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宋词三百首》中的“夜晚”意象

2023-06-20戴雅涵

青年文学家 2023年14期
关键词:宋词词人文人

戴雅涵

从古至今,无数的文人志士为了更好、更有效率地保存诗文,无一例外都会选择编辑遴选优秀诗文的工作。“朱祖谋的《宋词三百首》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宋词选本之一。《宋词三百首》的编选,既体现了朱祖谋的词学观念和词学倾向,又在词学普及方面为后学开辟了一条相对宽阔的学词途径。”(彭玉平《朱祖谋〈宋词三百首〉探论》)据统计,在所遴选出的三百首词作中,涉及“夜晚”这一意象的有百余首,“夜晚”作为一个时间概念和文学意象,在三百首作品中反复出现,形成了《宋词三百首》的一大特色。“夜晚”意象的频繁出现,并非朱孝臧的刻意编排,而是因为“夜晚”意象对于宋代词人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历代诗词歌赋,“夜晚”意象层出不穷。在《诗经》中,“夜晚”就已经作为一个意象频繁出现。在《诗经·陈风·月出》中,诗人从望月联想到心上人的美丽,进一步体现了诗人的思慕相思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文人对夜晚的热爱只增不减,《古诗十九首》中,也不乏关于夜晚的描写。例如,在《明月皎夜光》中,诗人从秋天夜景处入笔,书写诗人月下踟蹰的哀伤之情;诗人借助秋叶之景,用月光、星辰等一系列事物的象征,抒发了自己被好友欺骗,知音难觅,世态炎凉的慨叹。《春江花月夜》一诗,题目中的春、江、花、月、夜,五个最为美妙的事物组合在一起,春天的江水,江岸旁的花,在月夜的衬映下,共同构成了令人心驰神往的艺术境界,体现了人生最精彩的良辰美景,在一千年来引得无数文人为之倾倒。在夜晚的独特视角中,历代文人们尽情地坦露情感,心灵与心灵之间实现了绝妙的沟通与默契,让“夜晚”意象从先秦时期一直流传至今,赋予它独特的历史意义。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三座顶峰(唐诗、宋词和元曲)之一的宋词,也无可厚非地继承了“夜晚”意象这一渊源,文人与传统文化之间的丝丝缕缕无法割舍的继承关系,使《宋词三百首》中的“夜晚”意象亦层出不穷。

一、意象的选择

诗词意象是作者把具体物象加入自己的心理与情感,进行二次创作的结果。意象是作者对客观物质的文学加工创作,作者所选择的意象与整首作品呈现的情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根据统计,《宋词三百首》中“夜晚”意象共出现百余次,约占全书内容的百分之三十五,而月这一突出夜晚特质的客观物质也同比例出现,也就是说几乎每首夜的诗都包含着月这一物象。中华民族是一个传统的农耕民族,对土地的依恋使我们具有强烈的乡土情结,我们对家乡的人、事有着深深的感情,而表达这种情结的纽带便是通过月来具体表现出来,如“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除了月,同样能够突出“夜晚”的意象还有许多,如灯、星、烛等,与月亮相似的是它们都能在夜晚散发出光芒。不同于月的明亮,它们的光显得黯淡、恍惚、若隐若现,但其本身清冷的色调,能烘托出夜晚孤独、凄清的氛围,如“消瘦影,嫌明烛”(蒋捷《贺新郎·梦冷黄金屋》),词人假借嫌烛火明亮以表达内心独持晚节的孤臣遗老之志。

对于夜晚而言,词人的选择并不局限于上文提到的这些,如徐徐吹来的寒风、草丛中鸣叫的啼蛄、空荡的酒杯等,都是词人喜爱选择的意象。这些意象不仅停留在视觉层面,有些意象甚至给人听觉上的满足,如“春讯飞琼管。风日薄、度墙啼鸟声乱”(卢祖皋《宴清都·初春》),相比于猿猴叫声的尖锐,鸟的叫声更显得急促,压抑的苦闷与内心的烦躁便喷薄而出。这一意象多被赋予悲凉的意味。

综上所述,宋代词人对于意象的选择有以下特征:第一,词人们多选用冷色调的客观事物作为意象,“月”这一意象便是其中典型代表。因此,词中的这些意象构建了一个凄清、悲凉的夜晚情境。第二,词人除了选择“夜晚”这个特有的意象,对自然界的物象、社会文化物象、自身的物象也有大量的描写。第三,除了视觉,词人也喜欢用夜晚时分某一声音作为意象来描写,如鸟鸣、虫鸣、猿鸣,表现出夜晚的寂静、孤独、苦闷、悲哀。

二、情感意蕴

“在中国文化史上,宋代是一个雅俗并举的时代,重文的治国政策和科举制度的完善,促使庞大士人阶层的形成,这大大提高了文人士大夫的社会地位,进而使文人士大夫成为时代的精神领袖,他们引领宋代的文化风尚。”(苏梅《宋代文人意趣与工艺美术关系研究》)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可谓是闲暇之余舞文弄墨,养尊处优,悠然自在。然而,在这种状态下,宋代文人的仕途却很少有一帆风顺之时,面对日益完善的科举考试,考取功名成为读书人的唯一出路,中举有多欢心,落榜就有多失落。与此同时,文人社会地位提高,生活水平上升,在安逸祥和的状态之下,一切细小的悲伤都会被无限放大,这些旁人无法理解的内心深处的隐秘的情感,便被文人寄托于月夜之下,他们无法逃离现实的苦楚,只能倾注于自己的诗词之中,以求得倾吐之后的些许安慰。

(一)孤独感

宋代女性词人代表是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李清照的词作可以分为十分鲜明的两个时期: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及情趣,词风活泼明快、清新自然;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由婉约趋于含蓄深沉又激情豪迈,作品多为表达家国之痛、身世之忧,情调低沉。以《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为例,此词为易安词中悲秋伤感名篇之一,写尽词人南渡后凄凉的处境和充满愁思的内心。词中的“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写出了重阳佳节,词人倍思亲人,卧榻于玉枕之上也是难以安眠得一好梦,身旁无人相陪,夜半时分惊醒,冰凉的夜色浸透了纱帐。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行动细节和习得事物来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本首词中的“瑞脑”“金兽”“纱厨”等,这些平常意象的选取融合于夜色之中,独添一份沉重忧虑,体现出作为女性视角独特的情感世界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词本有‘男子而作闺音的传统,素以柔婉蕴藉为当行本色。传统与女子天性的契合,使李清照创作起词来更加得心应手。同时,她更以真正女性化的词作,展示出女性特有的矜持、含蓄、纯真、深挚、细腻、清雅,使那些男性文人代拟的闺情词相形见绌。”(张忠纲、綦维《李清照的女性意识》)李调元在《雨村词话》中写道:“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盖不徒俯視巾帼,直欲压倒须眉。”著名史学家容肇祖更是认为,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才情的女子,辛弃疾的一些诗词,字里行间也不难见到“李易安”的影子,足可见其影响。

在抒发孤独感时,词人们常用的便是对比手法。“但照壁孤灯相映”(周邦彦《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羁旅奔波,往返于繁华中的孤独;“月波疑滴,望玉壶天近,了无尘隔”(史达祖《喜迁莺·月波疑滴》),元宵佳节的“一夜鱼龙舞”(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的热闹中的孤独;“长向月圆时候、望人归”(晏几道《虞美人·曲阑干外天如水》),在一片春意盎然的生机里,伤春怀人的孤独;等等。这份孤独感在“夜晚”意象的映衬之下,显得更加浓烈感人。

(二)思乡情

怀乡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独特情怀,特定的社会背景、地域环境和文化习俗孕育了中国人这一独特的情感方式。乡恋是一种贯穿历史始终的“民族集体无意识行为”,同“悲秋”“闲隐”等情感一样,思乡之情是也可以成为具有民族独特性的母题之一。从最早的《诗经》开始,《诗经·卫风·竹竿》中的“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满载思乡情怀的诗词歌赋如同浩瀚大海中的奔腾浪花一般,层出不穷,目不暇接。在这众多的思乡作品中,夜晚无疑是最适合抒发这般隐秘情绪的最佳时间。《宋词三百首》也是如此,《宋词三百首》中收录的蒋捷《瑞鹤仙·乡城见月》即为对月感怀之作,写法隐晦幽曲,通篇隐喻象征意象,表达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在夜晚的笙歌之中,以乐境衬哀情,表达自己独持晚节的孤臣遗老之志。全词意境迷离,辞丽情哀,蕴无限难言隐曲之辞于言外,足见笔力。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可谓宋词中的绝美佳句。范仲淹在《苏幕遮》中留下这一千古传唱,沉入梦中以暂且排解追念故乡黯然销魂之愁思。在满目萧瑟秋景之中,岸边芳草可谓最是无情,只管绵延不绝消逝于一抹西下斜阳之外。词人长年漂泊在外,秋夜怀旧从来都是异乡人一咏三叹的主题。相思離愁的词,在“夜晚”意象的映照之下显得分外缱绻沉郁。明代李攀龙在《草堂诗余隽》中评此词“月光如昼,泪深于酒,情景两到”,也是对它的“夜晚”意象的肯定。

自古以来,在含有“夜晚”意象的词作中,词人经常描写其在漂泊途中或旅居他乡的场景。从幼儿起就耳熟能详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佚名《子夜四时歌·秋风入窗里》)等,都将夜晚的月亮与思乡之情紧密相连。词人在颠沛流离之时,空中那一轮皎洁明月似乎是游子在外唯一的情感寄托,身处陌生环境,唯有这一抹月光仍与家乡完全相同。难以想象的是,漆黑的夜空没有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没有璀璨的星光,人们该会多么寂寞。《宋词三百首》中的“夜晚”意象代表了一种思乡之情,既是对历史的延续,也是对历史的补充,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思想主题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相思情

李白在《秋风词》中写道:“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自然,夜晚时分是怀人相思的煎熬时光,脱离的往日的喧嚣浮躁,在月光洒下的床头角落,在“空床卧听南窗雨”(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的冰凉榻上,在“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的失眠状态……在这些细小的生活碎片中,那种绵延入骨的相思情才会丝丝缕缕地滑入梦中,浸透生命。

与相隔两地鸿雁传书的相思等待相比,夫妻二人阴阳相隔显然更为悲戚,这也使得在词史上,悼亡词最为震撼人心,其中最打动人心的,恐怕仍以苏轼为最。苏轼的发妻王弗去世后,他创作了他诗词写作生涯中第一首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也成了历来世人心目中地位最高的悼亡词之一。词中字里行间都透露了苏轼的强烈哀伤与思念,上阕主要描写了苏轼对亡妻的思念,下阕用梦境反映出自己对亡妻离开人世的不舍与深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一虚一实,苏轼将失去妻子的痛苦用白描的手法展示得淋漓尽致。整首词悲伤凄惨,情至深处,令人潸然泪下。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写道:“其有与为妇何伤乎。”语言看似简洁平静,但其实蕴含着巨大的悲伤。北宋的陈师道评价这首《江城子》:“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妾薄命·为曾南丰作》)

在众多的情感中,相思情是最为普遍的情感,这也使得在涉及“夜晚”意象的词作中,相思情占有很大的比重。无论是对逝去发妻的悼念,还是对酒馆歌女的怀恋,抑或是对心上人的思念,相思情始终是文人词作中不可或缺的主题,在“夜晚”意象的掩饰之下,词人们可以尽情抒发自己的心中所想,没有束缚地表达出内心情感。

综上,《宋词三百首》中层出不穷的“夜晚”意象显然不是收录者的刻意为之,而是“夜晚”意象在词人心中的特殊地位。在夜晚来临之际,词人们可以卸下白日的虚假面具,尽情地展露内心最柔软的角落,无论是夜晚所写之词,还是描写夜晚之作,都更为真挚平凡。对“夜晚”意象的情有独钟,让宋代词人们极尽温柔之事,运用妙笔生花,把这一意象的内涵和功能发挥到极致。在面临生活中的悲痛苦难时,夜晚给了词人们一个温暖的发泄口,在细小的悲伤被放大的同时,也更好地吸收了他们一切的负面情绪。夜晚作为自然的一个时间段,暧昧温柔,这一朦胧的意象在宋代词人们的笔下被无限循环,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庞大“夜晚”意象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支。我们从这一出入口能窥探到宋代词人的复杂的内心世界,也被他们领入千年之前的文人雅士的平凡日常,领会其美妙意境,获得心灵上的片刻宁静、祥和。这一意象将读者引领到了词人精心设计的美学领域,词人将其系统化、形式化、有序化,使其达到极高的审美层次。

猜你喜欢

宋词词人文人
宋词里的中秋月
半小时漫画宋词
论词人择调与审美联想
半小时漫画宋词
文人与酒
品读宋词
词人的职业
文人吃蛙
宋代文人爱睡觉
文人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