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三和弦在格里格艺术歌曲中的运用研究
2023-06-21刘瑞昌
刘瑞昌
摘要:增三和弦因其自身的不协和性和音响的独特性,一直以来被作曲家当作特殊音乐材料。挪威民族乐派作曲家格里格①重视增三和弦的运用,并创作了大量优秀音乐作品,发挥出增三和弦不协和的“美感”。本文通过对格里格艺术歌曲的分析,从增三和弦的结构、增三和弦在格里格音乐作品中的具体运用、增三和弦在格里格音乐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这三个方面,论述格里格如何对增三和弦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与应用,以及其因自身同音异名的属性体现出的独特性与多变性。
关键词:增三和弦 格里格 音乐本体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3-0089-04
增三和弦是由两个大三度构成的三度叠置和弦,是传统的三度叠置和弦 (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增三和弦、减三和弦) 四种基本和弦类型之一,增三和弦在音乐理论与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作为调性音乐领域的不协和和弦,大小调体系中少有的全音和弦以及对称和弦,增三和弦因无法在自然调式中形成,加之其独有的音响特性”,所以在作曲家的音乐创作中,增三和弦往往被用于经过音或辅助音,其和弦本身的独立性并没有得到重视。
随着音乐语言半音化的诞生、发展,增三和弦也因此出现,成为音乐创作的素材,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崭露锋芒。19世纪挪威民族乐派作曲家格里格从挪威民间音乐中汲取养分,将民间音乐元素与传统和声技法相结合,创作了大量优秀音乐作品。在和声语言的运用上,格里格除使用大小调体系和声创作手法外,还运用了大量民族和声体现其作品中浓厚的民族风味。在和弦叠置上,善于运用高叠和弦,而格里格的音乐作品中运用了大量增三和弦这种不协和和弦,并使其成了音乐创作中的一大特色,发挥出了增三和弦在其音乐创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格里格吸收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作曲技法运用了增三和弦,这具有极大的开创性,其形成的全音阶暗示了调性瓦解的先兆,后世德彪西由此深受启发,并成了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文通过对格里格艺术歌曲的分析,梳理归纳格里格音乐创作中不同形式的增三和弦以及其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和作用,从而提炼出增三和弦在音乐创作中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我国音乐创作提供借鉴。
一、增三和弦的理论基础与音响特点
(一)增三和弦的理论基础
1.增三和弦的结构
增三和弦是由两个大三度音程构成的叠置和弦,由于一个八度有12个半音,6个全音,而一个大三度的音数为2,所以增三和弦是将一个八度平均分成三等份。
2.增三和弦的等和弦规律
增三和弦的等和弦在一个八度内有两个,也就是在不赋予调性意义的情况下,C+=bA+6=E46+这三个和弦为大三度循环圈关系。即一个增三和弦原位写成六和弦形式时,根音朝下方大三度运动,六和弦写成四六和弦形式时相同。也就是说,这三个和弦的根音C—bA(#G)—E—C为大三度循环,其中bA=#G,#G与E形成大三度关系。
3.大小调中的增三和弦
在实际的音乐作品中,增三和弦一是发生在由于和声大调bVI音和和声小调#VII音而形成的自然增三和弦,二是发生在调内升高五度音的大三和弦——属变和弦,重属或副属变和弦。大调内常用的增三和弦是V+和声大调的bA+,小调内常用的增三和弦是III+和bIV+。
4.增三和弦的调式意义
任何一个增三和弦的原位及两个转位都可以当作大调中的两个增三和弦,这时会属于六个大调。同时它又可以作为小调中的两个增三和弦,这时又分别属于了六个小调。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增三和弦都会存在于十二个调之中,并且十二个调中的六个大调与六个小调均為同名大小调关系。
判断增三和弦所属调性的规律总结:其一,任意一个增三和弦都存在于十二个调式中,且为六个大调与六个小调。其二,在六个大调中,分别有三个是以增三和弦的三个和弦音为主音的大调,另有三个是以增三和弦的三个和弦音为导音的大调。其三,在六个小调中,分别有三个是以增三和弦的三个和弦音为主音的小调,另有三个是以增三和弦的三个和弦音为导音的小调。且六个小调一定与六个大调一一对应呈同名关系。
根据增三和弦的调性规律,其调式不明确。以bVI音为例,由于bVI音与#G音的等音关系,所以在bVI音出现时,判定其所属调式不能简单地看作是C和声大调,也有可能是a和声小调。再比如bA—C—E形成的增三和弦可以看作是在f和声小调的三级所形成,bA—C—bF可以看作是bA和声大调的bVI级音所形成的增三和弦等。因此,当判定一个音所形成的增三和弦的所属调性时,要结合这个增三和弦在一段音乐中前后调式的情况,看这个增三和弦是在哪个调式体系中形成的,继而判定它的调式属性。
(二)增三和弦的音响特点
在音乐初学者所经历的音乐训练过程中,大小三和弦占据绝对的领导位置。尤其在音乐听觉的训练过程中,大三和弦音响的明亮开阔与小三和弦音响的柔和黯淡形成鲜明对比,在听觉感受与音响色彩上对于音乐初学者更易于体会和把握。因此,无论是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还是音乐听觉基础训练,通常都把大小三和弦的训练作为音乐学习的启蒙与基础。增三和弦由于并不是由基本音级构成,所以在加入变化音级后其音响色彩并不协和、不稳定,会给听众心理造成一定的紧张和压迫感,而变化音级的加入对于初学者来讲并不易于掌握。因此,虽然作为四种基本和弦类型之一,增三和弦却因其结构与音响的特殊性,并没有引起人们过多重视。增三和弦的音响特点与大三和弦相比较,在开阔中带有一丝紧张与忐忑,使人们容易生出焦虑情绪,产生不安全感。因此,格里格在《梦》《一个梦》这两首作品中便运用了增三和弦音响的特点,将虚幻、诡异、不真实的“梦境”完美地呈现了出来。增三和弦的音响价值亟须重新定义与认识,创作者应当以增三和弦为素材创作出更多的音乐作品,展现出增三和弦在音乐创作中所具备的独一无二的魅力。
二、增三和弦在格里格作品中的具体运用
(一)调式交替中增三和弦的运用
同主音不同调式和弦的相互借用、渗透的和声手法,叫做调式交替。调式交替是调性扩张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格里格的艺术歌曲中,无论是因为增三和弦的运用而形成的调式交替,还是调式交替而形成的增三和弦,最后都会导致调性扩张,即单一调性的和声技巧从自然音体系进行到变化音体系,导致调性范围扩大,从而增强了音乐的色彩性以及艺术表现力。格里格因使用增三和弦形成调式交替而导致调性扩张,让增三和弦具有了多重功能,更加体现出增三和弦内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通过分析研究,笔者发现,在同主音调与平行大小调中,格里格对于增三和弦的运用颇具特色与新意。
1.同主音调中的增三和弦
同主音大小调交替是“由于调性相同(同主音),因而被借用的和弦——调式交替和弦,便依然保持着原调性功能,却产生了同主音不同调式的色彩变化与对比,从而又从一个新的方面——调式色彩的交替融汇——扩大了建立调性的内容。”因调性相同、调式不同而导致的变化音级的出现所形成的增三和弦,会从听觉上形成音乐的色彩性与对比,令人耳目一新。
谱例1:格里格艺术歌曲《DREAMS》op.69,No5
如谱例1所示,该例中的增三和弦建立在同主音和声小调 III 级音的基础上,利用同主音大小调交替,谱例中第二小节的和弦是c和声小调的三级和弦,还原的七音使之形成自然增三和弦。钢琴伴奏的低声部 C—B—bB,以及高声部的 E—bE—D, 与之对应的调式分别是C自然大调,c和声小调与c自然小调。其中,运用第一小节C大调的原位主和弦,第二小节c和声小调的三级增三和弦第二转位,第三小节c自然小调的小属和弦第一转位与同主音调式交替而形成旋律的半音化进行。另外,通过分析笔者认为,格里格在创作手法上同样隐含着新调性的创作思维。新调性是“以避免传统调性的呈现方式,打破功能化或调式化和声进行,通过对主要音、音程、和弦等的重复、强调,使其获得调性中心的意义”。在上例中,三个小节分别对应C自然大调,c和声小调与c自然小调,虽然所属调式不同,但是整体是在C调的调性体系内,确定了C调的调性中心,具有新调性的特点。
2.平行调中的增三和弦
平行调关系交替比同主音调式交替出现的时间要晚,该技术在19世纪下半叶才趋于成熟。通过平行关系和声大小调的bVI级(大调)与#VII级(小调)的等音关系,向对方调式相互渗透,使交替既色彩对比鲜明又声部衔接自然。平行调中的增三和弦就是因和声大小调的特征音而形成的。
平行调中的增三和弦形成于和声小调的 III 级,与同主音大小调相比,虽然都是由于和声小调升高导音而形成的增三和弦,但是二者之间本质区别在于:平行调是属于同一调式体系,为近关系调;而同主音大小调则是相差三个升降号的远关系调。因此二者所构成的增三和弦不仅在理论意义上具有本质区别,在音响上也会带给听众不一样的听觉感受。
谱例2:格里格艺术歌曲《THE WAY OF THE WORLD》op.48,No3
谱例2中,在D大调主和弦进行过程中,其主和弦五音升高,形成D—#F—#A,从而形成D大调的平行调b和声小调的III级增三和弦,虽然低音#C使其成为七和弦,并且是第三转位,但因b和声小调升高导音而形成的增三和弦的性质不曾改变。值得一提的是,D大调升高五音而形成的其平行调b和声小调III级增三和弦并没有只是作为一个色彩性和声短暂出现然后又回到原调D大调,而是作为转调和弦直接转到b和声小调并进行发展。b和声小调特征音#A同音转换为bB,bB又是D大调的bVI音,利用两个特征音的同音转换完成D大调向其平行调b和声小调的转调。
(二)增三和弦作为转调中介和弦的运用
1.重属变和弦作为转调中介和弦
转调中介和弦一般是在自然调式内构成的三度叠置和弦。如大三和弦、小三和弦,甚至减三和弦,而把增三和弦作为转调和弦则不常见。格里格突破传统,大胆创新,将增三和弦作为转调中介和弦,极大地拓展了增三和弦的理论内涵与功能性价值。
比如在格里格的艺术歌曲《一个梦》中,出现E—D—C—bB连续下行大二度转调模进,其中将增三和弦作为转调中介和弦。E调转D调的中介和弦为 E 调的升五音的重属变和弦#F—#A —xC,等音转换为 D 和声大调的 bB —D—#F;D调转C调的中介和弦为D调的升五音的重属变和弦 E—#G—#B,等音转换为C和声大调的 bA—C—E; C调转bB 调的中介和弦为 C调的升五音的重属变和弦 D—#F—#A,等音转换为 bB 和声大调的 bG—bB—D。
而且在和声进行安排上,将转调前的重属变和弦运用的都是第一转位,利用等音转换成为转调后的增三和弦的低音 bB、 bA、 bG,而且这三个音分别是 D 和声大调、C 和声大调、 bB 和声大调的特征音,如此安排又形成了低音旋律的半音化进行,从而可以通过调性布局、和声进行显示出格里格对于增三和弦的准确把握和巧妙运用。
2.副属变和弦作为转调中介和弦
副属变和弦作为转调中介和弦为增三和弦,和弦性质可以是前调的重属变和弦与后调IV级上形成的副屬变和弦。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转调后的中介和弦可以是在后调的IV级上形成的升高五度音的副属三和弦,也是增三和弦。升高五度音的副属三和弦为增三和弦,说明“一个半音阶的任何一级上都可以构成增三和弦”。而并不是只在自然调式内形成的自然增三和弦,所以更能体现出增三和弦本身的独特性。此外,通过分析研究,增三和弦作为前后连接两个调的中介和弦也可以说明增三和弦等音转换的性质以及与多个调连接的能力。
(三)和声大调bⅥ级音形成的自然增三和弦
在大小调自然音体系中,和声大调因为bⅥ级音而形成自然增三和弦。也就是说,转调后的中介和弦就是在后调和声大调bⅥ级音上所形成的增三和弦。比如在格里格的艺术歌曲《在小溪边》中,有一个音乐片段就是bD—F—A同音转换为F—A—#C,成为 A 大调的 bVI 级音形成的自然增三和弦(F为A大调的bVI音)。同时,这个增三和弦也是前调 A 大调与后调F大调的转调中介和弦,bD—F—A是后调 F 调bVI级音而形成的自然增三和弦(bD为 F 大调的bVI级音),并且赋予了bVI级音形成的增三和弦作为转调中介和弦的功能意义。从上述来看,格里格在音乐创作中善于利用和声大调中bⅥ级音这一自然音优势,形成调内自然增三和弦。同时将和声大调bVI音这一特征音的功能意义拓展,不仅仅是作为调式调性的判定条件,还具有特殊和声语言的特点。
三、增三和弦在格里格音乐创作中的特点与价值
(一)增强纵向和声色彩
在传统和声进行过程中,以三度叠置的调式内的大小三和弦或七和弦为主,其音响色彩或明亮开阔或忧郁黯淡。因此使得听众在长达几世纪的熏陶中对音乐形成了固定的听觉习惯 (对“协和音响”的依赖) 。格里格通过对增三和弦的运用,打破了调式内音响的协和性。不管是和声大小调的 bVI 音还是#VII 音形成的自然增三和弦,又或是发生在调内升高五度音的大三和弦——属变和弦,重属或副属变和弦,都体现了对传统和声进行与音响色彩的突破与创新,拓宽了纵向和声色彩的多样性。在格里格的《A DREAM》中,作曲家将“梦”的虚无缥缈,不真实的感觉用增三和弦这一元素加以阐释具有典型性,增三和弦的不协和性、空灵诡异的音响色彩与虚幻梦境的主题相契合。
(二)拓宽横向和声进行方式
传统和声进行有规律性和逻辑性,和声进行依靠这种特质横向运动向前延伸,可称为“惯性运动”。从线性和声方面看,传统和声线条性和声惯性延伸尤为明显,由于声部进行的惯性,横向进行的线条是固定音程,如二度、四度、五度,以低声部的运用为主,由线条所构成的和声符合功能性的和声进行。格里格运用增三和弦使得旋律线条形成半音化进行,打破了线性和声的行进规律,改变了传统和声线条的行进特点,拓宽了横向和声进行方式。正因增三和弦的运用,格里格音乐创作的呈现才没有传统音乐的那种古朴、庄严之感,更多的是充满迤逦、浪漫、奇幻的色彩。因此可以说,格里格作为民族樂派代表人物,其在音乐的发展进程中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促进了音乐形态多样性的发展,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
四、结语
增三和弦由于其自身的不协和性,在传统音乐发展进程中处于边缘位置。尽管增三和弦在古典作曲家(如贝多芬、肖邦等) 作品中偶尔应用,然而并未成为其主要的和声材料,大多是由于声部的半音化进行而形成的增三和弦,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格里格对于增三和弦的应用有一种主观自觉性,有意将增三和弦的功能性发挥到极致。比如利用自然调式的变化音而形成的自然增三和弦,运用等音转换的属性作为转调中介和弦,因增三和弦形成旋律的半音化进行等,其将增三和弦作为一种独立的音响材料,释放出了增三和弦不协和的独特“美”。
与格里格同时期的李斯特也重视增三和弦的运用,如果说格里格将增三和弦作为一种音乐材料,丰富了其音乐创作语言体系,那么李斯特便将增三和弦作为了一种调性音乐走向瓦解的催化剂,增三和弦在李斯特那里成了音乐发展从传统到现代过渡的重要因素。格里格将增三和弦作为独立使用的音乐材料,在某种程度上为调性瓦解埋下了伏笔,为后世开启印象派主义音乐新时代打下了基础,推动了音乐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石磊.增三和弦在调性音乐中的运用与演变[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02):118-135.
[2]胡磊.谈谈和声主科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有关和声主科教学中对增三和弦转调内容的补充[A].中国音乐学院、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组委会[C].2010.
[3]刘康华.和声教学中调性扩张技巧的深化与功能关系的拓展[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01):5-25.
[4]肖桂彬.新调性语境中的十二音技法在《旋螺丝》中的运用[J].音乐研究,2022(04):122-129.
[5]桑桐.和声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