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原型理论浅析“牛郎织女”故事的情节与人物

2023-06-20孙泽林

青年文学家 2023年14期
关键词:天帝牛郎牛郎织女

孙泽林

“牛郎织女”是中国民间的经典传说故事,其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后逐渐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正如《古诗十九首》中对星体的人格化表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在历史潮流中,人们将作为星宿的“牛郎织女”打造成了一个具有人物、情节、环境的民间传说爱情故事,并使其始终处于历史演变与发展的过程当中。随着故事演变,作为民间文学作品的“牛郎织女”也逐渐被赋予了一种特有的原型理论上的意义。

一、追根与溯源:故事原型的起源与初现

在远古时代,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逐渐开始重视秩序的存在,而对天空的规划与设想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秩序性行为。在《汉书·地理志》中,古人就记载了相关的“分区”与“分野”,即“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今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由此看出,极具智慧的中国古人通过对天文星象的长期观测和丰富想象,逐渐定义出了由六星组成的牛宿星官与三星组成的织女星官,二者也随历史发展逐渐合称为“牛郎织女”。

部落及国家的发展使得文字进一步发展,关于“牛郎织女”的字眼出现在越来越多的文献资料上。现存文字的记载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大东》,即“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此时的“牵牛”与“织女”仅仅停留在星宿名称层面,尚无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故事雏形也暂不具备,其仅是作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種隐喻式的联想,继而作为一种文化因素准备进入民间文学系统,为传说的生成准备潜在的文化条件。最早将“牛郎织女”作为夫妻关系阐述的是萧统所编纂的《文选》,其注释中写道:“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此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出现了清晰的形象和故事,情感也比较饱满,这使得其故事规模已初具形态,情感基调和人物悲剧逐渐在此基础上定型,直到《佩文韵府》的出现,“牛郎织女”故事的婚姻悲剧才完成了整体的悲剧性发展。但是,在后世新出土的文献资料中,“牛郎织女”的故事有了不同于前的发现。出土于云梦睡虎地的秦简《日书》甲种中记载了牛郎、织女确实为婚姻关系,也确实是分离别居,但其分离的原因并不是客观环境,而是牛郎自身的原因。其中,创作者以“三弃”凸显牛郎多次抛弃织女的事实点明了二人分分合合也终究将无果而终,由此,这个新发现对后世传说中以牛郎、织女为忠贞不贰爱情之神的神话产生了一定冲击。

随着历史的推进,源于天文星象的“牛郎织女”在历史发展中逐渐被人格化、形象化,其也从单纯的星区名称变成了具体化、特色化的人物形象,继而慢慢成了具有神秘色彩的神话传说,并且一直以各种说法流传至今。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牛郎织女”的故事虽然经过各个朝代、各个地区的流变加工,其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层面上的原型是客观存在的,是具有民间文学中神话原型批评意义的存在。

二、流变与发展:原型的变异

(一)“置换变形”—人物原型变异的必然性

从弗莱的原型理论来说,“置换变形”在于以某种暗喻形式来取代神话中的隐喻,也就是将神化的人物形象变形为一个与之相关的、与社会现实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人。随着主体意识的日益增强,人们不再高度关注与迷恋天神等的存在,而是将目光转到更为真切的人的身上,即将牵牛神从天上拽到人间,成为贫苦农民的穷孩子牛郎,牛郎再由此置换成其他类似的现实角色,如董永、冯生等等。由于男权社会中的道德要求和真善美的标准都被男性所垄断,因此最初的织女神始终没有置换为凡人,而是幻化成其他多个有着相同点的,即都带有特殊力量的女性形象。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历史中,作为身份地位偏低的男性,对民间传说故事会期待一些反映底层男性的思想诉求的内容,如此才能在他们心中激起强烈的共鸣。与此同时,地位低的男性会逐渐意识到个体处境的困难和无助,并从内心深处发觉只有具有特殊能力的仙女才能解决他们身体与精神上的困顿与失意。矛盾的是,这些具有超人本领的仙女无法为现实社会的道德禁律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特别是传统的男尊女卑的认识所容纳:一方面,由于社会男尊女卑的氛围,女子被要求成为没有独立人格的贤妻良母,甚至也让女性群体认同这种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在超验的世界里,女子又往往作为真善美的化身成为拥有特殊力量的仙神。这种在我国古代男权社会中的女子身上所产生的矛盾性便由此展现得淋漓尽致。需要承认的是,这个悖论一是出于男权社会中男性主宰意识的需要,二是男性渴求通过幻想来实现情爱与事业上的需要,以求在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约束下释放欲望,满足心灵的需要。他们赋予女性救世主的力量,却又让她们承担着无偿的身体压力与精神压力,这无疑是应该极力批判的。

(二)变异过程中的原型体现

弗莱在《批评的解剖》中把原型定义为:“即那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我用‘原型一词表示把一首诗同其他的诗联系起来并因此有助于整合统一我们的文学经验的象征。”在“牛郎织女”故事中,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经历时间的积淀,已逐渐幻化成一种集体无意识。后世创作者对“牛郎织女”故事进行改编时,就是在原型意象上改编,从而为“牛郎织女”意象增加一个具有时代特点又有独特个人感受的新的原型链条。而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现在最通行的流传版本是这样的:传说古代天帝的孙女织女擅长织布,每天给天空织彩霞。她讨厌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凡,私自嫁给河西牛郎,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天帝把织女捉回天宫,责令他们分离,只允许他们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在鹊桥上相会一次。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鹊桥,让牛郎和织女在天河上相会。

在《荆楚岁时记》中,牛郎和织女是星宿神仙,二人兢兢业业地放牧、织布,深得天帝的喜欢,于是天帝便赐婚二人。牛郎和织女在婚后如胶似漆,荒废了工作,天帝盛怒之下就让乌鹊传旨只准他们每七天相会一次,乌鹊却误传成每年七夕相会一次。据说在民间,每当七夕过后,乌鹊身上的羽毛就会脱光,这是对乌鹊传错令的惩罚,罚它脱毛为牛郎织女相会时搭桥。在这个版本中,牛郎与织女都是神仙,且都是从天文星象的神话性因素出发,反映了神仙爱恋的纯洁与伟大。同时,乌鹊的地位得到了强调,成了加剧“牛郎织女”故事悲剧性的关键因素。不同的是,在《太平御览》中,由于牛郎在娶织女时,向天帝借了两万钱,而牛郎久久未还钱给天帝,才造成了二人分隔两地的结局。可以看出,这个版本就略带了些民间社会的世俗性质,神话色彩明显有所减少,但原型架构不变,人物角色依然是牛郎与织女,故事依旧是围绕“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所展开,也能体现出真挚爱情的存在。

随着人类个体意识的觉醒与进步,“牛郎织女”的双神爱恋逐渐演变成了神人爱恋:织女仍是天神,而牛郎却成了凡人。一次,织女在人间湖中嬉水,被一旁路过的牛郎捡走了衣服,二人一见钟情,结为夫妇,并生下一男一女。但神人恋爱违反天条,天帝命令织女必须离开牛郎。牛郎在看到妻子被抓走后,便马上用扁担挑起一对箩筐,将儿女分别放入筐内去追织女,眼看就快要追上了,一条大河忽然挡在了他的面前,这便是王母娘娘的银河。王母娘娘见他们感情真挚,便破例让他们每年七夕相会一次。这个版本强调了神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从第三人物角度展现了个体对爱情的无畏追逐与向往,其中阻碍性因素的出现是值得肯定的,在原型基础上对于细节进行改造与发展也是值得肯定的,这有利于主题的凸显与意义的展现。

与《荆楚岁时记》的动物形象因素相近,在下面这个版本中,“牛”的形象成了故事中的关键:孤儿牛郎依靠哥嫂过活,但哥嫂逼迫他分家,让他仅靠一头老牛生活,但这头老牛很通灵性,引导牛郎与下凡嬉戏的织女相见,后来牛郎与织女很谈得来,于是便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了儿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不料天帝得知,准备押送织女回天庭受审。老牛不忍,于是触断头上的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乘船追趕。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牛郎无法过河,只能在河边与织女遥望对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天帝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在鹊桥上会面。在这个版本中,“牛”作为关键性因素成了形象线索,贯串整个故事情节,其在牛郎、织女的人物原型基础与故事原型基础上成功将爱情主题升华,在“牛郎织女”故事的变异中实现了原型的架构与发展。

在“牛郎织女”故事的流传过程中,文人首先借它来写爱情悲剧,而民间则不仅丰富了它的情节,更是把主角变成了自己身边的可亲可感的“人”,并通过他们的故事来叙述人间爱情、世态炎凉,表现人民对真善美的认识和对现实生活的理想与追求。所以,神话的传说化,使其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美丽故事,并深深地打上了传统文化的烙印,为我们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提供了很好的佐证。

三、传承与重构:原型形象的流变作用

与思想意义

在民间文学范围内,若一个传说的情节和思想内容在长时间内都均无大的发展,但到了某个特殊的时期发生扭转性变化,那么就是由于社会生活所投影而来,从而获得了深刻的主题,“牛郎织女”故事就是典型的例子。从最初的星宿演变为神话,再由神话演变成人间爱情悲剧,一直到汉代,它才形成了一个悲剧故事的主题。

(一)反映出青年男女为争取自由、幸福的爱情

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在原型故事与人物形象中,织女出身于拥有神界和人间最高权力的家庭,为“金枝玉叶”;而牛郎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所以门不当,户不对,且事先并未征得王母、天帝的同意,最终被拆散。后来,在牛郎、织女的共同努力下,他们终于可以在农历七月初七见面。

(二)体现了古人的农耕信仰和星辰信仰

我国的农耕文明中,耕和织是农耕文明的主要生产方式,极具代表性的牛耕、织布与人们的生存息息相关。同时,古人也相信万物有灵,星辰有命,所以人们用“牵牛”“织女”来命名这两颗星,这正体现了古人的星辰信仰以及对赖以生存的生活手段的崇拜,体现了浓厚的民族原始心态。

(三)体现了神话产生的原始心理模式

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人们被剥夺了爱情与婚姻的自主选择权,为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困厄,人们幻想着能从天上星神的故事中得到解脱,得到心理的慰藉。这正是神话产生的原始心理模式,同时也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家庭模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征。

(四)体现了悲剧美学

创作者运用完美动人的故事情节、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及活生生的艺术氛围,打动了现实中的千千万万的底层人民,使他们的心中产生强烈的共鸣,随着故事中的人物同喜同忧,体验人物的生活和情感。因而,“牛郎织女”故事作为民间文学的经典文本,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五)体现了中华民族历史特色的文化意蕴

在“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流传过程中,历代劳动者都以极大的热情“哺育”它,使其情节日臻曲折丰富,发展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动人故事。牛郎是千百万中国家庭中男性的代表,而织女则是靠织布为主的千百万中国家庭中勤劳、善良的女性代表,他们组合成了一个男耕女织的家庭,这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时代基本的家庭模式和家庭生活的缩影,表现了现实生活中民众的理想和追求,同时也包含着丰富而复杂的传统文化意蕴。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牛郎织女”的故事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经历了长时期的流传和演变,成为我国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的瑰宝,散发着强大的生命活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尽管故事的细节和具体内涵因时而变,但其中蕴涵的思想意义与精神价值会穿越千年启迪后人,这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审美情趣的人文景观,同时也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作为一种民间文学原型,深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猜你喜欢

天帝牛郎牛郎织女
民间故事之牛郎织女的传说
《牛郎织女》故事梗概
狐假虎威
七夕节
——坐看牛郎织女星
牛郎织女
江乙对荆宣王
牛郎织女渡鹊桥
牛郎织女
天帝的御车——北斗七星
牛郎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