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域下秦州小曲的传承与数字化保护
2023-06-23买岩萍戴忱
买岩萍 戴忱
秦州小曲是甘肃省天水市传统民间曲艺的一种,具有历史和曲艺文化研究双重价值,是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只有持续不断地发展才能保持非遗的生命力。运用现代化数字技术手段对秦州小曲进行研究,可以提高秦州小曲保护和传承的技术水平。数字化是使非遗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的重要途径。数字技术不仅能够对非遗进行记载、保护、传承和传播,对其他文化的传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接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1]。《“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也明确提出,从2025年到2035年,“非遗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将成为新目标。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背景下,如何将先辈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人的生活相结合,使其在现代社会发挥价值,是一个新的课题。
繁荣发展民间小曲
秦州小曲流传于天水地区,被称为“天水人自己的戏曲”,2008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州小曲的剧目受到陕西眉户戏、地方民歌等地方戏曲的影响,它以地方方言道白,朴实无华,乡土气息浓厚,至少有200多年的历史。据《天水戏曲志》记载,秦州小曲最早可追溯到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以当年魁盛班演奏的秦州小曲为主,后来发展到郊区及农村地区。它采用天水当地民间方言演唱,被称为中国秦腔、眉户戏发展史的重要参照,其既有历史价值,也有曲艺文化的研究价值。秦州小曲的伴奏方式主要有碰铃敲击节奏、三弦随腔伴奏,或以锣鼓、镲、四片瓦等乐器伴奏。表演曲目大多取材于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演义和爱情故事,现存的传统曲目有《八仙庆寿》《二进宫》《香山寺还愿》《张连卖布》《花亭相会》《赵匡胤送妹》《小放羊》《李彦贵卖水》《大保媒》等。秦州小曲的表演形式与秦腔差不多,有独唱、对唱、齐唱、伴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既有田间地头、街口巷尾的即兴演唱,也有浓妆重彩、粉墨登场的舞台表演。秦州小曲的演唱形式虽然有所差别,但曲调定位大体一致,传统秦州小曲的调韵有九宫十八调。秦州小曲采用口授心传的方式进行传承,经过岁月的洗礼,有的早已失传。
秦州小曲数百年来一直活跃在农村的山野、田园之中。逢年过节,四邻八乡的男女老少汇集在田埂地头、集市小广场,那里有庙会、社火戏。20世纪80年代是秦州小曲传唱最为鼎盛的时期,每个村庄几乎都有唱小曲的队伍,每逢春节,周边村庄的小曲艺人就走村串户进行表演,非常热闹。现在秦州小曲主要分布在秦州的郊区,皂郊镇的贾家寺村以及玉泉镇的石马坪村、西团庄村、杨何村等几十个村庄,每逢婚丧嫁娶和文化庙会,小曲艺人都会应邀演出,就连每年的天水伏羲文化艺术节,也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李官湾村秦州小曲曲艺团团长胡长海,因为热爱,组织了二十多个庄子的农户到伏羲广场演出,让现在的年轻人有机会听、学、唱秦州小曲,愛上秦州小曲,重新认识秦州小曲。
秦州小曲省级传承人李亮等人,热心收集整理了秦州小曲的36个调韵,赋予秦州小曲新声。他们凭借一腔热情,为传承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李德勤是《秦州小曲精选》的作者。为了传承秦州小曲,他不辞辛苦,走村串户,搜集资料,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花费近20年的时间编撰了《秦州小曲精选》,这是一部秦州小曲音乐曲谱的新著,由甘肃省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它填补了秦州小曲演唱史上有词无谱的空白,也标志着秦州小曲从此有了正规标准的音乐曲谱,词与调和谐一致,调眼清晰,节奏明亮,章法合理,初学者按照曲谱演唱、演奏更加方便,改变了以往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为今后秦州小曲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秦州小曲的传承和弘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
秦州小曲数百年来生生不息,世代流传,就是因为有一大批民间艺人及秦州小曲爱好者,他们奉献着自己的力量,见证着秦州小曲的变迁。
电视与网络的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如何对其进行保护、传承与创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百代,是一个严峻的课题。当今社会是信息传播媒介、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社会,数字传输手段可以让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熠熠生辉。由天水市秦州区文化旅游基层单位牵头,秦州小曲的民间传承人组织,多位热爱秦州小曲的优质三农领域创作者发布了许多乡村社火队在村头、小剧场演出的精彩片段,喜爱秦州小曲的观众可以通过这些视频欣赏秦州小曲的精彩折子戏及唱段,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通过电视和网络传播,秦州小曲的影响力不断提升,逐渐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受众。
2012年,由赵安生担任总导演,天之水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编辑、整理、拍摄的以秦州小曲艺术为题材的上下集电影音乐剧《秦州小曲》,是国内第一部反映天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电影版音乐剧,由16个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故事串联而成,包括《戏秋千》《酸拌汤》《大十盏》等内容。拍摄地点选在风景如画的小陇山李子园、庙川林区一带。演职人员数百名,都是秦州区娘娘坝镇李子园柳林村的青年男女。
2017年,由天水市文化旅游局牵头,秦州区人民政府、麦积区人民政府、清水县人民政府、秦安县人民政府等单位共同组织,在天水龙城广场举办了名为“羲里秦韵”的天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贾家寺社火队演出了秦州小曲《牧牛》。这场演出于2017年7月25日发布于西瓜视频,观看量达4.9万人次。
一位优质的三农领域创作者发布了多个乡村社火队演出秦州小曲折子戏的视频,观看量达数十万人次。西瓜视频平台上由娘娘坝镇李子园社火队表演的秦州小曲《十盏灯》,观看量达16.7万人次。
一位热爱秦州小曲的摄影师在他的视频中记录了农村生活,他在视频平台发布上传了各个村镇文化庙会上表演的秦州小曲片段。如上传于优酷视频的由天水市多嘉庄曲艺团表演的秦州小曲《探窑》《香山寺还愿》《张连卖布》《藏舟》《徐翠莲》等;上传于西瓜视频的由娘娘坝西峪村社火队演出的秦州小曲《十根叶儿》《四季行兵》,以及由落地村社火队表演的秦州小曲《洛阳桥》。
李德勤是天水畜牧局的退休干部,他在优酷视频平台上发布了多个秦州小曲视频。这些视频丰富多彩,多为他本人摄制。他还给视频配上字幕,把各个村镇的秦州小曲演出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到观众面前。如由何庄村曲艺团表演的秦州小曲《赵匡胤送妹》,由贾家寺村曲艺团表演的《香山寺还愿》,由四十铺村曲艺团表演的秦州小曲《张连卖布》等。
秦州小曲唱本蕴含着传统戏曲及音乐的元素,唱段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可欣赏性,这为其视频制作、网络传播提供了条件,可以吸引大批秦州小曲爱好者的关注。但在视频拍摄过程中存在趣味性、技巧性不足,傳播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视频形式单一,缺乏美感等问题。观看视频的人还是以研究秦州小曲和对秦州小曲感兴趣的人为主,影响力依然十分有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者要想制作出美轮美奂的、有吸引力的视频,可以与专业团体合作,一方面可以对拍摄地点和演员服饰进行包装,另一方面可以为视频添加精美的动画和字幕,将秦州小曲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展现给观众,以提高视频的观赏性,进而激发秦州小曲爱好者学习和传播秦州小曲的热情。
非遗传承数字化时代
数字化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的重要途径。近几十年来,我国大力推广数字技术在非遗领域的应用。2015年至今,在文化和旅游部的组织下,我国已经利用数字多媒体手段对上千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统计和记录。此外,非遗的数字化展示和网络媒介的强大传播功能让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零距离接触并关注和了解非遗。通过线上展播、直播互动、话题讨论等方式,各种优秀的非遗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展现在更多人面前,让广大民众足不出户也可感受非遗的魅力。
让非遗变“时尚”
如今,很多非遗传承人步入老年,非遗逐渐被年轻人遗忘。让非遗变“时尚”,是不是就能让年轻人喜欢上非遗?怎样才能让非遗走进现代人的生活,被年轻人所喜爱?怎样才能让非遗在现代社会发挥自身的价值?一些很小众的非遗,如秦州小曲、凉州贤孝、花儿、裕固族民歌,很难形成物质产品,因此可以开发相应的文创产品,以吸引年轻人的注意。抖音、优酷、腾讯和西瓜视频平台上有许多秦州小曲的视频片段,但是只有部分曲子有字幕,观众可以通过字幕对视频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基于此,可以将历史故事、忠孝节义的价值观念等内容以秦州小曲视频的形式向大众普及;也可以将视频做成动漫形式,配以秦州小曲的唱腔,从而吸引年轻人的注意;还可以让秦州小曲进入中小学课堂,通过让学生学唱秦州小曲提高他们的艺术水平,同时对本土文化进行传播。利用现代手段进行表达,可以使秦州小曲的受众范围更广。只有抓好传承,才能有所创新。在让非遗变“时尚”的过程中,一定要对非遗进行深入的了解,不能改变非遗的本质,要保留其核心内容,创新非遗的表达形式。我们期待未来非遗会变得更加“时尚”,也期待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在非遗领域进行新的尝试。
秦州小曲数字化保护的现状
我国的非遗形式多样,用普通方式很难呈现出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非遗的展示和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近年来,非遗保护、传承和传播等领域的数字化发展逐渐成为一种新潮流、新趋势。
秦州小曲作为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其历史发展、音乐理论、文化内涵、表演方法和艺术表现等方面,研究内容比较丰富。但由于研究手段的局限性,学界对秦州小曲发音机制的研究较少,而这类研究是揭示秦州小曲情感表达生理机制的基础。利用数字化手段开展研究工作,能够提升秦州小曲保护和传承的技术水平。目前,可以利用计算机、麦克风、外置声卡、喉头仪等设备,采集秦州小曲的语音数字信号,记录原生态的秦州小曲,从而建立秦州小曲的语音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秦州小曲声学和生理参数数据库的方法,建立秦州小曲数字化分析平台。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建立秦州小曲语音声学模型、嗓音发声模型、呼吸韵律模型,探究每个模型各个参数的变化与器官运动之间的关系,分析各个参数变化与秦州小曲表演技巧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到秦州小曲的发音机制和多模态研究理论,达到保护和传承秦州小曲的目的。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对于揭示秦州小曲演唱的深层机理,提高秦州小曲的歌唱技巧和教学效果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数字技术对各种文化都有巨大的作用,不仅可以在文化保护、传承、记载、交流和传播过程中发挥作用,还可以在新知识生成、经验传递方面发挥作用[3]。运用现代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并利用多学科交叉的多模态研究新方法,探讨声乐、戏曲的发声技巧,是近年来出现的研究新趋势。从国家文化战略的角度来看,用多模态方法进行口传文化的数字研究工作势在必行。
非遗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有其不能轻易改变的特质。随着时代不断变化,非遗在变化中传承,因此其对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需求度更高。物质快速迭代,非物质的符号却能传承千年。对于非遗,除了保护、传承和创新,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所谓传承,“传”的是技艺,“承”的是精神,我们要在每个人心中种下非遗的种子,让非遗“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和活力,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的魅力和时代风采。
2022年甘肃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创新基金项目“秦州小曲文化传承数字化研究”,项目编号:2022A-181。
[作者单位:1.兰州文理学院音乐舞蹈学院;2.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