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文化翻译策略
2023-06-23马鹏飞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各国家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民俗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成为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和增进国际之间理解的重要途径。
目的论作为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翻译理论新范式,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主张译文应当满足特定交际目的和接收者的需求。这种以接收者为导向并注重译文功能的翻译观,为解决民俗文化翻译中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目的论的指导下,翻译不仅是语言与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信息传递。
目的论视角下的民俗文化翻译研究尝试从翻译的目的和接收者的需求出发,探讨如何更准确、更有效地传递民俗文化的内涵与特色,这不仅有助于推动民俗文化翻译的理论研究,还对实际的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目的论有三大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以及忠实原则。目的原则是核心原则,指的是译文需能在目标语言的情境中,达到读者对译文的期待,翻译的目的决定了整个翻译过程。连贯原则是指译文要连贯,通俗易懂,译文既能让读者接受,同时也必须符合目的语文化和其所处的交际语境。忠实原则是指忠实于原文,即译者在处理源语和目标语文化差异的时候,还需注意原文语言风格、用词等特征的保留,需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翻译的目的,进行灵活翻译。这三条原则之间联系紧密。总的来说,一切以目的原则为主导。
本文基于民俗文化翻译的重要性,针对当前民俗文化翻译工作面临的文化内涵丢失和误读、缺乏统一和严格的翻译标准、翻译资源的匮乏及缺乏翻译的创新和本土化等问题,提出了促进文化内涵的准确传达、构建统一且严格的翻译标准、充分利用翻译资源及推动翻译的创新和本土化等策略,以期为民俗文化翻译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提供有益的参考,为翻译理论提供视角,促进我国民俗文化的准确传递和有效传播。本文通过土家族摆手舞的英译分析,根据翻译过程中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探讨土家族民族文化的英译策略。
1 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及其分类
文化负载词不仅是文化传递的媒介,也是国际间理解各自文化的重要链接。它们在传播本国文化的过程中起着关键角色。鉴于中西文化之间的显著差异,中文中的许多文化负载词在英语中很难找到精确的对等表达。翻译学者奈达(Nida,1994)针对这些词汇的文化特性,将它们分类为生态、物质、社会、宗教及语言五种类型[1]。特别是社会文化负载词,这类词汇反映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的习惯、礼仪和生活规范,它们深受特定时代和民族的影响。
2 土家族摆手舞的内涵
摆手舞展示了多种形式和主题,包括模拟古代战斗的“马前舞”,在宫廷中朝拜土王时的“饮宴舞”,反映狩猎活动的“打猎舞”以及劳动生活的“生产舞”,还有描绘日常情景,如“打蚊子”和“水牛打架”等。土家族最初生活在偏远的山区,交通不便,缺少娱乐设施,摆手舞因此成为主要的文化和娱乐活动。通过这些舞蹈可以观察到土家族如何利用舞蹈进行休闲活动。实施“改土归流”政策后,土家族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增加,原本的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及教育方式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例如,土家族巫师的社会地位和巫术影响力减少;一些传统习俗,如抢婚,也逐渐消失。这些变化使得摆手舞中的祭祀功能逐渐淡化,而其娱乐和健身功能得到加强。如今,摆手舞作为一种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已经广泛流行。
3 少数民族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社会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社会文化负载词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体系、个人称谓、民俗习惯、日常行为和地方特色等方面的词汇。以个人称谓为例,这些可以分为“年龄相关称谓”、“皇室称谓”和“官位称谓”等类别。在“官位称谓”中,例如“三公”“卿士”和“大夫”等词汇,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层级结构。翻译这类词汇时,由于文化假设和知识背景的差异,翻译者需要深入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整体社会文化背景,以便更准确地解释和传达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
3.1 音译加注法
音译法是一种通过译音来表达意义的翻译方法。在英汉翻译中,由于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面对语言中的空白及处理专有名词和文化特定词汇时,音译显示出其独到的优势,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叶新,2019)然而,在应用音译时,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则,避免其过度使用和潜在的缺点。音译主要适用于人名、地名和部分文化词汇的翻译,不宜在不适当的情境下使用,以防翻译结果难以理解。加注法是在音译词旁或文本的脚注中,使用简明的词语、短语或句子来进行额外解释。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保留源语的文化特征,同时也能激发目标语读者的共鸣,减少文化差异,实现翻译的忠实性与连贯性的平衡[2]。例如下列句子:
存在一种被称作“阿密妈妈”的儿童保护神,她是一位专门保佑儿童的神灵。拥有孩子的家庭通常都会对她进行崇拜。
译文:There is also a guardian deity for children known as "A Mi Mama(a guardian deity for children)". She is revered as a special deity dedicated to blessing children, worshipped by families with children.
在这个例子中,“阿密妈妈”具有传奇色彩,被敬仰和畏惧,主要是为了祈求她能保佑孩子们健康、快乐和平安。信奉她的家庭通常会在家中的碗橱上贴上剪成小纸人撑伞的形象,并在节日以及每月的初一和十五由母亲进行祭祀,祈求神灵的庇护。由于“mama”这一词汇在全球范围内普遍被理解且与中文拼音相似,因此在这里使用音译是恰当的,无须额外的加注,这样的用法既不会使文本难以理解,也有助于增进外国读者对跨文化内容的理解,从而促进文化的沟通和交流。
3.2 音译直译结合法
直译法旨在同时保持原文的内容和形式,其主要优点是能够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文体和风格,以及其深层含义[3]。然而,直译法的一个缺点是,如果过分追求形式的一致性,可能会限制翻译的灵活性和流畅性。因此,选择使用直译法应基于具体情境的适宜性。正如前文提到的音译法,这种方法能够最大程度地保存原文的文化特点。在恰当的情况下,结合音译和直译可以使译文更加简洁明了,更好地满足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需求,同时兼顾翻译的“忠实性”和“连贯性”。例如,傩舞有多种形式,但目的相同。除了祈求神灵的保佑和灾难的消除外,还祈求农作物丰收、牲畜繁盛、社会安宁以及好运。
译文:Though various forms of Nuo Dance exist, they all aim to achieve the same goals. Besides seeking divine blessings and the removal of calamities, they also pray for abundant crops, thriving livestock, societal peace, and good fortune.
在这个例子中提到的“傩舞”,在汉族文化中通常与神交娱乐,希望祭祀能带来世间的和顺与喜乐。对华夏文明来说,“傩”是一个具有深厚艺术感的文化现象,源自古代的神祖崇拜和对图腾及巫术的深信。为了保留这一特有的文化意象并忠实于原文,采用了音译和意译结合的方法,将其译为“Nuo Dance”。由于“傩”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词汇,音译和直译的结合既保留了其文化特性,也能够帮助目标语言的读者快速理解并与原文建立联系,从而实现翻译的忠实性和连贯性的平衡[4]。
3.3 直译加注法
在土家族村寨中,每年春季举行的最盛大的集体祭祀活动被称为“祭土王”。在这个仪式上,巫师负责祭祀,居民们则会在土王庙前聚集,夜间唱起神圣的歌曲,敲击鼓和敲响钟声,跳起摆手舞。不过,祭祀的具体日期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有的地方从农历正月初三持续到十五。摆手舞是土家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酉水河和乌江流域,尤其是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龙山、永顺等地区。在土家语中,摆手舞被称为舍巴“Sevbax”。这种舞蹈的主要特点是其艺术性和增强体质的效果,有时候被形象地称为“东方迪斯科”。摆手舞最初是作为祭祀活动的一部分而跳舞,土家人会在特定的节日举行以祭祀祖先和领袖为目的的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前人的纪念。摆手舞不仅反映了土家人的生活生产,而且已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
此舞蹈作为一种民族艺术形式,包含了丰富的手部动作,因此用“dancing with swinging hands”来描述这种舞蹈能够引起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共鸣,并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符合翻译的“语内连贯原则”。此外,通过文中的注释“people wave their hands while dancing to offer sacrifice to Gods”,进一步解释了摆手舞对土家族人民的重要文化意义,符合“语际连贯原则”。
4 结语
文化负载词是承载各个国家和民族重要文化信息的关键词汇,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独特特征。精准翻译这些词汇不仅有助于推广中国文化,还能为其带来新的思考和参考。鉴于文化的复杂性,翻译这些词汇时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策略。由于中西文化存在显著差异,很多文化负载词在目标语言中难以找到准确的对等词汇,译者常采用异化翻译策略。这种策略强调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并符合中文读者的阅读偏好,有助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同时,译者也使用一些归化翻译策略,例如意译或改译,这些方法遵循目的论中的目的原则和连贯原则,确保译文的流畅性,使英语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从而提升其阅读体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不仅是中国文化国际化的重要途径,还具有深远的传播价值和意义。要真实传达源语中的文化内涵,译者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语言知识,并根据具体语境灵活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
引用
[1] Nida, E. A.Linguistics and Ethnology in Translation-Problems[J].Word,1945(2):194-208.
[2] Reis,K.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Limitation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4.
[3] Nida,E.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1964.
[4] 杨娟.文化视域下云南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策略探究[J].海外英语,2023(12):46-48,52.
[5] 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作者简介:马鹏飞(1989—),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硕士研究生,就读于湖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