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差异视域的英语翻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探析

2023-06-09殷晓英

南北桥 2023年1期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教学策略

殷晓英

[摘 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对英语的应用以及基于英语语境下的文化交流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培育重点,因此大学英语的教学带有突出的跨文化性质。由于语言背后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差异,学生在学习和了解英语翻译知识及翻译技能的过程中,始终需要面对和克服来自文化的差异,才能顺利进行有效的语言转换。因此,本文首先探究文化差异的形成,其次阐明跨文化交际的培养意义,对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问题予以明确,最后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为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相应研究结论作为支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

伴随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国家间的交流越发密切,文化传播和影响也在日臻提高。个体在进入另一个社会领域时,首先要理解该社会领域与本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并根据文化差异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样才能在该社会领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在传统英语教育中,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注度并不高,一般是在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英语知识的层面开展教育工作,但是受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影响,跨文化交际学进入快速发展状态,跨文化交际能力开始成为院校在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培养目标,因此如何基于文化差异视域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成为大学英语中要重点思考的内容。

1 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形成

语言的语意和语境会因为地区的历史文化不同、地域文化差别而发生变化,如果对相关的文化背景不了解,在理解单词或者语段含义上就容易出现错误。历史文化是民族或者国家经历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经历不同,文明境遇存在差异,这也会导致语言背后积累的文化存在差异。例如,在歌曲Viva La Vida中,“One minute I held the key”一句中的“key”一般是指“钥匙”,而词组“hold the key”有“掌握关键”的含义,结合歌曲的创作目的是描述和展现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一生,这句歌词通常被翻译为“我曾经手握大权”,但考虑到历史上的路易十六本身是一名喜欢将制作锁具当作爱好的国君,此处的“key”显然就是指“钥匙”这一本意,是对路易十六爱好的描述,而非对“政权”或者“权柄”的暗喻[1]。这种翻译的失误就是因为历史文化的差异,让翻译者对词句的理解出错,最终造成了翻译错误。不同的国家与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殊历史环境,这些特殊历史环境又催生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和历史典故,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典故,那么翻译就无法诠释语言背后的历史含义,甚至可能造成对词意本身的错误理解。

另一种地域文化是基于地域环境和自然條件所形成的文化见解,因为生活环境和经历的自然生态差异,即使在相同事物上,各民族或者国家的群众也会有不同的见解,这种见解上的差异便是由地域文化造成的文化差异。例如,我国一般将“东风”理解为“春日之风”,在中文语境下“东风”一般象征着万物的复苏和生机的焕发,如“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苹”“东风驱冻去,万品破阳辉”,这些诗句中的东风象征着新生。而在英国等英语国家,由于地域和气候环境的不同,在这些国家的语境中“东风”一般指代冰冷的风,在作品中象征着肃杀和凄凉,如狄更斯的作品就写过“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此处的“east wind”显然并非和中文语境中一样,象征希望和新生,而是对冬日凄冷环境的描绘和映衬。

不同的历史和地域造成了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翻译中,翻译者必须理解和重视这层差异,才能准确传达出语句的含义,完成文化上的交流。

2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意义

从学生个体角度来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合理地剖析和理解原文的内涵,英语翻译工作并不是简单地对英语词汇的字面意思进行转化,而是要结合前后文的语段以及全文整体的叙述目标来转达其文字含义。在进行英语翻译时,必须要全面、系统化地对原文的内涵进行剖析,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翻译偏差和错误的出现。通过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可以对词汇中的含义、语句结构及语句作用有明确把握,并能结合文章语句的深层内涵准确传达出原句的表达含义,让两种语言在转化后能在符合另一种语言的文化环境前提下被读者接受,让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取得更理想的成绩[2]。

从宏观层面来看,在跨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当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在文化交流中更加准确全面地用英文表达中文的含义,或者用中文再现英文的语义,让其他国家了解中国的声音,也让中国聆听到其他国家的声音。

综合而言,学生对相关材料进行翻译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翻译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让受者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文本信息内容,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应当采取有效方法来处理好中文和英文之间的风格、逻辑及文化等差异,以目的语为归宿,让受者在理解信息时不会出现困难,确保清楚易懂,这样才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教育工作,是提升大学生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的关键。

3 跨文化交际下的英语翻译主要问题

3.1 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是指翻译时忽略了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或功能差异而造成的失误。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要去掉或精简原文中的信息。例如,在描述某支纪律严明、协调性高的队伍时,中文一般会用“阵容整齐的团队”来描述,但如果翻译成“Array of the team”,那么原句中对团队的赞美和形容就无法体现,表现不出整齐雄伟的意境,因此可以翻译为“A team with a neat lineup”来完成对团队的修饰,体现团队的纪律性[3]。

二是没有对素材中独有文化现象进行专门的翻译。语言交流中蕴含了诸多历史元素,关系到很多地名、人名以及历史事件。在进行翻译之后,部分在某一国家或者民族中家喻户晓的历史事件对于外国人而言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理解困难。例如,“八项条件”一词在中文中特指“国共和谈八项条件”这一历史事件的特指,但如果直接翻译成“eight terms”,那么受者只能从字面含义粗浅理解为“八个条件”,使其理解出现偏差,所以学生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历史事件的影响,避免将其单纯地按照字词理解来翻译,要结合语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进行针对性的语言转化,才能保证语意的准确传达。

3.2 语言失误

语言失误一般来说归结于文化性翻译偏差,属于译文中违背语言规范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来说,首先是语言表达方式存在错误,比如长江的翻译“Yangtze River”,如果前面使用冠词,并不明确是使用a还是the,因此常常出现冠词使用不统一的情况。其次是拼写以及语法出现漏洞,由于中英文的语用习惯和语言逻辑不同,很多在中文语境下成立的语言在英语中却容易出现拼写及语法偏差。例如,“吃饭了吗?”这句话作为问句在中文语境中不需要给出主语就能让被问者明白其询问对象,但是在英语中,询问对方是否吃饭必须要有明确的指代对象,因此该句要翻译成“Have you had dinner?”如果没有“you”,那么这句话就属于语法翻译错误。因为文化背景和思维逻辑的不同,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必须要站在翻译语种的角度考虑,如果不注重翻译语种的用语逻辑,就会导致语序不通。再如,如果将“军人使用过的手枪”翻译为“Soldier pistol used”则明显存在错误,原文实际属于短语,手枪属于核心词,同时手枪属于可数名词,往往无法独立使用,需要在之前加a或the,准确的翻译是“The pistol used by the soldier”,这样的用词才算合理,若学生没有深入准确了解英文公示语的特征,在翻译过程中很容易存在用词不合理的问题[4]。

3.3 文化失误

中西方发展历史的不同造成了人文思维以及思想方式的不同,若学生无法清楚了解这一问题,在进行翻译时必然会导致很多文化偏差。文化翻译失误属于功能性翻译失误,是学生必须要克服的问题。例如,关于农民起义的翻译,有人会将农民翻译成“peasant”,但“peasant”这个词具有阶级属性,代表了一种社会阶级,更加强调人的出身及等级。对于英文的日常用语而言,这样的翻译表现出一定的歧义,是一种缺少礼貌或教养的说法。而“起义”在中文语境中本身是对农民反抗行为的肯定,尤其在我国的革命文化中,农民阶级属于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无产阶级的核心力量,对我国革命最终取得的胜利意义重大,具有非常强烈的褒义色彩。因此,上文中选择“peasant”一词就与中国文化背景中对农民起义的情感认同出现严重偏差,导致情感上的重大失误,很容易对受者带来错误引导,让受者误以为在中文语境下对农民起义行为的态度偏中立甚至贬义。

4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4.1 文化比较和剖析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和输出,教师可以借助工作之便与其他学科的教职工进行跨学科合作,如和历史、音乐等学科专业的教师沟通交流,了解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中有哪些本土文化辐射国外,并影响到国外人文形态的例子,并将其引入课程。例如,在教学Bill Gates in His boyhood一课时,教师除围绕Bill Gates的童年经历向学生进行讲述和讲解外,也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我国近当代史上知名度较高的名人故事,让学生在解读国外名人传记的同时,也能了解到中国近当代人物的著名事迹,并通过对比国外名人和国内名人的成长差异及最终成就,挖掘出东西方文化的观念差异所在。同时,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典型的案例,如“天堂寨风景区”,国内翻译成“Tian Tang Zhai”或者“Tian Tang Zhai Scenic Fort”,并未按照词汇逐句翻译成“Heaven Village”,这样做是为了有效规避东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从而防止外国人觉得景点属于带有宗教性质的地方。又如中国龙,在英语中翻译成“loong”,而非“dragon”,这是因为在西方奇幻文化和中国奇幻文化中,“龙”的象征意义不同,中国龙在中国神话中一般指代神灵和各种祥瑞,代表了美好的意蕴,而西方神话中,龙是强大、邪恶的生物,其本身的生物性也要大于神性,因此另创词汇有助于受者区分。

4.2 文化輸出方式的授予

传统教学中,教师大多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在英语环境下使用英语语种开展信息交流和分享行为,但是随着新时期我国对文化事业的建设力度加强,对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要求增高,在打造文化自信的教育大背景下,英语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教师的教学内容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文化输出是扩大文化影响力的关键,要让中国的本土文化扩散到国外,扩散到全世界,让全球民众走近中国文化,认识中国文化,这就需要利用好英语这一国际语言,将其转变为输出中国本土文化的载体,通过英语交流,将中国的特色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让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更上一层楼。有鉴于此,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就不能只关注培育学生的英语思维,更要关注帮助学生掌握应用英语进行文化输出的技巧和方法。语言作为文化交流工具,其应用形态的差异决定了文化传递的差异,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要结合英语和汉语的区别,重点把握英语的特点,了解英语对各种文化概念的阐述和解读方式,然后通过合理的语言思维转换,正确将中国文化以英语形式展现出来,为自身的文化输出践行做好铺垫。

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如安排学生尝试用英语撰写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简介,并对一些汉语的专用词汇,如“天命”“法统”“偏安”等进行仔细的思辨,用网络检索学术文献或者同学之间互相讨论的形式敲定汉语专用名词在英语语境下的替代方式,以此来锤炼学生的多重文化语境转换能力,培育和加强学生借助英语输出本土文化的能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就日常语境下的汉英用语加以对比,分析在汉语环境和英语环境中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趋同点和差异,从中抓住文化元素输出到不同文明体系时文化符号形态变化的关键点,让学生自己对如何借助英语输出本土文化,如何通过英语知识的丰富强化自身的文化输出能力积攒丰富的经验,强化大学生利用英语向国际输出本土文化输出的能力。

5 结语

综上,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培养学生的综合英语运用能力已然成为大学英语教学开展的主要目标。文化差异导向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必须进行变革,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转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从而真正实现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娟. 基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研究[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11):142-144.

[2]李晓黎,高玉环,吴立新. 高职英语类技能竞赛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探析[J]. 大学,2021(34):93-95.

[3]崔永华.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汉语跨文化交际能力[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20(4):25-36.

[4]张晓青. 大学英语教学中强化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4):204-205.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