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无穷之“道”的成长

2023-06-20林真如

青年文学家 2023年14期
关键词:河伯海神秋水

林真如

《庄子》像是如它那无穷的“道”般有无穷的意境,让我在自己人生每一个阶段都有不一样的体悟。它带给我独特的思考,让我屡读屡新。当我浅薄接触庄子的思想,我又觉得脑内的世界不是二维、三维世界,恐怕是n维世界、无穷的世界了。《秋水》,其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河伯与海神七问七答,分别写出了河伯自我意识心境、时空无穷性和事物变化的不定性,宇宙间的事物的无限与无可述说性,大小贵贱的无常性,突破主观的局限与执着,用开敞的心灵观照万物、大道与天人。

我的思想和庄子的思想对比,好比河伯之于海神,也好比著作中一人之于宇宙和时空,庄子的思想就像《秋水》文中开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般源源不断注入我的脑中,但越读越让我不敢说出我读出了什么。看庄子如盲人摸象,我抱来抱去,好像只抱住了庄子的小腿;随着阅读的深入,再抱再摸,却好像越发觉得自己只摸了根毛发。读《庄子》确有这一神奇的魔力,别的书读完感受到被充实,脑里增加了重量,而《庄子》会让你感到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越读越渺小,这书、这世界却好像被读得越来越厚、越来越大,变成了无穷。

以上在我阅读体验中“无穷性”的感悟又恰好是《秋水》一篇要带来的哲理,我以河伯为观察对象,以其自我意识的变化与他认识“大道”深入情况的关系来体悟庄子《秋水》思想中的一个维度,且可将河伯推广到每一个人身上—我想每个人的自我意识也是如此。

我们大脑里的自我意识,就好比河伯,要经历几个阶段,从一开始的“欣然自喜”看重自己的自我意识,到在其中可“旋其面目”,走出受“自我意识”束缚的陷阱,伴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淡化和消亡,投入到无穷的“万物之理”,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接触到大道之美。

第一个阶段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此导致的后果为“见笑于大方之家”。此时的人的自我意识是停留在佛教中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孩提纯真的状态下,所见之物化为自我主观意识的过程中,极易受新知识带来的猎奇感的影响,而造成潜意识里对自我主观意识的拔高,是自我意识强化的阶段,进而满足于自己“不辩牛马”的自我意识在脑中小天地的高潮。这也正说明了自我感觉良好其实是危险的信号,自我意识越高涨,说明局限越大,离“大道”越远。实际上,自我意识成了一种束缚,也正是另一种形式的“蜩与学鸠”的“小大之辩”,如刘凤苞在《南华雪心编》中所说的“适近者不能知远”,而这种情况多是发生在自我意识萌发并开始旺盛生长时候的。自我意识生长固然是好事,只是学习的过程中就意味着带来新的局限。学习后,可能比一干二净的纸张还要局限—一干二净的纸张可以涂上很多色彩,如还没学会走的时候脚下的路,有千千万万条;而纸张一旦画上了颜色,便会只受“画什么颜色”的禁锢,画的颜色越多,带来的成就感就会越高,但此时你已经掉入了自我意识的陷阱。殊不知,纸张不仅可以画,更可以用来折—这又好比起身开始走路了,脚下行进的路就变成了一条。由此看来,庄子通过河伯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之一,与曾子的“有若无,实若虚”,与老子“充实”的陷阱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过于膨胀的自我意识,在大方之家眼里不过是一场小打小闹,河伯的自以为多,与海若的未尝自多,恰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第二个阶段是“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明白自己“不辩牛马”之于海神“不见水端”的对比,开始反省自己,第一次对“海洋”—跳出自我意识之外的世界这个比较的对象,有所认识和体悟。其实,这对“大道”本身是更进一步的,以自我意识的逐渐淡化为前提,看到了山外的山、人外的人,不再被看似耀眼的“自我意识”所束缚。河伯明白了自己“自我意识”的局限,自己因“存在”而就会固有产生的局限,只有不断认识、超越自己存在与认识的局限,在这个认知层面下,才有可能达到类似孔子所说的“中人以上”之水平,才能有被传授“大理”“道”的认知水平—就如海神对河伯所说“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河伯才可以真正走在接近世界本真的路上。

第三个阶段是自我意识几乎完全淡化和消亡,是离“无穷性”的大道最近的一步。河伯从海洋对自我意识之外的“宇宙万物”都有推理性的哲理性的好奇和认识,从而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进而得知“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的宇宙万物的无穷性—“无穷”的终极大道,明白“得而不喜,失而不忧”“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生而不悦,死而不祸”的大道理,河伯由此知道了“泛泛乎其若四方之無穷,其无所畛域”的行动指南,明晓“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宇宙万物皆“夫固将自化”,万物原本就会自然变化。随着膨胀的自我意识的消亡,得到的是拥抱万物的开阔胸襟,会让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至于陷入无尽的悲观,会让人明白比自己大得多的是无穷的世界,就如海神讲的“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计算”这个词,在庄子思想中的万事万物面前,仿佛就是一个不存在的概念,“大”“小”有其不可穷尽的复杂性。

第四个阶段是在拥有对自我意识之外的“宇宙万物”进行哲理性求索的行动后,接近“大道”指导的行动,再反观自己的自我意识。对于河伯而言,则是由“伯”向“神”的思想靠近的转变,在自己进行了一系列改变之后,明白海神之“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海神尤如此,河伯之自夸又何以堪呢?从海神对“道”、对万物的态度还可以推广到我们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正确心态也许应该要像孔子所说的“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吧。

《秋水》之宏大的哲理,指引着我思考与前进的方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之大美亦如此,年年岁岁,时时刻刻,皆可细细回味。

猜你喜欢

河伯海神秋水
“河伯”形象的文化精神透视
秋水无声
河神与海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秋水长天(创意作品)
美出动“海神”侦察南海
桥下再无秋水,桥上再无相思
海神之海盗惊魂
人神传说之河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