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中学音乐教学改革与课后服务模式探究
2023-06-18陈颖
陈颖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及国家课程纲要指导,学校应围绕音乐学科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全方位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这个问题,立足实际,通过多渠道整合、多元化补充,联通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艺术实践活动等,根据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以课堂教学为阵地,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汲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办好受學生欢迎的校内艺术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合唱社团等艺术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开阔国际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逐步推进音乐学科课后服务工作,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一、“双减”政策下中学音乐学科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学校思想的转变
“双减”政策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课余时间向学生提供兴趣类课后服务活动,供学生自主选择参加。课后服务不能满足部分学生发展兴趣特长等特殊需要的,可适当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由教育部门负责组织遴选,供学校选择使用。”音乐教育作为学校美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它的实施能够体现素质教育内容,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良好的个性,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所以说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2.教师责任心的提升
新时代要求教师提升自身能力和责任心。一堂好的音乐课,是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教师尽心尽力地讲,学生愉快地听,给学生一个寻找美、感受美的空间,只有这样课堂的效率才能够得到最大提升,让学生真正地学到有用的知识。
3.家长功利化心态的去除
“双减”前,家长为了让自家孩子在参加中高考时能够加分,不输在起跑线上,都费尽心思报各种辅导班和才艺培训班。“双减”政策改变了家长的观念,让家长从内心真正地鼓励孩子学习艺术。父母对体育、美育的重视,去掉了功利化的心态,在无学科学习压力的环境下,让孩子多玩、多跑、多跳、多运动,让孩子多听听音乐、看看画展,让孩子真正做到在“游玩中学习音乐艺术,让孩子拓展创新思维、拓宽艺术视野。
(二)面临的挑战
“双减”政策的出台,看似是减少了学生的一些不必要的学习负担和家长的焦虑,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提质增效的新要求。随着政策的实施,音乐教师应该响应党和国家对素质教育和美育工作大力度推进的号召,通过系列科学、有效的教学举措,迎接更具挑战性的工作。
1.改变学生学音乐的错误观念,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学生,特别是初中的学生,他们的理想目标是考取重点高中及大学,对考试科目非常重视。音乐对他们而言,只是一种在学习紧张、劳累之余的娱乐方式,学生常常不认真听讲,更不会仔细欣赏作品。针对这种局面,教师要改变学生的错误观念,让他们享受音乐的美,体验学习音乐的好处。课堂上教师要带领学生一起走进音乐的世界,以音乐为载体,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的美妙,学生在课堂中既增加了知识内涵,又丰富了情感世界。
2.让学引思,让教学反思融入每一堂课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对一个教师教学的最终评价。比如歌曲教学,如果学生课后走路吃饭都能够哼一哼,那么这应该是音乐教师的成功。因此,音乐教师要通过教学实践中的案例去发现、去思考,进一步提升每一堂音乐课的质量。
二、中学音乐学科课后服务特色课程的实践运用——以校合唱社团为例
“双减”政策下所提倡的提质增效的教育理念,要突出以唱为主的特色进行美育。本文以所执教学校的实践为例进行说明,以下为合唱团的实践模型。
(一)开设合唱课程,创设社团发展前提
学校开设合唱课程是辅助提高学生歌唱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是针对中小学生歌唱能力提升、结合国家关于课程纲要指导,旨在挖掘学生歌唱潜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因此,创设合唱团的前提是在校内进行合唱知识与技能的教授,帮助学生在合唱中积累学习音乐艺术的经验。
合唱团应该采用高位置的科学发声方法。在训练中,指挥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常见的错误呼吸方法,如呼吸浅、吸气耸肩等,让学生能理解、能辨别、能做到。同时,让学生将白声与有气息控制的高位置声音进行比较,提高学生辨别声音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科学的发声概念。在学生普遍掌握合唱要点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推进合唱课后服务模式,即合唱团,从而提升音乐学科特色服务的质量。
(二)制订训练计划,打造优质合唱团
合唱团是学生特色课后服务的重要尝试,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而合唱团作为学校音乐学科课后特色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同时,合唱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练声条目,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结合柯达伊教学法本土化实践,整理、编辑从初级到中级、高阶的练声条目和合唱曲目,具体训练方法如下:
1.建立正确的合唱声音观念
首先是实现声音的纵向统一,即每个团员从低音演唱到高音的音色统一问题。每个学生的生理状态不同,自然换声点也就不同,可以通过树立榜样,模仿学习的方法,提升自身的能力,消除换声痕迹,以达到自然的“真”“假”过渡的目的。另外,当用假声唱到较高音区时,声音虚弱,缺乏应有的力度,这是童声合唱训练初级阶段的常见情况。若以“用足假声”的理念坚持训练,一段时间后,此情况便可得到缓解并最终解决。其次是实现声音的横向统一,即不同团员在共同演唱时音色的相互融合问题。要求全体团员要有一致的发声状态(位置、气息等)、追求共同的音色和“声音形象”。采用人与人、数人与数人、声部与声部之间的相互音色模仿练习,以求得逐步达到声音“横向统一”的目的。
2.建立正确的合唱音准观念
教师可以采用“多声部训练+无伴奏合唱训练+变化音级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是用经过设计的单声部旋律,或各种不同调式音阶,以不同时间分声部进入(即“卡农”形式),从而培养团员的多声部感觉和习惯。其次要避免在合唱训练中常见的“练唱必弹琴,弹琴才练唱”的做法。此种做法势必会导致团员逐步养成不主动思考音高的不良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内心听觉”意识将被逐渐荒废。教师可以通过引领性弹琴法、跟随性弹琴法(迟到性)、阶段性跟随弹琴法等方法让合唱团成员在无伴奏情况下准确完成合唱。最后是进行调性、调式变音训练,并组织学生进行“大二度变小二度”“小二度变大二度”、分解和弦式(旋律性)的练习。
3.进行节奏训练和歌曲练习
音乐是在时间中展示的艺术,节奏是它的组成部分和主导因素,没有节奏也就没有音乐。要帮助学生了解多种节拍、节奏及挥拍子的方法,了解各种音符及休止符的准确时值和正确演唱方法,如常见的四分、八分、十六分音符及休止符、附点音符及切分休止符。针对一些难点合唱曲目中出现的变换节拍及混合节奏,学生要重点反复练习并熟练掌握。
合唱的基础是提高声部的齐唱能力,各声部的基础在于提高个人的演唱基本功,因此,学生在每次训练中可以先进行一些集体的声音位置的训练,然后逐步过渡到音准、节奏,拓宽音域,咬字、吐字等方面的训练。这样学生个人的声乐基础更加扎实,整个合唱队的水平也有了提高。首先是进行联唱、跳唱等合唱手段的尝试,在学生熟练掌握后找一些简单曲目进行咬字、吐字训练。其次按声部进行大型作品的合唱练习,要求各声部唱熟歌词,每次训练学唱歌曲段落并定期按声部抽查学生掌握歌曲的情况。
4.引入优秀作品进行拓展欣赏
在合唱训练中,指挥教师还可以经常让学生欣赏一些中外优秀的合唱作品,引导学生仔细聆听各声部的旋律,通过此项欣赏训练提高学生的聆听能力。学生只有对合唱艺术产生了兴趣,才能有意识、认真地唱出每一个音符,充分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内容,注意每个声部间的和谐,努力体会合唱作品的艺术魅力。
因此,我校合唱团由指导教师及团员每周训练时推荐中外合唱优秀曲目,包括中国民歌合唱曲目、地方艺术改编合唱曲目、原创曲目、英文歌曲、国内国外优秀学生合唱团队的训练视频及演唱音频,欣赏后,大家交流点评,分享感受。
(三)创造表演机会,激发学生实践活力
通过创建合唱社团丰富中学音乐课后特色服务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参与合唱课程的探究和实践过程,让学生在参与合唱教学及实践活动中得到全面锻炼,学校可不定期提供校内外的各种演出活动机会,通过这些校内外演出活动,发挥合唱团在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中的美育作用,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能力。
除此之外,合唱团学生经过长期训练,参与各种校内外演出活动,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提高了个人及整个团队的演唱水平。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团员的平时出勤及演出表现,通过激励措施,如学校艺术团的出类拔萃奖、个人艺术成长档案来提高学生参加合唱团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合唱教学在美育中的渗透作用。
(四)优化合唱团教学管理体系
在“双减”政策下,在深入开展中学音乐教学的改革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注重对合唱团曲目的综合排练及合唱理论知识训练,应把备课时间与课程理论这二者科学地整合起来,形成科学的合唱教学管理体系。学校应确保合唱教学管理制度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合唱教学,同时可以提升师生的创造力,使其不断提高自身实力,从而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从根本上发展,不断向前。
(五)实现合唱教学方式多元化
当前,我国普通中学的合唱艺术素质参差不齐,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过于浅显地讲授,将会影响一些高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如果难度过大,也无法提高学习者总体的学习质量。因此,教师在合唱教学中应难易结合、因材施教。另外,教师还要结合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好,在教学上引入现代流行音乐,使学生产生兴趣。鉴于我国传统乐曲文化博大精深,教师要重视多种音乐类型的融合,让学生体会到中国乐曲的美妙和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同时,学校要适应当前教学方式的转变,适时地引进新型的合唱教学管理方式,如网络平台、线上线下辅导相结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范唱视频上传到网上,供学生自由选择,并根据不同的视频播放次数了解学生的喜好,从而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三、结语
夯实校园合唱音乐文化助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不仅需要师生共同配合,家校联合也可以为学校合唱艺术活动质量、音乐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有效保障。有了全面的统筹和推进,学生在艺术节等校内外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学生的歌唱能力、音乐素养、表现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各方面能够不断进步。教师多元化地挖掘歌唱内涵,不仅为保障学生的快乐健康成长搭建了平台,而且能为“双减”背景下开展课后特色服务模式的實践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郑学智.“双减”政策下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与课后服务模式探究[J].时代教育(中旬),2021(11).
[2]付卫东,郭三伟.“双减”格局下的中小学课后服务:主要形势与重点任务[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24(1):68-76.
[3]谢碧珊.“双减”政策下的小学音乐教学开展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1,10(37):15-16.
(作者单位:苏州市立达中学校)
编辑: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