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传承视角下高校民间舞教学的思考

2023-06-21李玲

艺术评鉴 2023年3期
关键词:创造性转化民间舞文化传承

李玲

摘要:文化即人化,文化传承即文化的历时性传递与承继,文化传承的实质是通过传者的符码解构和有意识地引导承者,在维系原有价值内核的基础上,建构新的方法论以应对新的时空挑战的双主体实践。民间舞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的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历史嬗变、精神风貌以及思想内涵。从文化传承的视角看,高校民族民间舞教学不仅是舞蹈肢体动作的技能训练,更是舞蹈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解码和传递。加强民间舞蹈的历史背景及内蕴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的挖掘和展示,有利于丰富高校舞蹈课堂教学内容,深化高校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知识性、人文性,亦体现了新时期高校民间舞课堂教学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的诉求。高校应不断加强以文化传承为导向的民间舞教学体系建设,通过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等途径,不断促成民间舞课堂教学成果的创造性转化。

关键词:文化传承  民间舞  课堂教学  创造性转化

中图分类号:J7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3-0113-04

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文化传承与创新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作为专门从事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事业的文艺工作者,高校舞蹈专业师生应积极融入时代发展需求,主动探索新时代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与舞蹈专业课堂教学的内在联系,不断深化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知识性、人文性改革,从而全面促成高校民间舞课堂教学成果的创造性转化,达到培养优秀的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和文艺工作者的最终目的。

一、文化传承与民间舞

(一)文化传承的概念及其要素

1.概念

文化传承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传承既包括文化的历时态传递与因袭,也包括文化的共时态传播,既强调其保值性,亦不排除其增殖的可能。而狭义的文化传承则更强调历时态的纵向传递与因袭,不涉及空间上的横向传播。因此狭义上说,文化传承与文化传播都是一个矢量概念,文化传承的方向是纵向的,文化传播是横向的。

2.文化传承的要素

文化传承要素有:第一,传承主体。文化传承主体包含传者和承者,文化传承过程中,传者和承者都是主体。文化的表达有赖于人自身,当人去体现文化的时候,必须伴随着主体自觉。作为承者的人去承继和因袭文化的时候不是被动的,内中存在着文化判断、文化选择等价值追求的理性意识,而非自然界中的无机物那般与其他事物之间完全没有信息的互动。第二,传承客体。文化传承的客体是传者认为值得传、承者认为值得承的可能仅仅作为文化载体的有形物质成果,也可能是作为进一步表达文化的符号,代表高级复杂思维活动成果的典章制度,和用文字等符号记录的作为改造客观自然成果的知识、方法、技术和精神。传承客体中最核心的是能够代表其主体性的特质,往往是文化所属民族的独特的价值系统和思维方式,这些对改造自然、提高人对环境的适应性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或可称之为文化的克里斯玛。第三,传承机制。既然文化传承的客体是文化的克里斯玛,那么文化传承的关键就在于解码过程并释放其价值,以使后继者信服其力量和作用,为承继和光大它提供心理基础。所以文化传承机制,就是通过传者的解构符码,有意识地引导承者在维系原有价值内核的基础上建构新的方法论以应对新的时空挑战的双主体实践。

(二)民间舞的概念及文化传承功能

1.民间舞的概念

民间舞起源于人类劳动生活,它是由人民群众自创自演,表现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及人们精神风貌的群众性舞蹈活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境内各个民族在历史的更替与变迁中创造出了各自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民间舞蹈便是这诸多民族文化中的一种。民间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属性。

2.民间舞的文化传承功能

从关于舞蹈的劳动、巫术、爱情和模仿四种起源学说中可以发现,舞蹈表现了人类不屈服于局促的生活世界,而试图建构、描绘、表达和再现意义世界的主观精神努力。民族民间舞具有积淀古代文化、原始舞蹈遗存,并在民族交融中发展,将歌、舞、乐三者结合的诸多特点,它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能够更深刻、更淋漓尽致地反映不同时代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理想和愿望,舞蹈学作为综合的艺术学科,它与音乐学、社会学、历史学及人类学等相关学科均有关联,因此具有极大的人文性价值。 有学者通过对《诗经》中“取冠三百”的《关雎》的考释,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相对完整的雩祀仪式图。而就雩祀的目的来判定其性质来说,它是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祀雨活动;就其形式来说,他们是通过模仿雎鸠的“羽舞”动作来完成祈雨仪式的。由此可见,在今日文化领域中,《诗经》不过是一本文学性典籍,而实际上它还有对西周和春秋时期社会风貌的描述。如果我们意识到《诗经》的整理者是作为儒者的孔子,而儒者其实是由专司祭祀工作的巫觋衍变而来的话,则不难发现《诗经》绝非纯艺术角度的民歌总集这么简单。

纵观古今,作为集音乐、服饰、语言、舞台美术等各类艺术门类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民间舞经过千百年的沧桑巨变形成了一套完整体系,使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得以鲜活地留存。民间舞蹈传承了各民族历史发展变迁的文化遗产,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且最易于为百姓所接受,得到了广泛传播。每一个民族的民间舞蹈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历史变迁和民族精神的内涵,人们往往能在本民族的民间舞蹈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其具有很强的民族属性。因此,有人把民族民间舞比喻为民族文化发展和变迁的“活的化石”。即使在科技迅猛发展,各种文化传媒手段层出不穷的当代社会,民间舞独有的文化传承功能亦无法被取代。

二、高校民间舞教学的时代际遇

2020年6月教育部發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强调要基于不同学科、专业特色,挖掘提炼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国家层面业已意识到了高校对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原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院士曾说:“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大学要提供全面的人才支持,强大的知识贡献,更要完善引领文化的功能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为培育和发展创新文化做出特有的贡献。” “高校引领文化的功能体现在继承并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借鉴并传播先进的外来文化、创造并培育引领时代的新型文化。继承和借鉴是创造的基础,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就难以创造出引领时代的新型文化。”更有学者主张培育有“人文主义”气质的现代教师。

综上可见,文化传承机制作用的发挥更多地依赖于以知识为业的知识分子,而近现代社会以来,知识分子的主要栖息地是高校。不难判断,文化传承机制与高校的职能与历史使命之间有着紧密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强调高校的文化职能。而作为高等艺术文化教育事业的主阵地,高校民间舞课堂教学必然要承担起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

三、以文化传承为导向的民间舞教学实施路径

从高校民间舞教学实践来看,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功能性的传授主要包含田野采风、课堂教学、民间舞蹈编创、舞台艺术实践等几个主要实施路径。

(一)田野采风

高校师生开展民族民间舞蹈田野采风活动意旨有三:首先,它服务于高校舞蹈专业师生开展舞蹈编创工作的灵感萌发需要。原始的民族民间舞有其传承发展的相对封闭的内在系统,但是舞蹈编导的创意也需要由生产劳动或生活情绪表达而产生的舞蹈艺术形式的激发和淬洗。其次,采风过程可以让师生真切地体验艰辛劳作之余劳动人民用以缓解肌体疼痛和疏解精神压力的艺术生活,更重要的是可以捕捉到原生态舞蹈背后对生产劳动结果的祈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感受人民在“舞之蹈之”背后的情感寄托。最后,田野采风是师生充分了解民族民间舞蹈产生背后的故事,身临其境地从舞蹈所赖以存在的原生态环境中考察艺术与其更深层次的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增进对原生态舞蹈的意义理解与价值认同的一个过程,是师生后续创作内容阐发和形式升华的内在原动力。上述三项意旨可以从感性层面领略文化的克里斯玛在经验层面的映现,可以发现人的生活世界与意义世界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为充分释读民族民间舞蹈中所凝铸的文化密码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源,进而更好地达到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

(二)课堂教学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从课程教学的角度强调艺术类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高校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如果仅仅侧重于技术技巧的示范与练习,忽视舞蹈所蕴含的符号代码、精神价值,学生就会缺乏对舞蹈的个性化理解,不能将所看所学升华至人文精神与艺术素养的洗礼与净化。最后所表现出来的舞蹈就会“有形无神”,空洞而无生气。因此,高校民间舞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加强从元素符号及故事的层面去开展深刻而全面的说明、分析和阐释,揭示教授内容的舞蹈艺术中内蕴的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膜拜,对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珍视,对人与人之间的爱情、亲情等人类情感的向往与维系,对更深层次的审美价值系统的赓续,从而将知识传递与情感表达和精神激扬熔铸一炉,促使学生学习结果的“形神兼备”,才能培养出未来能够坚持文化主体性的舞蹈艺术工作者。

(三)民间舞蹈编创

舞蹈创编的本质是基于肢体语言表达精神追求的创意创新活动,完全可以将远古的图腾崇拜、人类改造自然环境以更好地适应的劳动创造,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欣赏、膜拜与颂扬之情熔铸在新时代的舞蹈艺术作品中。因此,有田野采风为基石,舞蹈艺术的创编活动才可以熔铸进动人心弦、感人肺腑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运用肢体语言和舞蹈动作语汇表现舞蹈艺术之美,更要教会学生运用更多文化元素和符号去向观众讲述创编的灵感所来源的动人故事。当编导试图通过识读舞蹈背后的故事性元素而理解生民的精神世界时,无论是舞蹈所要表達的精神向度,还是具体的表演技巧的操作规范,都会有一个更加圆融的生境做参照。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进行民族民间舞蹈创编的过程中,要着重引领学生利用肢体语言和舞蹈语言向观众讲述故事,去传递舞蹈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民族民间舞蹈延续文化内涵和精神谱系的功能和作用。

(四)艺术实践

《诗经·卫风·淇奥》用“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式的比喻强调了美德修养与自我砥砺之间目的与手段式的内在联系,切磋与琢磨便被后人经常用来表达交流与内化的重要性。对舞蹈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无论是专业知识的积累、技能的训练都离不开舞台艺术实践。从舞蹈专业属性来看,舞台艺术实践是检验课堂教学成果最直接的方法和手段,也充分体现了高校舞蹈课堂教学需践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教学一体化”的专业要求。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考察,学生在积极参与各类民族民间舞台艺术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直接与当地民众、文艺人员接触,可以直接感受民族民间舞蹈所诞生的文化母体的特征和气质。其次,观察自身的表演和民众的反馈,反思自身的舞台表现的优点与不足,本身也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往往会带来课堂教学所不能媲美的意外效果。换一个角度来说,利用舞台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做最直观和生动的阐释,对于学生来说,亦是一个将“外在”与“内化”不断融合的过程。同样,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的推广和传播,能促使更多的受众直观感受和洞见民族民间舞蹈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之幽微,亦是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促成文化传承、交流的初衷和目的。

四、以文化传承为导向的民间舞教学改革策略

从文化史和高等艺术教育的实践来看,要更好地发挥民间舞的文化传承功能,势必要打破传统的民间舞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原则,加强民间舞教材建设、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改进教学方法等策略,才能持续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和精神谱系的延续提供助力。

(一)确立教学目标和原则

无论从民族民间舞的代际传承的长时段来看,还是从学校教育情境中教与学的短周期来看,任何艺术从业者表演艺术的精进都是由技术训练向艺术素养养成的二级进阶的过程。民族民间舞表演人才也必然要经历由技术技巧而至艺术乃至道术的两重境界。如果只关注于表演的技术技巧的娴熟,不去思悟舞蹈艺术的文化内涵,顶多算是一个从业者,很难成长为一个艺术家,二者之间的差距即文化。如何消弭这种差距,首先要确立明确的以培养合格的文化传承人才为目的的课堂教学目标及教学原则,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引领。引导学生逐步完成成为优秀舞蹈表演者所要求的经典阅读、表演实践及价值观念的反思和内化,这一过程体现的是高校民族民间舞课堂学生作为文化传承主体之一的“承者”,需要通过经典阅读去思悟更高位阶的“传者”所欲传达的思想价值与文化内涵,以及表演实践去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从而将经典阅读中沉淀的表演实践中积累的舞台体验交融成为艺术表演的表现能力。这个过程中,对文化克里斯玛的解构与重构都是潜隐不显的闭关修行,是教师驱使学生潜移默化进行的最高级的转化,亦是民族民间舞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加强教材建设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摸索,我国当下广泛采纳的民间舞教材主要是一些比较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舞蹈训练教材。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逐步显现了出来,变得逐渐不能适应当下的民间舞教育教学实际,出现了譬如教材编创者认知的局限性削减了民间舞的文化传承功能等问题。民间舞是“活的化石”,会因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转化等因素而产生演变,高校师生同样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因此,编写修订符合时代需求、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适应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完善的教材是高校迫在眉睫的任務。只有不断丰富民间舞教材的知识性、人文性内容,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提升课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培养师资队伍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是开展和实施课堂教学活动的关键要素。一直以来,由于我国舞蹈教育的现实状况,舞蹈职业从业人员存在文化认知水平不高、知识覆盖面不广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舞蹈专业课堂的教学水平。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高校应有意识地开展师资培训,积极创造机会,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民间舞蹈教学的理论学习、教学研讨和交流,促成教师专业能力的二次成长。其次,高校应积极组织舞蹈教师深入民间,从文化传承的视角,深入民族地区与民间艺人、舞蹈专家开展交流学习活动,加强“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活动力度,让教师更深刻、全面地学习和了解民间舞蹈生长的沃土,建立起教师自己的民间舞蹈文化认知体系。再次,教师自身应主动转变固有的认知方式和教学习惯,不断加强学习和积累,通过经典阅读、交流访谈、定期研讨等方式,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四)改革教学方法

“我国的舞蹈教育一度过于强调职业化,因此造成更多地关注舞姿的塑形、动作的打造、技能的超越等外在形体训练的局面,而忽视同步的文化渗透与综合素质培养的层面……以重复性的模仿形态为主要授课内容……不太重视将舞蹈语汇与其背后的文化紧密连接起来,使得民间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丧失了很多值得品读、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消减了许多的魅力与价值”。由于种种原因,上述问题长期以来存在在我国高校民间舞课堂教学活动中,导致原本富有知识性、故事性的民间舞课堂教学变得单一和乏味,学生追求的是技术技巧方面的完成度和肢体表现的美感,而对为何要这样表演却知之甚微,大大削减了民间舞厚重的历史韵味和人文性。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最鲜活的存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厚重的历史韵味。高校应更加急迫地认识到这一点,积极主动地开展教学改革,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通过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民间舞的人文性、知识性、故事性融进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有方法、分步骤地对学生开展民间舞蹈背后的历史人文、知识与故事的普及和讲授,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多维度促成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肢体表现形式的同时,能更深刻地理解每一个舞蹈动作背后所蕴藏的历史溯源和内在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和文化认同,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博.优美动人的民间舞蹈[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7,9.

[2]张志刚.人的心里需要与舞蹈艺术的起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9(01):157-158.

[3]陈喆.中国民族民间舞艺术及其教学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20.

[4]张盈.对我国高校民族舞蹈教育现状的思考[J].大舞台,2015(06):198-199.

[5]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DB/OL].2022-11-15.

[6]李恒川.大学“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履行困境与改善路径[J].江苏高教,2019(01):41-44.

[7]赵沁平.发挥大学第四功能作用,引领社会创新文化发展[J].上海教育,2007(Z1):27-29.

[8]张得才.《诗·关雎》——“舞雩”祈雨之祀[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38-41.

[9]邓小娟.高等舞蹈教育研究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创造性转化民间舞文化传承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外松内紧”的内涵与实践
芭蕾基训对民间舞教学的影响
舞蹈系成功召开“天津民间舞项目研究
——教材内容”展示与研讨会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从《小小冠军梦》看传统爱国主义在儿童舞中的创造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