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学位管理智能化探索与展望

2023-06-09张谦郭海燕

南北桥 2023年1期
关键词:信息化系统智能技术研究生教育

张谦 郭海燕

[摘 要]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长足发展,教育管理与智能技术的结合成了高校研究生学位管理的新趋势。本文从当前学位管理工作各环节出发,探究智能技术在资格审查、论文检测、论文评审、论文答辩、学位授予等五个环节的改进空间,总结新时代学位管理的发展重点和未来展望,期待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及相关的技术领域专家学者能够关注智能技术对未来研究生学位管理带来的新机遇,加快形成新时代智能化、现代化的研究生学位管理体系。

[关键词]学位管理;信息化系统;研究生教育;智能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国家提出了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战略任务,其中强调统筹建设智能化的管理服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学位管理正处在变革升级的重要机遇点。各学位授予单位也正在探索将智能技术运用到研究生学位管理业务中,建立或实现了基于知识图谱的学位论文评审专家推荐方法[1]、基于区块链的论文评审及追溯系统[2],以及基于信息抽取的学者画像绘制方法[3]等,这些研究成果表明了智能技术在研究生学位管理中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北京师范大学从2013年开始逐步完成学位管理系统的自主建设[4],并在功能上不断完善和拓展,形成学位申请资格审核平台、学术不端检测平台、学位论文评审平台、答辩服务平台和证书管理平台等支撑平台,串联了学位授予各项业务,并基于以上平台探究了生源差异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相关性[5]、博士匿名评审指标体系的有效性[6]。本文从当前学位管理工作各环节出发,探究智能技术在资格审查、论文检测、论文评审、论文答辩、学位授予等五个环节的改进空间,总结了新时代学位管理的发展重点和未来展望。

1 研究生学位授予各环节亟待智能技术支撑

研究生学位授予是一个层层把关、环环相扣的复杂流程。学位管理可分为资格审核、学位申请、论文检测、论文评审、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六大环节。在学位授予过程中参与的角色包括学生、导师、由学位办教师和学院教务教师组成的学位管理员、由评审专家和答辩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由学位分委员会/专业学位评审组和校学位委员会组成的学位审议单位等。在学位管理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或差错,都会给学位授予质量埋下隐患。而目前学位管理的各个环节均存在着不小的改进空间,特别是精细化、智能化程度有待提升。

1.1 资格审查环节存在信息孤岛,缺乏对学术规范的有效考核

资格审查环节涉及多部门的信息衔接,课程成绩、论文发表、违纪情况等大量数据信息需要逐一处理,以确定准予进入学位申请程序的人选。而目前各单位存在数据管理机制不统一、数据标准不一致等问题,形成信息孤岛,使得审核信息交互不及时,降低了学位申请审核的效率和准确性。另外,目前学位申请审核对于学术规范素养的审查,重视程度仍显不够。虽然近年来各个高校已经开设了部分有关学术规范的课程教学或网络课程,如北京师范大学在校内开设了“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的公共选修课,并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开设了此门课程的网络课程。然而目前针对此类课程的考核,如论文或线下测试,存在考核不够全面、阅卷费时费力的弊端,难以有效评价学生对学术规范认知程度[7]。

1.2 论文检测环节客观评价指标单一,容易出现“钻空子”现象

防治学术不端,特别是论文抄袭问题,是研究生学校授予的关键环节。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典型做法都是选用CNKI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对学位论文进行检测,并依据“复制比”做相应处理。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2017年学校下发了《关于做好研究生学位论文检测工作的通知》(师研学位〔2017〕3号),其中设置了检测的实施细则,并设计了《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送审审批表》,供申请人依据检测报告说明修改情况,并要求导师按规范修改进行审核。虽有以上举措,但在具体实施论文检测时,由于学科间检测差异,检测完成后需要院系教务教师手动依据复制比或去除引用复制比来判断论文是否符合规范。同时,部分学生通过多种互联网平台提前检测,再对重复部分进行删改,降低复制比以滿足要求,这样难以保证检测的真实性、有效性,留下了不规范引用和抄袭的隐患。

1.3 论文评阅专家库建设不充分,专家匹配机制有待优化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2014〕3号)的规定,研究生论文评阅要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外单位同行专家参与,要加强匿名评阅等适合本单位实际的论文评阅制度建设。目前,各高校在实施论文送审工作时,主要采用传统纸质论文评审和网络在线评审这两种送审方式,传统评阅存在评阅周期长、评阅结果统计复杂、保密性差、易受意外事件影响等缺点,目前正逐渐被在线评阅取代。而网络在线评阅,目前仍存在不小改进空间,如评阅时难以做到完全的匿名评阅。这一方面是由于评阅专家库建设得不够充分,其中的专家主要是由校内导师的推荐产生,这可能会使评阅专家“手下留情”,出现互送人情的情况[8];另一方面是由于目前缺少智能的评阅专家匹配机制,还依赖学位管理员手动从专家库选择评阅专家。这种方式首先无法确保匹配的随机性,其次由于学位管理员难以对学位申请者的论文内容、研究方向及评审人研究背景有全方位的了解,一旦评审专家匹配不合理,还会影响到评阅的专业性和结果的客观性。

1.4 线上论文答辩成客观需求,工作细则规范需进一步探索

论文答辩是由答辩委员会审查学位论文,就是否授予答辩人学位作出决议的过程。近年来,线上的“云答辩”在全国各大高校广泛开展,线上答辩已成为各高校顺利完成学位授予工作的客观需求。未来,随着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逐步深入,线上答辩也将成为跨地域学术交流的有效手段。

众所周知,在答辩过程中委员可以通过提问考查研究生对论文的认识程度、对专业知识了解的广度和深度及论证论题的能力。但在线上答辩过程中,答辩人和委员缺乏非语言交流、行为交互等沟通手段,在答辩陈述、讨论、投票等各环节还可能受网络条件制约而中断。如何保证线上答辩的顺利进行,确保答辩材料,如答辩情况表、答辩委员会决议等的完整规范记录,是摆在学位管理工作者眼前的新困难。

1.5 学位档案类型多、价值高,档案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

学位档案主要是指学生在申请学位和学历过程中形成的档案文件,其中针对学生个人的包括学位和学历证书、学位论文、外审评议书、答辩决议、科研成果清单等,针对学院和学校的包括授予学位的决议、获学位名单、校会和各分会表决结果等。学位档案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过程的结晶与最终成就,不仅反映了研究生个人的学习情况与教育经历,也能反映出整个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9]。这些档案大多因具有时间的特定性而难以补办,特别是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2017)》第三十八条之规定,遗失或者损坏证书原件只能出具相应的证明材料而不得补办。随着高校毕业研究生大幅增加,相关档案查询、开具证明材料的工作量也显著提升。此外,根据国家档案局印发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档发〔2016〕4号),要逐步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全面推进档案资源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利用网络化,创新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加快与信息社会融合。因此,学位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已迫在眉睫。

2 构建智能技术支持的学位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我国正处于由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针对目前研究生学位授予管理各环节业务存在的不足和可能的风险挑战,急需构建一个与研究生教育强国相适应的、充满活力的学位授予管理体系,服务广大研究生、学位管理员及参与各环节的专家教授。而现在智能技术领域的革新将会为学位授予管理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为进一步发展指明新的方向。

2.1 新一代通信技术为学位管理带来新动能

随着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慕课已经广泛普及,云答辩也正在各个高校逐步开展,学术规范相关的在线课程可以为全体研究生提供更便捷、更具针对性的学术规范理论学习机会,移动终端线上云答辩可帮助相距千里的答辩人和答辩委员共聚一堂、研究探讨。随着“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的5G技术的蓬勃发展,未来课程的清晰度流畅度会更强,答辩互动将会更加立体。通过对这些技术的运用,全球各地的专家将会共同促进研究生学术素养的提升,审核学位资质,把关学位授予质量,服务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和现代化建设进程。

2.2 认知计算的发展为学位授予过程带来新面貌

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人类正从编程计算时代逐渐转向认知计算时代,未来借助信息分析、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领域的大量技术创新,计算机将不再只是单纯储存大量数据,而是会从中自动提取概念和关系,并逐步理解其含义。这也将为更有效的论文检测、送审配对及政策咨询提供技术手段,通过语句分析,将会使同义词替换、语序更改等抄袭手段无处藏身;通过知识检索,将会辅助师生从海量信息中提取待办理业务相关政策规范。通过认知计算,学位授予管理将会形成人性化、智能化的新面貌。

2.3 保持数据开放共享,保障数据隐私与安全性

研究生学位授予不是一个封闭的流程,它需要与学籍、培养、科研等单位的数据交互,需要校内外专家的评审和表决,也需要全社会的监督监管。想要提升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就需要校内各单位打破数据壁垒,加强信息系统顶层设计,建立跨部门协同办公的机制。各高校也应当广泛合作,特别是同类高校或同类学科的导师专家应当共同建设评审专家库、答辩专家库,在论文评审、答辩方面加强合作,构建开放共享的学位管理模式,提升研究生论文评审和答辩质量。数据开放的同时也要注意学位数据的隐私与安全性,如学生基本信息、毕业论文及证书数据等都要做好必要的安全保护。此外,学位管理的各类应用开发也要注意关键信息的保护,在数据交互中,涉及学生肖像、身份证号等隐私信息应采用加密传输、利用散列算法进行对比,确保原始数据安全。

2.4 做实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工作,形成管理模式双向反馈优化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研究生学位管理依托于研究生,服务研究生,学位管理工作人员要树立服务意识,学位管理系统更应当操作人性、交互友好,为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研究生积极献言献策。学位管理系统可通过满意度调查模块采集研究生对学位管理、学校建设、学科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建议意见,再通过推断统计、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找到各环节的薄弱点,不断优化改革,加强创新,建设更完备的研究生教育服务体系,为研究生提供高效快捷的学位相关服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研究生教育。

2.5 智能技术将会推动学位管理规范化、精细化、人性化

将智能技术运用到学位授予的各个环节,建设学位申请资格审核平台、学术不端检测平台、学位论文外审平台、答辩服务平台和证书管理平台等,能够帮助系统准确记录各项学位业务办理的时间、提交人、审核人,进一步规范各项业务的办理流程。而各个环节所产生的数據经过统计分析和探究也能进一步细化管理,所谓心中有“数”,才能管控有度。各种智能技术的加持,能够帮助使用者操作更加便捷、管理者监管更加高效。我们期待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及相关的技术领域专家能够关注智能技术对未来研究生学位管理带来的新机遇,推进学位管理方式变革,加快形成现代化的研究生学位管理体系,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现代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泽,林广艳,谭火彬,等. 基于知识图谱的学位论文送审专家推荐方法[J].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2(4):737-745.

[2]袁莎,唐杰,顾晓韬. 开放互联网中的学者画像技术综述[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8,55(9):1903-1919.

[3]丁勇,相恒奎,袁方,等. 基于区块链的论文评审及追溯系统[J].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1(5):551-558.

[4]刘春荣,吴瀚霖,周伟. 高校研究生管理信息化自主建设思考与建议——以北京师范大学学位管理系统为例[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7):34-36.

[5]郭海燕,刘春荣,张志斌. 生源差异如何影响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基于全数据的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2):43-49.

[6]刘春荣,郭海燕,吴瀚霖. 博士学位论文评审指标体系可靠吗——基于全数据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1):80-84.

[7]贾宝余,刘红. 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趋势与途径[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5):46-50.

[8]高坤华,刘铭,陈亚滨. 学位论文评审及答辩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02):31-33.

[9]王娟. 高校研究生档案管理现代化探析[J]. 学理论,2009(16):276-277.

猜你喜欢

信息化系统智能技术研究生教育
企业管理协同变革
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运用研究
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人工智能技术探究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关于烟草设备自动化系统浅析
关于信息化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应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