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腭部上皮-肌上皮癌伴右侧大腿转移1例

2023-06-12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涎腺大腿肿物

孙 慧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安徽芜湖 241000)

上皮-肌上皮癌(epithelial-myoepithelial carcinoma,EMC)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主要来源于涎腺。大多数发生在腮腺,少数发生在颌下腺和小涎腺,偶可见于牙龈、鼻腔、泪腺及乳腺等部位。本文报道1例极为少见的原发于腭部的上皮-肌上皮癌,术后5年转移至右侧大腿肌层的病例。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39岁,于2022年9月因“发现右大腿前部肿物3月余”入院就诊。门诊浅表肿块彩超提示:右大腿中部肌肉内见一类圆形低回声团,大小约3.3cm×1.9cm×2.7cm,形态欠规则,回声欠均匀,内见少许点状强回声及较丰富的血流信号,建议进一步检查(图1D)。右大腿MRI平扫+增强示:前外侧肌间隙内见结节状信号影,在T1WI上呈稍高信号, fs PDWI呈明显高信号, 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大小约2.6cm×1.9cm×2.7cm,提示右侧大腿前外侧肌间隙内占位,考虑血管瘤(图1A~C)。行“右大腿肿物切除术”,术中可见瘤体呈白色外观,椭圆状,与周围肌肉分界清楚。病理检查:涎腺源性肿瘤,肿瘤大小约3.2cm×1.9cm×1.7cm(图1E)。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肌上皮CD10(灶+),p63(+),calponin(+),CK5/6(+),S-100(+);腺上皮CAM5.2(+),CK7(+),EMA(部分+);Desmin(-),Ki-67(约5%,+)。追溯病史发现,该患者于2017年12月首次就诊时发现腭部肿块,行“腭部肿物切除术+生物补片修补术”,病检提示:在多形性腺瘤中,癌组织成分为上皮-肌上皮癌(图1F)。因此,大腿肿物和腭部肿物来源相同,都为涎腺源性肿瘤,结合原病史大腿肿物考虑为转移性上皮-肌上皮癌。术后患者于外院进行化疗,具体治疗方案不详。

图1 影像学资料

2 讨论

EMC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由Donath 等[1]于1972年首次报道,最常见于腮腺,其次为下颌下腺,少数见于小唾液腺,罕见于涎腺以外的组织器官。该病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好发于老年人[2],其发病机制尚不确定。EMC可以是原发,也可由多形性腺瘤长期发展、恶变而来。本例患者是原发于口咽腭部的EMC,并在手术切除后5年转移至大腿肌层,这种类型的病例极其少见。

与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生长快并疼痛不适,侵犯到神经时可导致功能障碍)不同,该肿瘤临床表现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多为单个分叶,边缘不规则,分界清楚,少数患者伴有疼痛症状。大体标本中,EMC多呈边界清楚的白色肿块,少数边界不清[3]。该患者术中的病灶与周围肌肉分界清楚,无周边侵犯,与文献报道一致。

EMC在影像学表现上无特异性,早期诊断难以区分良恶性肿瘤。本例患者大腿的肿物较表浅,超声可作为首选检查,超声表现示肌层内实性低回声团,边界欠清,内部回声不均,可见少许点状强回声以及较丰富血流信号,应注意与肌肉内血管瘤鉴别。血管瘤好发于皮肤与皮肤组织内,少数也发生于肌肉内,在二维超声上可表现为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回声不均匀的低回声团,彩色多普勒可见点状或条状的血流信号。另外,右大腿肿物的MRI平扫+增强考虑为血管瘤,与病理结果有所不同。所以,仅仅通过影像学表现很难做出确切诊断,通常需要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一步鉴别诊断,并且要结合患者的病史,最终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

EMC与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相比,其预后较好。有研究报道其5年的总体生存率较高,可达72.7%[4]。由于腭部EMC并大腿转移十分罕见,对其最佳的治疗方案尚无共识。目前,对于涎腺上皮-肌上皮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关于术后是否需要放化疗仍存在争议。一些报道表明,术后放疗能降低复发率并提高生存率[5]。由于EMC容易复发和转移,我们仍需要在术后长期随访,定期复查。

猜你喜欢

涎腺大腿肿物
乳腺肿物的超声自动容积成像与增强磁共振诊断对比分析
带你了解卵巢肿物
大腿肌内颗粒细胞瘤1例
CT灌注成像在涎腺肿瘤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
高龄患者结肠癌伴右肝肿物的诊治探讨
我的朋友
吃肉长肉
涎腺干细胞在放射性口干症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头颈部肿瘤放射性口干及涎腺功能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PLAG1在涎腺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中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