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康复运动训练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分析

2023-06-13李玉微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10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脑梗死运动

李玉微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多见于老年人。脑血管病是一种由颅内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脑组织损伤,如果不对其及时进行预处理,会加重患者脑功能损害,导致偏瘫和肢体功能障碍,其主要类型有脑出血、脑梗死等[1]。4/5 的脑梗死患者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劳动能力。脑梗死患者一侧肢体肌肉肌力低下,致使运动功能障碍,使患者的平衡能力受到很大影响。随着现代医学技术不断进步,各种治疗方法不断更新,其中外科手术是常用治疗方法,患者术后常出现一系列并发症[2]。为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其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而且可以减轻其心理负担,尽快恢复健康。作者就此进行研究,现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在大连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内二科接受治疗的60 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 例。对照组中,男18 例,女12 例;年龄61~72 岁,平均年龄(67.15±2.29)岁。试验组中,男17 例,女13 例;年龄60~71 岁,平均年龄(66.09±2.0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具有一定行动能力的患者;病程在3 周~2 个月。排除标准:有严重认知和行为障碍的患者;不配合治疗的患者;存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诊断为包括脑出血、脑肿瘤、脑炎等非脑血栓偏瘫的患者;存在严重心、肾、造血系统疾病的患者;严重性脑干梗死、出血性脑梗死和终末期脑梗死的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运动功能训练,给予用药指导等,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后72 h 可进行活动能力训练。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运动训练。①卧床锻炼:患者保持舒适姿势,同时掌心向上,采取外展位,在骶髂关节处放置一个垫子,患者脚尖朝上,呈内旋状,防止足下垂,同时定期进行被动翻身训练,患者保持身体平衡,进行如穿衣和饮食等日常生活活动训练。②仰卧起坐训练:患者用摇床倾斜身体,如无心悸发生,且血压正常则可以进行仰卧起坐训练,2 次/d,如果条件允许约15 min/次,之后可以增加到6 次/d,30 min/次,之后逐渐转向轮椅训练,开始时1 次/d,20 min/次,之后逐渐延长到3 次/d,40 min/次。③站立训练:为促进患肢运动功能尽快恢复,开始时,由医务人员辅助患者进行站立训练,站立时应做好患侧防护,患者站立重心在健康一侧,站立时间5 s 到10 min 不等,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患肢摆动练习,向前摆动时伸展膝盖,向后摆动时膝关节屈曲,后逐渐将站立重心移到患侧,如此反复练习,直到患者自己可以站起来,注意训练期间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防止低血压。④步行训练:当患者能稳定站立30 min 而不感到疲劳时,即可开始步行运动,步行训练前患者可先站立几秒钟稳定身体,再借助拐杖慢慢从静止到小步走,当患者可以在平地上平稳行走后,可摆脱辅助装置过渡到独立行走,步行训练必须循序渐进,防止患者发生骨折和软组织损伤。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指标评分、治疗后BBS 评分和FMA-L 评分。①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值范围0~42 分,分值越高说明神经受损程度越严重,分级:0 分:正常或几乎正常;1~4 分:轻度脑卒中;5~15 分:中度脑卒中;16~20 分:中-重度脑卒中;21~42 分:重度脑卒中。②采取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饮食、洗澡、穿衣、上厕所、行走和上楼梯等10 项,最高分为100 分,最低分为0 分,>60 分表示患者生活基本可以自理;41~60 分表示患者生活需要帮助;20~40 分表示患者生活需要很大帮助;<20 分表示患者生活完全需要帮助。③体能状态采用Zubrod-ECOG-WHO(ZPS,5 分法)评估,判定标准:0 分:正常活动;1 分:症状轻,生活自在,能从事轻体力活动;2 分:能耐受症状,生活自理,但白天卧床时间≤50%;3 分:症状严重,白天卧床时间>50%,但还能起床站立,部分生活能够自理;4 分:病重卧床不起;5 分:死亡。④肌力等级评定标准:分为1~6 级。1 级(1 分):患者感觉不到肌肉收缩;2 级(2 分):患者肌肉无法运动,但存在肌肉收缩;3 级(3 分):患者肌肉不能克服四肢重量,但能进行无负荷运动;4 级(4 分):患者只能抵抗自身重量完成运动;5 级(5 分):患者肌肉能克服中等阻力;6 级(6 分):患者能完成基本动作,与健侧相似。⑤采用BBS 评价平衡能力,共14 项,最高分为56 分,最低分为0 分,分数越高平衡能力越强。⑥简化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法评价患者下肢功能,共17 项,评分范围为0~34 分,评分越低表明患者运动功能越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指标评分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体能状态评分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肌力等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指标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指标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BBS 评分和FMA-L 评分比较治疗后,试验组患者BBS 评分、FMA-L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BBS 评分和FMA-L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BBS 评分和FMA-L 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由动脉硬化导致的,对于已发生脑梗死的患者,应不仅仅局限于常规药物治疗。临床经验表明,大多数脑梗死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增加患者的家庭负担。因此,积极恢复患者肢体功能十分重要,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具有重要意义[3],但多数患者认为仅凭药物治疗就能治愈脑梗死,而忽视康复训练的重要性,甚至有些患者拒绝接受康复训练[4]。因此,医务人员应积极了解患者情况,将临床康复训练成功病例展示给患者,树立患者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5-8]。存在脑功能损害的患者通常会出现异常的运动方式,高级中枢控制功能的建立对促进偏瘫康复具有重要作用[9-12]。结果表明,早期康复运动训练能促进脑功能改善,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其可以通过调节各种神经反射,提高其对运动的影响,其主要依据神经发育规律,提高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运动训练对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脑梗死运动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不正经运动范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
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