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研究

2023-06-20蒋亚楠

中国集体经济 2023年18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

蒋亚楠

摘要: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是城乡一体化、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当前,广东省的城乡发展存在着快速发展但总体素质不高、城乡二元结构刚性依然很高、各经济地区城镇化发展不平衡、户籍制度制约严重等问题。城乡统筹发展与新型城市化自身存在着内在的动力,即依托于城乡资源禀赋的差异、对城乡溢出的反哺、城乡一体化的相互促进等,都为农村和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文章最后结合云浮市新兴县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成功实践,提出了广东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市化协调发展的设想。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驱动机制

一、广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一)整体的城镇化水平发展趋势

从广东省及全国过去十年城镇化率对比图可知(见图1),地方政府一直将城镇化的进程作为重点项目在不断推进,本省各地区由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城镇化率没办法达到超一线城市例如北京、上海的标准,但能保持全国领先地位,且按照一定速度持续增长。目前广东省已经呈现出由一个轴心和多个中心,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不断强调中心城镇、城市圈建设对于其他地区的带动与利好。

(二)城镇化进程在各区域发展不平衡

珠三角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是省内经济欠发达西部地区的两倍,已经达到了全国城镇化水平的领先地位。我们反观粤东、粤西、粤北等地区,公共基础设施供给良莠不齐,和珠三角地区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不但城镇化推进受限,区域本身的资源禀赋也难以在供需市场上得到更好的匹配。

(三)户籍限制阻碍城镇化进程

近年来,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广东省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珠三角地区的GDP增长离不开这股人口红利。然而,城镇化进程仍然面临一些难题。根据2020年的数据,珠三角地区的城镇化率相较于省内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高出了两成以上,这种差距与广东省对农民工的户籍政策限制有关。同时,这一问题也凸显了广东省整体城镇化率提升受到城乡地区政策和资源上的不平衡限制。由于户籍制度不完善,来粤工作生活的外来人口在许多公共服务方面存在不公平待遇,如教育质量、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經济发展带来的社会保障红利同样无法被广大农民工充分享受。对于在珠三角地区工作的农民工而言,不仅无法和本地人同工同酬,子女难以突破当地学校对于生源在户籍上的门槛要求,而且基础医疗保障和补贴也相对欠缺。尽管农民工的基本民生诉求因户籍受限,但每年仍有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珠三角。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底,珠三角常住人口7823.54万,在城镇的有6825.26万,其中户籍人口仅有3892.19万。

二、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联动的内在机理

(一)提升国内大循环中城乡经济循环能力

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摆脱“乡与城”以及“城与乡”双向流动壁垒限制,同时加强城乡间的互动、连接,挖掘乡村的内生潜能。例如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必然会带来城市资源向乡村流动,对于乡村产业能够从技术上进行扶持,为乡村引进符合当下生产环境的先进技术。人才队伍相互调用,拓展城乡产业合作空间的同时也推进了城乡供需市场对接的进程。城镇化在消费需求和生产体系两个维度为乡村带来利好,由于之前乡村的消费水平受到了地域和经济水平的限制,但是城乡一体化能够为乡村匹配更好的公共设施,由此将激发乡村地区在公共领域例如教育、医疗上产生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同时交通道路及冷链设施逐渐与城市相配套促使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国内大市场内部打造统一性、规范性、高效性、有序性等开放发展环境,在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维持良好城乡内循环状态,这些都能够为新发展格局建设做好充分准备。

(二)提升“融合”型城乡关系的质量

当前中国正处在由快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时期,城乡一体化的制度体系尚未形成,仍处于起步阶段。城市的发展质量体现在宜居水平和绿色技术在城市的渗透度,如何利用优势产能打造新型业态的绿色经济成为城镇化发展的首要考量。发展的效率和生态无论是从发展的阶段,还是从两个战略本身来看,都是以“促增长”为基础,使自身质量得到相应提升。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需要关注多个维度,以确保发展达到均衡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应秉承可持续经济发展理念,全面提升城市化发展水平,并致力于乡村振兴发展。这些努力将有助于尽快实现城市与乡村提质增效的发展目标。

(三)实现城市与乡村建设的相对均衡

在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等领域,农村与城市之间均存在差距,然而,就群众享受的权利、拥有的发展机遇以及政府制定的发展红利等方面而言,并不存在明显的不同之处。

从职业发展保障的角度来看,应赋予农村居民公正的晋升机制和技能深造机会。目前许多公立学校在教育上存在户籍限制,在教育资源分配方面,应确保各个学校之间师资力量相当,尽可能消除当前差异化所带来的不平等,这也是共同富裕所倡导的。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户籍壁垒问题,合理分配资源,逐步缩小经济、社会等物质距离,并在局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全局均衡发展。

三、新时代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驱动机制

乡村多方面发展和新型城市化建设并不相互矛盾,只是在关注重点上有所差异。需要在具体的发展阶段内相互补充、相互作用,以达到预期的发展目标。

(一)基于城乡资源禀赋差异的依托机制

乡村和新型城市化的协调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并形成相互促进的动力源。贫困农村要实现发展,不仅需要保障现有劳动力的稳定,还需要找到适合的生产原料。这要求我们既对市场需求有敏感的预判,又能够挖掘乡村最适合生产的优势资源。

以劳动力为例,根据刘易斯理论,劳动力供应是无限的。在传统行业中,劳动力过剩,导致过剩的劳动力被迫分配到有限的土地上。结果,农民在家庭农业生产经营中的有效产出大幅下降,农业技术也未能得到完善的农业产业支持。

总体而言,我國城市化初级阶段所需的各种物质生产要素基本上来自农业和农村。然而,在新型城市化阶段,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既受到外部力量的影响,又具有内生作用,农村发展需要由外力驱动向内部自我发展转变。具体表现为吸纳和整合城市人才、技术资源等方面,构建具有特殊内生机制的发展模式。此外,受城市化程度的影响,农村特色小镇建设得到积极推进,尤其是拥有优质水土资源的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具备更好的准备条件。

随着城市化发展达到一定水平,资金边际效应将逐渐降低,并流向农村地区,为农村发展创造新的空间。例如,我国现有约190,000平方公里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城市化进程中,可以通过非农化和城市化更好地利用城市中的闲置土地。

(二)基于城乡溢出效应的反哺机制

农业是发展的基础,在工业初步发展取得成效后,如今我们能够实现反向利好农业产业,不再依赖农村对城市的持续输送,而是城市对农村的投入和扶持阶段。农村的发展由政府主导,主要通过农业税收减免、财政支农等措施实现。在这两个战略发展过程中,主要表现为自发和自主,发展到一定阶段,还会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在享受更多政策红利的条件下,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扩大需求范围,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速度。

城市化反哺是指在城市和工业达到一定发展水平后,开始对周围地区产生“正向”的外部扩散,其反哺内容也会不断变化。从内容上看,最初的收益与人才、技术、文化等有关。在区域上,从以城带乡向区域范围、都市圈和产业集群方面进行反哺。此外,反哺模式也具有多样性特征,例如工业企业对农业的融合、扶持和带动。通过产业作用,对农村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等进行全面整合,并最终融入需要大力发展的乡村产业中。这样不仅可以通过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还可以惠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在城市建设的推动下,农民向城市迁移,这种农民工在地理位置上的转移也构成了新的城镇体系和工业格局。

从劳务输出方面来看,回乡人才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学到的技术和积累的资金应用于家乡发展,从而实现最佳的反哺效果。此外,乡镇作为现代文化的集散和发展核心,通过打造公共沟通平台,为群众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升了农村文明水平。

从定量角度看,城市化每增加1%,能够从人们的认知层面提升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三)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的互惠机制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工业化也随之发展。然而,这也意味着农业用地会被更多地占用,而且劳动力过分流失也导致农业用地无人耕种,使农村制度瓦解,农村发展受到影响。总之,如果只考虑新型城市化和乡村振兴,必然会面临各种矛盾无法平衡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促进城乡均衡协调发展,需要根据双方需求实现互惠互利。

城乡融合的互利发展从起步阶段逐步发展到成熟阶段,从政府主导逐渐转向市场主导。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将逐渐消除,同时在公共服务领域也会逐步拉近发展距离,直至实现城乡全面融合。这也是乡村振兴目标实现的重要表现。通过充分发挥机制作用,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农村和大城市等地区,实现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和产业的互动融合条件,形成城乡互动互惠的格局。在这一进程中,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制度变迁和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等各个环节都将融入发展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优化,使城乡文明实现共生、和谐、繁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实证分析表明,当城市化率达到50%时,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的边际产出效率。这是外在影响积极和对等的综合体现。

四、广东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经验:云浮新兴实践

自2020年起,云浮市新兴县以云浮市委的“4321”项目为核心,紧密围绕该项目展开工作。该县着力打造“美丽圩镇”,提升当地新型城镇化水平,并建立更完善的扶贫扶智体系,针对地方情况的异质性实施多维度政策扶持。为了补足圩镇在“里子”和“面子”两个方面的不足,不断优化圩镇与乡村的空间结构,积极平衡农村与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地区产业整合升级,并将城市的深层次消费需求引入乡村。例如,通过精细加工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制作蔬菜干、果酱、果酒等,以满足城镇居民对本地农产品的需求,同时也推动乡村本地产业升级。这种产业升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支持,解决了农民外出打工的实际需求,为云浮市乡村振兴先行作出了贡献,展现了责任担当。

作为融湾发展的先导示范县,新兴县正在致力于美丽圩镇建设、党建实施以及助力乡村振兴项目的推进,并积极探索独特的圩镇治理模式,落实“美好云浮,共同建设”的理念,努力打造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美丽圩镇”。

作为农业大县,新兴县具备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条件,实施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结构,各地乡镇因地制宜,将一产与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努力打造湾区特色的“米袋子”和“果盘子”。通过工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美丽圩镇焕发出新的生机,不断激发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动力,成为云浮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针对传统工业中能够发展延伸的特色板块,新兴县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延展,充分发扬传统工业的优势,继续扩大产业规模。这种方式是推动城市和农村地区经济增长的手段之一。为了提升农业延伸产业链对绿色科技的应用率,新兴县有关单位仔细研读了省市和国家层面关于建设产业园的相关政策扶持,并创造性地依托园区作为主要载体发展优势产业,如种业、种鸡养殖、生猪养殖、特色丝苗米等。通过整合和优化优质资源,促进不同产业的融合,逐步提升本地传统农业至农业产业化水平。截至今日,新兴地区已充分利用一个国家级产业园区和三个省级产业园区,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实现了农业规模和产量两个维度的双增长。

参考文献:

[1]刘双双,段进军.协调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内在机理、驱动机制和实践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1(11):47-55.

[2]徐维祥,李露,周建平,刘程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动态演进及其驱动机制[J].自然资源学报,2020,35(09):204-206.

[3]文丰安.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融合发展:经验、梗阻及新时代方案[J].东岳论丛,2020,41(05):70-77.

[4]苏小庆,王颂吉,白永秀.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联动:现实背景、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天津社会科学,2020(03):96-102.

[5]叶超,于洁.迈向城乡融合: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结合研究的关键与趋势[J].地理科学,2020,40(04):528-534.

[6]丁翠翠,杨凤娟,郭庆然,陈政.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水平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统计与决策,2020,36(02):71-75.

(作者单位:澳门科技大学)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