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本位视域下红色题材文本的教学研究
2023-06-21熊丹
熊丹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儿童本位设计红色题材作品教学活动。教学要满足儿童多种需求,采用单元主题教学、随堂练笔、知人论世等教学方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教学要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可以采用与语言对话、与人物对话、与自我对话的方法,构筑多元对话的课堂。教学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让他们在意义关联、形式关联、经验关联的基础上参与群文阅读,逐步深入探究。
【关键词】儿童本位;红色题材;小学语文
红色题材文本能让学生关注革命领袖、革命英雄的英雄事迹,感受艰苦创业、团结拼搏的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红色题材作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
一、双向并行,发展思维能力
1.基于单元主题,迁移输出
红色题材文本也常常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既有优美的词句,又展现出思想的光辉。教师可以设计双向并进的课堂,结合单元主题,让学生全面提升,得到能力迁移。
《开国大典》《灯光》《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所在的这一单元的人文要素是:“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中。”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单元教学设计要符合单元主题。教师先让学生以《开国大典》一课为例子,找出其中展现热烈、庄严气氛的句子,说说哪些是具体的点,哪些是面的描写。如:“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这里用的是面的写法。“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这些都展现了具体的场景。其次,再让学生参与到读写结合的活动中,回顾参加升旗仪式的场景。在“面”的描写中,整体展现升旗仪式庄严肃穆的场景,在“点”的描写中,则描写各个班级的同学如何表现。最后,教师再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让他们说说在升旗仪式中能否感受到国家尊严,在课文中能否体会到革命先烈的无私付出。
教师要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和单元导语的内容,设计具有系统性、完整性的教学策略。这样能让学生把握语文要素,提升道德修养,在迁移和输出中全面提升。
2.品鉴细节描写,随堂练笔
为了让学生更具体地了解英雄人物,教师可以让他们品味细节描写,并参与随堂练笔活动。学生在咀嚼文字的过程中,立体化地了解人物,并在创作中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
在学生阅读《小英雄雨来》的时候,教师安排他们找出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如“雨来的脸白一块,青一块,紫一块,疼痛难忍”,这一句属于肖像细节,展现了雨来凄惨的形象,体现出敌人的残忍。“雨来赶紧跳下炕,把书藏在怀里就往外跑”“雨来急忙往墙根底下一棵桃树上爬,想跳出院子”等词句是动作细节,展现了雨来的机灵,体现他的随机应变。“我什么也没看见!”这一句是语言细节,展现雨来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教师鼓励学生在自主创作的时候,也要运用细节描写。
围绕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细节描写手法,学生立体化地了解了革命人物的形象。在创作中,他们将自己感受到的时代新形象描写下来。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情感
小学生生活的年代和革命传统作品所写的时代常常有一定距离。若要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有必要给他们介绍一些时代背景,又或者展现多媒体课件,让他们进入到情境中。这样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革命者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十六年前的回忆》展现了作者和父亲诀别时的场景。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并呈现多媒体课件,让他们直观地看到李大钊的英雄事迹。学生了解到,这篇文章创作于李大钊遇难16周年。作者展现了建党关键时期,李大钊在白色恐怖下坚持工作,不幸被捕的场景。在了解了背景信息后,教师再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说说作品中有哪些地方展现了人物的情感。为何时间相隔十六年,作者还是牢牢记住了当日的场景?学生可以结合人物关系来分析,说说不同人物之间的情感。如父亲对法官,表现得冷静沉着,不卑不亢,和法官斗智斗勇。文章中提到:“他的心被一種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句话表明了父亲对法官为何会有这样的情感。再说父亲对孩子,文章中用语言、动作描写展现父亲的沉稳。“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这表示父亲很爱孩子,担心孩子受到惊吓,所以尽量保持冷静。同时,他还希望尽可能地保护自己的孩子。
教师要指导学生基于知人论世的思想分析作品,提升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在此基础上参与读写活动,能激发他们的责任心,帮助他们展望美好的未来。
二、多元对话,满足认知需求
1.与语言对话,估测情节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教师要构筑多元对话的课堂。对话具有信息、思想的交互性,同时也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契合他们的认知特点。
在学生阅读《金色的鱼钩》时,教师安排学生猜读故事情节。在作品的开头,介绍了背景信息。进入草地后,很多红军战士患上肠胃病,几个小同志赶不上队伍,炊事班长奉命照顾他们。文章还介绍了炊事班长的形象,体现了他的“老态”。学生可以结合情节和人物猜测后续发展。猜想一下,炊事班长自己的状况也不好,他要如何带领小战士走出草地。如有学生提出:“老班长经验丰富,会给小士兵找到食物。”教师让学生对照课文,看看作品如何讲述老班长钓鱼的过程。教师提问:“钓鱼的过程是否顺利,老班长怎样分配食物?你认为作品后续情节会如何发展?”学生发现,老班长钓鱼的过程似乎很顺利,但是,他总是不吃鱼。他们猜测,老班长可能只获取了少量的鱼,他将鱼肉都让给了同志们。学生后续再猜测:老班长的身体是否会受到影响,对小战士又产生了哪些精神影响。学生很快猜测出:“老班长一直没有得到食物,身体会受影响。小战士们看到老班长的牺牲,会激发他们的斗志。他们会想方设法坚持下去,努力走出草地。”
适当设置猜读环节能激发学生对探索故事情节的需求。同时,这也符合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年龄特点,符合他们的认知需求。
2.与人物对话,体验高洁品质
组织学生参与到角色扮演、课本剧表演等活动中,这也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能构筑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
《梅兰芳蓄须》的主人公梅兰芳有着高洁的品质。学生可以围绕悬念性问题思考:“梅兰芳先生为何要留胡须呢?这会影响他的演出,他为何要这么做呢?”学生要找出留胡须的具体原因,并说说主人公的内心变化。学生发现,梅兰芳原本是十分严谨的一个人,为了演出需要,他总是将胡须剃得干干净净。但是,因为日本人强迫他登台演戏,他为了寻找借口,所以才蓄须。在蓄须后,他无法演出,还因此卖掉了房子。在日本人屡次要求下,他甚至还请医生朋友帮忙,故意让自己发烧,以此逃避演戏。学生发现,梅兰芳蓄须的主要原因就是不想给日本人演戏。他们后续进一步分析,他为何要这么做。学生认为,梅兰芳有着强烈的爱国精神,他认识到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个人的得失微不足道。所以,为了表示决心,他坚决不给日本侵略者演出。这体现了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质。为了促进学生和主人公共鸣,教师还安排了角色扮演活动。学生想象自己是梅兰芳,当他决定蓄须的时候,内心的感想是什么,用心理独白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对话人物的过程中,学生能和革命先辈相识、相知,体会他们的命运,被他们感动。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满足其感知人物精神的需求。
3.与自我对话,生发人生哲思
小学生的思维一般都比较活跃,常常反思自我,这也是他们思维发展的需求。教师可以搭建自我对话的平台,让他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引发哲思。
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教师先让学生探索周恩来的人生经历,思考他的人生中面临怎样的转折点,在关键时期,他是如何选择的。学生认为周恩来处于社会快速变革的关键时期。他闯入租界,看到了外国人耀武扬威,欺负中国人的场景,因此深受震撼,他希望能改变这一切。教师再启发他们思考,周恩来为何不挺身而出,制止中国巡警的行为,而是回到学校认真读书呢?学生认识到这正是周恩来成熟稳重的地方。当时作为学生的他,人微言輕,根本无法改变妇人的命运,反而会将自己也牵扯其中。所以他选择忍辱负重,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将来要用自己的努力改造世界。在理解了周恩来的行为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话自我,说说自己对未来有什么打算,想要从事什么工作。学生认识到在设定理想的时候,不能只是追求金钱利益,而要看看自己能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什么贡献。有学生提出:“网络直播如此流行,我将来也要当一个助农主播。但是,我的目的不是自己赚钱,而是为广大的农民群众推销好的农产品,建设农村。”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自我对话后再进行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在交流分享心得体会后,他们认识到自己思想中存在的问题,这有助于他们端正思想,提升自我感悟。
三、群文联读,引导深度探究
1.意义关联,触及价值内涵
基于小学生认知特点,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参与群文阅读,帮助他们把握作品之间的关联性,展开深度探究。意义关联指教学者引导学生阅读主题相同、内容相近的作品,引导其挖掘此类作品的价值内涵。
《黄继光》《军神》《小英雄雨来》等作品都展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将它们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对比分析,看看不同身份、年龄的人,如何体现出爱国情怀。学生可以按照“了解背景信息、挖掘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精神”的顺序自主学习。首先搜索背景信息,他们发现这些人物都身处某个战役中,他们在抵抗外敌侵略的过程中,展现除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其次,学生还要挖掘重点词句。如“火力点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这一句展现了环境的恶劣,但是黄继光却丝毫不退缩,这体现了他的勇敢无畏。“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这一句抓住了刘伯承的动作、神态展现了他正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他怀有爱国之心,所以没有“叫出声来”。最后,学生体会人物精神,他们发现主人公虽然身份各异,但是,他们的情感却有共同之处。
意义关联解决了学生思维碎片化的问题,能帮助他们提炼出舍己为人、服务人民、热爱国家等不同的精神、情操,这对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帮助。
2.形式关联,落实学科要素
形式关联指的是将文体形式、语言形式等方面具有相似处的作品放在一起,展开群文阅读,学生要总结同类型作品的文体特点。这种群文阅读法有助于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落实学科要素。
《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都是说明文,展现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文化创造,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将它们整合在一起教学,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其文化自信。学生可以整合这些作品,在群文阅读中对比分析,总结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学生可以从“总结说明结构、探究说明方法、感受说明语言”这三个角度入手分析。在“总结说明结构”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这几篇文章都采用了总分总的创作方法。教师还可以给他们介绍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等其他说明结构。
这种关联方法有助于学生挖掘发现自己的认知空白处,进而参与探究,掌握不同文体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整合语文知识点,完善知识建构。
3.经验关联,树立远大理想
经验关联指的是选择一些和学生的人生经验有相似之处的作品,让他们整合起来思考。学生要分析在类似的情境中,主人公的人生选择是什么,自己又有怎样的理想。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等作品都和志向有关。学生可以整合这些作品,参与角色扮演的活动,进入情境中。学生分别扮演周恩来、梅兰芳等人物形象,体会他们当时的内心感受。教师提出了一些问题,引导其思考:“对于梅兰芳来说,扮演好每一个舞台角色,不是他渴望和追求的事情吗?为何他会选择蓄须不演出呢?”学生在扮演中和人物形成共鸣,体会了他的内心感受。“因为如果国家不存在了,表演得再好也没有用。梅兰芳是爱国的人,他希望能赶走侵略者。所以,他不愿意为侵略者演出。他认为国家的利益高于个人的理想。”教师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想,如果个人想法和国家利益有矛盾的时候,自己会如何选择。
在阅读中,学生调动了自己的人生经验,对主人公的付出也有了深入感悟。在写作中,他们展现了自己的理想,抒发了爱国情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儿童本位的视角,了解学生想要了解什么,对哪些问题的理解不够透彻。然后围绕他们的真实需求、认知特点、认知规律设计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把握住教学的兴趣点,让学生深入解读红色题材作品,起到德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蒋泽琴,黄丽萍.悉心安放的童年—例析微日记写作中学生的德性成长[J].中小学德育,2015(08).
[2]刘贞舒.文以载道 立德树人—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