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立始末若干问题考

2023-06-20冯鹤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3年1期

[摘要]南京解放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南京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于1949年6月27日正式成立。在现有的研究中对于南京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研究较为简略。在结合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史料搜集和对比,考证了南京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立的组织基础、名称变更和组织隶属关系的变迁。

[关键词]南京团史;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新民主主义青年社

[作者简介]冯鹤,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89。

[中图分类号] D432.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3)01-0022-10

南京是最早建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地区之一,1922年5月5日,吴肃、侯曜等24名南京市先进青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梅庵召开会议,成立了南京地方团组织,到1934年8月9日,时任共青团南京支部负责人的顾清侣被捕,团组织遭到国民党特务组织的严重打击,加上1936年,因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青年团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改组为西北青年救国会。此后一直到1949年,在南京团组织活动的迹象并不明显。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由于青年在“第二条战线”当中所展现出的重要作用,在任弼时的主持下,中共中央开始着手重建青年团组织,并在1949年1月1日发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以下简称“建团决议”)中,将新成立的团组织定名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关于南京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成立问题,相关的学术成果十分稀少,在南京解放之前,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已于1949年4月11日在北平正式成立,在4月23日南京解放后,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南京地方组织的工作是如何开展的,组织基础是什么?在这一过程中又经历了哪些曲折?

一、学界研究情况

学界对于南京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成立问题的学术成果较少,相关的研究主要是南京组织史、南京教育史以及南京青年运动史的年代叙述中所涉及的南京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成立问题。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

(一)南京组织史研究中关于南京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成立问题

在南京组织史的研究中,部分涉及了南京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成立问题。主要学术成果是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和江苏省档案馆于1993年编纂的《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组织史资料(1922.春—1987.10)》,在这部专著中,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南京市委员会纳入群众团体系统组织史,其中简介了南京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立于1949年6月27日,成立时的领导人为王明远①,除成立日期与组织主要领导成员外,并没有阐述成立的具体组织过程以及中间的历史脉络,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组织史阐述中,各地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在建团过程中所设立的“团筹委会”②,这本专著中仅涉及了华中团筹委会,在团筹委会的组织架构中并没有南京地方团筹委会的内容,这也成为南京团组织重建过程中的一个历史疑点。除这本专著之外,由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著的《中共南京地方史1949—1978》详细阐述了南京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重建过程所依靠的主要组织来源、特别是建团活动开始的时间、主要的建团对象和单位以及建团后开展的相关活动,其中特别提到了南京地下党领导的学生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社”③是学校建团的重要依据力量。但由于不是专门性研究的缘故,这本著作中没有详细阐述“新民主主义青年社”是南京党组织开展学校建团重要依据的原因以及这个社团组织的基本历史脉络,对于南京市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名称变更也没有进行详细的阐释。

(二)南京教育史研究中关于南京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成立问题

对于南京教育史的相关研究是考究南京团组织重建的另一个重要线索,由徐传德主编的《南京教育史》(第2版),在叙述解放战争后的南京教育状况中,特别提到了南京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成立问题④,这本专著关于这部分的内容与《中共南京地方史(1949—1978)》当中的相似,主要列举了南京重建青年团的领导人物与建团后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但与后者不同的是,《南京教育史》(第2版)在阐述南京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历史中,提及1949年6月24日中共华东局青年运动委员会对南京建团工作发出指示,在1949年4月之前,江苏已解放地区在组织系统上隶属中共华东局下属华中工作委员会,南京市委隶属上海局,在1949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的“建团决议”中,明确要求各地组建团筹委会,但在一系列江苏省组织史的研究中皆是只有华中团筹委会而不见南京市团筹委会,《南京教育史》(第2版)也没有对这一问题作出相应的阐释。包括由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和校庆办公室校史资料编辑组于1982年编纂的《南京大学校史资料》,也没有涉及南京市团筹委会的相关内容,这本著作关于南京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立问题的研究贡献在于将“新民主主义青年社”的历史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释⑤,进一步丰富了研究南京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立问题的史料。

(三)南京市青年运动史关于南京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成立问题

关于南京市青年运动史的研究多是对于解放战争时期南京市广大青年学生爱国民主运动的研究,包括解放“反甄选运动”“五二〇运动”以及南京解放前進步学生组织的“应变委员会”抵制国民党迁移高校设施与人员的企图,对于南京重新建立团组织的历史没有专门性的研究。这其中的代表性学术成果包括由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共青团南京市委员会和南京市团校编纂的《青春无悔 南京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亲历者口述史 1919—2009》,⑥这本著作通过南京青年运动口述史的方式整理了南京青年运动亲历者的历史,没有对南京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成立设立单独的章节,对于解放后重新建团的工作没有系统性的整理和归纳,但关于解放战争时期南京青年运动的回忆为理清南京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立的历史提供了很多新的线索。除此之外,陈修良⑦、穆广仁⑧等南京解放前潜伏的地下党员对于南京青年运动在“第二条战线”的历史进行了回顾,这些历史资料虽没有完整阐述南京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立的历史脉络,但对于南京重新建团与解放战争时期南京青年工作的回忆是研究南京重建青年团组织的重要研究资料。

综合现有的研究来看,关于南京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立的研究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内容较为简略,现有的研究多是将成立日期与主要领导成员进行简单记述。在南京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历史过程以及特点都没有进行详细阐释。在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将重建青年团组织作为青年运动的核心工作。但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南京的青年运动仅包含“第二条战线”的相关内容。关于南京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研究阐述过于简略。

二是缺乏专门性的研究成果。学界对于这部分内容的研究多是集中于中国共产党在南京领导的“第二条战线”。学界尚未产生关于南京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立问题的专门性研究成果。作为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地带,在南京开展的建团工作与解放区开展的建团工作有着很大的不同,面临的局面也更加严峻,开展青年工作的难度更大。学界现有的研究,较为普遍忽视了这一历史阶段的研究。

由于现有的可利用成果较为匮乏,综合南京地方史志、组织史、政党志以及与南京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立密切相关的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校史、南京钟英中学校史、南京五中校史等资料,将南京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立前后的相关史料结合起来,并将王明远、盛天任等南京地下党负责青年工作的相关人物的回忆录等内容综合进行研究,南京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立的历史片段就能完整起来。

二、南京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立的组织基础

南京重新建立团组织的时代背景是解放战争已经进入战略决战阶段,南京城解放在即。同时中共中央出于统筹全国青年工作的需要,已于1949年1月1日发出“建团决议”,在决议中明确指出“建立全国性的和各地方的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是当前青年运动的中心环节,是党在目前革命形势胜利发展下的极重要的工作之一,各地党委必须予以重视”。⑨同时强调各地党委要划出一部分优秀青年干部做好建团的组织领导工作,此后1月19日又向各地党组织发出“《中央关于召开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及全国民主青年代表大会的通知》”,⑩在这份通知中,明确要求各地区以党委为单位选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一大的代表,此时的南京市在组织关系上隶属中共上海局的领导,但在江苏省组织史以及上海市组织史的研究中,都没有发现在1949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建团决议”之后至1949年6月27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南京市工作委员会成立期间,中共南京市委关于建团工作是如何开展的?组织成员是如何确定的?经历了哪些名称变更?这些问题需要利用现有的研究资料进行探索。

(一)南京地下党部分青年党员是组织领导成员

根据1949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的“建团决议”,“各级团委负责人应由相当于同级党委委员与下一级党委书记的干部充任”。?依照“建团决议”南京地下党组织是在南京具体执行“建团决议”的直接领导机构。其中的部分党员是南京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建立和发展的领导成员。在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建团决议”之前,南京尚未解放,在艰苦复杂的敌后斗争环境下,南京地下党领导建团工作的党员是如何开展具体工作的?

解放战争时期,南京地下党学生工作委员会是开展青年工作的组织机构,主要组织成员有学委书记王明远,委员有盛天任、卫永清、沙轶因和胡立峰等?,这与南京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立后的主要领导组织机构基本重合。南京学委的主要负责人王明远曾作为中共七大的代表赴延安参会,后被派往新组建的南京地下党担任学生工作委员会书记,公开身份是中学老师,是南京“第二条战线”的主要负责人之一?。盛天任和沙轶在学委中主要负责中学方面的工作?,卫永清则主要负责大学方面的工作?。在王明远的统一指导下,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南京地下党学生工作委员会先后在南京开展了“助学运动”“基督教青年会团契”和“五二〇运动”等斗争,通过这些斗争,锻炼了很多青年干部,也进一步吸引南京青年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南京青年当中的影响力。根据中共中央于1946年11月5日发出的《中央关于建立民主青年团的提议》?以及南京地下党学委在解放战争初期开展的相关活动中,可以看出最初试建青年团的工作主要在解放区展开,作为开展敌后斗争的南京地下党学生工作委员会并没有在这一阶段开展建立青年团的工作。

在1949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正式的建团指示之前,南京地下党学委主要围绕“第二条战线”开展青年工作,组织政治攻势,为南京顺利解放积蓄力量。在中共中央“建团决议”发出之后,作为南京地下党上级领导的中共上海中央局向中央发电请示,“中统部:我们有意在上海以新青社等外围团体为基础成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以团结更广泛青年积极分子。须经过何种手续和方式及是否着手,望告。”?在上海中央局的请示电文中,没有提及南京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组织的筹建问题,但在中共中央的回电中,明确指明了南京地区的建团方针,“沪局并告港分局:丑寒电悉,在目前情况下,京沪一带还不必建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组织。暂以新青社、民主青年团等类不同名目去吸收青年工人学生中的积极分子参加,待我们占领京沪杭以后,再行有准备地改组为统一的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当月16日从上海中央局的请示以及中共中央的回电中可以获知,在“建团决议”发出之后,中共中央對于南京这样未解放城市的建团政策为进一步团结进步青年,开展斗争,暂时不必开展建团工作。据当时南京地下党学生工作委员会成员之一的胡立峰回忆,在1949年1月中共中央的“建团决议”发出之后,地下党学生工作委员会通过收听新华社的广播,获悉了中央的“建团决议”和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团章,由于中央大学存在新民主主义青年社这一先进青年外围组织,所以不开展建团工作。?最初南京建团工作的重点放在中学生,建团方式是向进步青年宣传青年团的相关内容,通过地下党员的介绍,经上级党组织批准方可入团,在敌后斗争的大背景下,这是一种秘密建团的方式。从南京地下党的直系领导上海局给中央的请示电文以及中共中央的批示来看,在南京解放前,中共中央没有在南京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计划,南京地下党学委在“建团决议”发出开展的建团活动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这一点通过胡立峰等筹划南京建团的党员获知团章的方式能够得到印证。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此后南京的组织关系再次调整,新成立的中共南京市委改属华东局领导,为了进一步统筹南京青年工作,1949年5月,中共南京市委设立青年运动委员会,由王明远担任书记。同年6月,华东局青年运动委员会对于南京建团问题发出指示,6月27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南京市工作委员会在南京山西路七十八号正式成立(以下简称南京团工委)?,王明远担任团工委书记。在南京团工委成立过程中,除了中共南京市委以及华东局青年运动委员会对建团工作作出指示外,团中央也对南京的建团工作进行了指导,原南京地下党学委负责人之一的盛天任回忆,“1949年5月7日上午,王明远通知我,团中央李昌同志来南京筹建团市委”?。根据李昌的生平推测,他在解放前曾任中共中央青委委员,在解放后担任华东局团工委的书记,与南京市的青年工作存在隶属关系。盛天任的回忆据此应是准确的。南京的建团工作应是在中共南京市委、华东局青年运动委员会以及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三方的指导下,以原南京地下党学生工作委员会的成员为基础组建青年团南京地方组织的领导机构。在青年团南京地方组织正式建立之后,并没有马上公开办公,同年7月1日,南京团工委成立的消息才刊发在中共南京市委机关报《新华日报》上,题为《青年团本市工委会成立 建团工作将积极展开》,其中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南京市工作委员会业已成立……本市建团工作即将积极展开”。根据南京市委以及华东局青年运动委员会的指示,南京团工委进一步开展建团工作。为何已经经过一次建团的南京要开展第二次建团?1949年7月27日,新民主主義青年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第418期刊发社论《建团必须公开》,这篇文章批评了一些城市开展的秘密建团,进一步声明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建团活动必须公开,显然南京地下党学委成员在解放前开展的建团活动,由于敌后斗争的特殊环境,缺乏明确的建团工作指示,导致其自发的建团活动并不符合中共中央关于建团工作的精神。因此在南京团工委成立之后,必须进一步开展公开性的建团工作。南京团工委在开展公开的建团活动中,将建团的对象扩大到了工厂、机关和商场。在这次建团活动中,依旧以学校作为建团重点,由原南京地下党学生工作委员会的成员穆广仁、胡立峰等负责成立“暑期学习团”,将全市的青年积极分子集中起来,学习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章程,增加青年对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了解,在两次建团活动中,南京地下党学生工作委员会的青年党员是南京开展建团工作的领导力量,也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南京市工作委员会的主要干部构成,是南京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立过程中的具体领导与组织力量。

(二)新民主主义青年社是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南京地方组织的前身

新民主主义青年社是中国共产党在南京解放前建立的秘密青年外围组织,在关于南京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建立过程中,新民主主义青年社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写的《南京简志》中,1934年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遭受重大破坏后,后续团史的内容直接开始书写新民主主义青年社的历史。在徐传德编写的《南京教育史》(第2版)中也将新民主主义青年社作为解放后南京地方团组织的历史起点。根据胡立峰回忆,在中共中央的“建团决议”发出之后,南京市委决定先在学校中建立团组织,中央大学因为存在新民主主义青年社所以不用开展建团工作。为什么经历过“第二条战线”的斗争,存在众多进步青年组织的南京市,新民主主义青年社能够自动成为重新建团工作的组织基础?结合现有的历史资料来看,与这个青年组织的发展历史和严密的组织特点是分不开的。

新民主主义青年社(以下简称“新青社”)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南京中央大学因南京沦陷迁往重庆继续办学。1941年皖南事变后,蒋介石掀起新一轮的“反共高潮”,为了掩护革命力量,原先在重庆中央大学开展秘密工作的中共党组织为保存力量被迫撤往八路军驻渝办事处,这导致中央大学的进步力量一度十分薄弱。为了进一步在严峻形势下开展学校的青年工作,时任中共南京局青年组负责人的刘光向中央大学的进步学生传达中共中央对于学生工作的十六字方针,“荫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在这一方针的指示下,中央大学的进步青年最初仅是以召开读书会的形式开展活动,当时的组织名称为“据点”,在诞生之初,“据点”严格遵照地下工作的原则,并不公开活动,虽然遵循秘密工作的原则,但这些“据点”在最初成立时没有设立组织章程,组织并不严密。据当时“据点”成员之一的穆广仁日后回忆,“当时并没有党组织的直接介入”。1944年豫桂湘战役溃败之后,国民党企图利用青年的爱国热情,也为日后发动内战做准备而组织“知识青年从军浪潮”,为引导广大青年走上正确的抗战道路,“据点”成员柯在硕、陈宏万、潘志新等人自发组织“中央大学学生抗日救亡会”以此抵制知识青年从军,正是由于缺乏严密的组织领导和有效的应对策略,活动在一开始就遭受国民党三青团等反动团体的破坏,在此之后,“据点”成员都认识到原有组织形式的涣散已无法适应新的斗争形势,开始筹划建立组织章程,之后这一自发行为获得中共南京局的认可,并将新的组织形式定名为新民主主义青年社。新设立的章程规定了“新青社”的组织性质、入社条件以及组织纪律。在社章第二条规定“本社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方性的青年干部组织”,这表明,“新青社”已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青年地下组织。在建立更加严密的组织纪律,强化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后,“新青社”的活动形式更加多样化,在继续开展读书会、辩论会等传统的活动形式上,进一步邀请郭沫若、马寅初、茅盾等社会贤达来校演讲,吸引了更多同学转变立场投入到进步力量中来。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权密谋发动内战,政治形势急转直下。“新青社”根据形势变化,将活动的重点转为组织政治运动,在中央大学回迁南京之前,“新青社”领导中央大学进步青年先后开展了声援昆明“一二一运动”、促进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一二五运动”。与之前“据点”时期的斗争策略相比,这一阶段“新青社”组织动员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在争取同学,开展游行示威的过程中也更加注重根据敌人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这与以往盲目性的斗争方法有了很大的区别。1945年9月,在重庆的中央大学筹措“复员计划委员会”,以期返回南京,“新青社”跟随中央大学返迁南京,在组织关系上也由中共中央南方局改属新成立的中共中央南京局(对外称中共代表团南京办事处),1946年11月15日,国民党单独召开非法的“伪国大”,中共代表团被迫撤出,“新青社”的工作交由中共南京地委学生工作委员会领导,直属中共上海局。在南京地委的指导下,“新青社”在解放战争时期一直战斗在“第二条战线”上,先后在声援北平学生“抗暴运动”“五二〇运动”以及迎接南京解放的斗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曾任“新青社”领导人的刘晴波回忆,“在中央大学迁回南京至抗暴运动结束,由于组织隶属变更频繁,斗争密集,国统区形势严峻等因素,新青社一度没有建立党支部”,据此可以看出“新青社”组织章程的严密程度,俨然已经是地下的青年团。南京解放前后,亲历南京两次建团工作的胡立峰回忆,在解放前的建团中,由于中央大学存在“新青社”,而没有开展建团工作。1949年8月17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直属的《中国青年》杂志第十五期出版,其中刊登了名为《中大“新青社”公开》的消息,在这则消息中提到“社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争取加入青年团”。此时青年团南京市工作委员会已于当年6月27日正式成立。在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收录的历史资料中,也将新民主主义青年社的章程纳入进来,结合这三个资料可以看出,在南京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工作中,“新青社”的成员在南京重建团组织之初,没有直接转入团组织的原因是因为已经被默认为青年团的组织。出于“新青社”出色的地下斗争工作历史以及严密的组织章程,成为南京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立的重要组织基础之一。

(三)其他南京进步青年组织成员是建团工作的重要发展对象

在解放战争期间,南京地下党学生工作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的方针,在敌人的心脏地带开展一系列青年工作,促使很多青年认清国民党政府的反動面目,在思想上转向革命立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开展斗争的过程中,除“新青社”这样组织严密,建立有明确章程的秘密青年组织外,南京地下党学生工作委员会还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以及在内战的大背景,在为青年解决上学,饮食和文娱活动等急难愁盼问题的基础上,开展了“基督教青年会少年团契活动”以及“中央大学校友联谊会”。这两个组织并没有建立严格的章程,面向的青年群体也更加广泛,通过这两项活动使得很多青年积极分子在政治立场上发生转变,成为日后南京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开展建团工作的重要发展对象。

基督教青年会原是1844年建立在英国伦敦的宗教组织,以通过文化活动、慈善福利和体育活动等形式吸引青年加入基督教为宗旨,随后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后经美国传入中国,到1912年,南京也建立了基督教青年会。解放战争时期,南京基督教青年会的干事钱大卫是中共地下党员,当时他的组织关系归中共上海局直属,与南京地下党并没有直接联系,但由于同在一个城市,钱大卫与南京地下党负责学生工作的成员有着密切联系。当时的基督教青年会为吸引青年加入基督教,设立三个部门,大学部、少年部和社会职业青年部。为了给南京市的中学生工作创造条件,钱大卫以基督教青年会少年部的名义成立基督教少年团契,这一组织的宗旨是“求真理、善思想、强体格、好集体”,主要开展的活动内容为读圣经、学英语、开展文体活动并提供温习功课的场所。南京地下党学生工作委员会注意到在国民党政府的白色恐怖下,基督教青年会这一合法身份是党联系青少年的有益途径,遂发动中学中的地下党员毕镜澄、陆庆良和周长琴等积极分子以学校和班级为单位组成“团契”参加基督教青年会,在钟英中学党组织的带动下,随后,南京市立师范、一中、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一女中、二女中、三女中,私立金陵中学、冶城中学、育群中学、汇文女中和明德女中的地下党员也陆续发动本校同学组成“团契”,参加基督教青年会的活动。在“团契”组织成立之后,为提高青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钱大卫以及南京地下党学生工作委员会中学分委负责人盛天任、胡立峰和沙轶因的组织下,动员“团契”中的地下学生党员与积极分子开展诗歌朗诵、音乐会等青年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并动员大学中的师范专业同学,对“团契”中的成员补课,组织大家学习会计、打字和电报发送等职业技能。随着“团契”活动的增多,南京地下党学生工作委员会推动成立南京基督教青年会少年部团契联合会,由于南京地下党员的介入,这一联合会相当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下中学生联合会,成为日后南京地下党开展中学工作的主要渠道。少年团契开展的活动吸引了很多南京中学生的加入,这些形式丰富的活动由于有地下党员的宣传使青年的思想受到了洗礼,开始向往解放区的生活,“团契”成员也因此成为南京开展建团工作的重要基础。1949年1月,在南京地下党学生工作委员会获悉中共中央的“建团决议”以及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团章后,遂在学校当中秘密发展团员,首批入团的成员很多皆是“团契”的成员。同年7月,南京团工委成立之后,开展二次建团,为开展建团工作,成立中学暑期学习团,由钱大卫担任团长,原先的“团契”成员基本全部转入中学暑期学习团,参加学习,成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南京地方组织发展团员的重要基础之一。

除“新青社”与基督教青年会少年团契之外,中央大学校友联谊会(以下简称“校联会”)也是南京重建团组织的重要基础之一。在“五二〇运动”之后,南京地下党学生工作委员会注意到大学工作的重要性,为进一步加强党同大学师生的联系,为南京解放积蓄力量,在王明远的组织下,仿照新民主主义青年社,成立中央大学校友联谊会,负责联系中央大学的在校学生以及在各行各业工作的中央大学校友。由此可见,“校联会”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秘密外围青年组织。1947年7月,“校联会”正式成立,由中央大学的地下党员黄可、黎洪模、何赐文和连登立四人组成核心小组,负责日常工作。1948年1月,南京地下党在中央大学建立党组织,由黎洪模担任党支部书记,同年10月,为做好迎接解放军进城的准备工作,南京地下党设立文化工作委员会,王明远在负责学生工作委员的同时兼任文化工作委员会的书记,中央大学的党组织也归属文化工作委员会领导,在中央大学的党组织成立之后,“校联会”成为中央大学党组织的下属机构。根据党组织的指示,“校联会”在中央大学各个学院设立小组,固定的组织活动是收听新华社的电讯,印刷革命书籍,据黎洪模的回忆,这些革命书籍主要有“《新民主主义论》《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以及《城市工商业政策》等”。通过这些方式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以吸纳更多会员,至南京解放前,累计发展会员60多人。在南京解放前夕,国民党政权教育部门妄图组织学校迁移,阻止中国共产党接收南京的教育资源,中央大学也根据国民党的指示成立中央大学应变委员会,为阻止国民党的企图,“校联会”动员各个学院的会员,登门拜访院系的同学与各大教授,希望他们认清形势,消除疑虑,共同反对迁校。在“校联会”成员的努力以及南京地下党的领导下,国民党迁运校园设施及人员的计划落空,大多数师生选择留校。在这个过程中,“校联会”借助这次反迁校的斗争,弄清了许多校园基本设施的情况,为解放后南京的接管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1949年7月,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南京市工作委员会正式公开办公,开始面向全市青年公开建团,介于“校联会”光荣的革命历史,成员的思想经过斗争洗礼,符合吸纳团员的条件,除已经是党员的会员外,其余全部转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团员,“校联会”也成为除“新青社”外,整体转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青年组织之一。

三、南京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名称确立

在解放战争时期,南京处于国民党政权的心脏地带,敌人的力量强大,斗争形势严峻复杂,这导致南京在重建团组织中的名称确立上与解放区有很大不同。在1949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建团决议”时,南京尚未解放,自发开展地下建团工作的南京党组织没有经历“团筹委会”这个历史阶段,这是什么历史原因所导致的?

(一)“团筹委会”出自中共中央“建团决议”

在建团工作开展初期,全国各地为顺利开展建团工作,并筹备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在正式建立团组织之前,按照中共中央指示先行建立“團筹委会”。部分地区在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正式成立之后,依旧保持“团筹委会”的名称。但南京在重新建团的过程中,并没有组建“团筹委会”。而是在建团时,直接将名称定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南京市工作委员会。“团筹委会”发端于建团初期,随后成为各地建立正式团组织之前的过渡组织形态。1946年,一直负责青年工作的任弼时向中共中央建议重建青年团组织,随后中共中央发出《中央关于建立民主青年团的决议》,开始在解放区中建立青年团组织,在解放区建团工作开展两年之后。中共中央青年运动委员会发布《两年来建团概况——[中央青委]青年工作简报(第一号)》,其中指出“华北局青委已建立,将在11月召开地委以上百余青年干部的青工代表会议,并将产生团的筹委会,和发起成立全国团的筹委会”。这份文件表明,团筹委会是各地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过渡形式,旨在筹备全国青年团重建工作。1949年1月,在中共中央的“建团决议”中明确提出,“目前应即由地方青年团发起建立全国青年团的筹备委员会,筹备青年团代表大会的召集”。根据中共中央的文件,各地开始建立青年团筹备委员会,选出代表参加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同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全国民主青年代表大会的通知”,这份文件中指出:“许多地区仅在开始建团,还没有发展团员或团员人数很少的地区,规定由党省委(区党委)或相当于省的市青年团筹备委员会选派代表两人至三人。”南京市的建团活动始于中共中央发出“建团决议”之后,文件中关于团员人数较少地区的代表产生办法也符合南京地区的情况,那南京地区为什么没有按照中央的文件要求在建团过程中先行组建“团筹委会”,再建立正式的青年团地方组织呢?

(二)南京建团在时间节点上的特殊性

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名称问题,团中央曾于1949年7月15日发出一份通知题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关于青年团简称等问题的通知》,在这份通知中,团中央对于“团筹委会”的名称问题向各地团组织作出了解释,“各地青年团筹委会,如果最近期间不可能召开代表大会产生正式团委会,均应由上一级团委或团工委任命成立青年团工作委员会,不再继续用筹委会的名义”。结合1948年中共中央青委发出的建团概况可以明确,“团筹委员”这一过渡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为了筹备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并召开地方的团员代表大会成立正式的团的地方委员会。这一做法也与1949年4月17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团章中所要求的团组织的产生办法保持一致——“由团员大会及各级代表大会选举团的各级委员会……500人以上设该单位的团委员会”。根据参与南京建团工作的胡立峰回忆,1949年1月的秘密建团,发展团员20多人,后在同年7月开始的公开建团初期,发展团员200多人,这个数字,不符合团章中规定的选举要求。结合解放前夕,南京地下党上级组织上海局给中共中央关于建团工作的请示电文,中央回电“在目前情况下,京沪一带还不必建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组织”。南京在建团过程中没有“团筹委会”的历史原因也就基本清晰了。一是“团筹委会”是在解放区的早期团组织中筹备召开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组织形式,在南京解放前,中共中央无意在南京建立团组织,遂南京无需组建“团筹委会”。二是在团中央成立后,先前存在于某些地区的“团筹委会”由于解放较早有召开第一次团员代表大会的条件,而南京由于相对解放较晚,建团工作开展周期短,无法迅速召开团员代表大会,于是根据上级指示,直接建立团的工作委员会的形式,没有经历“团筹委会”这一过渡阶段。

四、南京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组织隶属的变更

南京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建立过程由于横跨南京解放前后,特别是江苏省南京解放前已经存在苏南和苏北两大解放区,加之在战争年代,形势错综复杂,组织关系频繁变更。厘清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南京地方组织的上级领导关系,是追溯南京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组织成立问题的重点之一。

在解放战争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的重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历史过程中,南京市所隶属的江苏省存在过四个省级的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地方组织,即华中团筹委会、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苏南区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苏南区团工委)、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苏北区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苏北区团工委)和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南京市工作委员会。中共南京市委曾于1946年4月—1947年1月隶属于中共华中分局,而华中团筹委会成立于1949年1月,与南京团工委并无组织隶属关系。中国共产党苏南区委员会和中国共产党苏北区工作委员会是南京解放后,中共中央重新调整江苏地区组织结构,由于南京城市接管工作的复杂性,而组建的省级行政区划,与1949年4月重新调整的南京市委在组织上平行,因此南京团工委与苏南区团委、苏北区也不存在组织隶属。但这四个曾经存在于江苏地区的省级组织,都隶属于中共华东局,那中共华东局是从何时起负责指导南京地区的建团工作?在1947年1月,中共南京市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调整蒋管区党组织的方案》转归中共上海局领导,一直至南京解放,都在中共上海局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中共上海局是中共中央在国统区的代表,负责开展南京和上海等地的工作,在组织上并不隶属于中共华东局。直至南京解放后,中共南京市委改组,同年5月,上海局撤销,改属中共华东局,南京地区也属新成立的华东局负责。因此南京在解放前,在秘密开展建团活动时,南京党组织隶属于中共上海局,但中央对于上海局发出指示,待解放后再行在南京一带建立团组织,但在战争年代未能顺利传达给南京地下党。在南京解放后公开建团的过程中,具体指导南京建团的上级团组织应是华东局团工委。至1952年11月中共江苏省委成立,南京正式隶属中共江苏省管辖,南京团工委也随之改属江苏省。由此可见,在南京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建立过程中,作为南京团组织前身的“新青社”、中央大学校友联谊会以及基督教青年会“团契”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青年组织和具体组织领导南京建团工作的原南京地下党学委在组织隶属上归属中共上海局,在解放后,南京的团组织在组织上由华东局负责。直至江苏省委成立,南京的团组织也正式成为江苏省团组织的一部分。

结语

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南京地方组织的建立,是在青年团的中央机构已经建立,南京处于政权交替的历史阶段,系统性有严密组织的建团工作始于南京解放后。在解放前南京地下党自发开展的建团工作有着地下工作的局限性,随后在正式建团过程中,以在“第二条战线”中所建立的外围青年组织为基础,将原有的地下党学生工作委员会作为领导组织基础并迅速开展发展团员的工作,着手在南京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地方组织。南京开展建团的工作方式与早期解放区开展的建团方式略有不同,由于时间的因素,南京并没有完全根据最初中共中央“建团决议”的指示,经历“团筹委会”的阶段,这体现出解放战争后期城市建团工作的特点,即以“第二条战线”的青年工作为基础,在解放后依据中共中央的指示,采取公开建团的方式,原有的青年组织,符合建团条件的基本全部转为团员,发展团组织的工作自然也是从学校开始,这是南京学生运动的历史所造成的建团工作的一个特点。

[注释]

①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江苏省档案馆.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组织史资料[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1055.

②⑨?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青年运动文件选编 一九二一年七月—一九四九年九月[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707.

③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中共南京地方史1949—1978[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55.

④徐传德.南京教育史(第2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67.

⑤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校庆办公室校史资料编辑组.南京大学校史资料选辑[M].南京大学印刷厂,1982:465.

⑥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共青团南京市委员会,南京市团校.青春无悔 南京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亲历者口述史 1919—2009[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121-166.

⑦陈修良.战斗在敌人的心脏——南京(1945~1949)[J].史林,1986(02).

⑧穆广仁.五二○事件 摧毁国民党专制政权的第二条战线[J].炎黄春秋,2007(05).

⑩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青年运动文件选编 一九二一年七月—一九四九年九月[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8:713.

?中共南京市委组织部,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办公室,南京市档案馆.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南京市组织史资料1922—1987[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1:86.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录[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851.

?中共南京市委组织部,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办公室,南京市档案馆.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南京市组织史资料1922—1987[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1:87.

?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青春战歌 全国五二〇运动亲历者回忆录[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13.

?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青年运动文件选编 一九二一年七月—一九四九年九月[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636.

?共青团中央青运史工作指导委员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央档案馆利用部.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948.11—1949.9[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236.

?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共青团南京市委员会,南京市团校.青春无悔 南京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亲历者口述史 1919—2009[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195.

?青年团本市工委会成立 建团工作将积极展开[N].新华日报,1949-07-01(02).

?盛天任.历乱认前程[M].九歌书坊,2010:64.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运史研究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史词典[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294.

青年团本市工委会成立 建团工作将积极展开[N].新华日报,1949-07-01(02).

建团必须公开[N].新华社电讯稿,1949-07-27.

毛彬彬.在团的教育下前进——回忆南大附中建团经过[M]//南京师大附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76.

南京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京简志[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4:318.

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共青团南京市委员会,南京市团校.青春无悔 南京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亲历者口述史 1919—2009[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146.

刘晴波文集[M].武汉:湖南省卫生厅机关印刷,1998:269.

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校庆办公室校史资料编辑组.南京大学校史资料选辑[M].南京大学印刷厂,1982:466.

穆广仁.进步青年在国统区的组织形式[J].炎黄春秋,2006(03).

邵力子.知识青年从军与抗战建国[J].中国青年,1944(02).

共青团中央青运史工作指导委员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央档案馆利用部.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948.11—1949.9[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205.

闻一多.“一二一”运动始末记[J].文萃.1946(09).

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校庆办公室校史资料编辑组.南京大学校史资料选辑[M].南京大学印刷厂,1982:474.

蒋介石召开伪国大[J].新华日报,1946-11-15.

刘光传[M].武汉:湖南省卫生厅机关印刷,1998:269.

中大新青社公开[J].中国青年,1949(15).

中国宗教协会.中国宗教百科大辞典[M].北京:民族音像出版社,2007:195.

南京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京简志[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4:543.

河南省潢川县政协文史委 编.潢川黄湖干校记忆 光州文史资料 第二十六辑[M].河南省潢川县政协文史编委.2015:11.

中共南京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研文员会办公室,南京市档案局.南京党史资料 20[M].中共南京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研文员会办公室,1988:71.

夏征农主编.辞海 宗教分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87.

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共青团南京市委员会,南京市团校.青春无悔 南京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亲历者口述史 1919—2009[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94.

中共南京市委组织部,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办公室,南京市档案馆.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南京市组织史资料1922—1987[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1:94.

黎洪模,林醒山.“中大校友联谊会”在南京解放前后的贡献[M]//南京大学共产党人 1922年9月—1949年4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388.

南京大学《当代中国教育》编写组.中央大学的接管与改造[J].高校研究与探索,1984(02).

共青團中央青运史工作指导委员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央档案馆利用部.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948.11—1949.9[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612.

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青年运动文件选编 一九二一年七月—一九四九年九月[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612.

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青年运动文件选编 一九二一年七月—一九四九年九月[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711.

共青团中央青运史工作指导委员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央档案馆利用部.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948.11—1949.9[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569.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章[J].中国青年,1949(08).

中共南京市委组织部,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办公室,南京市档案馆.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南京市组织史资料1922—1987[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1:95.

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共青团南京市委员会,南京市团校.青春无悔 南京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亲历者口述史 1919—2009[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195.

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江苏省档案馆.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组织史资料[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323.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 附卷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群众团体组织(1949.10—1997.9)[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147.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苏省志·社团志·青年团体篇[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23.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上海局[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2.

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江苏省档案馆.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组织史资料[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