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分析

2023-06-13何睿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10期
关键词:心源性氯吡格雷

何睿

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卒中类型,致死致残率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均有消极影响,且增加患者的家庭负担。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是临床广泛应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明显,但作用机制不尽相同,联合应用后能取得更加理想的抗凝作用[1]。本文以94 例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对象,进一步剖析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使用的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3 月~2021 年2 月入本院接受治疗的94 例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对象,择取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7 例。对照组:男25 例,女22 例;年龄最大76 岁,最小44 岁,平均年龄(60.04±10.27)岁;病程最长2 年,最短5 个月,平均病程(1.01±0.49)年。观察组:男26 例,女21 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45岁,平均年龄(60.01±10.16)岁;病程最长2 年,最短7 个月,平均病程(1.03±0.51)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纳入标准[2]:症状表现及体征符合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诊断标准;未患有精神疾病,认知良好,能有效沟通;未患有恶性肿瘤或其他器质性疾病;对本实验所用药物未存在禁忌证或过敏史;临床资料完善,患者及家属知情且自愿同意参与。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n,)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n,)

注:两组比较,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入院接受药物治疗,对照组行单一的抗血小板药物干预,即给予患者阿司匹林肠溶片,应用剂量为0.3 g/次,1 次/d,提醒患者遵医嘱口服使用,连续用药1 个月。观察组行抗血小板药物联合用药,即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肠溶片的药物选择、应用剂量及使用方式均与对照组相同;氯吡格雷的应用剂量为75 mg/次,1 次/d,提醒患者遵医嘱口服使用,连续用药1 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干预前后的NIHSS 评分。

1.3.1 NIHSS 评分 以NIHSS 量表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总分42 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3]。

1.3.2 治疗效果判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肢体活动、神志恢复基本恢复正常,且NIHSS 评分的下降幅度≥90%;有效:临床症状改善,肢体活动、神志恢复明显好转,且NIHSS 评分的下降幅度为30%~89%;无效:未达以上任一情况。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4,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NIHSS 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NIHSS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NIHSS 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74%高于对照组的80.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n(%)]

3 讨论

卒中作为一种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发病急促、病情凶险且预后较差,若不及时予以发现和治疗,极易导致患者出现偏瘫、失语、活动受限、口眼歪斜、意识模糊和记忆力下降等多功能障碍,使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甚至丧失,大幅降低生活质量,增加家庭精神及经济负担[6-8]。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卒中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风险等特点,是导致人们死亡的主要原因[9,10]。有专家指出,给予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时、精准及高效的救治,实现疾病复发率的降低,对减少患者残疾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11,12]。总结发现,临床多对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开展长期的抗血小板单一药物治疗。其中,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是应用相对广泛的药物类型。阿司匹林是一种环氧化酶途径抑制剂,可使血小板环氧酶乙酰化,从而减少血栓素A2的形成,以此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减少血栓形成[13,14]。而氯吡格雷是一种腺苷二磷酸受体阻滞剂,能有效干扰二磷酸腺苷介导的血小板活性,实现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粘附的作用,多为不耐受阿司匹林治疗患者的替代方案[15,16]。有研究证明[9],单一应用阿司匹林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方面的价值有待提升,远期疗效仍有巨大上升空间。氯吡格雷相较于阿司匹林而言,具有减少心血管事件和降低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的优势,且与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有所不同,联合应用能取得更为理想的抗凝血效果。经临床深入观察发现,双抗相比单抗在成本、副作用以及疗效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近年来其发展迅速,成为癌症、病毒感染以及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等众多疾病治疗的开发热点。而在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长期抗血小板治疗中,近年来其研究方向也主要集中于双抗方面[17,18]。经研究显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作为两类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合使用的抗凝血能力更强,施行于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疾病治疗中,能起到提升疗效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的作用[19-21]。本文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 评分(11.05±1.51)分低于对照组的(17.63±1.8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74%高于对照组的80.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予以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能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对促进患者症状改善和疗效提升具有更为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值得临床提高重视和加强推广。

猜你喜欢

心源性氯吡格雷
脑有病,“根”在心——关于心源性脑栓塞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勘 误
心源性猝死的10个“魔鬼时刻”
我们生活在格雷河畔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肺超声在心源性肺水肿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