服务、保护、管理能力的首要基础。
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展陈中的应用,使博物馆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以多种技术赋予文物生动性、互动性,让观众能有更直观、更丰富的视觉体验,从而增强了观众的文化体验感,同时使历史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数字时代的到来给文博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物保护和有效利用任重道远。博物馆工作人员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的嘱托,挖掘院藏文物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数字资源为公众服务,有效提升博物院的公众服务和社会服务手段,多措并举让收藏在库房里的精品文物都“活起来”。■
本文系2023年度河北省档案科技项目计划 《让文物 “活起来”,博物馆文物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研究——以避暑山庄博物馆为例》(项目编号2023-X-03)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丁艳飞(1979—),女,河北承德人,本科,文博副研究馆员,就职于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