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见“看见”的力量

2023-06-21施晓敏

新班主任 2023年6期
关键词:看见小语爸爸

施晓敏

一段视频,“看见”家访之机

寒假的一天,微信里突然弹来一段视频,是小语爸爸发来的。视频里的小语一改往日乖巧的样子,不断甩打着手里的枕头,嘴里号叫着“还我手机,还我手机”。“老师,你看看这个孩子,怎么办嘛!”随即传来的,还有小语爸爸焦急的声音。

也许是因为幼时母亲离世,小语从一年级开始就表现得比一般孩子懂事,总是早早来到学校晨读,课后管理结束前认真完成作业,基本不让老师操心。这学期,小语有了一部属于自己的智能手机,从这之后,就经常无法完成作业,上课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想来是手机惹的祸。看着视频里熟悉又陌生的孩子,我决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家访。

踏进小语家门时,我不敢相信眼前的场景:客厅里到处是脏衣服脏袜子,桌子上和地面都是灰尘。小语的房间里更是乱得不成样子,墙角堆满了外卖盒子和吃过的泡面空盒,床头柜堆着几本书和文具。小语低头坐着,不敢吱声。

“老师啊,你管管这孩子,放假了都不写作业。我不懂,她也不听我的……”小语爸爸像是搬来了救兵,理直气壮地数落小语的不是。据小语爸爸反映,小语在寒假里“机”不离手:聊天、看小说、看电视剧,经常很晚睡。最近更是迷上了cosplay,在淘宝上买了很多服装道具,拍抖音、看直播,有几次爸爸把手机没收了,她居然绝食抗议。

小语紧抿着嘴唇,豆大的泪珠像断了线的珠子。我拍了拍她的背,给她布置了一个小任务:先回房间整理一下情绪。孩子回房后,小语爸爸也平静了一些,反倒拘谨起来。

“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这样说,怕伤她的自尊。”我解释。“哦哦,麻烦老师啦,我不太会说话。这孩子越大越叛逆,她妈妈又去世得早,我也没什么文化……”“没事,我理解的,又当爹又当妈,的确辛苦,”我宽慰他,“我们一起找原因,想办法,都会好的。”

听了我的话,小语的爸爸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期待地看着我,似乎想听一个万全之策。

一番回忆,“看见”行为真相

起先在寻找小语痴迷手机的原因时,小语爸爸一直纠结于“给”还是“不给”手机,强调买手机是为了方便小语查找资料、与家人联系、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但给了手机孩子又疯魔,着实为难。“都怪这手机功能太强大,要我看,都是手机的错,砸了算了!”他无奈地说。“如果合理利用,手机的确能带给我们很多便利。那您觉得,小语沉迷手机,只是因为手机功能多吗?”我让他继续回忆,尽量还原一些和小语平时在家关于手机的对话,一起分析。根据小语爸爸的零星叙述,我们“看见”了一些真相:

“她总是加很多陌生好友,什么都聊,聊到半夜。”

看见——补偿需要。小语在现实中与社会群体缺少互动,生活中又没有特别要好的伙伴,手机可以弥补这些她渴求的东西。在网络中,她可以肆无忌惮地交友、互动、寻求情感寄托和帮助。她希望归属某个群体,希望被他人认同,这其实是对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

“喜欢刷手机视频,看搞笑综艺,说自己压力很大,需要释放。”

看见——逃避意图。学业压力大、家长期望值高、心情不好,手机里的虚拟世界是减压宣泄的好地方。小语从四五年级开始,学习有些吃力,她曾在作文中有这样的表述:每次考不好爸爸只会批评,我有时也不知道怎样和同学相处,情绪经常莫名低落,但是拿起手机就会忘了烦恼。

“经常组队打游戏,和朋友打电话也总聊自己的游戏等级。”

看见——被认可的期望。青少年极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為了得到同伴认可而玩手机。在班上,有许多同学会玩游戏,比如《王者荣耀》《我的世界》《第五人格》等,有时也会交流游戏内容,这难免让小语感觉自己不玩就与同学没有共同话题,和大家玩一样的手机游戏,看一样的视频,能让她有更多“谈资”。

“喜欢发照片,拍抖音,如果发了就经常翻看自己有几个赞,几个粉丝。”

看见——成就感缺失。行为的背后通常是为了某些形式的犒赏——得到期望的物资、赢钱、赢得游戏、获得成功的满足,或者缓解烦恼等。小语经常在淘宝上买服装道具,拍抖音发到网上博眼球,这可能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晒自拍照片、录抖音视频、游戏通关、发微信朋友圈中实现自我认同、自我表达、吸引他人注意,在自我张扬中获得自我效能感。

一场对话,“看见”内心所盼

访谈分析后,小语爸爸陷入了沉思,“我真的没关注到这些,是我疏忽了。”眼见时机成熟,我让小语从房里出来,并提前和小语爸爸约定:安静倾听小语倾诉,不打断。而在之前,我给孩子布置的任务就是:“对父亲的批评,你有什么想说的?”小语拿出一张纸,纸上的字迹浸着泪痕。在我的鼓励下,她开始诉说:

“从一年级开始,我每天都是最后一个被家长接走,好几次打电话给你都没接,是在打麻将吧。有时候你打到凌晨四点才回来,留我一个人在家。你知道我多害怕、多无聊吗?”“别人都说周末和家人去哪里玩,但是你最多给我打电话发微信,只有手机陪我。”“有时候我真的是在用手机拍作业,或者请教同学问题,你一看到我拿着手机就觉得我在瞎玩,粗暴地没收。”……

整个倾诉过程中,我们并未打断。此时,这位父亲才真正听到了女儿想说的话,“看见”了女儿内心的盼望——有陪伴、有交流、被关注、被相信……

“你看,这样说多好,这样听多好,这样沟通多好。”我对他俩说。

一起行动,“看见”未来希望

为了让小语重视自身问题,我们共同分析了小语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问题,并围绕“沉迷手机对自己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手机的哪些功能对自己的帮助比较大?什么情况下必须用手机?玩手机的时间多久合适?怎样有效督促自己合理利用手机?减少玩手机的时间对自己有什么好处?”等话题展开交流,根据小语的思考,一起制订了改善方案。

结交知己,实现自我

小语长期沉迷于虚拟世界,封闭自己,从而产生了孤独感。可以借助同伴关系获得更多的认知、交流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借此获得归属感、爱和尊重。周末约上三五好友一同去图书馆看书或者去公园游玩,多和现实中的小伙伴面对面交流、互动,感受真实的友谊和温暖。

培养兴趣,提升自我

积极心理学发现,培养孩子稳定而成熟的兴趣是转移注意力、发泄不良情绪最好的方法。通过观察和交谈,我发现小语很喜欢画漫画,很喜欢跳街舞,但是没有机会发展这些兴趣。我和小语爸爸商量给她报兴趣班,并参加学校最近举办的艺术绘画比赛。通过新的事物、新的环境转移注意力,在兴趣中找回自信。

制订时间表,控制自己

我让小语根据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和小语爸爸共同商量制订时间表和奖惩制度,比如几点前完成作业,几点前睡觉没收手机,哪个时间段自觉将手机设置成学习模式。逐步执行,由松到紧,培养自控能力,合理安排“虚”“实”时间。

商定策略后,在同伴、老师、家长的鼓励下,小语终于有了一些改变:玩手机的时间少了,精神状态比以前好了,开朗了不少;经常和同学一起写作业、聊天;和父亲的关系有所改善,能感受、体谅父亲的不易,偶尔忍不住“违规”导致手机被没收也不会大吵大闹了;会积极主动地向我汇报自己最近的情况和取得的进步。

我知道,这是“看见”的力量。

看见“看见”的力量,让我们用心去发现需要,真诚相伴。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仰义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刘玉琴

猜你喜欢

看见小语爸爸
我和爸爸
爸爸
“看见”的力量
温馨小语
温馨小语
显微摄影师:带你“看见”惊艳的“微距世界”
爸爸冷不冷
重新“看见”你
甜蜜的梦
一款可以帮助盲人“看见”的墨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