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灌注成像在涎腺肿瘤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

2018-08-22崔尊社罗春海陈宝红殷宝渊

实用癌症杂志 2018年8期
关键词:涎腺均值恶性

崔尊社 罗春海 陈宝红 殷宝渊 陈 维

涎腺包括腮腺、颌下腺、舌下腺三对大涎腺以及散布在口腔粘膜下的许多小涎腺,肿瘤是涎腺组织中最常见的疾病,其中绝大多数是上皮性肿瘤,由于涎腺上皮性肿瘤的病理类型复杂、形态多变,不同类型的肿瘤在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均不相同[1-3]。常规的影像学检查仅可确定病灶的部位、大小、范围,在鉴别涎腺肿瘤良、恶性方面易受到检查者主观性因素的影响,准确率较低。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更新,CT灌注成像作为1种无创、安全的功能影像学技术正逐渐被应用于临床诊断过程中,该技术通过测量微循环血流量可有效对机体组织器官的生理状态进行评估,效果显著[4-5]。本文分析CT灌注成像在涎腺肿瘤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涎腺肿瘤提供参考,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确诊的涎腺肿瘤患者51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本次研究前未进行肿瘤放化疗治疗者;②肿瘤直径≥10 mm者;③配合本次研究者。排除标准:①对造影剂过敏者;②存在晕针史者;③出血性体质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22例,年龄18~73岁,平均年龄(42.9±3.5)岁,本次研究得到了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支持,并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

采用64排螺旋CT(美国GE Optima CT680),先常规平扫确定肿瘤位置,选取感兴趣区,随后,对其进行灌注扫描。选择对比剂为300 mg/ml优微显,使用20G穿刺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50 ml,流率为4 ml/s,扫描延迟时间为5~15 s,扫描总时间为50 s,以病灶最大层面为中心进行电影模式灌注扫描,扫描8层,每层厚5 mm,连续同层动态扫描50次共获得792副图像。扫描结束后,传送数据至GE AW4.2工作站,应用 GE Perfusion 3 灌注软件,使用去卷积计算相关的CT 灌注参数。

1.3 观察指标

①根据病理学诊断结果,统计涎腺肿瘤的病理分型情况,其中,涎腺恶性肿瘤包括粘液表皮样癌、腺泡细胞癌、鳞状细胞癌、腺样囊性癌和恶性多形性腺瘤,涎腺良性肿瘤包括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淋巴血管瘤、基底细胞腺瘤。②分析CT灌注技术诊断涎腺肿瘤患者的准确性,包括敏感度、特异度和符合率。③对比涎腺良、恶性肿瘤者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渗透性(PS)和平均通过时间(MTT)。④计算并比较涎腺良、恶性肿瘤者的微血管密度(MVD)均值。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经百分比、均数±标准差表示,对比使用卡方分析和t检验,P<0.05即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涎腺肿瘤的病理分型情况

51例患者中,经病理学确诊,涎腺恶性肿瘤者有19例,占37.25%(19/51),涎腺良性肿瘤者有32例,占62.75%(32/51),详细病理分型情况见表1。

表1 涎腺肿瘤的病理分型情况

2.2 CT灌注诊断涎腺肿瘤患者的准确性分析

结果显示,CT灌注诊断涎腺恶性肿瘤患者的敏感度为94.74%(18/19),特异度为87.50%(28/32),符合率为90.20%(46/51),见表2。

表2 CT灌注诊断涎腺肿瘤患者的准确性分析/例

2.3 涎腺良、恶性肿瘤者CT灌注参数对比

结果显示,涎腺恶性肿瘤者的BF、BV、PS值均显著高于涎腺良性肿瘤者(P<0.001),MTT值对比无差异(P>0.05),见表3。

表3 涎腺良、恶性肿瘤者CT灌注参数对比

2.4 涎腺良、恶性肿瘤者MVD均值对比

统计结果显示,涎腺恶性肿瘤者的MVD均值为(29.58±10.35)个/每100倍视野,涎腺良性肿瘤者的MVD均值为(27.05±9.68)个/每100倍视野,对比无差异(t=0.88,P>0.05)。

3 讨论

涎腺肿瘤作为1种常见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发病率约为22%,其中,80%左右的患者为腮腺肿瘤,其余为颌下腺肿瘤、舌下腺肿瘤和小涎腺肿瘤等[6-7]。目前,临床上常通过病史、临床症状、B超、CT、PET、MRI和细针穿吸细胞学检查等方式进行诊断,常规的诊断技术岁可有效判断肿瘤的大小、位置及空间解剖结构,但判断其良、恶性还存在一定难度,且误差较大[8]。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CT灌注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涎腺肿瘤患者的诊断过程中,该技术具有无创、快捷、安全的临床特点[9-10],通过在静脉注射对比剂时对选定的层面进行连续、多次的扫描,从而获得该层面的时间-密度曲线,进而对局部组织的碘聚集量进行测定,即可有效判断机体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量变化。有研究报道称,CT灌注技术可直接反映肿瘤微血管的增殖、肿瘤内血管的快捷通道及不成熟血管的漏出,对临床鉴别肿瘤良、恶性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11]。本文研究结果显示,51例患者中,经病理学确诊,涎腺恶性肿瘤者有19例,占37.25%(19/51),涎腺良性肿瘤者有32例,占62.75%(32/51);CT灌注诊断涎腺恶性肿瘤患者的敏感度为94.74%(18/19),特异度为87.50%(28/32),符合率为90.20%(46/51);表明,CT灌注技术用于诊断涎腺肿瘤患者的准确性较高,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工作中。

多层螺旋CT通过色阶赋值从而形成灌注图像,进而使得组织的生理功能或病理特征可通过微血管的血流灌注参数体现,恶性肿瘤由于受到血管生成因子的刺激,使得病灶的血管增加,导致血容量相应增加,因此,BV值可作为反映机体病变的指标之一。恶性肿瘤由于毛细血管发育不成熟,通透性较高,对比剂更易进入病变部位的组织间隙中,将MTT、PS指标作为判断肿瘤良、恶性实用价值较高。MVD作为临床上测定肿瘤新生血管的度量标准之一,可直观翻译血管的新生程度[12]。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涎腺恶性肿瘤者的BF、BV、PS值均显著高于涎腺良性肿瘤者(P<0.001),MTT值对比无差异(P>0.05);涎腺恶性、良性肿瘤者的MVD均值对比无差异(P>0.05)。此结果与文献报道相符[13],表明,CT灌注技术用于鉴别涎腺肿瘤的良、恶性效果显著,对今后临床肿瘤患者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有力帮助。

综上所述,CT灌注成像用于诊断涎腺肿瘤具有创伤性小、准确率高、耗时短等特点,该技术可有效根据患病机体的血流动力学指标鉴别涎腺肿瘤的良、恶性,临床实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涎腺均值恶性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卵巢恶性Brenner瘤CT表现3例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24例恶性间皮瘤临床分析
关于均值有界变差函数的重要不等式
多层螺旋CT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头颈部肿瘤放射性口干及涎腺功能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PLAG1在涎腺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中的表达
口腔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病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