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众考古与博物馆之间的联动关系
2023-06-23尹燕飞
公众考古作为一种将考古学科普及于大众的实践,有效地将考古学从专业领域扩展到公众生活中。博物馆是收藏、展示文化遗产的主要场所,通过展览让考古学成果生动地呈现在公众面前,从而激发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兴趣和保护意识。同时,公众考古的推广和实践也能够丰富博物馆的功能和内涵,传统的博物馆更多的是被动地接收并展示考古成果,在公众考古的推动下,博物馆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考古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中。通过与学校、社区以及其他公共机构的合作,在普及考古学知识和培养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公众考古与博物馆之间的联动展现了文化遗产管理的新动向,博物馆作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借助公众考古活动,使得历史的学习和体验变得更加生动。本文以山西考古博物馆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公众考古在博物馆环境中的实施方式[2]。
1 公众考古教育与博物馆联动模式的探索
所谓考古是根据古代人们所遗留的资料物品进行探索与研究,所以考古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与历史文化的专业学科,在社会大众眼中,考古具有较高的专业性,考古人员的工作内容也十分神秘,并且大多数人认为考古工作十分枯燥乏味,所发掘的文物也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但是从本质上来看,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出土文物,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了解、传承和发扬。
博物馆与公众考古教育的联动模式强调互动与体验,将博物馆作为教育的平台,进而激发公众对考古学的兴趣与参与。通过亲子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博物馆有效地将考古学的专业性与教育的趣味性结合,为不同年龄层的观众提供全面而互动的学习体验,使考古学的复杂知识变得易于理解,有助于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这种联动模式有效地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普及,为公众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和学习机会,展示博物馆在当代社会中教育与传播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3]。
山西考古博物馆推出的“小小考古探险家”亲子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是公众考古与博物馆联动的一个生动实例,博物馆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了一个全方位、互动式的教育体验,巧妙地将考古学的严谨与儿童教育的趣味性相结合,从而有效地将考古学的知识和价值观念传递给公众。展览通过场景重现和故事化叙述方式呈现,“小小考古探险家”们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参观了《考古的温度——山西“十三五”考古成果展》和《壬寅虎年——山西考古博物馆虎年贺岁系列展》,观赏不同时期的石器、青铜、美玉、陶瓷,了解到这些文物背后蕴含的历史故事和文化意义。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根据相关文物知识的讲解,寻找指定文物并拍照打卡。这一互动环节有助于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拍照打卡的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创造性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观展经历,让学生更深刻地记住所学的历史和文物相关知识,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在活动结束后,参观者还有机会自由体验文庙古建筑印章。观众可以亲自触摸古建筑的印章,并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来制作自己的印章作品。这种亲身体验有助于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古建筑的魅力,了解古建筑所蕴含的工艺技巧和美学特点,从而更好地欣赏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山西考古博物馆的“小小考古探险家”亲子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使考古内容更加生动,也为博物馆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传达考古学的基本知识和最新发现,有助于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4]。
2 馆校互动下的公众参与型考古教育模式
馆校互动模式通过构建博物馆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桥梁,实现考古学知识的有效传播。在此模式下,博物馆发挥其资源丰富的优势,结合学校教育的系统性,共同设计适合不同年龄段的考古教育项目。在教师和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深入探索特定的历史话题或文化遗产,进行资料收集、实地考察和成果展示,这种研究性学习过程有助于增强青少年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认同感。馆校互动下的公众参与型考古教育模式进一步扩大了博物馆教育的受众范围,将学校教师、学生纳入考古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学校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的有效衔接,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普及作出积极贡献。
山西考古博物馆与当地小学合作建立的教育实践基地,是一种创新的馆校合作模式,将考古学的学术内容与学校教育融合,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和体验的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环境中学习和体验考古学,深入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重要性。在“记录与再现——考古绘图与摄影社教研学活动”中,学生参观《守拙——李夏廷考古绘图展》、《反光· 反观:“郁郁乎文哉”观众摄影作品展》,通过社教老师的讲解,感受考古工作的艺术性和创造性。随后进行的考古绘图与摄影体验活动,直接让学生参与实际考古,学习文物摄影和绘图等考古基本技能,体验考古工作的乐趣,深刻理解考古学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学生接受了专业的文物摄影技巧讲解,社教老师向学生讲授如何正确设置相机参数、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和光线等,在搭建的“影棚”中,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摄影尝试,从不同角度展现文物的独特之美。在考古绘图环节中,学生学习如何对器物进行精确测量并进行绘图,了解绘图的概念、步骤和作用,以及如何在米格纸上打稿,在硫酸纸上勾线填色,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绘画技巧,体验考古绘图的严谨和细致。山西考古博物馆与当地小学合作这一创新的馆校合作模式,为博物馆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突出了馆校合作在推动公众教育和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的重要作用。
3 数字化平台在博物馆公众考古中的应用
数字化平台为公众参与考古学和文化遗产的学习提供了新的途径,博物馆能够跨越物理和地理的界限,使得学术交流和文化教育活动不再受限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模式,能够触及更广泛的受众群体。线上讲座、云讲堂等形式,使得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和见解能直接传达给公众,增加了学习的互动性和可及性。利用线上直播和录播相结合的方式,观众即使在远离物理展馆的地方也能实时参与讲座,或在事后通过录播内容学习。数字化平台的应用也为博物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文化传承渠道,将考古学的复杂内容以更加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公众,拓展文化传承的深度和广度,实现了公众考古与博物馆之间的深度互动。
山西考古博物馆举办“考古云讲堂”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以《史前礼乐制度初论》为主题,利用线上直播和录播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的观众能够参与和了解考古学和古代文化,观众可以通过现场直播参与讲座,还可以在后续通过录播回顾讲座内容,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使得文化传承的范围得以扩大,能够触及更多的人群。通过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知识分享,博物馆提供了高质量的文化传承渠道。山西考古博物馆的“考古云讲堂”邀请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王清雷主讲。王清雷是《中国音乐文物大系》责任编辑,通过专业讲解,观众得以深入了解古代礼乐制度,以及音乐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云讲堂活动将文化传承与展览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古代礼乐制度为主题,将历史文化与博物馆展览紧密结合。观众可以了解礼乐制度的起源和演变,理解这一体系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深远影响。这种综合性的文化传承与展览创新方式使博物馆的展览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教育价值,提高文化传承的深度和广度,丰富博物馆的教育内容,实现公众考古与博物馆之间的深度互动。
4 博物馆科普活动助推考古技术知识普及
博物馆举办各种科普活动,向公众传递考古学的基础知识,介绍考古领域的最新技术和方法,博物馆利用其丰富的资源和专业知识,使复杂的考古技术内容变得易于公众理解和接受,从而促进考古学的普及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博物馆举办科普活动,有效地将考古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公众了解到如何使用各种考古工具和设备,认识到考古技术在挖掘、测量、分析考古遗址和文物中的重要作用。博物馆在推动考古技术普及的同时,也强化了公众考古与博物馆之间的互动合作关系,向公众展示了考古学的魅力和价值,促进群众对考古学的认识和支持,为考古学的发展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现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为博物馆和公众考古活动提供了无限可能。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将复杂的考古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视觉和体验内容。山西考古博物馆的“考古测绘科普展”,向观众生动地呈现了考古测绘的知识和仪器的工作原理。依托此展览,山西考古博物馆举办了神兵利器——考古全站仪科普活动,在讲解员的引导下,观众学习如何正确地架设全站仪,设置参数,准确地测量指定的测点坐标,体验考古测绘工作者的工作。全站仪是一种精密测量仪器,应精确设置在特定位置,以提升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全站仪需要根据具体的测量任务设置测量模式、测量单位、测量精度等参数,观众学习如何选择适当的位置,设置仪器的支架和仰角,以及校准仪器。通过实际操作全站仪,观众能够深入了解这些工具的原理和功能,学习使用仪器进行测量、处理和分析数据,得出准确的测量结果。博物馆知识科普活动的开展,使公众对考古技术的理解和应用有了显著提升,直观感受到考古测绘的科学原理和操作过程。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观众易于了解最新的考古技术,也促进了公众考古与博物馆之间的深度互动与合作,助推考古技术知识的普及,为公众理解和保护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支持。
5 结论
综上所述,山西考古博物馆的实践表明,公众考古与博物馆之间的紧密关系是文化传承和教育的有效途径。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使博物馆成为文化传播和教育的重要平台,将文化遗产传承给下一代,不仅能提高观众的文化素养,同时也为博物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在未来的实践中,博物馆可以不断创新和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引导公众更深入地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更丰富的互动体验,吸引更多的观众,推动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做出积极的贡献,促进社会对历史与文化的深层次理解与关注[5]。■
引用
[1] 郭春媛.以展览推动考古成果的公众表达——郑州博物馆考古专题展览实践[J].中国博物馆,2023(3):20-28.
[2] 孙玉霞.馆校合作视域下的公众考古实践研究——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为例[J].文物天地,2023(11):54-58.
[3] 李琰.“公众考古”背景下文博新媒体视觉传播框架与效果分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3.
[4] 杨亚旭.公众考古在短视频平台的传播路径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3):174-177.
[5] 黄洋.考古成果在博物馆中的传播阶段与模型[J].东南文化,2022(6):160-165+191-192.
作者简介:尹燕飞(1992—),女,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文博馆员,就职于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