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供应链金融研究综述
2023-06-22潘悦石聪颖
潘悦 石聪颖
摘要:近年来,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绿色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模式应运而生。文章旨在系统地梳理绿色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基础、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制度与政策研究、风险与挑战,并探讨创新途径。综述分析表明,绿色供应链金融在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我国绿色经济转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金融;金融模式;风险;创新途径
一、引言
随着人们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绿色金融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议题。绿色供应链金融结合了绿色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的特点,有效地解决了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的不足。本文通过对绿色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分析了其在促进可持续发展、降低环境风险和推动绿色产业链整体发展方面的作用,为绿色供应链金融的实践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绿色供应链金融的相关分析
(一)绿色供应链金融的核心要素
绿色供应链金融是在供应链金融基础上,融入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金融模式。其核心要素包括绿色评价标准、绿色信贷政策、绿色金融产品、绿色风险管理、信息披露与透明度五个方面。绿色评价标准:建立以环境、社会、治理(ESG)为基础的评价体系,评估企业的绿色绩效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绿色信贷政策:金融机构将绿色因素纳入信贷政策,优先支持绿色、低碳、环保产业和项目,降低其融资成本;绿色金融产品:开发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为绿色产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绿色风险管理: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关注企业的环境风险、社会风险、治理风险等,以降低潜在损失;信息披露与透明度:绿色供应链企业应加强环境绩效、社会责任等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助力金融机构作出更为明智的投融资决策。
(二)绿色供应链金融与传统供应链金融的比较
绿色供应链金融与传统供应链金融在目标、评价标准、政策导向、金融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绿色供应链金融更加关注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通过政策支持和金融创新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为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是目标差异。绿色供应链金融关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社会责任等多重目标,追求企业、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而传统供应链金融主要关注企业的经济效益,以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为主要目标。二是评价标准差异。绿色供应链金融采用ESG评价体系,关注企业的环境績效、社会福祉、治理结构等多维度指标;传统供应链金融主要侧重企业的财务状况、信用评级等经济指标。三是政策导向差异。绿色供应链金融受益于政府的绿色金融政策支持,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传统供应链金融则主要依赖市场机制,政策支持相对较弱。四是金融产品创新差异。绿色供应链金融注重金融产品创新,开发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产品,为绿色产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途径;传统供应链金融产品相对单一,主要包括信贷、保理、融资租赁等。五是风险管理差异。绿色供应链金融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更加重视环境风险、社会风险、治理风险等非金融风险因素,以降低潜在损失;传统供应链金融则主要关注企业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金融风险。
三、绿色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基础
(一)绿色金融理论
绿色金融理论关注金融领域如何支持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目标。其核心观点是通过金融政策、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等手段,为绿色产业提供资金支持,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绿色金融理论强调金融机构应承担环境责任,关注企业的环境绩效,将环保因素纳入信贷、投资决策。绿色金融理论还倡导金融创新,如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
(二)供应链金融理论
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如何通过金融手段解决资金需求、降低融资成本、优化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金融理论强调信用传递和风险共担,即通过大企业的信用担保,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融资。供应链金融理论倡导金融机构、核心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以实现供应链的整体优化。此外,供应链金融理论关注技术创新,如区块链、互联网金融等,以提高融资效率和安全性。
(三)环境、社会与治理(ESG)理论
环境、社会与治理(ESG)理论强调企业应关注环境保护、社会福祉和治理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ESG理论认为,企业应承担环境责任,减少废物排放、节约资源、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企业还应关注员工权益、社区发展、消费者保护等社会议题。此外,企业应建立健全的治理结构,提高透明度、合规性和责任。ESG理论为金融机构提供了一个评估企业综合表现的框架,有助于识别风险、优化投资组合。
(四)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理论关注资源的循环利用,倡导减量、再利用、再生产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理论强调企业应从产品设计、生产过程、消费方式、废物处理等各环节寻求资源循环、降低环境负担。循环经济理论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绿色包装、绿色物流等方式,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此外,循环经济理论也关注废物回收和再利用,将废弃物视为潜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循环经济理论为绿色供应链金融提供了理论支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循环经济产业发展。
(五)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强调企业应承担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的责任,实现企业利润与社会福祉的平衡。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认为,企业应关注员工权益、环境保护、社区发展等议题,通过合理的经营策略和行为,为社会创造长期价值。企业社会责任理论鼓励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注重绿色、公平、安全等方面,促进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为绿色供应链金融提供了指导思想,要求金融机构在投融资决策中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支持具有良好社会责任的企业发展。
四、绿色供应链金融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一)国际绿色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概况
国际绿色供应链金融发展迅速,受到政府、金融机构及企业的广泛关注。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绿色金融政策制定、金融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方面具有较高水平。例如,欧洲联盟推出了《可持续金融行动计划》,明确绿色金融发展目标及路径,加强了绿色金融监管;国际金融市場上,绿色债券发行规模逐年增长,为绿色产业提供了充足资金。此外,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等也积极参与绿色供应链金融的发展,通过提供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等手段推动绿色产业的全球化发展。
(二)国内绿色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绿色供应链金融发展给予高度重视。政府层面,中国积极推动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绿色金融政策,如《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等。金融机构方面,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纷纷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发行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基金、提供绿色信贷等服务。企业层面,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主动参与绿色供应链金融,助力实现绿色转型。
(三)国内外绿色供应链金融的比较与启示
1. 政策制度。发达国家在绿色金融政策制定和监管方面相对成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中国虽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政策制度仍有改进空间。启示:中国应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加强监管力度。
2. 金融产品创新。发达国家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具有较高水平,如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市场规模较大。中国绿色金融产品市场规模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发展。启示:中国金融机构应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力度,提供多样化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3. 风险管理。发达国家在绿色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方面较为成熟,重视环境、社会、治理等非金融风险因素。中国绿色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相对滞后,需要提高风险识别和管理水平。启示:中国金融机构应加强绿色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4. 企业参与度。发达国家企业在绿色供应链金融方面的参与度较高,注重环保、资源节约、社会责任等方面。中国企业参与绿色供应链金融的意识和行动仍有待提高。启示: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对绿色供应链金融的认识,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绿色供应链金融,实现绿色转型。
五、绿色供应链金融的制度与政策研究
(一)国际绿色供应链金融的政策与规范
随着绿色供应链金融的兴起,许多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规范,以引导和促进其健康发展。例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UNEP FI)成立了绿色金融政策研究小组,旨在推动绿色金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此外,全球绿色金融政策网络(GGFPP)也为金融监管机构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绿色金融政策的指导与支持。
欧洲联盟(EU)为推动绿色金融发展,颁布了《可持续金融披露条例》(SFDR)和《绿色债券标准》,规范企业和金融机构在绿色供应链金融领域的信息披露和标准认证。美国也在加强对绿色供应链金融的监管和扶持,通过《美国绿色银行法案》等政策,支持绿色产业和项目的发展。
(二)国内绿色供应链金融的政策与法规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绿色供应链金融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大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金融机构支持绿色供应链发展的要求,鼓励金融创新和绿色信贷发展。
2017年,《中国绿色金融改革与发展试点总体方案》明确提出绿色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战略。此外,国家发改委、银保监会等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绿色保险创新监管试点实施方案》等,为绿色供应链金融提供了法律和政策支持。
(三)政策制度对绿色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影响
政策制度对绿色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首先,政策和法规的出台可以为绿色供应链金融发展提供明确的政策导向和法律依据,有利于规范市场行为和减少市场不确定性。其次,政策和法规可以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供应链金融的支持力度,扩大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满足绿色产业和项目的融资需求。最后,政策和法规还可以推动绿色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如鼓励金融机构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业务模式,提高绿色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效率。
然而,政策制度对绿色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影响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绿色供应链金融领域的政策法规尚不完善,部分规定存在较大的执行空间,可能导致政策执行的不一致。同时,绿色供应链金融的监管体系仍在完善中,监管部门在信息披露、风险评估等方面的能力亟待提高。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绿色供应链金融政策制度的研究和完善,以推动绿色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六、绿色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与挑战
(一)绿色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识别
绿色供应链金融在推动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也会面临以下风险。
一是信用风险。由于绿色产业的特殊性和不确定性,绿色供应链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信用违约等问题,从而导致金融机构承担信用损失。信用风险的识别需要金融机构对绿色企业进行全面、深入的风险评估,关注企业的经营状况、环境绩效等多方面因素。
二是政策风险。绿色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受到政府政策和法规的影响。政策变化可能导致绿色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融资需求发生变化,从而影响金融机构的业务和风险管理。识别政策风险需要金融机构密切关注政策动向,及时调整业务策略和风险控制措施。
三是技术风险。绿色产业通常涉及高新技术和创新应用,技术更新速度快,投资回报周期较长。技术风险导致的绿色项目的投资效益可能不如预期,进而影响金融机构的资金安全。识别技术风险需要金融机构了解绿色产业的技术发展趋势,评估项目的技术成熟度和市场前景。
四是市场风险。绿色供应链企业的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可能发生变化,导致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进而增加金融机构的风险敞口。识别市场风险需要金融机构关注绿色产业的市场动态,评估企业的市场地位和竞争优势。
(二)绿色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量化與管理
绿色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量化与管理是确保金融机构业务稳健发展的关键。为此,金融机构可通过建立风险量化模型,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等进行定量评估。风险量化模型可参考历史数据、行业报告等信息,结合绿色产业的特点,确定合适的风险度量指标和权重,预测风险水平和潜在损失。同时,金融机构可建立绿色评级系统,对绿色企业及其供应链成员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绩效,判断企业的信用风险和市场竞争力。绿色评级系统有助于金融机构对绿色企业进行分类管理,制定合适的融资策略。另外,金融机构应建立风险监控与预警机制,实时关注绿色供应链企业的经营状况、政策变化等因素,发现潜在风险。风险预警系统可采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风险识别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最后,金融机构应制定风险缓释措施,降低绿色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影响。风险缓释措施包括多元化投资策略、信用保证、再保险等。此外,金融机构可与政府、保险公司、担保机构等合作,共同应对绿色供应链金融风险。
(三)绿色供应链金融的挑战与对策
挑战:一是金融机构对绿色供应链金融的认知程度不足,导致风险评估不准确和投资决策失误。企业缺乏对绿色供应链金融的了解,从而降低其融资意愿和积极性。二是绿色供应链企业的环境绩效、技术创新等信息可能不透明,导致金融机构在风险评估和信贷决策过程中面临信息不对称问题。三是在政策层面,绿色供应链金融可能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支持,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励和保障措施。
对策:首先,金融机构应加强对绿色供应链金融的培训和宣传工作,提高内部员工和企业客户的认知程度。政府和行业协会也可通过举办研讨会、发布指南等方式,推广绿色供应链金融理念和实践。其次,绿色供应链企业应加强环境绩效、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信息披露,提高信息透明度。金融机构可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改进风险评估方法,降低信息不对称问题。最后,政府应加大对绿色供应链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如提供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激励措施。金融监管部门可制定适当的监管政策,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绿色供应链金融业务。金融机构也可在产品设计、业务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以满足绿色供应链企业的多元化融资需求。
七、绿色供应链金融的创新
(一)绿色供应链金融的产品与服务创新
绿色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模式,其产品与服务创新至关重要。首先,金融机构可开发绿色信贷产品,针对绿色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提供定制化融资解决方案。例如,为绿色原材料采购、清洁生产、再生资源回收等环节提供专门的信贷服务。此外,绿色保理、绿色租赁等非标准化融资工具也有助于满足绿色企业多样化的资金需求。其次,绿色债券和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ABS)在推动绿色供应链金融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行绿色债券和绿色ABS,企业可以为绿色项目和产业筹集资金,降低融资成本。同时,这些产品也为投资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投资机会,有助于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绿色产业。最后,绿色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创新也是关键。金融机构可通过与绿色产业链企业密切合作,为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如供应链管理、风险评估、信息披露等。这不仅能够加强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合作,降低信贷风险,还有助于提高绿色供应链金融的整体效率。
(二)绿色供应链金融的技术创新
绿色供应链金融的技术创新对于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降低风险以及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金融机构应积极探索和运用先进技术,助力绿色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与发展。以下为主要的技术创新方式。
一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金融机构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绿色供应链中的各种数据,如环境影响、能源消耗、社会责任等,以提高风险识别和信贷决策的准确性。此外,通过利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方法,金融机构可以更好地了解绿色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从而为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二是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可以提高绿色供应链金融的透明度和安全性。通过将绿色供应链的信息记录在区块链上,金融机构可以实时跟踪资金流向和环境绩效,确保资金用于真正的绿色项目。此外,区块链技术还可以降低信用风险,简化绿色金融产品的发行和交易流程。
三是互联网金融平台。金融机构可通过构建绿色供应链金融互联网平台,实现线上融资申请、审批、放款等一体化服务,降低绿色企业融资成本。此外,通过搭建绿色产业链线上社区,金融机构可以更好地连接绿色企业、投资者和政府部门,形成良好的绿色金融生态。
四是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在绿色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应用可实现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有助于金融机构及时掌握绿色企业的生产和运营状况,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同时,物联网技术可以帮助金融机构优化绿色供应链的运营效率,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
(三)绿色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创新
绿色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创新有助于拓展金融服务渠道,优化绿色产业的融资结构,促进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金融机构应根据绿色供应链的特点和需求,不断创新业务模式,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水平。第一,创新公私合营(PPP)模式。公私合营模式是政府与私营部门共同参与绿色项目建设和运营的一种合作方式。金融机构在这一模式中可以发挥融资和风险管理作用,为绿色项目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PPP模式有助于降低绿色项目的融资成本,缓解政府财政压力,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第二,创办绿色金融合作社。绿色金融合作社是一种以绿色产业为主导的金融机构,旨在满足绿色企业及其供应链成员的融资需求。金融合作社可为会员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的金融服务,有利于优化绿色供应链的融资结构,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第三,创新绿色金融专区。金融机构可通过设立绿色金融专区,集中整合绿色金融资源,为绿色供应链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绿色金融专区可以为企业提供融资、投资、咨询等服务,降低融资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绿色供应链金融的效率。第四,创新绿色金融科技平台。金融机构可通过绿色金融科技平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为绿色企业提供在线融资、投资、信息服务等。绿色金融科技平台有助于提高绿色金融服务的普及度和便捷性,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向绿色产业。
八、结语
随着全球绿色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绿色供应链金融将成为未来金融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绿色供应链金融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将有助于促进金融业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推动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闵晓鸣.绿色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模式及服务体系构建[J].金融纵横,2022(12):61-65.
[2]夏平.“双碳”目标下绿色供应链金融发展的若干思考与对策建议[J].金融纵横,2022(09):3-10.
[3]袁进明.推动绿色供应链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21(24):49-50.
[4]戴源桧.核心企业主导的绿色供应链金融模式优化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21.
[5]王雨馨.政府补贴下绿色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21.
[6]钱立华,鲁政委,方琦.绿色供应链金融三大发展模式[J].中国银行业,2019(08):78-79.
*基金项目:2022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碳中和背景下绿色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影响研究”(2022SJYB0917)。
(作者单位:金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