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扬帆 探索教与学的变革
2023-06-20阮仙妹
阮仙妹
〔摘 要〕 新课标的实施对教与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不断地对教与学进行变革,尝试将新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教学进行融合,让语文教学拥有更多的活力。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就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进行探讨。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与学;变革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3) 14-0082-03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呼唤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称《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教学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教师要关注互联网时代日常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新特点,认识信息技术对学生阅读和表达交流等带来的深刻影响,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趋势,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变革中的价值和功能。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究、立体化的交流互动与合作、智能化的资源推送与共享等学习策略,促使学习方式多样化、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及时化,从而建构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的科学认知,全面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预学前测,有效确立教学方向
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要立足学科知识本位,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寻求技术与教材的融合点。关注教师的“教点”与学生的“学点”,以适当的技术手段,真实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
教只是手段,学才是目的。教学生不会的,以学定教,顺学而教,不教而学,方为教学之道。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在接触文本前,先对翠鸟图进行观察,并试着用已有语言经验对其外形加以描述练笔,通过写话摸底初步了解学生原有习作水平。其次,教师以课文文本内容为抓手,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制定习题,依托信息技术支持发布课前预习任务,收集学生完成的大数据,整理分析了解学情。课中对学生汇总的学习报告进行展示,既肯定优秀,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预学中的不足之处进行现场指正,做到以学定教。通过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对学生预学的先知,准确有效地确立教学方向,确定了技术服务教学的路径。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形式单一、枯燥,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将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融入阅读教学模式中,让语文教学焕发生机、富有活力,让学生获取到不一样的情感体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運用信息技术营造高效、有趣的学习氛围,带领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一)交互导入趣先行
上课伊始,教师可以抓住文本相关素材设计有趣的课前游戏,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通过看一看、猜一猜、听一听、画一画等多样性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投入有趣的互动活动中。学生在活动中既水到渠成地获取了知识,更为后续的学习做了铺垫。如教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美食”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中描述的各种美食,我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取了一段中国美食的视频,在精美的画面、舒缓的解说中,同学们纷纷陶醉在那一道道美食中。
(二)有声有色展画面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体会文本所蕴含的情感,靠着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充分带动朗读。教师指导朗读时,可以借助音频范读引导学生倾听感受,再让学生自由朗读练习,最后配上对应的背景音乐,启发学生在情境中实践。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神州谣》时,在讲解完文本内容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这样,学生就能在朗读环节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美。但是由于受到认知以及年龄的限制,很多学生不一定能够完全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因此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场景。当祖国的壮丽山河在学生眼前一一呈现、一声声惊叹脱口而出时,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朗读起来更是情真意切。又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赵州桥》一课时,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见过赵州桥,无法想象文章所描述的雄伟壮观,因此教师可以收集与赵州桥相关的视频以及图片,引导学生观看,并让其结合自己的感受描述赵州桥。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枯燥和乏味,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三)AR技术促体验
杜威说:“为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情景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AR技术还原了真实的生活场景,实现了让学生坐在教室里跨越时间和空间界限学习的可能,降低了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却增加了学生情感学习的收获。如在三上的《搭船的鸟》教学中,AR技术让翠鸟活起来:“瞧,翠鸟飞到教室里啦。它来到了你的桌面上、肩膀上。它在和你们交朋友呢!咦?它不见了,飞哪儿去了?”在教师语言的渲染下,在情境的变换中,学生不仅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更感受了静态及动态不同角度下翠鸟的样子,让体验来得更加真实且深刻。又如在一上的《影子》教学中,AR技术让蝴蝶飞进教室,一会儿在你的左边,一会儿在你的右边,学生在蝴蝶飞舞中笑意浓浓,更是轻松地认识了方位。
信息技术的引入在将知识展示形象直观化的同时,更渲染出浓浓的气氛,让文本中的“知”变得可视,使文本中的“情”化为可听到、触碰到的真实感受,实现“入境始于情”的目的,再结合教师的指导性讲述和激励性评价,怎会不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学生怎么会不乐学呢?
三、架设支架,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学生被动听讲,参与课堂互动的机会较少,无法有效提升学习兴趣。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为学生创建情境交融的场景,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探究实践的空间。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旨在能够实现教学目标,依靠多元技术更好地改变教学,攻破重难点,让知识融通、方法融通、能力融通。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建情境交融的场景,力求让技术有效灵动地服务于学生,构建学生思维宽度、理解深度、语用适度的和谐统一的智慧课堂。
(一)微课识字,感受文化自信
丰富的语言文字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至关重要。字初始,画为先,微资源作为一种蓬勃发展、更替迅速的新型信息技术,将方方正正的汉字还原成直观、形象的画面,运用微课将知识点演绎成一个个短小精悍的视频故事。在微课的直观展示中,还原汉字的演变过程,讲述汉字背后的故事,重现汉字的前世今生。因而,在识字教学中融入微课资源,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走进汉字,构建汉字音形义间的关联,拓展汉字的字理内涵,合理有效地渗透汉字文化。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识字效果,更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其深刻了解中国汉字的丰富内涵, 从而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课文《搭船的鸟》一课为例,在学习“翠鸟”的“翠”字时,教师借助微课播放了“翠”的演变过程:翠,它是由羽和卒组合而成。羽的甲骨文像两根羽毛,原指鸟翅膀上的长毛,后来引申为鸟的翅膀,再引申为鸟类。因此,带有羽的汉字,含义上通常与鸟类有关。再看翠字下方的卒字,它其实是萃字的省略。翠是个形声字,形旁羽,表示和鸟有关,声旁卒,是萃的省略,表示读音翠。整个字合起来就表示有青绿色羽毛的鸟,本义就指翠鸟。后来也引申为青绿色,翠玉指的就是青绿色的玉石,青绿色的竹子就叫翠竹。
这样一节主题突出、重点明确的微课,不仅生动有趣地展示了“翠”字的演变过程,带领学生认识了“羽”字旁,识记了形声字“翠”字,更引领学生领略“翠”字背后的文化内涵,为“翠”的色彩美提供了蓝本。
比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课文《影子》时,学生对“左”“右”这两个表示方位的汉字容易混淆,对学生而言,教师单一口头讲授还是很难理解,这时就可以借助微课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观看。
通过微课对汉字的生动演绎,巧妙地将知识点渗透到其中,结合字理追根溯源,带领学生了解汉字演变历程。学生既形象而又生动地识记了汉字,也加深了对汉字的了解,更有助于认识和掌握识字规律,提高识字的兴趣与能力,有效地实现了识字教学的优化。
(二)主动构建,培养思维能力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对信息技术的价值进行挖掘,为高效课堂教学的开展助力,将教学重难点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积极搭建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注重引導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构建,助其获得个性化的感悟,发现并获取语文学习的方法与技巧,让能力得到锻炼,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升。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变革了学习方式,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立体式多向交流的机会。在梳理课文主要脉络时,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提取时间线或者关键词架设思维导图,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思路,为学生梳理主要内容提供一份良好的“阅读地图”,从而体悟到作者表达的有序性。在解读文本重难点时,可以借助表格、圈画、发表观点、课堂活动、小组合作等组织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实践、探讨交流、互动品鉴、汇报展示,不仅可突破学习重难点,也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拓展时空,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课程标准》提出: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不只是让学生在教材示范的基础上获取学科技巧,更需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技巧迁移运用,从课内引向课外,从课文走向生活,在梳理总结、训练强化中实现知识的内化。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融合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拓宽课堂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让学生可以充分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如创设学习场景,让学生对着镜头,仿照课文范例,在宽松、激励的氛围下进行真实的口头表达,并录制视频上传分享。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场中,自主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掌握良好语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又如,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推送功能,向学生推送阅读书目及相关学习素材,让其实现学习的延续,通过多角度进行学习方法的迁移运用,摆脱空间束缚,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趋势已经逐步转强,作为教师,更要不断提升自我信息素养,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将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不断探索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习情境设计、教学资源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学习证据收集等方面的优势,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增强课程育人效果,助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本文系福建省宁德市“十四五”(第三期)基础教育科研立项课题“新课标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2023JJK011】
参考文献
[1]田莎莎.运用信息教育技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J].读写算,2022(36):147-149.
[2]高玲玲.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2(12):79-81.
[3]范凤娥.小学语文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创设策略分析[J].数据,2022(12):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