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涯课程的情境式教学改革研究
2023-06-15○蒋峰
○蒋 峰
目前,随着外部形势与职业环境的变化,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和发展需求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环境的不确定性,让大学生面临阶段的“焦虑”,渴望把握未来发展的确定性。面对“内卷”与“躺平”,大学生期望找寻自己的生命节奏,向往过上幸福圆融的生活。大学生的人生观、职业观与就业观在环境演变中发生着微妙的转变。为适应新阶段、新形势和新需求,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生涯教育体系,《教育部关于做好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22〕5号)》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标准,打造一批就业指导名师、优秀就业指导课程和教材”。在此背景下,检讨生涯课程的教学现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探索新时期课程建设的有效路径,成为当下生涯课程实践研究的重要方向。本研究将聚焦生涯课程的改革实践,探索情境式教学在生涯教育场域下的有效性。
一、生涯课程的主要问题
经过十几年的推动,生涯课程的普及与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绝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相关的课程,课程的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规范化的教学资料持续积累,授课师资的专业化程度稳步提升,生涯课程的建设环境逐步改善。与此同时,在生涯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一是教学目标多注重共性需求。高鸾指出,就业课程对就业中的共性问题,如就业政策、形势等,介绍得比较多,对就业中的个性问题,如学生潜能的开发、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等,讲授得比较少[1]。尹兆华认为,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较少关注学生的接受情况与感受[2]。生涯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除了关注学生的共性需求,还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是学习动力提升的有效保障。观照学生的个体独特性,针对不同的需求设计实施不同的教学行动,是精细化生涯教育的基本要义。
二是教学过程多强调知识性。张文提出,目前生涯教育大多以理论教学为主,且多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使生涯教育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次,大大降低了课程效果[3]。董俊霞发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仍采用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形式,学生课程学习参与度低、体验感差,且对所学职业生涯理论和知识的“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缺少相应的教学环节设置,对学生高阶能力培养匮乏,教学效果大打折扣[4]。高鸾也指出,就业课程缺乏对学生职业体验的教育[5]。教育部2007年发文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学以致用”应是生涯教育的特色基因。真正的课程不能只指向知识,而必须指向学生的经验[6]。生涯课程应当提供实践教学的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炼知识并加以创新与运用,在“知行合一”中提升综合素养,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
三是课程评估多为“静态”评价。尹兆华认为,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对学生通常以“传统考试成绩”来评价[7]。王昌景等指出,课程评价要建立在对课程价值的评价上,转变教师与学生、内容与形式、评价与效应的关系[8]。生涯课程应当顺应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结构和发展需求,生成开放性、情境性与创造性的评价特征。评估方式需要突破传统静态终结性评价,兼顾动态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转变与成长。
在校本化教学实践中,我校的生涯规划类通识选修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职业指导》面临如下四大教学痛点。
第一,学生当下诉求与长远发展的矛盾。学生带着“是否要转专业”“要不要考证”“要不要实习”等眼前困惑来到课堂。是回应学生的短期关切,还是帮助学生从更长的生命周期思索眼下与长远的关系?
第二,学生信息获取与方法掌握的矛盾。学生的解题思维希望直接获取“标准答案”。但课程无法穷尽所有的职业信息。是该提供信息,还是讲授方法?
第三,学生知识学习与经验积累的矛盾。真正意义的教育和学习应以切实的经验为基础。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空中,促进经验的沉淀和知识的提炼,有效联系理论与实践?
第四,课堂个性需求与共性需求的矛盾。生涯教育讲求个性化,学生也希望老师关注个体差异。如何兼顾共性问题与个性需求,回归学生的主体性?
针对这些主要问题,现阶段中心化的、线性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生涯课程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育需要转向体验世界。体验可以开启我们的理解力,恢复一种具体化的认知感[9]。多维体验或能触发经验重组和认知升维,在知识与经验之间建立一种教学联结。情境式教学专注教学体验,为破解当下生涯课程教学之困提供了新思路。
二、情境式教学的基本逻辑与特点
何为情境式教学?学者们普遍认为,情境式教学的内涵主要涉及认知、情感、场景和体验等要素。龚俊波提出,情境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程度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10]。李肖则指出,情境式教学的核心是建立情感氛围,创设学习环境,目的是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升素质[11]。本研究认为,情境式教学是围绕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课程主题的认知环境,通过课堂内外情境活动的感官体验,触发学生的情感变化,在教学情境、教学关系和教学行动的互动中,促进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转变。在生涯课程的范畴,情境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组织经验、提升认知的教学方法。
(一)生涯课程场域下情境式教学的底层逻辑
“教学在可能的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跟前。”[12]夸美纽斯关于科学教学法的论述,为生涯课程的情境式教学提供了底层逻辑的线索。
第一,知识的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官[13]。智慧的开端不仅在于学习事物的名目,而在于真正知觉事物的本身。直接讲授生涯决策历程中澄清期的“二度挣扎”概念,不如在课堂中创设决策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决策后的纠结与往复。有了情境,有了体验,概念才能发挥作用,最终实现“认知”的目的。
第二,科学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依靠感官的证明多于其他一切。愈是依赖感官知觉,可靠性就愈成比例地增多[14]。把招聘逻辑中的“人职匹配”理论转化为心仪岗位招聘信息的KST(技能分类)分析作业,让学生在目标岗位的能力分析与核心能力养成计划的制定中理解岗位需求与个人经历的关系,掌握职业规划与求职应聘的技巧。对于学生来说,情境中直接体验所带来的“相信”,远胜于先验的推理和他人的指证。
第三,感官就是记忆的最可信托的仆役。感官知觉的方法可以使知识一经获得,永远得以记住[15]。要理解行业、企业和岗位间的差异,建立职业世界的基本认知,是生涯课程教学的难点。通过设计职场实景走访和生涯人物访谈的教学任务,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外部环境,在对话中丰富职场经验,贮存职业世界的“记忆”材料,产生更加高效的心灵印象。“十次耳闻不如一次目见”,情境体验推动建立起知识和经验的联结。
融入生涯课程的情境式教学是以情境中的感官体验为起始,通过教学艺术的光亮,触动情感的变化,引发心灵的注意,达到“认知”“相信”和“记忆”,进而有把握地推动学生生涯情态的发展性转变。
(二)情境式教学的特点
应用于生涯课程的情境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人际互动,观照个性化经验,强调学习过程,对身处生涯情境中的学生做出响应,采取最有利于成长与发展的行动。
1.以学生为中心。情境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本位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索。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讲授“形象的语言”时,教师往往占据教学的中心地位,通过不同语言的正反对比,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把控。情境式教学还课堂于学生,强化自我学习与自我发现。在教学环节中,要求学生用形象的语言描述抽象的概念,并使描述具有画面感。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合作撰写一段描述文字,并做课堂分享。互动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形象语言的构成要求。整个教学过程不预设概念,让学生先行体验,在主动学习中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
2.注重人际互动。“在学校课程中提供充足的机会,让学生拥有集体行动的体验。”[16]博比特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既能独立思考又能与人协作的个体。“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教学中的体验都应发生在人际互动中。情境式教学通过固定合作学习小组和临时合作学习小组等方式,采用“思考——分组——分享”“分组任务+合组共享”的拼接法等学习结构开展合作学习。针对“决策历程”的描述性概念,课程设计“人体组合造型任务”,让学生在“任务推进”和“组内评分”等环节感受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的分化与再统整,在朋辈互动中体验生涯决策的入门、重整和统整期,扩充课程设计的社会指向内涵。
3.关照个性化经验。学习者经验的选择过程就是尊重并提升学习者的个性差异的过程,形成个性丰富的课程、个性化的课程[17]。学习者的结构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首先进行简单的同化和顺应,但最终——在一个无法预测的门槛或分叉点——将组合起来产生突发的变化,转化为新的更为复杂的结构[18]。情境式教学观照学生的个性化,注重经验的代入与更新。如表1所示,在价值观探索中,通过“价值卡牌游戏”,在不同教学环节体验朋辈差异,引导学生从名义层到概念层再到生命事件层,将新的经验与过往的经验综合,转化为更高阶的经验,产生独特且个性化的概念。
表1 “价值卡牌游戏”环节教学设计
4.过程导向。当教育者以敏锐的触觉,在关键事件、关键细节中,倾听,观察,用同理心感受,小步子跟进,让教学过程始终“生命在场”,过程与效果就会变成教育的情调[19]。体验的过程本身就是情境式教学最有价值的部分。关注学习过程、对情境中的学生做出及时响应,是情境式教学的应有之义。教育现象学强调“教育的智慧和敏感性比技术性更重要”。在“名片交换”礼仪中,受课堂学生反应的启发,增设“我的未来名片”环节,将原本单一的“认知名片交换顺序”教学目标,扩充增加“培养目标规划的意愿”维度,将课堂体验与多点概念相联结,在过程关注中生发新的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
三、生涯课程的情境式教学设计与实施
我校的《大学职业发展与实践指导》课程自2010年开始探索小班化精细教学,从2016年起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情境式教学的融合探索是本轮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此处从操作理念和教学流程两向维度详细解析生涯课程的情境式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操作理念
教学是嵌入有目的活动中的促进学习的一系列事件[20]。它是经过设计的、外在于学习者的一套支持内部学习过程的事件[21]。生涯课程的事件安排注入艺术创造的理念,充分发挥情境式教学的特点,保证教学过程能有效地产生预期的学习成果。
艺术本质上需要三件事情:(1)一个模型或意念,即一个外界的、艺术家可以去考察并从而试行模仿的形状[22]。比如“面试技巧”教学单元中“自我介绍”,可将其封装成为一个独立的技能模块,构建示范技能模型,供学生体悟。(2)可以印上新形状的材料[23]。课程导入阶段创设破冰情境,把学生的熟悉过程、行为的因应方式、环境的干扰影响等课堂要素统整为学习素材。(3)可以帮助作品完成的工具[24]。教学情境的规则设计、教学过程的引导与反思,成为引发学习意愿、促进实践训练、提升目标技能的技术支撑。
具备了模型、材料和工具后,理念落地还要遵照三点规则。一是必须从实践去学习。“我们同时形成了我们自己,也形成了我们的材料。”借助教学设计,从表达情境中学习表达、从规划情境中学习规划、从决策情境中学习决策。二是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模型。首先要有明确的学习模板,然后再去模仿,甚至超越。模型可以来自课堂内外,但都应该明确、简单,易于了解。教授“职业选择与定位”,应当让学生去接触职场人物、树立职业楷模。三是工具的用法应当用实践,而不是用语言去指示。教育机智表现为一种敏感性,知道什么该顺其自然,什么该保持沉默,何时不介入,何时“不注意”什么[25]。教学过程要做出适切性的安排,教师须与学生保持合适的距离感,让学生在自我体悟与引导反思间取得平衡。
(二)教学流程
怀特海将教育的节奏定义为浪漫、精确和综合运用三个阶段[26]。他认为,教育过程要把握好这一“韵律”,对应采用“自由、训练和自由”的教育要素。参照怀特海的教育思想,结合课程教学实践,本研究在教育节奏三阶段前增设“投入”阶段,对应“预备”的教育要素,形成生涯课程情境式教学的基本流程:情境的创设(教学投入阶段)、过程的体验(教学浪漫阶段)、概念的提炼(教学精确阶段)、评估与再实践(教学综合运用阶段)。
1.情境的创设。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特定的教学目标。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从预期的教学内容中选取合适的理论元素,借助课堂要素,创设教学情境,将概念先行情境化,达到情境预备,完成“教学投入阶段”。比如“团队合作”教学单元中的“角色”概念,课程专门设计了群体面试环节,让学生在面试情境中体验角色差异与角色互动。课程引入贝尔宾的角色理论,将九种团队角色的概念及特征还原至生涯领域的具体情境。一方面,在面试情境中体验角色概念;另一方面,在角色概念感悟中提升求职技能。在互为嵌套的情境设计中,引导学生完成知识更新与经验再组。
2.过程的体验。课程组织和教学方法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根据教学目标,教学情境可以聚焦一个教学片段,可以渗透一个教学单元,也可以贯穿一整门课程。“教学浪漫阶段”鼓励学生自由体验,倡导行动与发现。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体验的情感化,从而促进行动的改变和成长的发生。教师需要保持对教学过程的敏感性,关注并回应学生的过程体验。在“团队合作”的群体面试环节,学生被分成了面试者和观察员两类群体。面试者在情境中用感官感受自己的角色,体验角色的行为与心理状态,而观察员则从上帝视角,记录不同角色的观测指标(如“智多星”角色的建议次数),观察面试者的情感变化,捕捉经验突变的触发点。
3.概念的提炼。“实践的认知论”强调,从“形成性”过程而非发现“存在”的角度看待认知[27]。“教学精确阶段”是在过程体验后,赋予体验以意义和价值,积极解释和转变概念,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师生在共有的、对话性的环境中,协同复盘情境体验,提炼现象背后的原因、结论或理论,共创课程知识与生活经验。面对面试情境中的角色差异和不同角色在团队中的作用,营造课堂讨论的共创氛围,保持课程的开放性,鼓励对话的多元、分形和多重解释,在教学训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角色”的概念及相关理论,推动概念的内化,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
4.评估与再实践。教育的目的是形成生存和成长的各种可能性的品质[28]。“教学综合运用阶段”,需要评估情境式教学的成效,检验新概念的内化程度,在教学之外的自由实践中跟踪评价新要素、新技能的掌握情况,以确保能力的转化。评估团队合作能力(如自我认知、开放、尊重、乐于助人等)、制定团队合作能力提升计划,都是在现有的教学设计中包含的评估手段。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教育的具体意义才会显现出来[29]。持续的教学跟踪和不断的教学反思将会更好地保障教学效果。
图1 生涯课程的情境式教学流程
四、生涯课程的情境式教学改革成效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实践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受到我校学生的一致好评。学生评教最高学期位列全校1400多门课程的2%,近三年保持全校前5%。在最新一轮的课程调查中,100%的学生对于“情境式教学能有效推进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认为很符合或较为符合,100%的学生对于“情境式教学能有效触发情感的体验”认为很符合或较为符合,96%的学生对于“情境式教学能有效促进概念的内化”认为很符合或较为符合,96%的学生对于“情境式教学能有效推动实际能力的转化”认为很符合或较为符合。学生对于情境式教学的总体满意度为4.87分(满分5分),对于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为4.91分(满分5分)。本课程的期末考核是“生涯情境体验”,要求学生寻找和课程主题相关的情境原型,撰写剧本、汇报演出。学生在期末考核后的反思中写道:“剧本的戏剧化与上课所教内容相结合的实践让职场礼仪、面试技巧等等的学习内容更令人印象深刻,虽然这仅仅是剧本演出所需,但是这种自己参与过的模拟场景确实会让自己以后再次应对时更有经验。至少对于我来说,这些场景都非常鲜活,让我有一种置身其境自己也体验过、经历过的感觉。一般上课理论性偏强,很容易淡忘或者不知道如何实际运用,特别是上了太多金融理论课但对操作却完全不懂的课之后,这样的授课方式确实蛮有趣的。”回顾生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情境式教学成为一种有效的变革力量和发展驱动,在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迭代课程的评估方式、推动课程的范式转变等方面均积累了一定的成果。
(一)满足个性化需求
生涯教育关乎个人成长与未来发展,学生希望生涯课程能更多观照个性主体,注重个体差异。学生的独特性期待独特的关注。不同的教学情境对不同的学生都会产生不同的体验。智慧的教育者关注孩子的独特性、情境的独特性和个人生活的独特性[30]。情境式教学要求教师具备情境的机智性和反思的智慧性。通过关注学生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的鲜活体验来实现关注个体的独特性,将教育的敏感性和教育的机智运用于生涯课堂,针对不同的个体实施不同的教育行动。无论是教学体验、经验提炼,还是能力转化,情境式教学最大程度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效推动了生涯课程的精细化改革。
(二)培养知识应用能力
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其判断力,锻造其对复杂环境的掌控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对特殊事例做出预见[31]。情境式教学就是一种教育艺术形式,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提升知识运用能力和生活掌控能力。学校是联系家庭和大千世界的一座桥梁。当我们走进教室的时候,我们很希望体验到那种亲切、安全的气氛,同时也希望体验到那种去探索社会和神奇客观力量的诱惑力[32]。情境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体验未来生活,创生并内化课程的概念,串联知识与经验,适宜地运用于未来生活。
(三)更新课程评估方式
用技术的、诊断的或工具性的语言来把孩子们分类,实际上是对孩子们的一种精神上的放弃[33]。等级化的评估容易忽视学生的独特性,转而注意共同特征。情境式教学中的评估应是一种教学对话,一种未来发展的起点,一种经验连续性的保证。在情境体验中,师生相互影响,共同探究已有经验的转变,学生的内在动机与潜在能力被进一步挖掘,教学过程与评价过程相互结合,评价已然成为以转变为目标的协调过程。
(四)推动课程范式转变
基于情境式教学的生涯课程不再是解释性的,而是引导性的。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原因性的,而是转变性的。学习成为意义创造过程之中的探险。课程不局限于已有知识的传授,更关注学生发展处理不确定性的能力。区别于传统线性、封闭的课程,基于情境式教学的生涯课程更为开放、多元,鼓励情境互动中的转化性和过程体验后的创造性。以学生的发展为落脚点,包容分裂、错误和干扰,敏锐把握转化点,推动学生的变化与成长。课程形态、学生状态、师生关系的改变推动着课程朝着后现代主义范式转变。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情境式教学方法也好,传统教学方法也罢,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教育目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已有知识的探究,为师生所熟识,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不可全盘否定。把握生涯课程的情境式教学的应用时机,需要考虑课程的内容特征和要素构成、教师的自身特点和教学风格、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情境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诸法有机整合、互为辅助,或将更好地实现生涯课程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