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路径
2023-06-21曾驰郭治勋谢天怡
曾驰 郭治勋 谢天怡
摘要:国家在大力倡导职业教育,提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也对高职生提出“具有职业信仰,树立工匠精神”的要求。文章挖掘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与工匠精神的内涵联系,探究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路径。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
一、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意义
(一)国家层面
自2020年起,《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两项纲领性文件的颁布,昭示着国家层面对各层各类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要求。
(二)社会层面
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技术型人才为育人目标,学生毕业后一般在基层一线工作,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崇高的工匠精神、开拓的创新精神。基于此,高职院校不仅要强化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还要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全面开展劳动教育工作,系统落实国家层面关于学生劳动意识培养的各项要求。
(三)个人层面
在当前社会,普遍存在学生就业难、离职快的现象,根源在于学生不能客观看待基层一线工作和体力劳动工作,受到“网红经济”“主播经济”的影响,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技能缺失,职业信仰严重扭曲,对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光荣、劳动实现自身价值不理解,这种现象在高职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高职院校应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系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同时发挥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育人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一)劳动教育认知缺失
随着课程逐步专业化,高职院校重视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技能,但在强化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反而弱化了劳动教育,导致学生就业后,只有专业技能,没有树立良好的职业信仰,也没有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是因为高职院校不重视劳动教育课程,导致劳动教育课程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被弱化。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形成自我意识,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但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育人要求反而降低,甚至是作为选修课程进行机械式讲授,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不完善,思政教育模式单一,与专业融合不紧密,导致学生思想意识淡薄,服务意识缺失。
(二)劳动教育课程形式单一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课程以卫生打扫、教室劳动、校园清扫较多,形式较为单一,未能将工匠精神、职业精神很好地融入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未能将劳动观念的树立与学生专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单一形式的卫生打扫类的劳动教育会导致学生不能在机械性的劳动过程中寻求自身价值,无法感受到劳动创造价值、劳动获取财富、劳动赢得尊严的精神内涵,也无法从中提前感知工作岗位可能带来的精神价值和激励作用。
(三)劳动教育课程思政育人观念模糊
劳动教育课程应统筹国家、企业、学校三方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满足社会、行业、教师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符合国家对学生的德育素养要求。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和具体内容都缺乏德育目标,不重视劳动教育课程的育人功能,不能发挥劳动教育课程对学生养成良好劳动观念、职业素养的引导作用。在专业课程中,教师通常更注重专业技能的讲授,虽然能提升学生未来在工作岗位中的业务水平,但是不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思想意识、人际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工匠精神,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无法使学生树立在岗位一线踏实就业的观念。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课程设置既要符合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后,学生提高劳动技能、掌握劳动知识的基本要求,又要符合社会、行业、学校三方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抓住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具体要求,避免单一的、机械性的劳动教育,否则学生无法在劳动实践过程中获得满足感。
在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课时的设置上,教师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坚定学生的职业信念,使学生提前了解相关行业、企业的工作要求,知晓企业文化,端正工作态度。
(二)联系实际原则
教师要坚持联系实际原则。在讲授第一课时,教师请学生思考问题:“曾经参加过的劳动形式有哪些?”然后分析不同类型的劳动实践形式会有何种收获,促使学生认同授课目标。
同时,教师让学生思考问题:“结合本专业,可以开展的劳动实践形式有哪些?”充分尊重学生喜爱的劳动教育实践形式,并请学生讨论:“普通的劳动教育实践与和专业结合开展的劳动教育实践形式有何区别?”分享“参加不同类型劳动实践后获得物质报酬和精神激励的不同案例,对个人成长层面有何促进作用”,使学生了解“劳动创造财富、劳动获得认可,劳动赢得尊重”的重要作用。
(三)时代性原则
教师要坚持时代性原則。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实践和生产实践的形式都有所变化。在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上,教师应充分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借助不同的载体开展劳动实践。以建筑室内设计专业为例,建筑行业的生产实践形式、制图形式、销售渠道、房建材料都发生巨大的转变。如房屋结构的设计,从纸上的平面手绘,到2D的AUTOCAD软件制图,再到3D的BIM建模、3DMAX建模、C4D建模,实现了从纸面上的平面操作到立体3D形式图示的设计载体转变。又以销售为例,销售渠道从口耳相传,到张贴海报宣传和电视广告宣传,再到各大网站新媒体宣传、网红直播宣传,体现行业发展顺应自媒体时代的转变。再以房建材料为例,房建材料从土坯砖块,到钢筋水泥,再到各类新型环保材料,体现人类从征服自然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变化。这些实践形式、劳动形式的变化充分体现了时代性,所以在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结合市场需求、专业发展、社会发展,把新方法、新思路合理融入教学环节。
四、劳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
(一)以价值目标为导向,实现多元课程设计
劳动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树立艰苦奋斗、服务基层的理念。因此,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时,教师应结合专业内容,设计合理的劳动教育课程。
如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学生需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结构能力、造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建筑模型制作、建筑造型塑造、建筑景观配置上需要有很强的实践力、意志力、创新力。基于此,本专业的劳动教育课程以价值目标为导向,通过“五个一”(一次建筑大师成长案例学习研讨、一次建筑模型制作、一次作品展示交流、一次作品拍卖活动、一次公益赠送活动)的项目化教学贯穿全课程,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思、悟、知、意、行”的劳动观念。
(二)以思想实践为引导,树立自主勞动观念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学科组为单位,挖掘、整理学科内蕴含的劳动教育素材。如工科岗位一线的工人实例、历届优秀学生代表案例等,找寻学生易于接受的身边案例,从中获得认同感。在课程安排上,教师融入建筑大师成长案例,让学生通过“大国工匠”劳动模范典型事迹,感受工匠精神;通过学习本专业历届优秀校友的视频,汲取榜样力量;通过结合本专业的劳动模范实例,积累典型应用案例,形成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学习、感悟身边劳动模范事迹,探讨模范身上的精神内涵,将劳动精神内化为学生的劳动情感,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劳动观念。
(三)以启发教育为先导,重构人本劳动思维
因为建筑行业苦、累,学生普遍轻视体力劳动,对劳动精神缺乏正确的认知。网络上出现的不劳而获的极个别现象,使得一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异化。为了转变学生的价值观,教师可以在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中融入一次建筑模型制作,合理地将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一项优秀建筑设计作品作为建筑模型制作的范本,学习该建筑作品的设计、造型、选材、建造、出品的过程,深入了解建筑大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四)以实践活动为主导,培育工匠精神
劳动教育实践内容应与专业学科相结合,让实践活动贯穿课程始终,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获得社会尊重认可的思想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与本专业生产实践相关的劳动实践作品,体验以劳动者的身份参与市场调研、市场销售、反馈改进,树立良好的劳动观念,将工作态度从做完到做好、做精、做新,从思想到行动,从被动到主动,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
(五)以朋辈教育为辅导,培育工匠精神
劳动意识和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各方力量通力合作,形成育人合力。首先,“五个一”的劳动教育实践结束后,教师将成果汇总制成一本活页式教材,作为课程内容。同时,高职院校可以在线上、线下各平台上展示和推广历届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实践成果,并附上劳动过程、劳动感悟、劳动效能,将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物化。
其次,经过几轮授课汲取典型案例和成果后,教师针对工匠精神,开发相应的劳动教育校本教材,在实践教学中融入培育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的教学,构建科学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
最后,教师更新、优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和实践内容,形成可持续发展课程育人模式,让新一届学生在汲取学长学姐的经验上,深刻感悟劳动教育实质,实现劳动教育效能的最大化。同时,教师优化本专业的劳动实践模式,与行业生产实践的发展相结合。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革新有三个成效:第一,探究课程育人模式,不断创新育人手段。教师应深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实际案例,发挥思政育人功效。第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育人能力和育人意识,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的教学观念,树立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第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自觉投身国家建设。教师应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出具有劳动意识、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的学生,为社会发展作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忠,张冬杰.课程视域下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J].教学与管理,2022(13).
基金项目:吉安职业技术学院校级人文社科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2RW101。
(作者单位:吉安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