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理论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2023-06-23李芳菲
校园文化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资源和载体,是在育人过程中形成的系统性文化,与推进新时代高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和同构性。主体间性理论强调主客体的协调交互关系,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借鉴。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理清现实发展困境,动员校企、校地、校本的主体性因素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索校企文化融合特色育人、校地文化滋养环境育人、校本文化厚植基因育人的新路径。
1 概念释义
1.1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实践中积淀形成并达成共识的包括价值观念、知识体系、群体意识、行为规范在内的价值体系[1]。作为学校发展软实力的重要表征,蕴含的价值追求与学校育人的目标导向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和同构性[2]。然而,长久以来,职业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多以校本建设为主体,由于校园文化育人共同体的缺乏,与外界协同耦合辐射效应尚未更好发挥。校园文化育人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承载着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3]”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激发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相关主体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对于新时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内涵发展影响深远。
1.2 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理论又称交互主体性、交互主观性等,由胡塞尔提出,经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人发展完善,成为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范式。该理论认为,两个主体之间不再是主客体关系,“是主体与主体在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以共主体(交互主体) 为中心的和谐一致性等集体特征”[4]。这一理论主要研究或规范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强调每个主体的存在与发展,运用到教育领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借鉴。
2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逐渐走上了谋求内涵和高质量发展、特色探索、校园文化建设之路,但就如何在结合地方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创建特色校园文化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格式化现象普遍
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直至21世纪初,在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下,职业教育逐渐明晰发展方向,形成了多元化办学的市场体制,并逐渐由规模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迎来新机遇。
另一方面,囿于高职院校办学历史较短、文化积淀不深、转型改组改制的掣肘,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循,因而呈现出一定的“文化焦虑”,存在如下问题:急功近利,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只见其形,不见其神”,造成精神文化建设发展滞后;一味简单模仿本科院校,缺乏高职特色,或是照抄照搬同类型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取其精华”,对于自身校园文化的挖掘与开发较少。趋同的校园文化管理与建设,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千校一面”,与高职教育倡导的特色化办学理念背道而驰。
2.2 割裂化迹象明显
作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体,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变革中具有重要作用。由此,高职院校除具有高校校园文化的显性特征外,还凸显出明显的地域性、职业性、实践性。
然而,现实中高职院校作为依托于地方的院校,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对于行业企业发展的引领以及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表现不足,互动意识缺乏、互动机制缺位、互动介质缺失,势必影响对地域文化的吸收和自身优势的发挥,很难形成品牌效应,辐射影响力有限。同时,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上,重技能、轻人文,缺少行业职业能力培养,融而不和、合而不深,文化育人与技能教育割裂“两张皮”的现象突出。
2.3 功利化形式显著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习惯于以市场需求为办学定位,导致高职院校过分强调为社会经济发展而服务的功能,忽视了教育本质属性,功利化形式明显。
其一,当前的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多局限在师生的行为范式和思想文化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职院校并未将校园文化建设放置于整个办学理念与办学目标的框架下进行思考。其二,纵观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归口部门多样,行政官僚化明显,在这种泛行政化的导向下,校园文化难以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个方向的良性互动,由于缺少民主性、开放性,校园文化必然面临理性失灵的风险[5]。其三,校园文化建设重数量缺质量,重口号缺内涵,重形式缺创新,重零散缺系统,重短期缺长远,没有高度的文化引领和有热度的文化追求,最终形成“空有其表,未有其神”的状况。
3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路径
学校不是一个孤立的群体,是一个由自然—经济—社会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受国家、社会等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6]。校园文化建设要在主体间性理念下重新审视自身发展历程,找准自己在全国和所在区域以及行业领域的位置,发掘学科优势、行业优势和地域优势,提炼具有时代性、行业性、地方性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理念。
3.1 融合校企文化实现特色育人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而不深的相互关系,究其本质,主要源自自身价值属性的差异性。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因其公益性的教育属性,倡导非营利性,并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标之遵循,旨在培养“社会人”。而企业文化因市场性导向,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以利益追逐为遵循目标,培养“职业人”。只有在尊重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异性的基础上“求同存异”,找寻两个主体间的契合点,才能真正实现校企文化的融合。培养“职业社会人”,实现文化互融则为应生之道。
文化互融既非非此即彼,也非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要达成一种共生共存、和而不同的相互补充状态。工匠精神则是两种文化价值体系的共有内核,通过两种价值观的有机耦合并作用于受教育的学生个体,实现校园文化塑造的“跨界属性”。“跨界属性”的实现有赖于学生通过接近职业文化,形成一定的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和职业荣誉感。校企单位解决人才供给侧的结构问题,就要秉持既非独立于教育价值,也非依存于商业价值的理念,改变各自为政单向输出的状态。尤其是企业单位要将人才培养作为企业的责任使命,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创建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形成双向共建机制,在广度、深度、频度上创建文化创新共同体,实现主体间的“点线结合”与相互作用,共生共赢。
3.2 滋养校地文化实现环境育人
优秀的地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厚历史文化的积累积淀,也是民族精神的绵延。本土文化并非单纯地沿袭传统文化,它是各种文化经过本民族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沉淀的结晶,亦是经过兼收并蓄,否定之否定后的当代表达[7]。一个区域的社会传统和地域文化与其所属院校校园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互哺”关系。然而,当前地域文化对校园文化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新形势下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依托地方特色,丰富文化内涵,增强地域文化的渗透力影响力。就地方主体而言,地方政府在经济社会规划和教育扶持政策的建设中,既要谋划整体社会发展的宏观布局,在地方城市设计、场馆建设、宣传推广中,突出地方历史文化的积淀与影响,又要将地方的历史文化特色和当地高职院校的发展建设结合起来,通过环境的塑造与融通,共同打造校园文化本土化建设的“点面结合体”。
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具有敏锐的国际化视角,吸收和借鉴外来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整合内化地域文化、外来文化和校本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高职院校要实现文化传承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使校园文化真正成为地方文化的桥头堡、示范区和辐射源,扩大地域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通过环境文化的引入和自身文化的融合,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塑造强烈的民族价值观。
3.3 厚植校本文化实现基因育人
校园文化建设一般通过自上而下或是自下而上的方式开展,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多是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体系,导致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官僚化”和“官本位”的痕迹明显。鉴于此,高校的行政管理者应理性回归至师生服务本位上来,将校园文化建设统一到学校的战略发展规划中来,驱除官僚化管理倾向,发扬科学与民主,将师生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被动管理”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校本文化建设要求管理者立足于学校办学理念,要植根于校园历史传统,传承出新,打造高职教育文化品牌,塑造学生独一无二的“校本印记”。在物质层面上,加强顶层设计,通过科学规划校区建设、楼宇亭阁设计、景观展板长廊展示等,创造校园文化建设的“显性名片”。在精神层面上,涵养工匠精神,与产业需求对接设置专业,与职业标准对接设置课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设计教学,开发校本文化的核心课程,将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教学实践当中。在制度层面上,建立健全学院各项规章制度,明晰岗位职责,同时引入企业管理制度,通过校规校纪、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规范师生的行为举止。在行为层面上,重视实践体验和文化熏陶,加强活动引导,策划建立与专业技能培养练习相关的活动平台,并且拓展国际化思维训练,实现寓教于乐、乐育相长。
4 结语
当前高职教育正处于新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制造2025”成为国家新的发展战略,高职教育的发展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8],要实现交互主体和谐一致的关系,需要高职院校尊重主体间的交互作用,科学处理与内外部环境的关系,通过校企文化融合实现特色育人,校地文化滋养实现环境育人,校本文化厚植实现基因育人,真正将文化涵养渗透到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引用
[1] 平和光,孙好雯,荣国丞.新时代我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实践——基于30所“一校一品”典型案例学校的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36):23-28.
[2] 王婷婷,向艳.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逻辑机理及路径优化[J].江苏高教,2024(1):86-90.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4] 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255.
[5] 罗丽琳.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精神与理性回归[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2(2):207-212.
[6] 董泽民,吴正毅.地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3):8-12.
[7] 菲利浦·G.阿尔巴赫.A大众高等教育的逻辑[J].高等教育研究,1999(2):16-22.
[8] 孙杰.立德树人视域下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3 (22):100-105.
本文系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3年度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工程项目(高职组79号)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芳菲(1987—),女,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生,就职于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