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金融发展下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策略研究

2023-06-22蔡昱嘉

中国集体经济 2023年19期
关键词:信贷管理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

蔡昱嘉

摘要:信贷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重点业务,是商业银行发展的重点。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应积极做好数字化转型,而如何借助互联网金融优势做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已成为商业银行人员近年来思考和研究的重点。文章利用文献研究法,从用户体验、评分模型、营销效果三方面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下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性提出优化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与金融业态的不断融合,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新时代商业银行发展研究的必经之路。信贷业务作为商业银行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何借助互联网金融优势突破自身发展局限已是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研究和思考的重点。然而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竞争愈演愈烈,部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板块无法借助互联网金融优势,导致出现用户体验有待完善、评分模型精准度不高、营销效果缺乏理想等问题,全文将以此类问题为导向提出优化对策。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下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下,国内众多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板块走上互联网金融转型道路,然而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做好特色化、针对性的互联网金融信贷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人员思考的重点。现阶段,部分商业银行受到数据能力应用有限、客户风险识别不足、多头授信情况严重等原因影响,信贷业务出现发展止步不前的情况。

(一)数据应用能力不足,用户体验有待完善

在互联网金融下,国内众多商业银行希望抢占客源,积极站在客户服务角度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体验,例如在信贷业务中从产品设计、放款流程、还款操作等均将客户的操作体验纳入到优化设计中,但是目前仍在面签、查询征信、授信审批方面出现审批通过率低、审批额度与客户期望不匹配等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從审批通过率低而言,大部分商业银行对贷款的不良率要求较高,如客户在一年内多次发生贷款逾期未还、信用卡额度使用过高、征信查询次数过多等情况均会影响客户信贷审批;从审批额度与客户期望不匹配而言,现阶段部分商业银行在对客户的信贷审批额度主要以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和数据征信报告为决策依据,银行在未调查客户的信贷情况下无法给出精确的贷款额度,若客户征信符合信贷标准,那么进行下一步流程,若不符合则降低贷款额度。而导致此类问题出现的原因包含以下两点:第一,客户信息完整度不足;第二,数据挖掘及分析力度不足。从第一点而言,银行对客户的流水变动、理财资产变化、贷款还款连续性等情况掌握不足;从第二点而言,部分银行互联网信贷业务虽发展时间较长,但是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与大型互联网企业仍有一定差距,分行、支行没有专职的数据分析师,导致数据分析无法跟上业务发展需要。

(二)客户风险识别不足,评分模型精准度不高

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国内诸多商业银行对现代业务板块进行调整,但是最终取得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例如出现部分有强烈信贷欲望的客户受到个体因素限制无法申请到理想额度的情况,这类问题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可被称为评分模型精准度不高的问题。商业银行面对客户的信贷申请,无法通过评分模型对客户的资产实力、还款能力、风险等级进行分析,例如,同样为3000元/月收入的客户,公务员、事业单位的人员与自由职业的人员在还款能力上的风险系数有所不同。然而在此类风险因素的分析过程中,部分商业银行仅是机械性地通过客户的月收入、资产实力进行分析,无法对背后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所以总体准确不高,无法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客户分析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

而导致此类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银行对客户风险识别不足。在传统信贷业务中,业务办理需要客户、经理完成双人面签流程,欺诈风险系数较小。然而在互联网信贷业务中,由于客户经理与客户无须见面,所以客户风险只能依靠专家经验,通过人工方式进行识别,然而此种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对欺诈行为进行全面覆盖则会出现误报率较高的问题,降低客户通过率。

(三)岗位空缺素质待提升,营销效果缺乏理想

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营销模式应当积极向互联网金融进行转型,然而现阶段仍有部分商业银行仍然按照传统业务的营销模式,按照“总行→分行→支行”的层级下达业务指标,考核银行业务完成进度。此种营销模式受到信贷业务的特殊性,客户数量庞大的同时加之稍显幼稚的客户体验,导致营销效果不尽如人意。从商业银行总行而言,总行负责对整个银行体系信贷业务的统筹规划,应当具有专业的营销策略设计人员、宣传推广人员;分行、支行则以总行指示为依托开展业务实践,细化营销职能。然而由于部分商业银行总行信贷业务负责团队匮乏,营销策略设计尚待完善,而分行、支行部分人员在多次营销不成功的经历打击之下极易丧失信贷业务推广热情,降低营销效果。

而导致此类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部分银行缺乏对互联网信贷业务的设计团队,未能从上级营销策划,到中级营销统筹,到基层营销实施缺乏完善的岗位设置。同时,部分商业银行分行、支行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缺乏对信贷业务营销的积极性和抗压能力,导致营销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下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优化对策

根据上述所出现的问题,阻碍互联网金融发展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原因包含信贷服务、评分模型、营销推广三板块。基于此,为了缓解互联网金融发展下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建议从上述三方面原因出发,针对性地进行优化完善。

(一)优化互联网信贷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

在互联网金融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各大商业银行竞争日益激烈,如何走好特色化道路,开展精准化、优质化服务已成为商业银行思考的重点。基于此,建议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可从以下两方面优化改进。

1. 简化服务流程

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部分商业银行针对信贷业务设计出独有的贷款流程,例如,针对消费贷款,客户可直接通过手机银行APP点击贷款申请,并依序完成个人信息、贷款类型等内容的填写,进而完成消费贷款申请;而针对企业贷款,则要求客户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向银行递交申请,银行接收到信贷申请后通过计算机自动化和大数据处理完成客户信贷审批。然而由于互联网时代发展速度较快,信贷额度、信贷政策等调整频率较高,所以银行后台审批速度无法保证。基于此,银行应当针对信贷业务类型优化服务流程,例如针对消费贷款,银行首先可将贷款功能放在手机银行APP首页醒目处,同时缩减客户信息申报内容,以选择项的形式让客户录入信息,进而提高客户信息填写效率,间接提高审批效率;而对企业的信贷业务,银行则需要实时跟进变化的信贷政策、信贷额度,更新系统内部客户信息,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同时密切关注客户内外部环境变化,并以票据的方式录入系统,保证能够及时调出客户信息,从而提高审批效率。

2. 提高审批通过率

过低的审批通过率极易影响客户的体验,而过高的审批通过率则极易增加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逾期率。而针对上述审批通过率的问题,商业银行应当积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优化:第一,强化风险政策部门沟通;第二,提高客户准入要求。从第一点而言,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将部分非核心拒贷规则调整为审慎评估因子,例如,降低“征信查询次数过多”这一因素;就第二点而言,商业银行互联网信贷业务需要为贷款的资产质量负责,所以为了减少不符合条件客户的盲目申请,银行需要提高客户准入门槛。同时针对不同月收入、月还款额度的客户发放不同标准的贷款额度,以互联网快消贷款业务为例,商业银行可建立《互联网快消贷款额度对应标准》(如表1所示)。此种措施能够将拒贷率较高的客户“挡在门外”,降低客户对贷款额度的预期,同时为降低银行贷款逾期率做好保障。

(二)提高评分模型精准度,做好客户风险识别

针对现阶段对客户信用评估停留于主观判断这一层面的客户风险识别问题,商业银行应当从提高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反欺诈能力两方面出发提高评分模型精准度,做好客户风险识别功能。

1. 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为了有效提高商业银行的数据分析能力,银行应当针对客户风险识别建立客户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在该模型当中,银行首先需要建立《风险可能性排序和标准》《风险可能性产生的影响排序和标准》,例如在《风险可能性排序和标准》中将客户风险可能性划分为高风险、较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较低风险五大层级,而对应的风险情况发生则是多数情况发生、多数情况可能發生、可能发生、多数情况可能不发生、多数情况不发生。而在《风险可能性产生的影响排序和标准》,银行可将客户风险行为发生可能性划分为轻微、较轻、中等、较重、非常严重五大层级,对应的银行承担风险后果为无伤害低损失、轻伤害小损失、中伤害中损失、较大伤害较大损失、大伤害重损失;随后,在前期客户调查工作中,将客户的理想贷款金额、基本信息等纳入到模型当中;紧接着,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物联网技术、数据联网跟踪技术等按照对客户的风险系数进行等级划分;继而,基于标准与互联网消费贷款类型做好贷前调查,例如针对快消类贷款则放宽资质审核。针对大额个贷业务,则要求客户经理与客户进行面签,做好面谈、实地调查、电话核实等贷前调查工作;最后,在银行内建立“航标查询”系统,实时跟进客户的资产变更、司法舆情等情况,做好个人资质的实时跟进。

2. 提高反欺诈能力

反欺诈能力是帮助银行抵御风险的必备能力,基于此,建议商业银行从提高反欺诈能力入手,采用多种方式防范网络欺诈。首先,银行可利用黑名单、灰名单系统初步识别客户风险。黑名单客户主要是催收成功率低于30%的客户,灰名单客户主要是逾期少于三个月或尚未达到黑名单“入单”标准的客户;其次,商业银行应当用好通信设备识别欺诈,通过IP定位等功能验证客户信贷申请递交的生活地、工作地等位置信息是否准确,同时根据手机软件定位系统识别多头借贷风险,若出现以贷养贷、以贷还息等客户,则可将其备注为高风险客户。

(三)注重多场景营销推广,提升业务营销效率

营销效率是考察商业银行营销业务质量的关键因素。针对现阶段所出现的商业银行营销效率较差的问题,建议可从完善营销团队组织、注重多场景营销推广入手提高业务营销效率。

1. 完善营销团队组织

“人”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贷业务开展的前提与保障。基于互联网金融的技术性特征以及信贷业务的营销性特征,商业银行应当依据现状完善营销团队。首先,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总行—分行—支行“金字塔式”营销管理团队,总行营销管理队伍需要分设营销策划、营销管理、营销统筹、营销推广等岗位,做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板块营销上层管理工作。分行和支行则需要依照在编人员数量开设营销管理、营销实施等岗位,并落实专人专岗的岗位原则开展工作。同时分行、支行营销工作直接向总行营销管理团队汇报,开展纵向管理模式;其次,从技术层面,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完善技术性岗位,完善研发类、用户研究及产品设计类、信息科技类岗位,并且不同岗位积极下到分行、支行开展技术性培训工作,提高基层人员的业务能力。

2. 注重多场景营销推广

多场景营销是实现全面覆盖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必经之路。商业银行应当聚焦客户类型开展多元消费场景营销、移动端营销。从开展多元消费场景营销而言,可将不同贷款产品与客户的消费场景进行匹配,从而提高营销转化率。例如客户在快消过程中,可将支付第一选项修改为互联网消费贷款,在给予客户多元购物选择的同时给予客户完美的购物体验;从开展移动端营销而言,商业银行应当用好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精准画像、精准营销,例如根据客户消费年报为其匹配对应的产品。例如部分客户消费年报中占比较大的是“购物”,则可为其匹配“随心贷”“E秒贷”等贷款产品,实现快速贷款,满足客户购物需求。

四、结语

互联网与金融业态的融合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指引了新的发展方向,而如何借助互联网优势突破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及管理局限已成为思考的重点。全文利用文献研究法等方法,针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所出现的用户体验有待完善、评分模型精准度不高、营销效果缺乏理想等问题,针对性提出优化互联网信贷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提高评分模型精准度,做好客户风险识别、注重多场景营销推广,提升业务营销效率三点策略建议,以期为广大商业银行工作人员提供思路借鉴。

参考文献:

[1]薛可桢,汤琪,朱鑫雨.大数据视角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管控研究[J].中国商论,2023(04):106-108.

[2]杨伟锋.昆仑银行信贷审批机制创新与实践[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3(05):76-77.

[3]谭志娟.1月信贷迎来“开门红”  企业融资需求大幅提升[N].中国经营报,2023-02-20(A02).

[4]黄威栋,张伟,王硕.金融供给侧改革下金融资源错配缓解对银行信贷的影响——兼论数字经济发展的调节效应[J].管理现代化,2023(01):47-53.

[5]崔睿雯,陈文浩,刘梦娜.房价波动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基于面板数据的研究[J].河北企业,2023(02):11-15.

[6]田懿.数字经济时代我国体育产业投融资体制的革新路径[C].第七届中国体能训练科学大会论文集,2022:1684-1693.

[7]金库莹,郭莹.基于Stacking算法的不平衡银行信贷数据风险预测方法[C].第十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22:399-403.

[8]赵南岳.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风险剖析[J].中国银行业,2021(09):62-64.

[9]徐轲,谢长青.融资约束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C].开放合作 命运与共论文集(上),2020:143-150.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

猜你喜欢

信贷管理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完善企业贸易信贷管理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浅析商业银行精细化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