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与进路
2023-06-12葛丽
葛丽
内容摘要:新时代,全面推进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但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着学校顶层设计整体规划不健全、教师课程思政素养能力不均衡、学生知识水平文化素养不扎实等诸多难点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抓顶层设计,要让教师认同课程思政、能力提升,并能跨校际跨平台交流分享,多途径让学生能自觉学习、团队合作、敢于探索,总之多维度提升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让大学语文课程的“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关键词:高职大学语文 课程思政建设 难点 进路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是建立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基础上,形成大学语文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从而实现大学语文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思政教育给予高职大学语文之灵魂,高职大学语文课程赋予思政教育之载体,全面推进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是育人之根本,是让“立德树人”落地生根的重要战略举措,但是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推行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亟需解决的难点问题。
一.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从上到下体现为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每个层面都存在着复杂的因素,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所呈现出来的困难是上述三个层面难点合力作用的结果,只有精准分析出这些难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出药方,破解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痼疾,从而实现突破。
(一)学校层面:顶层设计整体规划不健全
相较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整体改革较晚,虽已按照上级文件指示精神,积极拟定了课程思政实施方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以及推动思政教师参与非思政课程的备课,但是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仅仅通过制定一些没经过调研和结合校情的不健全制度、措施和保障机制,很难让学院开设的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形成合力,在此情形下,作为公共必修课程的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定位不清晰,就很难实现知识技能与思政教育的融会贯通。
(二)教师层面:课程思政素养能力不均衡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力量是教师,他们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但是目前我们的难点就是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能力不均衡,具體就是难在语文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意识不强,教学中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忽视了价值引领,而育人才是教学之根本,思政意识的薄弱关乎着大学语文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价值塑造能否深度融合,以实现育人和育才的高度统一;难在教师是否具备挖掘大学语文思政元素的能力,作为蕴含着丰富思政元素的大学语文课程,需要教师主动挖掘、合理融入,最大程度地整合出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政元素;难在教师是否具备课程思政实施的专业素养,挖掘出思政元素不能生硬地拼贴到知识讲授上,需要巧妙地运用多元教学方式生动有趣地引导学生、塑造学生,做到润物无声。
(三)学生层面:知识水平文化素养不扎实
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复杂,分层教学的难度加大,并且相对本科学生知识基础薄弱文化素养不高,口头表达能力书写能力都不扎实,自觉学习意识不强,自律能力稍弱,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这些都是现实存在不容忽视的难点。[2]那如何在现有学情的精准把脉基础上,寻到有效可行的方法,也是我们需重点解决的问题,因为大学阶段的课程思政建设是青少年学生“拔节孕穗期”的铸魂工程,是丰盈学生内心精神世界的价值课程。
二.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进路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需要找准课程思政的发力点,精准施策,具体就是要在学校顶层设计整体规划、教师课程思政素养提升和学生学习习惯自律规范等方面下功夫,从而解决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的难点,把课程思政建设推向实处,落向深处。
(一)顶层设计:精准、力度、融通
针对顶层设计整体规划不健全,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工程的局面,我们需要抓住三个关键词:精准、力度、融通。所谓精准就是课程思政建设不能照搬照抄,需结合学院自身情况,摸清楚课程思政建设我们现有情形的优势不足,进而学习借鉴他人成功经验,制定出结合我院特点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形成一盘棋;力度就是校级层面高度重视,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让各部门、各系之间形成紧密配合的一股绳,制定接地气、能落实、分工明确、考核细致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让课程思政建设推进有章可依,能走活这盘棋[3];融通就是思政专业教师对接到各非思政课程团队,积极参与非思政课程的备课研讨,让思政教育和各类非思政课程融合,形成合力。
健全规范的顶层设计是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当学校谋划布局好课程思政建设大方针、大方向和目标后,大学语文课程站好位,寻找自身蕴含的优势,摸清课程目前的情况,同样精准制定一套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下定决心,加大建设力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开展多元教学方式的课堂实施,让方案落地,让课程思政建设有序推进。
(二)教师能力:认识到位、能力提升、交流分享
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素养能力直接决定着我们育人的成效,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学校层面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新时代教师发展和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文件,这意味着我们课程思政建设要重点牵住“教师”这个牛鼻子,并且让三股绳拧成一条绳,这三股绳就是:认识到位,认同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提升,助力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分享,扩大课程思政建设。
1.认识到位,认同课程思政建设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一些西方文化通过各种渠道向我国渗透和扩张,这些势必会影响着当代青年的思想价值,尤其对价值观尚处于塑造阶段的大学生来说冲击更大,而他们的判断力尚不成熟,由此需要我们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此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级各类课程还是“两张皮”的现象尚未根本改变,作为本身蕴含着丰富思政元素的大学语文课程应该起着带头作用,整理大学语文课程显性的思政教育,更要深入挖掘课程隐性的思政教育资源,让大学语文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总之,我们要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是党和国家从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出发做出的部署,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我们要自觉提升个人“课程思政”理念,认同课程思政建设。
2.能力提升,助力课程思政建设
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和势在必行,就是解决了思想意识问题,接下来就是行动能力能否匹配的问题,这需要我们落实三个方面: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课堂教学的有力把控,具体如下:
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一方面依靠教师的自觉钻研提升自身功力,我们可以借助各类课程思政的培训、讲座、论坛,去聆听相关专家或名师分享的课程思政的理论或实践经验,也可以翻阅相关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去认知课程思政的内涵、建设的必要性与时代价值、建设的路径和策略,更应该阅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的系列重要讲话以及国家发布的各类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文件,从中去寻找到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答案,定位好自身的角色,肩负起大学语文这一块田的重任。另一方面就是借助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教师的力量,和他们形成联合,邀请他们参与大学语文的集体备课,并指导我们集体学习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内容,强化大学语文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素养。[4]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在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以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引领,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5],在此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重点上,结合当前我院大学语文课程的四大模块:汉语基础、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和文学欣赏,整理出系统的思政元素。在整理课程思政元素的过程中,我们大学语文教学团队结合个人的兴趣和特长,首先分工协作,每人领取各自的任务认真完成思政元素的挖掘,然后汇总后开展集体备课、说课,仔细打磨研討每一份教学设计中的思政元素,并实施动态更新的策略,每学期期末开展一次研讨,结合教学实际和时代发展,更新替换其中落后、不切实际或效果不佳的思政元素,做到符合实际和与时俱进。
课程思政建设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课堂是如何落实的,这非常考验教师对课堂的把控能力。为了真正提升教师的育人实效,我们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主抓两点:科研和比赛。科研一直以来在高职院校被轻视,忽视其在教学上的促进作用,实际上在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处处都有可以研究的课题,由此我们积极组织整个语文教学团队先积极申报校级课题,打好做课题的基础,然后尝试市级课题、努力省级课题,目前我们已经成功完成院市级课题多项,并获得省级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一项,省级精品课一项,在这些科研项目的过程中,我们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凝练成科研课题,然后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广泛调研、阅读和实践,不仅科研能力得到提升,反过来科研能力也反哺教学能力的提升,从而科研和教学双向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比赛也是我们课程思政建设的助推剂,无论是课程思政大比武、优质课,还是教学能力比赛,我们语文教学团队都积极参与,在比赛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有整个教学团队的集体备课反复打磨,还有学校层面专门聘请的指导专家,我们分工配合、各负其责、集思广益,整个备赛不仅凝聚了团队的合作意识,还最高效地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并且多次获得各级各类教学竞赛的奖项,实现了以赛促学,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更好地推动了以赛促教,在科研和比赛的引领下,我们积极改革大学语文课程,开展“问题和情感”双导向、“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思政与专业”三结合的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通过运用互动游戏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协作法、问题探究法和情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进的形式组织教学,将学生分成小组,将教学过程分成课前自学、课堂赋能、课后提高三个环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用有趣有料好玩的方式给学生不一样的课堂体验,并总结出“四步走”浸润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目标设定、内容整合、教学实施、诊改评价,稳步推进思政融入润物无声。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善沟通、能协作的职业素质,让学生在合作竞争中提高语文综合水平。
3.交流分享,扩大课程思政建设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要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不能仅限于本校,还需借助校际交流与合作以及各类学术团体等平台吸收借鉴他人经验,同时把育人的成效和辐射功能扩大。
校际交流与合作需要从学校层面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首先是引进校外专家开展学术讲座、教学指导,联合校外大学语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会,探究大学语文改革方向,分析课程标准,甚至组团队参加教学能力比赛,共同开发新型活页式教材。然后是让老师走出去,以人才交流的方式到全国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院校参观学习,取经他人的建设经验,回来试点,然后稳妥推进。
关于语文类的教学平台较多,开展的各类线上线下交流活动也是我们及时充电、拓宽视野的有效途径,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现在较多的学术交流活动借助微信、腾讯会议、超星直播等媒介开展,不受时空限制就能沟通交流和资源共享,更是助推了课程思政建设。此外还有一些公众号积极分享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典型案例,例如华师慧教育科技院、高教智选、高职教发工坊、高教新智荟等,这些公众号收集了众多课程思政建设的典型案例,都是学习研究的好素材,还有“超星杯”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大赛,总之,借助这些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强化课程思政育人导向,扩大课程思政建设。
(三)学生素养:自觉、合作、探索
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一句话概括就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这一目标的实现既需要从教师角度的各种努力,也需要从学生素养提升的角度做出如下几个方面的改革:第一个就是让学生能自觉学习,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加之新冠疫情的推动,越来越多的教学推行翻转课堂,课前借助线上资源开展自学,课中学生为主体任务驱动实现知识的内化吸收,课后衔接课堂拓展延伸,这一教学模式需学生自觉完成课前学习任务,才能在课堂跟随教师的思路游刃有余,当然学生的自觉也建立在教师能准备各类丰富有趣的教学资源,能规划好导学案,并能设计合理的教学评价将课前自学的观看视频、课前小测等环节纳入成绩管理中,激励学生自觉学习。[6]第二个就是合作意识的培养,无论是课堂的小组合作,还是各类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以及创新创业比赛、志愿者活动,这些都需要团队合作,合作中集中优势力量,取长补短,化集体智慧创造最高效最智慧的成果,同时也为学生未来走进职场培育良好的合作意识。第三个就是探索精神,大学语文课程的课后环节主要是布置作业和推送各类拓展资源,布置的作业大多是开放性无标准答案的题目,各类拓展资源也是分专业分层次推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并在探索的过程中培育他们锲而不舍的意志和创新思维,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且为了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对于作业中优质的作品,我们借助学院网络教学平台上的省级精品在线课程共享给全院学生,一方面表扬认真的学生,另一方面就是帮助大家开拓视野,培育好奇心和求知欲。
总之,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仍然面临着从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的诸多问题,需要从顶层整体规划、教师能力提升、学生素养培育等角度进行深化与改革,目标是形成一个有着全局意识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教师综合能力强、学生素养培育优的局面,经过多方努力,目标实现的距离逐渐缩短,最终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刘纯献,刘盼盼.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特点、难点与价值引领[J].体育学刊,2021,(1):1-6.
[2]陈海疆.“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实用语文教学改革探索[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65-67.
[3]肖敏.高校课程思政的特点、难点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4):52-54.
[4]侯书华.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英语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2,(11):50-53.
[5]王飞雪.课程思政视域下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研究[J].大学,2022,(14):149-152.
[6]董凤,雷晓兵.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难点及其解决对策[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4):26-29.
基金项目: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学类课题:《高职大学语文思政元素挖掘及应用研究——以医学专业为例》(Lyk2201)
(作者单位: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