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2023-06-20谢后菊
谢后菊
摘要: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陪伴孩子的一生,为孩子们终身学习保驾护航。要培养学生专注听说、认真读写、严谨思考、举一反三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数学课堂上不断实践、反思、总结、养成,使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他们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关键词:学习习惯 严谨思考 举一反三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说:“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的。”叶圣陶先生的话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对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无处不渗透着各种习惯,这些习惯会陪伴我们成长,促进我们进步和发展。“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在孩提时代养成的习惯,更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财富。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与教育和环境密不可分的。习惯的培养,是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贯穿于整个教育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该怎么去做,是每位老师该思考和践行的教学课题。我们要在日常教学中找到如何去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听、说的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一直是我们老师所追求与探寻的,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解,倾听同伴的想法,良好的听课习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从低段开始可用儿歌、游戏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课堂,在听中学,在学中听。
在课堂中会说、会表达也是很重要的学习习惯,“我口说我心”,能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就是将数学思维及数学学习的结果呈现出来,能说、会说是数学学习过程的体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课堂上要减少老师的说话时间,把课堂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也鼓励同伴进行真诚的评价,互相鼓励共同学习,体验交流带来的灵动。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时,通过演示教材上的示意图,把一个正方体按照一定的顺序剪开。学生动手操作后,我设计小组派代表展示汇报自己的展开图,其他同学及时补充。听同伴分享,说自己的想法,课堂就生动起来,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体会数学知识的表达,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培养读、写的习惯
在日常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是感兴趣的,但是学生自身的惰性容易形成做题时不细心,没有进行认真审题的习惯。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读、写的习惯,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
(一)读熟题目,明确题意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题的重要性,读题是数学学习的根本。那么对于孩子来说,该如何去培养读题的能力和习惯,这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究。教师要有方向、有计划地按照一定的方法去训练学生读熟题目的能力:首先要求学生在读题时把句子读通、读完整,根据题意把各种语气读出来,尽量读出题目里的情境;也可采取同桌互读、小组读、班级集体读的形式读题,同时要求学生做题时读题三遍再动笔,以此强化反复读题的习惯。当然这些都为默读题目奠定了基础,长时间训练后对于提高学生默读的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也培养学生熟读题目的自觉性。例如,“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这一单元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一个长方体,如果高增加2厘米,就变成一个正方体。这时表面积比原来增加56平方厘米。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读通题目、读准题目,进而找到题目里的关键条件“表面积比原来增加56平方厘米”,再反复读,体会“增加”一词的含义。说一说“一个长方体的高增加后,就得到了一个正方体”,什么情况下高增加2厘米才会得到一个正方形?原来长方形的底面有什么特征呢?高增加后得到的这个正方体与原来的长方体比较,表面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怎样去求正方体的棱长?带着这些问题反复去揣摩题目,把题意弄清楚,为解题做好铺垫。
(二)读顺题目,厘清关系
数学学习就是在教学中不断地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而培养数学审题的能力,就是让学生对题目里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结合日常生活做出真正地理解,这是审题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读顺题目,就是要求学生能将题目在熟读的基础上自己揣摩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由条件想起能知道什么?由问题想起可以怎么使用条件?解决问题要先想什么再想什么等,为正确解题铺平道路。此外,在平常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多读题中的关键词,关键句运用顺读、倒读去反复读,并把其数学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样一来,可以使对题目的理解难度降低,也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素材的转化能力,让学生积累数学语言、灵活清楚地表达题意,从而真正做到去审题。教师还可以一邊讲解一边演示,将题目变得生动,便于学生更能直观地去理解、去感受。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有一个花坛,高0.5米,底边是边长为1.3米的正方形。四周用砖砌成,砖墙的厚度是0.3米,中间填满泥土。(1)花坛所占的空间有多大?(2)花坛里大约有泥土多少立方米?理解题意时提醒学生读顺题目,在题目里的底边是边长1.3米的正方形是个关键点,我通过指导学生读题,让学生感受这就是长方体的长和宽,进而知道这个长方体两面是正方形,其余4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对于这两个问题的理解,指导学生读题,求花坛所占空间、求泥土有多少立方米就是求什么?虽然这里没有出现“体积”这个词,但实际上这两个问题都是求体积,内化对“体积”概念的再次理解。
总而言之,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审题的培养,先读通题干,读顺题目,再结合已有的数学学习经验,做到正确地解答。因此,我们必须要经过严谨地、长久地读题审题练习,才能持之以恒地达到训练和培养学生读题审题的好习惯,为做题打下基础。
(三)写好数字,规范答题格式
写好字并不只是语文课堂的要求,对数学课堂也同样重要。良好的书写习惯会促进学生的学习,也会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更为端正,做题更为仔细,题目的出错率也会降低。小学阶段的孩子积极好动,喜欢玩耍,对待学习、作业总喜欢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许多孩子字迹潦草、马虎大意。对于这样的行为如果不能很快地加以制止,久而久之,等到了高年级就很难再改正了。因此,我们对于孩子出现的这些行为要及时纠正,并且及时树立正确的榜样示范,让他们向那些写字认真的孩子学习,并及时表扬他们努力后的进步。教师对此要有细致严格的要求:什么样的作业是认真规范的,哪些作业是不符合要求的……而这些标准都是学生努力的方向,学生有了努力的方向才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从而逐渐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次两次的纠正和鼓励就可以了,而是需要大量、不断地反复训练,一年两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让孩子们真正形成良好习惯,而一旦形成,就将终身受益。
按格式要求书写,树立格式规范美感。数学作业讲究格式,如横式的书写、加减乘除竖式的书写、解方程步骤的书写、解决实际问题的书写、作图题的书写等,每种题型要求都不一样,但是都需要扎扎实实地去练习,才能规范数学答题的格式,將习惯培养好。
此外,在培养学生认真、一丝不苟的书写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自己的言传身教也很重要,教师板书、批改作业时是否认真都将给孩子们带来巨大的影响。如果教师只要求孩子认真书写,而自己却马虎潦草,很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教师的要求也就很难执行,所谓的“欲正人,先正己”。教师要求学生如何做,自己一定要先做到、做好,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孩子都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小学数学一般都比较浅显易懂,稍微复杂的题目很少,这就造成大多数学生不去认真思考,而是“想当然”地给出算式和答案。这样,时间一长形成的思维惰性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数学能力提升,最终将导致学生学不好数学。因此,必须坚持不懈地去培养,才能让他们养成爱动脑、爱思考的好习惯。
三、培养严谨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是思维的表达,数学跟语文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需要不断严谨地去思考才能解决好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背诵就能完成。
(一)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传统的数学教学重在学习方法的传授,一个问题出来,教师马上讲解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学生不需要去思考,只需要按照教师交给的方法就能解决相应的问题。这种“制式化”的教育,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一旦学生碰到新的问题便无从下手。因此,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并且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思路清晰,有理有据,从而让学生学会思考。
(二)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有人说“能提出问题比能解决问题更重要”,这里就指出了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从思维方面说,提出问题的孩子思维有创新、有突破,也更严谨、精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让孩子去质疑,提倡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主动与他人交流,逐步提高思维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我经常会在新课结束时,留给学生几分钟,对学习的内容提一个问题。孩子们互相提问,互相解答,也是对一节课的总结与反思。
(三)训练学生进行检查、验算
验算是对练习的一种检验,是主动对练习的一种反证,是提高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做题的好习惯。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然后督促学生在完成练习后能及时进行检查、验算,培养学生逐渐养成细心检查、验算的习惯。
四、培养举一反三的习惯
孔子曾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教给他一个方面的知识,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知识,那就不再教他了。后来,有了“举一反三”这个成语,意思是说:从一件事情的学习,可以类推到其他类似的东西。数学学科所具有的思辨性、发展性和迁移性,要求孩子们有举一反三的能力,能将所学的知识类比迁移到新的知识里。
(一)在“一题多变”中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针对关键性问题进行“一题多变”,将题目延伸和拓展,然后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既很好地巩固了知识点,也培养了学生的拓展能力。而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通过交流激发了学习兴趣,“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在教学分数乘法时,先安排分数与整数相乘,引导学生主动把整数乘法的意义推广到分数中去,再安排“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完成对乘法意义的扩展;然后安排分数与分数相乘,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示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算理,自主构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二)在“一题多解”中训练举一反三的能力
一道数学题,经常会有好多种解法,但是学生在做练习的时候,我们常常要求学生根据教学例题中提供的方法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容易僵化。教学中,碰到可以“一题多解”的题目,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探索新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进而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一题多解”既能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能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进而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有这样一题: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玻璃鱼缸,长5分米,宽3分米,高3.5米。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在做题时,孩子们从3个维度写出了3种不同的解法,这时组织对这3种方法的对比讨论,让学生感受不同解题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去感受3种方法哪种更优化。“一题多解”发散了孩子的数学思维。
培根曾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小学阶段是人生的启蒙阶段,也是习惯最容易养成的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是如此,小学生在学校的所有学习活动都是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可以促进学生审题、书写、反思、质疑等能力提升,更能提高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使之成为他们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参考文献:
[1]陈杰伟.经历问题解决 感悟数学思想——以《数学广角——推理》教学为例[J].科教导刊,2015(22):140-141.
[2]《小学数学教育》编辑部.优秀论文集: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孙丽谷,王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黄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