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社区管理现状及展望
2023-06-15叶康丽陈昌贵陈明敏任菁菁
叶康丽 陈昌贵 陈明敏 任菁菁
[摘要] 国内围绝经期女性人群数量庞大,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高且临床症状表现多样,严重影响女性生活质量。近年来,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社区管理得到了不断探索和发展,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如医疗检测设备配置不完善,社区医生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知识掌握不足等。本文对当前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menopausal syndrome,PMS)社区管理现状进行综述,提出可能的PMS管理模式建议,以期降低PMS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 围绝经期综合征;社区管理;全科医生
[中图分类号] R711.7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673-9701.2023.14.026
围绝经期妇女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减低[1],常出现潮热盗汗、情绪障碍、疲乏、失眠等诸多症状,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menopausal syndrome,PMS)[2]。有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40~59岁围绝经期女性占人口总数的15.03%,较2000年上升3.58%,呈持续上升趋势[3-4]。随着围绝经期女性人数的不断攀升,PMS患病人数也逐渐升高,发病逐渐年轻化,症状表现日益突出,给女性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和家庭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PMS的社区管理是指在组建围绝经期健康管理团队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开展系统健康教育和定期健康检查、给予一般保健指导和药物治疗等方式,进行个体化健康管理,从而解决围绝经期女性的健康问题[5]。目前PMS的临床主要以绝经激素治疗为主[6]。绝经激素治疗效果虽佳但风险颇高,且患者常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等[7],不能仅单独使用绝经激素治疗。全科医生是分级诊疗制度的守门人,有着丰富的慢性病管理经验,是与居民接触最密切的医务工作者,也是最适宜承担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管理工作的人群。近年来,随着国内分级诊疗制度的不断完善,PMS社区管理也在不断探索和发展。研究显示,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等可有效改善患者对PMS的认知、治疗依从性和临床症状。
1 PMS的社区管理现状
1.1 社区围绝经期咨询服务点设置情况
调查研究显示,上海市19个区县中尚有1个区未开展社区围绝经期咨询服务,近30%的社区医生未接受过市区级培训,存在就诊者少、咨询服务时间短、专业医务人员不足及缺乏场地和设备等问题[8-9]。调查显示,北京市有近4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仍未提供围绝经期保健服务[10];四川省仅有约30%的医院开设女性围绝经期门诊、配备专职医生从事围绝经期妇女保健工作,建立健康档案并开展围绝经期女性定期随诊[11]。
1.2 社区医生对围绝经期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目前,社区医生对围绝经期相关知识掌握不足。一项在上海市235名基层女性医生中开展的围绝经期保健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调查结果显示,20道围绝经期健康相关知识问答的正确率为50.3%~71.2%,其中“围绝经期女性每日应摄入钙元素总量”“围绝经期女性身体质量指数的正常范围”等问题的正确率不足15%[12]。在对恩施市基层医务人员中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围绝经期症状及危害相关知识知晓率约为60%,而接受过围绝经期相关知识培训的医务人员仅占总数的11.87%[13]。
1.3 PMS的诊断及评估标准
目前PMS的诊断及评估标准尚存争议。围绝经期中最后一次月经时间常由回顾性诊断确定[14],易存疑。临床上常根据围绝经期女性的临床表现、症状评分量表及激素检测结果判断是否出现PMS[15]。PMS的诊断和症状严重程度的划分常采用改良Kupperman指数(modified Kupperman index,KMI)[16],通常以KMI评分6分[4]或15分[17]为界来评估患者的患病情况。
1.4 社区医疗相关设备配置情况
PMS患者常需进行性激素、血常规、血生化、甲状腺功能、骨密度、超声等项目的检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的相关医疗设备存在配置不足、维护管理不到位等诸多问题,无法满足检查需要。调查结果显示,浙江省85家基层医疗机构中生化分析仪配置占比不足20%[18],辽宁省133家基层医疗机构中血液分析仪配置占比低于60%[19],长沙市159家基层医疗机构中激素检测项目开展情况不足15%[20]。此外,基層医疗机构普遍存在医疗设备配置不合理、闲置、维护管理不足、维修费用高及返修率高等问题[21]。
1.5 PMS患者的社区转诊情况
当前,PMS的转诊指征尚不明确,双向转诊成功率不高,围绝经期保健门诊的就诊、转诊、随访制度建立不完善。调查研究显示,PMS社区双向转诊成功率仅为48.1%[22],远低于社区其他慢性疾病的双向转诊成功率。一项关于围绝经期保健门诊的调查结果显示,111所围绝经期保健门诊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不足,已建立门诊就诊流程、转(会)诊工作制度和追踪随访工作制度的机构仅占总数的46.8%、36.0%和34.2%[9]。
2 PMS社区管理展望
PMS临床症状多样,除专科诊疗外,还需进行心理和社会干预,需要开展全面的生活方式指导和健康管理,包括饮食、运动、控烟、限酒等[4]。社区全科医生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基础开展基础医疗保健工作[23],在开展围绝经期女性管理工作方面优势突出,具体如下。①家庭层面:提高围绝经期女性自我保健意识,改善生活方式;②社区层面:建立社区支持网络,提高家庭和社会对围绝经期女性的理解和支持,提升女性生活质量。最终达到提高围绝经期女性保健意识、降低PMS发病率、缓解PMS症状的目标。
2.1 加强社区全科医生PMS知识培训
社区全科医生对慢性病、常见病及共病的诊疗能力较好,但对PMS健康知识的掌握仍有不足。因此,可在社区开展围绝经期重点健康问题知识讲座等系列培训,提高社区全科医生对PMS患者的管理能力。调查研究显示,超过95%的社区全科医生认为此类培训的总体收获较大并对此满意[12]。
2.2 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完善医疗设备、人才等配置
分级诊疗的重点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研究显示,在分级诊疗制度推动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基本实现全覆盖,2013–2017年基础设施设备配置增长幅度达49.2%,全科医生、注册护士增长幅度分别达73.7%和33.4%[24]。但目前基層医疗卫生机构仍存在医疗设备配置不全、人才缺乏等问题,需继续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进一步完善社区医疗设备、人才配置等。
2.3 构建适宜社区的女性PMS管理模式
目前,许多社区推行的PMS患者管理模式均取得较好效果[25],对改善PMS患者的健康状况、加深其对PMS的认知发挥改善作用。广州市推行的PMS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研究显示,经此管理模式干预后,患者的KMI评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由原来的(27.25±8.42)分降至(8.96±2.15)分,PMS知识调查量表评分由原来的(5.68±1.29)分提升至(8.92±2.95)分,干预前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6]。
医院–社区一体化或专科–全科共同化管理模式已广泛应用于糖尿病、恶性肿瘤康复、脑卒中等疾病管理中[27-28],成效良好。上级专科医生、全科医生与基层妇科医生或妇女保健医生、中医科医生等通力合作,组建“医院–社区–家庭”“专科–全科”等更年期健康管理团队,充分发挥专科医生的PMS诊疗能力、全科医生的慢性病和共病诊疗能力、基层妇科医生或妇女保健医生的健康管理能力,促进双向转诊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通过建立电子档案、护理转诊单、电话随访、定期家庭监督、调动家庭支持系统模式,全面解决围绝经期女性的健康问题,有效改善患者对PMS的认知、治疗依从性和临床症状。
3 小结
PMS患病率高、症状表现多样,易存在共患病情况,对围绝经期女性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和家庭生活造成不良影响。近年来,PMS的社区管理模式不断探索和发展并取得一定成效,但PMS的社区管理仍存在围绝经期咨询点设立不足、医疗设备配置不全、社区医生对PMS相关知识掌握不足,以及PMS诊断、评估标准和转诊指征尚存争议等问题。
从全科医学角度看,社区全科医生在管理PMS方面存在优势,社区管理有助于PMS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病情好转。为进一步优化PMS的社区管理,本文建议通过加强社区全科医生PMS知识培训,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完善医疗设备、人才等配置,构建适宜社区的PMS管理模式等方式,改善PMS患者的症状、生活质量、认知情况和治疗依从性。
[参考文献][1] HARLOW S D, GASS M, HALL J E, et al. Executive summary of the Stages of Reproductive Aging Workshop + 10: addressing the unfinished agenda of staging reproductive aging[J]. Menopause, 2012, 19(4): 387–395.
[5] 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 北京妇产学会社区与基层分会. 更年期妇女健康管理专家共识(基层版)[J].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11): 1317–1324.
[20] 李建军, 朱琳, 张建梅, 等. 长沙市基层妇幼保健機构医疗设备配置与生殖健康相关项目开展情况调查[J]. 社区医学杂志, 2016, 14(20):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