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南第一党支部成立于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的历史考察

2023-06-20施德军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历史考察

[摘要]衡阳是湖南早期革命活动的策源地,更是湘南革命的策源地。坐落在衡阳的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成立了湘南地区的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湖南三师党支部,有力推动了整个湘南地区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因此中共湖南三师党支部被誉为湘南第一党支部。研究湘南第一党支部成立于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需要从当时中国革命亟需坚强领导的背景出发,考察湖南的革命文化基因和革命基础、衡阳社会状况和革命因素、湖南三师的革命传统、早期中共党员在湖南三师的积极努力等因素及其紧密的关联,才能揭示其成立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湘南第一党支部;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历史考察

[作者简介]施德军,衡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湖南衡阳 421002。

[课题] 2020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在湘南的传播与湘南第一党支部研究”(项目编号:20C0283);2021年度湖南省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马克思主义在湘南的传播与湘南的革命摇篮研究”(项目编号:XSP21YBC351)。

[中图分类号] D2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3)01-0032-06

1922年10月,坐落在衡阳的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简称湖南三师)成立了中共湖南三师党支部,这是湘南①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其领导、参与和支持了一系列湘南的革命活动,为湘南革命②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推动了湘南革命的蓬勃发展,因此中共湖南三师党支部被誉为“湘南第一党支部”,湖南三师被誉为“湘南革命的摇篮”。“湘南第一党支部”成立于湖南三师并非偶然,而是与中国革命的形势、湖南特殊的文化底蕴和革命基础、衡阳严酷的社会状况和革命因素、湖南三师的教育理念和爱国传统及早期中共党员的积极努力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中国的革命形势迫切需要坚强的领导力量

鸦片战争以后,因为资本—帝国主义不断侵略,近代中国被“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③加之本国封建主义奴役,整个中国的形势是“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④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陷于亡国灭种的危急状态,要想中国有希望、中华民族有前途,中国人民除了革命别无他途。为此,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地进行了艰苦探索和顽强不屈的斗争,但还是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连续不断地探索和斗争的历史证明,要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状况,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就必须有一个真正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坚强政党的领导,革命才能成功。“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⑤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工人阶级也在迅速成长。为了个人本身的生存,为了阶级自身的未来,更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中国工人阶级从开展要求提高工资待遇的经济斗争发展到反帝反封的政治斗争。如火如荼的工人阶级的斗争,需要先进的革命理论来指导。在此形势下,指导无产阶级解放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译介传播下传入中国,逐步被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中国工人阶级和其他劳苦大众所接受。此时,外受资本—帝国主义宰割、内受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民族觉悟有了质的提高,革命热情激增。亟待一个伟大正确的政党来领导人民群众通过革命改变中国惨淡的社会状况、中华民族错误的发展方向及中国人民黑暗前途和悲惨命运!

经过“南陈北李 相约建党”的酝酿发起、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努力,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在积极开展革命的同时也积极地发展自己的组织和力量,“湘南第一党支部”就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适应中国革命发展的需要而积极发展基层组织、增强自身力量、夯实党的基础的形势下建立的。

二、湖湘文化底蕴的熏陶和湖南良好的革命基础

湖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底蕴深厚的文化,这就是湖湘文化。“湖湘文化形成于两宋时期并延续至今,她以洞庭湖和湘江沿岸为中心,广泛存在于湖南省境内,并不断辐射四周。表现为政治谋略、学术思想、文化精神和社会心理等多层次结构的一种具有文化自觉性和自理性的区域历史文化形态。”⑥特别是船山思想的广泛传播,使得清末民初出现了“知识阶级没有一个不知道王船山的”⑦的繁盛现象。一时间,湖湘大地,人才辈出。到了近代时期,“湘人靡役不从,舍身殉国,前仆后继”⑧,出现了“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甘蹈大海以醒世人的陈天华;“我湖南一变,则中国随之矣”的蔡锷;“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的黄兴。湖湘文化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爱国精神、“知了就要行”的求实精神、“道莫盛于趋时”的求变精神⑨,被一个个湖南先驱表现得淋漓尽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湖湘仁人志士。

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后,全國陷入到军阀混战之中,湖南因处于中国南北的要冲地带,战祸特别惨烈,所谓“桂、粤窥其南,滇、黔窥其西,北洋派窥其北。岳阳沦为北派驻防者6年,长沙则屡践汤、傅、张之马蹄”。⑩北洋军阀汤芗銘、傅良佐、张敬尧、吴佩孚,西南军阀陆荣廷、谭浩明、赵恒惕等,为争夺湖南地盘,在三湘大地混战不息,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真可谓是“南北军兴,湘为斗场”,实“湘之大不幸也”。?

生长于此的湖南仁人志士,所彰显出来的爱国、求变、经世致用等文化性格铸就了中国近代革命斗争史上湖南人民辉煌的篇章,体现出一种受人欢迎的“湖南人底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湖南人尤其是湖南的青年学生。正因为如此,所以湖南的学生尤以革命精神而著称。如,在1906年,湖南学生就为公葬陈天华、姚洪业两位湖南籍的爱国人士,与湖南地方当局进行过坚决的抗争,初步彰显出青年学生坚定的革命决心和强大的革命力量,被毛泽东称为“惊天动地可纪的一桩事”。?此后,湖南学生采取联合斗争的方式进行过反对清政府将铁路收归国有和反对袁世凯政府签订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斗争。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以毛泽东、蔡和森为代表的湖南学生,开始积极寻求改造社会、改造国家的方法和途径。他们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发起成立了新民学会,“要求会员有为国为民的远大志向;而且还进行了广泛的革命活动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是一个战斗性的革命组织,在五四运动和反军阀斗争中,发挥了领导湖南革命力量的核心作用”。?后来的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就是“在新民学会核心成员的基础上形成的,……新民学会孕育了长沙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中共一大召开时,全国58名早期党员中,湖南人有20名。”?

湖南三师坐落在湘水之滨的衡阳,湖湘文化中心区域,更有本地思想家王船山思想的长期浸润。湖湘文化的长期滋养和熏陶,使得湖南三师师生受之影响颇深。“湖南人底精神”及湖南学生的革命精神一直引领着湖南三师的进步师生。特别是辛亥革命之后,湖南三师作为湘南地区的最高学府,影响最大,成为湘南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中心,与长沙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驱张运动等紧相呼应。总之,湖湘文化底蕴的熏陶与良好的革命基础,在湘南地区集中体现在湖南三师,五四时期湖南三师的种种突出的表现就是很好的证明。换言之,湖南三师骨髓里就继承和蕴含着湖湘文化和革命精神的基因,“湘南第一党支部”的成立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基因延续的结果。

三、衡阳严酷的社会状况和增长的革命因素

辛亥革命后的湖南成为各派军阀征战和掠夺的重要区域,作为湖南军事要地的衡阳,更是各派军阀的必争之地,衡阳人民因战乱不息而穷困潦倒,苦不堪言。在湖南境内,衡阳因“其物产足以自给、给人,且地据(湘江)上游,进可以控零桂而通塞一百越,退足以自守。近世举大事者,每以此为根据”。?因而成为当时各派军阀激烈争夺的对象。衡阳先后经历了护国、护法战争、湖南内战以及北伐等战争,被各派军队频繁占领、交替控制。军阀混战给衡阳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湘报》对战祸带给衡阳人民的惨状作了如下描述:“岁余以来,南北五陷五复,往来十荡十决。战火所及,血肉横飞;戎马一经,闾里皆墟,商业凋残,士民流离,田园荒芜,学校蔓草。”?

还有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地主阶级的压榨以及自然灾害,使衡阳人民遭受的灾难层层叠加、苦不堪言。下面一首民谣就从本质上反映了这一苦难状况,“白骨森森泪成河,衡州处处孤儿多,野老吞声忆故亲,游魂漂漂有任何”。还有连年不断的天灾使衡阳人民处境从无望走向绝望。据《大公报》报道:辛亥革命后的衡阳大地是洪水横流,酿成巨灾,数百里间,汪洋一遍。沿岸上下,居民生命财产付之一洗,死者三四万人,受灾者三四十万人。“衡阳等县山洪为灾,饿殍载道,尸骸遍野。雨晴不时又遭虫灾。有将三五岁小孩忍心抛弃,幼儿饿极辄取街上粪渣食之,至于卖儿鬻女之事,更为常见。”?衡阳民众受尽剥削压迫,又遭受连年自然灾害的洗劫,早已家徒四壁,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生存无望,生活在极度的水深火热之中。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迫愈深,反抗愈烈。衡阳人民的反抗愈来愈烈,革命因素极速增长,衡阳人民的革命斗争在辛亥革命后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首先是衡阳新生的工人阶级开始登上革命斗争的舞台。这是衡阳人民的革命斗争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最为突出的表现。衡阳的工人阶级队伍是伴随着衡阳近代工业的发展而不断成长壮大的。1896年湖南巡抚陈宝箴奏请清政府设立水口山矿务局,将水口山铅锌矿收归官办,有工人3000多人,这是衡阳最早的一代产业工人。此后,省府在东阳渡设立军械局和兵工厂,又发展了一些民营的工矿企业。到五四运动前夕,官办和民营的工矿企业工人共有1.1万多人。如果加上码头工人、人力车夫等手工业工人,工人队伍则更为庞大。衡阳的工人阶级和整个中国的工人阶级一样,虽然诞生得比较晚,但他们一经出现,就以一种新的姿态挺立历史潮头,开始了一个崭新阶级的斗争使命。比较著名的有1916年界牌瓷泥工人为改善生活条件和待遇举行的罢工斗争、1917水口山工人闹红奖的斗争等。衡阳工人阶级的成长,推动着斗争的深入发展。

其次是衡阳民众的革命觉悟在新文化运动的启发下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有了长足的提高。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军阀利用腐朽的封建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维护其反动统治。但是中国先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高举科学和民主的旗帜,向封建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宣战。五四前夕,以杨昌济、徐特立、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等为代表的湖南新文化运动精英人物,联络湖南思想文化界进步人士,批判封建旧文化、旧思想,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和民主主义思想,新文化运动的阵阵浪潮冲开了湖南思想界长期封闭的闸门,各种新思潮在湖南广为传播。衡阳是湖南新文化运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这场运动对衡阳的进步青年和文化思想界的影响是巨大的。陈独秀和李大钊创办的《新青年》杂志在衡阳思想文化界中拥有着众多的读者特别是进步青年学生。因为这场新文化运动的推进,衡阳的一些进步团体也应运而生。在武汉求学的衡阳籍学生廖焕星在恽代英的影响下,利用寒暑假的机会,回乡联络进步人士,以“革新风俗,改造社会”为宗旨,组织建立起“新城端风团”,这是衡阳诞生的第一个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进步团体。此后,各种各样的进步社团就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随着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及社会矛盾的进一步加剧,更为猛烈的革命风暴已经在孕育之中了。”衡阳严酷的社会状况促使湖南三师的学友互助会、书报贩卖部、“心社”组织先后建立,推动进步师生开展新文化运动、传播新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参加五四运动和驱张运动等,讨论和探索救國救民的方案和路径。湖南三师的进步组织在斗争中不断提升和完善,进步师生在革命的实践当中逐步成长起来,在组织上和思想上为“湘南第一党支部”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四、湖南三师的教育理念和爱国传统

近代以来特别是甲午战争之后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出现,使如何救亡图存成为摆在中国人面前的最为急切的现实问题。许多有识之士认为,救亡图存、国家富强,其根本在于教育,即教育救国,也就是改革旧教育和发展新教育,但教育救国首先则必须发展师范教育。他们甚至认为发展师范教育是拯救民族危机的起点和根本,“欲雪其耻而不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普及国民之教育则无与,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始”。“立国以教育为根本,教育以师范为根本。”认为创办并发展师范教育是救国的重要途径。

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始建于1904年,原名湖南官立南路师范学堂,1912年改为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在学堂创办之初,第一任学堂监督曾熙,就把“南学津梁”定为学堂的教育理念。“南学”泛指江南历代先贤的先进学术和先进思想,其代表人物包括屈原、周敦颐、王船山等。“津梁”本指重要渡口桥梁,又作“接引”解,意为接引天下万物,以供陶铸之需。“南学津梁”意为“这里是南方人寻求新学的必经之地”,旨在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湘南历代先贤先进的学术和思想,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他还将这4字手书于一块横匾上,悬挂在学堂门前通道的桥头上,定名为“南学津梁通衢”。“南学津梁”的教育理念也为后继者所继承。

猜你喜欢

历史考察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社会保险制度的历史考察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外传播的历史考察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外传播的历史考察
中国海疆权益的真实记录
中国海疆权益的真实记录
大平调剧种的形成探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历史考察与经验研究
我国领导干部培训历史考察与趋势发展研究
坚定树立核心意识
从革命的领导方法到执政的工作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