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学具,让小学数学教学精彩飞扬

2023-06-17马小文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学具运用

马小文

[摘  要] 以学具教学作为一个突破口可以让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妙趣横生,让数学课堂精彩飞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的使用逐渐得到重视,文章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运用学具的技巧。巧用学具可以让数学学习步步生趣,让学生获得层层感悟,对知识的发现环环深入,对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关键词] 学具;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运用

大量实践研究表明,打造以活动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小学生生性好玩,对于新颖的事物总是非常感兴趣,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动手摆弄物件,最喜爱探索事物的来龙去脉。倘若教师在设计与组织课堂教学时能从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手操作出发,多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则可以架构起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玩”喜爱的数学。

学具具有形象突出、操作性强等特征,如何以学具教学作为一个突破口,着力改变传统数学教学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妙趣横生,让数学教学精彩飞扬是教师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谈谈运用学具的技巧。

一、巧用学具,让数学学习步步生趣

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对小学生而言十分重要,因此教师有必要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强,一切事物只要利用得当都能成为他们“狩猎”的对象。那么,教师该如何巧用学具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呢?教师若能投其所好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将学具展现给学生,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去摸、去摆、去拼,则可以牢牢吸引学生的眼球,诱发学生思维的参与,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步步生趣。

案例1  有趣的七巧板

师:首先让我们一起观看《小猫和小羊》的故事。(教师用PPT动态演示童话故事,学生兴致勃勃,十分专注)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主人公的图片,从图中你能找到哪些学过的图形呢?(教师出示图片,学生逐一指出图形)

师:事实上这些图形是由我们数学中一种非常有趣的玩具拼搭而成的,这个玩具就是……

生(齐):七巧板。(教师出示七巧板,学生也纷纷取出准备好的七巧板)

师:大家一定玩过七巧板,今天我们就用它来玩一个“闯关”的游戏,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齐):有!

师:好,让我们一起开启闯关旅行吧!

出示闯关题:

第一关:利用2块七巧板,看看你能拼出什么图形;

第二关:利用3块七巧板,看看你拼出了哪些图形;

第三关:利用4块或5块七巧板,看看你能拼出多少种已学图形;

第四关:利用七巧板拼出课始故事中的小动物。

以上案例设计十分新颖有趣,显然是教师精心准备的,不管是童话故事的引入,还是后续的拼图游戏,都能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在充满童趣的氛围中感知、体验和学习七巧板,在感受七巧板奇妙变化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内涵,获得思维的生长。就这样,教师通过学具与游戏的整合,改变了数学学习过于枯燥的假象,契合了小学生爱玩好动的特征,实现了数学教学的游戏化和趣味化,让学生兴趣盎然,让课堂妙趣横生。

二、巧用学具,让学生获得层层感悟

直观学具的加入,可以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可以让学生的大脑持续运转,可以为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从而让学生在层层感悟中真正领悟知识的内涵。因此,教师需要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为学生精心设计“做数学”的活动,引导他们在手、眼、口、脑、耳的参与下逐步深入体验,使得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动化、深刻化。

案例2  角的初步认识

师:大家看,老师手中的物品是什么?(教师出示七巧板)

生(齐):七巧板。

師:它有角吗?在哪里呢?

生1:尖尖的就是角。

生2:角非常锋利,上次我就被戳到了。

……(教师板书课题)

师:既然你们对角有这么多感悟,那谁能来指一指哪些是角?(学生上台指角,气氛热烈)

师:刚才大家指得很好,那我们的身边有角吗?请大家观察并举例说一说。

生3:大家看,这是我桌子上的角。

生4:我凳子上也有角。

生5:黑板上有角。

生6:这个墙壁有角。

……

师:真是观察仔细的好孩子!那你们能折出一个角吗?下面请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片,试着折一折。(学生按照教师要求纷纷折出形状各异的角)

师:摸一摸,你能发现什么?

生7:这个角有很尖很尖的顶部,还有两条直直的边。

师:那我们一起来给这个很尖很尖的顶部和两条直直的边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它们各叫什么呢?(在教师的导引下,师生齐心协力为它们命名)

师:最后,让我们利用手边的七巧板描出一个角……

本课中,教师巧妙使用学具七巧板和圆形纸片,化枯燥的概念教学为形象的直观教学,利用学具让学生认识、理解、掌握了角的含义。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饶有兴趣,在说、指、找、折、摸、描的过程中轻松而高效地理解了抽象的角。

三、巧用学具,对知识的发现环环深入

数学课堂离不开自主探究、自主思考,但这种“自主”并非小学生自己可以驾驭的,需要在教师适切活动的指导与引领下,有目的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基于此,教师应从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出发,巧妙利用学具设计适切的教学情境,把脉学生的思维,很好地架构起学生思维与数学知识的桥梁,对知识的发现环环深入,让思维发展有的放矢。

案例3  倍的认识

师:下面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完成以下操作,首先在第一行摆2个白色雪花片,接着在第二行摆6个绿色雪花片,最后在第三行摆3个黄色雪花片(见图1)。

师:大家看一看,绿色雪花片是白色雪花片的几倍?

生1:3倍。

师:非常好!绿色雪花片又是黄色雪花片的几倍?

生2:2倍。

师:明明就是6个绿色雪花片,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倍数关系呢?

生3:因为比的标准不一样。

师:那现在老师取走1个白色雪花片,现在绿色雪花片是白色雪花片的多少倍?

生4:取走1个后就只剩1个白色雪花片了,那就是6倍。

师:那取走2个呢?

生5:取走2个就都没了,自然没办法比较了。

……

以上案例中,在学生对倍的概念形成初步的感知之后,教师从学生爱玩的特性出发,让学生动手去摆和拼学具,使其在自主体验中发现“倍是一种比较关系”,获得对倍更加清晰的认识。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与知识不断碰撞和摩擦的旅程,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动手操作收获知识、技能和经验,十分具有价值。

四、巧用学具,对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是由知识难点的突破程度所决定的,倘若无法触及知识的本质,那么学生习得的知识也是不完整的。如何才能水到渠成地突破难点呢?心理学研究显示,儿童的認知规律往往是从感知到形成表象,最后才能实现概念本质的理解。学具的摆弄符合这一规律,能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去获得感性知识,进而形成表象,同时诱发深层次的探索,最终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本质特征,形成科学的概念。可见,巧用学具十分关键,可以帮助学生轻松突破难点,从而让教学事半功倍。

案例4  分数

问题情境:两根长6分米的木材,一根截去1/3分米,另一根截去它的1/3,那么两根木材截去的长度同样长吗?

(本题作为分数教学的重难点,大部分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在考试中也是频频出错。为了助力学生突破难点,笔者为学生添置了1根绳子作为学具)

师:大家看,这是1根绳子,我们下面一起借助这根绳子,采取量、折等方式去探索“截去1/3分米”和“截去它的1/3”的差别。(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

就这样,通过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经历并理解了“1/3分米”和“1/3”的区别,从而有效突破了知识的难点,获得对分数更为理性和深刻的认识。

总之,数学教学离不开学生的感知,教师应关注到学具的巨大效能,通过实施有效策略引发学生的多元思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中发现、感悟、体验、理解知识,使得知识的内化水乳交融,真正意义上满足学生对学习的诉求,让数学教学精彩飞扬。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学具运用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