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琵琶行》的艺术成就分析

2023-06-20黄栋杰

青年文学家 2023年14期
关键词:琵琶曲琵琶行白居易

黄栋杰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古诗在绚烂的文化中可谓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彰显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琵琶行》便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抒情诗,诗中以琵琶女为依托,揭露了现实社会中诸多不合理的现象,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人物形象鲜明,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笔者从《琵琶行》的主题思想入手,探索其艺术成就。

一、《琵琶行》的主题思想分析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这是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在此之前,白居易曾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他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很多讽喻诗,得罪了朝廷权贵,也触怒了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宰相被藩镇势力刺杀,白居易在情急之下上疏恳请批捕刺客,这一举动再次触动权贵利益,最终他被贬为江州司马,相当于变相地发配某地,接受一个闲散职务。经历过政治上的打击之后,白居易早年间的锐气逐渐被消磨,情绪日渐消极,满怀郁愤无处发泄。

在这样的背景下,白居易在一个月夜送别客人,到了浔阳江边,遇到了琵琶女,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琵琶行》。在《琵琶行》中,诗人叙述了琵琶女高超的琴技,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琵琶曲,将自己的身世遭遇融合其中,抒发自己在仕途上受打击、受贬斥的悲凉情感,展现了宦海浮沉和人生悲哀,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但道出了诗人不得志的愤懑心情和琵琶女悲惨的遭遇,也替天下所有不幸者说出了心声,诗人同情琵琶女的身世,同情天下所有的不幸者,产生了惺惺相惜的情感。

二、《琵琶行》的艺术成就分析

(一)音乐描写特色

1.通过双声叠韵词描写声音

音乐是无形的,它虚无缥缈、过耳即逝,人们不能通过视觉或者触觉来感知它,文字描写的难度较大。在《琵琶行》中,诗人善于用双声叠韵词来描写声音,这样不但能够让音乐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还能让诗句富有音乐性。在诗中,“嘈嘈”“切切”等都属于双声词,直接对琵琶乐进行描写;“幽咽”“间关”则属于叠韵词,能够生动、形象地对琵琶乐进行模拟,展现乐曲的特点。这些双声叠韵词不但能够再现琵琶曲,还能让诗的节奏更加明快,使诗的韵律更加和谐。

2.通过比喻描写声音

为进一步展现琵琶曲的内容,加强读者的感受,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对声音进行描写,将琵琶的声音比喻成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声音,这有助于引发读者的想象,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琵琶曲。其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就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能够让人感受到大弦音乐的粗重、急促,同时感受到小弦的轻细、绵密。“大珠小珠落玉盘”展现了琵琶声高低交错,清脆的声音和浊重的声音相互交织。“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将琵琶曲比喻为婉转的鸟鸣声、水在冰下流动受阻的声音。“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将琵琶声比喻为银瓶破碎、铁骑冲锋的声音,展现了琵琶曲调的激越、雄壮,体现了声音的爆发力。此外,在一首精彩的琵琶曲弹奏完毕后,诗人用“四弦一声如裂帛”表达乐曲的终止,将琵琶声比喻为丝绸被撕裂的声音,语言惟妙惟肖,引人遐想。在整首诗中,诗人多次运用比喻的手法,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展现琵琶曲曲调和旋律的变化,能够全面激发读者的想象,让读者身临其境。

3.对音乐中的空白进行描写

在琵琶曲的弹奏中,乐曲的旋律在不断发展变化,其中包含了“空白”部分,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描写了空白艺术,展现了琵琶乐曲余音不绝于耳、余韵无穷的艺术效果。在这段“空白”中,声音暂停但乐曲中的情感没有停,听者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弹奏者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

4.利用侧面烘托描写音乐

为深入展现琵琶曲高超的艺术境界,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首先,在开头处,诗人“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十分沉郁,但此时“忽闻水上琵琶声”,顿时来了兴趣,这从侧面说明了琵琶曲的吸引力、感染力。另外,在琵琶女完成曲子之后,“四弦一声如裂帛”,如同丝绸被撕裂,此时“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周围船舫里的人们都被琵琶曲吸引了,听众感受到了曲调中的忧愁,内心变得无比平静。在诗的结尾部分,琵琶曲“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从侧面展现了琵琶曲的凄凉、忧愁,诗人从琵琶曲中感怀自己的仕途,想到自己被诬陷、被贬的经历,悲从中来。

(二)人物形象塑造特色

《琵琶行》中共包含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的形象,另一个是诗人的形象。在中唐时期,城市出现了畸形的繁荣,商业经济非常发达,政治环境十分险恶,这两个人物形象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下,琵琶女原本是一个才貌双绝的女艺人,少年时期她受到很多纨绔子弟的追求,享受着奢华无比的生活。然而,时光流转,世事无常,琵琶女人老珠黄,门前冷落,只能嫁给一个商人,从年轻时的风光无限到年老色衰时的独守空船,人生不同境遇下的對比让人感到无比凄凉。在诗人自身的形象塑造中,“江州司马”年轻时才华横溢,名震一时,多次中举,被授予翰林学士,任左拾遗,受到唐宪宗的重视。后来,因为官场的黑暗,他在朝廷中受到打击和排挤,最终被贬,来到了荒凉偏僻之地。在京都(长安,今西安)时,他踌躇满志,与恶势力作斗争,忧国忧民;在边城,他卧病在床,与好友诉说不平之事,人微言轻,这巨大的反差让诗人内心充满感伤。诗人通过塑造这两个角色,让《琵琶行》有了灵魂。在整首诗中,诗人受到琵琶曲的触动,感怀琵琶女的身世,将自己的遭遇和琵琶女联系起来,产生了漂泊感、挫败感、失落感,心中的悲愤难以压抑。

(三)写景特色

在古诗词的写作中,“景”与“情”难分难舍,诗人通常需要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凡是善于抒发情感的诗人,都会围绕情感描绘景色,《琵琶行》同样如此。白居易的《琵琶行》具有声画结合、有声有色的特点,相当于一幅绝妙的“有声画”,诗人用景色烘托情感氛围,提高了诗的表达效果。首先,在整首诗的开头部分,诗人写了“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语句,选取了枫叶、江水、荻花、月色等景物,渲染了悲凉、低沉的送客景色,形成了一幅“秋夜送客图”,这幅图画的情感基调是沉郁的。在琵琶女弹奏完精彩的琵琶曲之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是一幅“听众陶醉图”,当读到这句诗时,读者脑海当中可以浮现出江上的场景,众多船只安静地停留在江面上,船上的人陶醉其中,望着远方的灯火沉思,一时之间难以从绝妙的琵琶曲中走出来。“江心秋月白”再一次渲染了凄美的景色,浔阳江水倒映的月色如此凄凉、安静,诗人这才发现,自己早已不在京都,而是在这偏僻荒凉之地。在描述自身的生活环境时,诗人用“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来描绘,展现了环境的恶劣,进一步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感。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在抒发情感时高度重视景色描写,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刻画环境,描绘了江边送客、船上听曲等场景。

(四)叙事特色

1.叙事与抒情结合

在《琵琶行》这首诗中,诗人用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阐述了整个事件的经过,在叙事的过程中融合了人物形象、自然环境的描写,展现了完整的故事情节,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其中,在诗的开头部分,诗人在一个秋天的月夜里送走好友,此时主人下马,客人在船上准备离开,诗人想要和好友再次舉杯同饮。正当此时,江上出现了琵琶声,主人被这优美的琵琶声吸引住了,竟然忘记了返回,客人也沉浸在琵琶声中,没有发船。于是,“移船相近邀相见”,诗人和朋友想要一睹弹琴者的容颜,将船靠近,添酒回灯重新开始一场新的宴席。一曲过后,琵琶女整顿衣裳,开始诉说自己的身世,从年少时期的风光无限,到年老色衰时的独守空船、夜深梦啼。诗人听罢,不禁被琵琶女的身世触动,将琵琶女视为自己的“天涯沦落人”,进而开始诉说自己被贬官的遭遇。从整个叙事过程来看,诗人将叙事与抒情巧妙结合起来,表达了对琵琶女的同情和感激。

2.叙事详略有致

在《琵琶行》中,诗人采用了详略有致的叙事方法,整个叙事内容虚实相生、脉络分明、层次清楚、曲折生动,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例如,诗中对“浔阳江头夜送客”部分的内容简写,将诗的主体部分用来写琵琶曲和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着重表现了曲调的变化情况;将琵琶曲的轻重缓急、音调特色、弹奏艺术淋漓尽致地描写出来,运用了多种语言表现手法,让人如临其境。另外,诗人简单描述了自己被贬后的悲惨生活,表达了自己对优美乐曲的向往,用“江州司马青衫湿”展现诗人对自身遭遇的愤懑、悲哀之情。诗人运用详略有致的叙事结构,完整地阐述了整个事件的脉络;通过叙事来表达情感,有效地加强了读者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增强了诗的可读性。

(五)抒情特色

《琵琶行》在抒情方面具有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特色。在诗中,白居易是封建社会的官吏,也是饱读诗书的文人。他没有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在朝廷当中抨击权贵,在生活当中同情民间疾苦,不认为琵琶女身份低微,愿意倾听琵琶女的诉说,甚至还认为自己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借助琵琶曲的千回百转和琵琶女的凄凉遭遇抒发情感,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在整首诗中,诗人的人物形象与琵琶女的形象拥有很多相同点,这些相同点是诗人抒情的关键。首先,白居易原本在京城做官,因为被贬才来到浔阳江,琵琶女本来住在京城,后来嫁于商人,才来到浔阳江,这是二者命运的第一个交会点。其次,白居易和琵琶女都是少年时期就颇有名气,白居易在十六岁写成《赋得古原草送别》,在京城名声大噪。琵琶女在十三岁就已经在琵琶弹奏方面颇有成就,并且长相秀丽,是一个才貌双绝的女子,这是二者命运的第二个交会点。最后,白居易和琵琶女都受到了命运的抛弃,跌到了人生的谷底。白居易被贬到浔阳城,从此卧病在床,生活条件十分恶劣。琵琶女人老珠黄,门前冷落,只能嫁给商人,再加上商人重利轻义,琵琶女只能独守空船,这是二者命运的第三个交会点。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在情感抒发方面层层递进,由琵琶曲引入自己的感想,又由琵琶女的遭遇联系到自身被贬的遭遇,不禁悲从中来,将自己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六)语言特色

1.通俗易懂、明白晓畅

通俗易懂、明白晓畅是白居易诗的突出特色。在《琵琶行》中,很多诗句都和口头语相似,语言真挚、朴实,惟妙惟肖,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别有幽愁暗恨生”“犹抱琵琶半遮面”等,这些语句平凡却不平淡,具有较强的语言特色,在读的过程中就可以明确诗句的内在含义,无须进行过多思索。此外,《琵琶行》属于因事起意的诗,诗人触景生情,用通俗的语言记录眼前景,语言的节奏随着景色和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能够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语言耐人寻味。

2.韵律和谐、朗朗上口

《琵琶行》中的语言韵律和谐、节奏清晰,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例如,诗中写到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等语句十分押韵,部分语句融合了生动形象的比喻以及舒缓的节奏,能够加深读者的记忆,提高朗诵效果。除此之外,《琵琶行》当中的语句具有较强的抒情性,整首诗中的语句几乎全部服务于感情的跌宕起伏,充满了浓烈的感情色彩,叙事特点由起初的客观叙事逐渐转化为主观叙事,质朴的语言能够调动读者的情感,激发读者的想象。

综上所述,《琵琶行》是唐诗当中七言歌行体的扛鼎之作,这首诗采用了明白晓畅的语言,运用了高超的艺术手法,将琵琶女的身世和诗人被排挤、被贬的遭遇结合起来,用“琵琶声”诉说“落魄事”,展现了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曲调因情而起,情随事迁,具有较强的情感吸引力,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琵琶行》被称为“千古绝唱”,以“天涯沦落,相逢相知”为主题,在音乐描写和人物形象塑造、写景、叙事、抒情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在学习《琵琶行》时,学习者需要着重关注这首诗的艺术成就,从艺术的角度对诗中的人物形象、叙事特色、抒情特点等进行分析,抓住诗句的核心,对古诗进行鉴赏。

猜你喜欢

琵琶曲琵琶行白居易
多元文化视阈下陕西风格琵琶曲的创作与发展
琵琶曲《天鹅》及其演奏技术研究
ART IN THE FIELD
早冬
早春(节选)
浅析《琵琶行》的音乐美
即事
从琵琶曲《思春》到粤乐《悲秋》的乐调考证与传播变化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比较分析
点线诗意虚实智慧
——析罗永晖琵琶曲《千章扫》兼谈当代琵琶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