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外合拍纪录片看中国“精准扶贫”的国际表达

2023-06-15顾景淞

新闻潮 2023年1期
关键词:国际传播精准扶贫

顾景淞

【摘 要】《家在青山绿水间——更好的日子》是中国与东盟国家主流媒体联合制作的首部关于中国“精准扶贫”政策的解析式纪录片。该片以东盟媒体人实地调研的视角及呈现形式展现中国脱贫攻坚工作的重大成就,在中国和东盟地区播出后引发强烈反响。该项目的成功实践,对新形势下加强面向东盟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宣介中国主张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精准扶贫;国际传播;宣介;中国主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组织开展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2020年开始,广西广播电视台(以下简称“广西台”)以探寻中国精准扶贫的成果与经验为主题,联合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家的电视台精心策划并拍摄了纪录片《家在青山绿水间——更好的日子》。四国团队紧密合作,克服疫情影响,历时1年,圆满完成了该片从摄制到播出的各项工作。该片于2021年4月、7月分别通过广西卫视、泰国国家电视台、老挝国家电视台、柬埔寨国家电视台向国内外播出,还通过泰国新闻社在Facebook(脸书)、YouTube(优兔)等平台的官方视频账号在东盟地区进行网络推送,引起强烈反响。该片记录了泰国、老挝、柬埔寨驻华主持人深入中国的山区、平原、沙漠,通过与当地普通民众共同生活、共同劳作,获取中国减贫脱贫的第一手资料的过程。是迄今为止首部中国与东盟国家主流媒体联合制作的关于中国“精准扶贫”政策的解析式纪录片,对宣传全球减贫事业中的中国主张、彰显中国智慧,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携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精准扶贫主题中蕴含的中国主张

(一)全新的贫困治理方式和思维方式

跟以往的扶贫方式不一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方略是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行动指南。从实际内容上看,“精准扶贫”是一个系统的工作思路和工作体系。“精准”的核心要义就是要把贫困户找出来,因户施策,真正做到扶贫扶到根上,扶到点上,从而实现精准脱贫。它是对传统扶贫方式的一种革命性的变革。

(二)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从精准扶贫到精准脱贫,瞄准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精准施策,做到了扶贫对象的精准、公正,也做到了扶贫资源的有效利用,保证了扶贫成效。从哲学的角度看,精准扶贫方略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是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

(三)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与价值追求

小康是人民的小康,是全体人民的小康。历时8年的脱贫攻坚战是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的一场人民战争,它激发了老百姓内在的发展动力,精准扶贫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尊重人民的理念,也充分体现出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

此外,中国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是有尊严的实现脱贫。回看8年的历程,脱贫攻坚中所体现的创新、奋斗、奉献,已经成为中国精神的最好注解。

二、立足国家发展,以国际视角讲好中国故事

“发展”是中国当前最好的形象和最大的话语权,同时也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坚实基础。以提升“五力”为抓手,通过围绕中国在发展中积极参与国際事务的主题进行外宣策划,诠释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是宣传中国主张、中国智慧,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

(一)外媒视角,联动宣传

摆脱贫困一直是困扰全球发展和治理的突出难题。“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1]着眼于这一反映“中国之治”的重大题材,广西台依托地缘优势积极与泰国、老挝、柬埔寨等东盟国家的主流媒体开展策划,联合实施纪录片项目《家在青山绿水间——更好的日子》的拍摄制作,组织来自老挝、泰国、柬埔寨3个国家媒体的驻华主持人分别深入中国的乡村地区,首次以东盟主流媒体人的视角展现中国在全球减贫事业中的政策主张及成就。

(二)科学取样,全面展现

为了全面地展现中国在“精准扶贫”事业中的成果与经验,摄制组深入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通过查阅、精读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颁布的政策文件,尽可能地充分了解国家关于三农工作的方向与重心。为了保证报道的客观、真实,纪录片团队采取了选取样本定性研究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经与中宣部、地方党委宣传部、扶贫办(乡村振兴局)沟通及实地考察,确定了6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主张的首倡地;宁夏闽宁镇——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型;广东省佛山市——以“粤菜师傅”工程助力大凉山地区脱贫;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当地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过重要批示;广西龙州县——贯彻中央生态经济理念,以自然保护实现脱贫;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通过农村地区医疗救助方案,避免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6个地区各有特点,基本上涵盖了我国“精准扶贫”的各个方面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乡村发展的整体样貌。

(三)身入心至,立体呈现

在摄制组的安排下,3位东盟媒体主持人从北京出发,兵分三路,各用1个月的时间对中国进行跨越南北的调查之旅。其间,他们与当地人共同生活、共同劳作,用自己的视角看中国乡村的发展。亲力亲为,探寻中国扶贫减贫的奥秘。

泰国主持人西瓦拉·田洛拉在位于中越边境的广西龙州县采访了汪那村村民赵文庆。经过了解,她得知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引下,当地政府贯彻生态经济理念,引导群众参与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保护,探索出一条发展“观鸟经济”的致富路,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在宁夏闽宁镇,西瓦拉看到了中国政府采取移民搬迁、东西扶贫协作等一系列举措帮助困难群众走出大山,发展葡萄种植和葡萄酒产业,共同把“干沙滩”变成“金沙滩”的奋斗奇迹,也切身感受到宁夏与福建两省(区)跨越千里开展扶贫协作的“山海情”。

老挝主持人阿迪萨·习达翁带着如何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走访了中国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和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调研期间,阿迪萨·习达翁走进十八洞村的村民家、养蜂场、刺绣合作社、猕猴桃种植基地,听村民石大姐讲述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到她家调研的故事,以及村民龙先兰讲述扶贫工作队通过组织技能培训,帮助自己完成从流浪汉到年收入四五十万元的养蜂专家的转变故事。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马堤乡,阿迪萨·习达翁通过乡级卫生院调研、与群众随诊,看到了“区域医疗联合体”为当地145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医疗健康保障的真实案例。这些经历让阿迪萨·习达翁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用老挝的谚语形容:“有锁必有匙”——让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都有保障,这就是中国精准扶贫要达到的效果,而“精准”,就是解决一切贫困问题的钥匙。

少数民族群众如何实现脱贫是柬埔寨主持人世龙关注的重点,为此他完成了一次从乡村到都市的“跨越式”调研之行。在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聚居地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世龙遇到了柑橘致富带头人谭美春和有“香猪妈妈”美誉的覃素鲜。她们带着世龙走进自家的果园和猪场,介绍自己如何在政府的帮助下发展种养实现脱贫,在政府的鼓励下扩大产业规模,带领整族脱贫的经历。最让世龙感动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给村民们回信中的话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理念在广东佛山与四川凉山的“扶贫协作模式”中释放出巨大能量。世龙了解到大凉山彝族青年纷纷到佛山学习粤菜烹饪,学成后在酒店任厨师或自己开餐馆,可谓是“一人学厨,全家脱贫”。善于烹饪的广东人把大凉山这块扶贫路上难啃的“硬骨头”“煲”出了幸福的味道。在环江、佛山两地调研后,世龙得出结论:“精准扶贫真正实施并非易事。这其中包含着对不同民族、不同个体的耐心与尊重;摆脱贫困不是一句口号,大家共同努力像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互相帮助,每个贫困地区的人们,都会过上更好的日子。”

(四)情感真挚,感染力强

从南到北,从高山密林到广阔沙漠,从民族聚居区到繁华都市,3位东盟媒体主持人在中国境内调研总行程超过4000千米。作为精准扶贫的调研者和见证者,他们以外部视角观察中国农村现状,使得该纪录片呈现出强烈的个人情感。他们采访了汉族、壮族、回族、苗族、毛南族、彝族等中国多个民族的群众,采访对象的淳朴与善良和脱贫后发自内心的喜悦也激发出3位主持人对中国朴实而真挚的情感。什么才是更好的日子?他们调研后给出的答案是:“通过自身努力得到相应的回报,给予自己和家人稳定而富足的生活。”

虽然该片仅有3集,内容却涵盖了中国南部、中部和北部的乡村、城市。片中还展现了移民搬迁、产业扶贫、东西部协作帮扶、行政干部驻村帮扶等多样措施。这些中国办法为老挝等与中国国情相似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着眼中国与东盟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这一“最大公约数”, 在宣传上产生共情,引起共鸣[2],更好地阐释和宣介了中国主张,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三、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思考

(一)立足“国之大者”,主动发声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4]“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追求,是新时代伟大成就的价值底色和新时代伟大变革的逻辑起点。《家在青山绿水间——更好的日子》中十八洞村的脱贫经验给老挝政府的启示,“区域医疗联合体”为龙胜当地145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医疗健康保障的真实案例……这些“顶天立地”的内容把“以人民为中心” 和“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列车”的理念传向世界,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关于区域发展的主张、方案。因此,讲好“人民至上”的故事,履行主流媒体责任,主动发声,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5],是宣传中国主张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二)立足周边传播,引导舆论

国家形象既需要本土舆论的“自塑”,也需要国际舆论的“他塑”。当前,国际舆论格局依然是西强我弱[6]。因此,通过外国媒体平台和渠道在舆论场中发声的必要性愈发凸显。在疫情暴发初期,面对一些大国因疫情失控而“甩锅”中国、抹黑中国的舆论压力,广西台通过国际合作,在东盟多国的国家电视台播出科教纪录片《一个医院的战疫》收获热烈反响。实现以东盟地区为“前沿阵地”冲破舆论壁垒,带动周边国家向世界发出真实正义声音的国际舆论场,为进一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还要充分利用这一经验加强重大题材的国际合作宣传策划,与东盟主流媒体在“一带一路”上共同发声,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三)引导青年群体,多元传播

“Z世代”群体是中国崛起的切身经历者,有很多甚至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事件的参与者,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文化有发自内心的自信与认同。而且“Z世代”的成长轨迹与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时间轨迹重合,“Z世代”更善于运用互联网及新媒体与国外沟通交流。因此,通过引导这一群体加入国际传播行列,用创新的多元方式、多个渠道传播中国元素、中华文化、中国价值,做好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阐释,帮助外国民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为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宣介中国主张赋能,共同塑造起一个开放的东方大国形象,对于新时代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

四、结语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新征程上,主流媒体要继续坚守东盟舆论宣传阵地,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善于运用多方力量,以不同视角、多元方式向世界宣传好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充分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让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覃彤.共边·共情·共鸣:四国合拍抗疫片《一个医院的战疫》的启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3):101-103.

[3]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时強调: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担当实干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N].人民日报,2022-07-28(1).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N].人民日报,2021-06-2(1).

[6]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编辑:黄佳君)

猜你喜欢

国际传播精准扶贫
世界新格局下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方略研究
新时期长征精神国际传播要素分析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