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文解字》引《论语》异文例考

2023-06-15郭鲲

今古文创 2023年21期
关键词:异文说文解字论语

郭鲲

【摘要】《说文解字》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无疑是一部文化瑰宝。其在说解字形的过程引用了众多的典籍作品,其中包括35条《论语》条例。本文从历时的角度出发,将《说文》中引用的《论语》条目与定州汉墓竹简以及阮刻本之间进行对比,对异文进行字际关系分析,并分析异文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说文解字》;定州汉墓竹简;《论语》;异文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3)21-006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1.022

对《说文》的引书前人已有许多考证,并取得显著成就。如马宗霍(1959)的《〈说文解字〉引经考》通过翔实的引证对诸经进行考释;李祖文(2006)在建立群書数据库的基础上对《说文》的引书进行系统梳理;王亚军(2016)《〈说文解字〉引〈论语〉考释》从《说文》引用《论语》的条目、形式、目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973年定州汉墓出土大批竹简,其中《论语》有620枚,对今本《论语》的对比分析也多有论证,如赵莹莹(2012)《定州汉墓竹简〈论语〉研究》。本文通过异文的分析,确定定州汉墓竹简与《说文》、阮本所引《论语》文本面貌差异显著,并通过字际关系的梳理对异文产生的原因进行探析。

一、《说文解字》引书体例与异文

《说文》作为第一部依照部首编排的字典,正文主要分为文字和文字说明两个部分。在对文字说解的文本中,许慎有十分明显的说解结构,即:解释字义+解说字形+辨别注音+引书,每个部分都有自己固定的说解术语。其中在“引书”部分,不仅包括了四书五经方面的经典书籍,还引用了大量法律刑罚例律、天文科技等方面的条目,如:《司马法》《汉律》《甘氏星经》《名堂月令》(部分作品已经失佚)等书籍。除此之外,“引书”部分还广泛征引了一些“通人说”“方言”等。

通检《说文》,发现其引《论语》凡34条,其中异文存在的条目有26条。由于定州汉墓出土的文献的不完整性,《论语》的内容远不足全文整体的1/2,所以便出现没有竹简对照的情况。现以《说文》本为参照,根据条例出现的先后顺序梳理出以下异文:

份份—彬彬 讄—诔 祇—禔 啟—啓 予之足—予足 跢—啓 于—乎 弊—敝 儉—儉也 旣—氣 孛—勃 朝服—加朝服 袉—拖 紳—申 艴—勃 貈—貉 絬衣—?裘 衍衍—侃侃 侃侃—行行 尔—壐、爾 鞹—鞟 荷—何 氏—是 訴—愬 —羿 ?—射 ?—濫 佞—年 谝—辨、便 伉—亢 弈—亦、奕 鑽—銹 荷—何 莜—蓧 櫌—耰

二、《说文》引本、竹简本以及阮刻本《论语》的

异文分析

对于异文,校勘学将异文归属脱文、衍文、倒文、讹文等;而从文字学角度出发,异文则是一种古书用字现象。吴新楚(2001)认为:“把不同版本、不同典籍中所记内容相同或相关,而在字、词、句方面存有差异的情形都视为异文。从‘字的角度,我们列出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通用字、讹字等类;从‘词的角度,我们列出同义词、同源词、音词、联绵词等类;从‘句的角度,我们列出增减词语、词序不同、句式不同等类;传统校勘学所称脱文、衍文、倒文等,涉及字、词、句三个层面,别为一类。”文字学对异文的研究着眼于文字的字际关系,传统校勘学的分类则着眼于文献的表现形式。

本文主要以许慎的《说文》所引《论语》内容为参照,通过对比1973年出土的定州汉墓竹简与阮刻本《论语》,以“字”的角度出发对异文进行分析,并辅以校勘学术语进行说明。由于一些外在原因,定州汉墓竹简存在一定程度的残缺,无法窥见这份简本《论语》的全貌。所以此处就仅对三者都完备的凡例进行梳理,探寻文本面貌的差异。

(一)异体字

李运富(2002)认为:“如果着眼于字用范畴,‘异体字指本用职能是记录同一词位(或语素)而形体不同的字。”所谓“本用”是相对于“借用”而言的,“记录同一词位”是就字符的本质职能而言,只要所记义项属于同一词的意义系统,就可以算是记录同一词位的,而不必每个字形所记录的实际义项完全相同。

①讄—誄

《说文》言部“讄”:讄曰:禱爾於上下神祇。

竹简本:誄曰:禱……上下神禔。

阮本:誄曰:禱尔上下神祇。

《说文》:“讄,禱也。誄,謚也。”二者区别正如段玉裁所言:“讄施於生者以求福;誄施於死者以作謚。”两者都强调“累也”,即积累功德以颂德,但后来二者的使用不再作区分。阮元校勘:“鄭君注《周禮·小宗伯》引作《大祝》仍引作誄,蓋二字相混已久。”可见较长的一定时间内“讄”“誄”在“积累功德以颂德”这一词义是存在异体关系的。

②莜—蓧

《说文》艸部“蓧”:以杖荷莜。

竹简本:以杖何蓧。

阮本:子路從而遇丈人以杖荷蓧。

“莜”与“蓧”为异体字关系,义为“除草农具”。《吴氏遗著》:“古作‘莜本字,今作‘蓧俗字。”

(二)古今字

李运富在阐述有关“古今字”的表述用语时提到:古人所说的“古今字”是个训诂学概念,属于异时用字问题。凡是不同时代的文献记录同一词项而使用了不同的字,都可以叫“古今字”。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常将“异体字”和“古今字”通过“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加以区分,实际上,“共时”和“历时”的时间概念的界定是模糊的。此处古今字的界定仅以文献中出现了“古”“今”这样的时间标志性术语为准。

③臾—貴、蕢

《说文》艸部“蕢”:有荷臾而過孔氏之門。

竹简本:有何貴□□孔是之門。

阮本: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

《说文》:“臾古文蕢,象形。”许慎认为“臾”与“蕢”为古今字关系。

《说文》:“蕢,艸器也。”“臾”同“蕢”在此义为“草、竹编的筐”。“蕢”从艸,贵声。《说文》:“貴,物不賤也。”竹简本此处借用“貴”字表“草、竹编的筐”义。

(三)借字

对于有本字的借用我们称作通假,那被借用的字就是“通假字”;同样的,无本字的借用即为假借,那被借用的字就是“假借字”。所谓借用,就是将字形当作语音符号去记录与该字形体无关但音同音近的语词。

④祇—禔

《说文》言部“讄”:讄曰:禱爾於上下神祇。

竹简本:誄曰:禱……上下神禔。

阮本:誄曰:禱尔上下神祇。

“祇”,《说文》解释道:“從示氏聲。”竹简本作“禔”,从示是声。两者读音相近。《说文》:“禔,安也,禔旣平。”《经义述闻·易》:“九五,坎不盈,祇既平。”王引之认为:“祇”,今作“禔”,此读“祇”为“疧”。“疧”就是指疾病,疧既平,疾病也自然恢复,所以“祇”“禔”都为“疧”借字。

⑤弈—亦、奕

《说文》廾部“弈”:不有博弈者乎!

竹简本:不有博亦……猶賢乎已。

阮本:不有博奕者乎。

亦,从大,表示正立之人形。奕,《说文》:“大也。”郑笺云:“亦,大也。”是谓亦即奕之假借也。汉碑存在二者通用的情况。

《说文》:“弈,圍棋也。”此条正是“围棋”义,“弈”属本用。“奕”字《说文》字形为“     ”上为“亦”,下为“大”字;在汉隶书写过程中下面一部分讹变为“廾”,与“弈”字形混,如《宇宙碑》中,写作“    ”。因此在记录“围棋”义时,“弈”可通作“奕”字。

⑥氏—是

《说文》艸部“蕢”:有荷臾而過孔氏之門。

竹简本:有何貴□□孔是之門。

阮本: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

《段注》:“古經傳‘氏與‘是多通用。而漢書、漢碑假‘氏為‘是不可枚數。故知姓氏之字本當作‘是,假借‘氏字為之。”按照段玉裁的说法,其认为“是”本表示姓氏之义,为本字,“氏”是为借字。春秋战国文字资料已有“是”表“姓氏”义的例子,如《孙子·吴问》:“孰為之次?‘智是為次。”

⑦侃—衍

《说文》川部“侃”:子路侃侃如也。

竹简本:子路行行如也。冉子、子贛衍衍如也。

阮本: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

段玉裁有言:“今作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葢許氏筆誤。此處《說文》存在明顯的脫文。”但竹简本为何作“衍衍”,而不作“侃侃”呢?《说文》:“侃,剛直也。”《三国志·魏书·杨阜传》:“每朝廷會議,阜常侃然以天下為己任。”“侃侃”连用有和乐之义,如《元包经》:“言侃侃,笑赥赥。”段玉裁在“侃”“誾”这两个字头下都明确作注:“侃侃為和樂者、謂侃侃即衎衎之假借也。”

《说文》:“衎,行喜皃。”即和乐的样子,汉代常有“衎衎”连用同样表和乐之义。如《后汉书·樊准传》“每讌會,則論難衎衎,共求政化。”因此在和“乐”这一义上“衎衎”与“侃侃”可以通用。由于两者长期互相通用,“衎衎”也具备了“刚直”义,如《汉书·赵广汉尹翁归等传赞》:“張敞衎衎,履忠進言。”

“衍衍”一词汉魏亦有通用,但多表示“舒缓”之义,如《释名》:“筵,衍也。舒而平之,衍衍然也。”再如谢朓有诗:“衍衍淸风烂。”“衍衍”与“衎衎”义存有差异。

竹简本用作“衍衍”,是“衎衎”的借字。上博《易·渐》:“六二,?(鴻)漸于坂(磐),飲食衍(衎)衍(衎),吉。”又“衎”为溪母元部,“衍”为以母阳部,两字声母相近,韵部则相距较远,据董先生的拟测两部主要元音相同,仅韵尾不同。此处为通假应无疑义,然两字读音的差异,若非简本《论语》口传者的粗疏,则有可能是地域方言造成语音的相近。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定州汉墓竹简的文本面貌与其他两者相较,差异较大,而通过字际关系的梳理,我们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定州汉墓竹简中运用了大量“通假字”。

三、《论语》异文出现的原因

(一)版本差异、书写习惯等原因

异文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论语》有齐、鲁、古三家版本,且由于整理者属于不同的流派,这些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异文的出现。近代学者通过避讳用字等方法推测定州竹简据约成于汉高祖时期,但对其版本所属仍有一定程度上的存疑。通过以上异文梳理发现定州汉墓竹简与《说文》、今本都存大量异文之处,尤其是《说文》本《论语》更为突出,由此认定:定州竹简本应当不属于《古论语》版本。同时从字数、篇章等各个方面出發,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版本进行考究。何晏在《论语集解》中曾笼统地说道:“今集诸家之善,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阮刻《论语注疏》版本无疑对诸家多有参考。这也是今本论语既存在与《说文》本论语相似之处,又存在不少异文地方的另一个原因。

如竹简本作“儉也”,而《说文》与阮刻本都脱去“也”字,与抄写者的书写风格有关;再如很多较早版本的《论语》都多作“於”,“于”或为后人改换,这也是阮刻本多用“于”字的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介词的使用,例如《说文》本:“盡力於溝洫。”阮本作:“盡力乎溝洫。”

(二)文字自身孳乳的原因

文字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造字初期,文字本身的数量较少,随着后续社会需要等各种原因,文字的数量逐渐发展壮大。随之而来的也产生了许多假借字、通假字、古今字现象,这些现象对今天的异文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异文首先就是一个文字问题,文字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孳乳,产生新的文字,同时有一些文字也逐渐被废弃,复杂的文字现象无疑是导致异文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比《说文》所引《论语》、定州竹简本以及阮刻本论语,我们发现其中存在大量的异体字、借字。《说文》由许慎著于东汉时期,定州竹简据考证写于汉高祖刘邦时期,而到后世阮元对《论语》进行注疏,这期间历经了漫长的文字演变过程,也因此异文这种情况不可避免会出现。

如《说文》本:“不憤不啟。”阮本:“不憤不啓”。隶变后楷书出现了构意相同,但是方向不同的“啓”“啟”两个字,现代整理汉字时一般将“啓”作为正字;《说文》本“狐貈之厚以居。”阮本“貈”写作“貉”,《段注》:“凡狐貉連文者、皆當作此貈字。今字乃皆假貉為貈。”“貈”与“貉”读音没有关联,在一些典籍中这两个字互为异文,发生同义换读的情况,于是“貉”的读音影响了“貈”。

(三)撰写者讹误、材料传授方式不同而成的异文

许多古籍在长期流传传抄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破损、失佚、文献材料的缺陷等情况,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文章内容出现讹误,形成了异文。讹误的结果往往可以分为脱、衍、倒、讹四种情况。不同版本的《论语》异文中同样存在这种情况。例如《说文》本对“侃”字分析,所引用《论语》条例脱去了较大一部分。

除此之外,通过以上字际关系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竹简本与《说文》本与阮刻本文本面貌差异较大,原因就在于竹简本使用了大量的通假字。通假字在先秦典籍中已十分常见,这是因为早期由于书写材料为竹帛,这样的书写材料不方便携带且不易获取,因此典籍的流传往往是通过口诵传授的方式为之。再加上秦朝“焚书”政策导致大量典籍流失,“口耳相传”成为一种普遍的传授典籍的方式。这也导致记录者在记述时更关注“音”,而无暇仔细辨别“正字”,于是无疑造成了定州汉墓竹简本《论语》存在大量通假字现象。例如上文提到的“祇”“禔”同为“疧”的借字;“衎衎”分别通作“侃侃”“衍衍”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比《说文》本、竹简本以及阮元刻本中所引的《论语》条目,对存在的异文进行了部分考释,并对三则异文材料进行对比,从侧面进一步考证出定州漢墓竹简《论语》的文本面貌与其他两者差异较大,应当不属于《古论语》这一版本。同时通过对材料字际关系的解析,更深层次地分析了异文产生的原因。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

[4]马宗霍.说文解字引经考[M].北京:中华书局,2013.

[5]阮元等校.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Z].北京;中华书局,1980.

[6]河北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定州汉墓竹筒[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7]李祖文.《说文解字》引群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8]王亚军.《说文解字》引《论语》考释[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3).

[9]赵莹莹.定州汉墓竹简《论语》研究[D].郑州大学,2012.

[10] 李运富.论汉字的字际关系[C]//语言(第三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 李运富.早期有关“古今字”的表述用语及材料辨析[C]//励耘学刊(语言卷),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12] 马玉萌.定县汉墓竹简《论语》异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3] 禹菲.何晏《论语集解》与郑玄《论语注》文本比较研究[D].湖南大学,2017.

猜你喜欢

异文说文解字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谈《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的一处异文——读红零札
安大简《诗经·召南·小星》异文考辨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太上洞渊神咒经》异文考辨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