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图对初中历史课堂的减负增效作用刍探
2023-06-09盛锦雷
摘 要:为了让初中历史课堂减负增效,教师需要转变学生对历史知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依托历史地图,或利用地图设置问题,或把观察地图和问题探究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想象历史情景,培养时空观念,把握战争进程,理解战略意图。教师可利用地图,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由记忆转变为理解,提高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和探究性,起到减负增效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地图;历史课堂;减负增效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06-0043-03
引 言
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行“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如何实现减负增效,是一线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初中历史课堂的“减负”,是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记忆背诵负担;要“增效”,就须在课堂上设置探究性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乐于探究,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使其能体会到历史探究的美妙乐趣。没有探究的历史课堂必然会枯燥无味,成为一潭死水。笔者认为历史地图的运用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历史地图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特点,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可以巧借地图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将问题导学和地图观察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运用历史地图,助生想象历史情景
历史是一门重事实的学科,但初中历史课堂不能过于严肃,这不符合初中生的心智水平和认知规律;初中历史课堂要使学生了解历史是鲜活、生动的,而不是抽象、概念化的[1]。为了达到此目的,笔者认为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要增强历史课堂的探究性和趣味性,而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历史情景想象是增强探究性和趣味性的有效途径。历史地图是学生合理展开历史情景想象的有效载体,笔者在平时的课堂实践中引导学生依托历史地图,对一些问题的探究展开合情合理的情景想象,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历史学科的探究性和趣味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时,学生会产生一些疑问。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问,笔者引导学生观察“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以下简称“形势图”),使其通过地图来进行合理想象。如太平天国运动从1851年金田起义开始到1853年定都南京,一直处于攻势。有的学生提问:“为什么太平天国不一鼓作气打到北京呢?”笔者引导学生观察形势图:太平军从金田起义开始,一直在进攻,从形势图上可以看到太平军从永安打到全州,从长沙打到武昌,進攻势头很猛,但都是打完就走了,一直处于流动状态。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军队缺少稳固的根据地会有什么不利影响?”有的学生回答:“军队得不到足够的粮草补给。”还有学生回答:“军队和他们的家属会很疲惫,没有一个可以安顿的地方。”笔者肯定了学生的回答,补充道:“太平天国打到武昌时,水师的力量有很大发展,有了很多船只。基于水师的优势,杨秀清力排众议,溯江而下,连克九江、安庆,直取南京。”学生又产生了新的疑问:“杨秀清为什么主张在南京定都呢?”笔者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分析太平军定都南京的优势。学生通过观察,看到了南京背靠长江的地理位置,有学生回答:“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可以依靠长江天险防守,南京处于易守难攻的有利地位。”还有学生看到南京离苏州、杭州近,就说:“南京及其周边地区经济发达,物产丰富,可以给军队提供充足的补给。”还有学生说:“这些地方是清朝的赋税重地,会对清朝的财政收入造成威胁。”笔者补充道:“同学们说得都很对!太平军定都南京,后改称天京,就有了比较稳固的根据地,男女老少有了安顿之所,军队补给和财政(太平天国称‘圣库)也会更加充足,更有利于日后的进一步军事行动。如果直接全师北伐,不仅水师优势不能得到发挥,拖家带口的起义军行军速度慢,还会遇到清军骑兵的强大阻击,很难取得成功。”
依托地图鼓励学生展开历史情景想象,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地图观察能力和思辨能力,也能增强历史课堂的探究性和趣味性。笔者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感知历史情景,感悟历史问题,了解历史环境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理解重要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贡献,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二、运用历史地图,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历史学科的重要使命是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2]。“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能力,以历史纪年、历史时序、历史地图等形式呈现。笔者认为,历史事件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它置于当时的时空框架中,才能使学生准确理解。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历史地图,明确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理位置,准确理解历史事件,使历史地图成为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教学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时,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1856年“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标志。自此以后到1864年,太平天国以防御为主。1860年湘军围困安庆达一年之久,有学生提问:为什么太平军要死守安庆?为什么湘军要坚持围困安庆?太平军英王陈玉成三次率大军去解安庆之围,可以说不惜一切代价,安庆为什么这么重要呢?为了探究这些问题,笔者引导学生观察“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通过地图可以看到,安庆是安徽省境内靠近长江边的一座城市,位于太平天国大本营天京(南京)上游,离天京不远,处于武昌和天京中间,是天京西面的一道重要屏障。这样,笔者引导学生分析太平天国失去安庆的危险性。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讨论,有的小组说:“失去安庆,天京西面的最后一道屏障就没有了。”有的小组说:“安庆失守,粮食等物资就难以运输到天京了,后来天京城内缺粮,洪秀全带头吃野菜度日。”还有小组说:“天京失去西部屏障,湘军就可以直捣天京,整个天京城就危在旦夕。”笔者总结道:“同学们分析得很对,安庆是太平天国重要的人力和物资供应地,也是天京的安全屏障,太平天国在安庆保卫战之前已先后失去了武昌和九江,如果再失去安庆,天京就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了,所以安庆保卫战很重要。”
学生学习历史,需要掌握具体的历史时间概念,还需要掌握必要的历史地理知识,初步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生只有具备历史时空的观念,才能更好地对历史上出现的人物和事件有客观的认识,提高历史认知能力。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以时空观念为基础理解和认知历史事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明确安庆保卫战的时间,明确安庆和南京的空间地理位置,使学生准确理解安庆保卫战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学习这堂课,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提高学习效率。
三、运用历史地图,助力学生把握战争进程
战争史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部分,战争史占有较大比重。学生要学好这些战争,就要明确把握战争进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战争形势图,让学生通过地图更准确地把握战争进程,这是地图的优势所在。
例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一课教学中,在学习“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学生产生疑惑:“敌人正在进攻解放区,为什么刘邓大军要千里挺进大别山,不去保卫解放区呢?”有学生提出疑惑:“为什么刘邓大军要挺进大别山地区,而不是其他地区呢?”还有的学生提出疑惑:“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为了帮助学生解开心中的疑惑,笔者出示解放战争形势图“解放军突进中原”,引导学生观察大别山地区的地理位置。通过观察地图,学生看到大别山地区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的交界处,在国统区的腹地,地理位置很重要。笔者加以引导:“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地图,如果刘邓大军占领了大别山地区,会产生怎样的积极作用?”学生观察地图并进行小组讨论,有学生发言:“大别山的西边是武昌,东边是南京,刘邓大军占领了大别山地区,就会给这两座城市带来威胁。”笔者对这位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武昌是九省通衢、军事重镇,而南京是国民党的统治中心,解放军占领大别山地区,并建立大别山根据地,开辟鄂豫皖解放区,这就像一把尖刀插入了敌人的心脏。”然后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那你们觉得这一军事行动有什么更大的战略意义吗?”学生加以思考,得出答案:“解放战争的战场发生转变,由解放区转向了国民党统治区域,解放军就由防守转变为进攻。”笔者抓住机会,进一步升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
解放战争分为三个阶段,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再由战略进攻转向战略决战。学生依托地图直观地看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这一军事行动,使解放军由解放区攻入国民党统治区域,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从空间上把握战争进程的转变。只有把握好战争进程,学生才能从宏观上把握战争全局,不只是解放战争,其他战争也是如此。
四、运用历史地图,助力学生理解战略意图
战争史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很感兴趣的内容,人民解放战争涉及的战役较多,如战略防御阶段的青化砭、沙家店战役,战略决戰阶段的三大战役等。这给历史教学提供了探究空间,而历史地图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媒介。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地图,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解放军的战略意图,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以“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一课为例,1948年9月,解放军发起辽沈战役,首先攻打锦州,拉开了三大战役的序幕。学生发出疑问:“东北有长春、沈阳等大城市,为什么解放军首先要攻打锦州呢?”笔者抓住机会,引导学生探究该问题。笔者让学生观察“三大战役示意图”,可以发现锦州处于东北和华北的交界地带,从沈阳到天津的铁路穿过锦州,所以该城市位于关内天津和关外沈阳的中间,是关内通向关外的门户。笔者趁势引导学生:“一旦解放军占领锦州,对国民党军队会有什么不利后果?”学生在笔者的启发下,恍然大悟:“敌人不能向关内撤退了,被全部困在了东北。”笔者加以肯定:“同学们分析得很对,这就是解放军的‘关门打狗策略,先打下锦州比先打下长春、沈阳等大城市的战略意义更大,可以切断敌人向关内的退路,确保辽沈战役的胜利,对后面的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的展开和胜利起到积极作用。”在学习平津战役这一知识点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解放军的战略战术,充分利用历史地图“三大战役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上平津战役涉及的几座城市的地理位置,如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和天津等。解放军运用分割包围战术,将敌军围困于这几个城市,笔者设问:“这样做有什么积极作用呢?”学生依托地图探究此问题,并得出答案:“这样做切断了敌人西窜和南逃之路。”解放军先从北平西边下手,攻占了张家口,再打下东边的天津,笔者设问:“解放军为什么不先打北平,而是先打张家口和天津呢?”学生通过地图观察和问题探究,更加清晰地了解解放军“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战略,这使北平处于我百万大军的严密包围中,形成威逼北平之势,给国民党守城司令傅作义以巨大的压力,为和平解放北平奠定了基础。
很多学生对战争史很感兴趣,但由于没有亲身经历和体验,对于一些战略部署不甚理解,这影响了其对战争中一些军事行动的认知。例如,辽沈战役为什么先要攻打锦州,平津战役为什么要先打张家口和天津等。笔者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有利于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当时解放军军事行动的战略意图,认识到重要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结 语
历史最大的特点是真实性,在文字上着重于叙述。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为了让历史课堂走向高效,笔者将地图观察和问题导学结合起来,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合理想象历史情景,培养时空观念,把握战争的进程,理解战争中的战略意图。这样,学生能依托历史地图自主探究历史,从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减轻记忆背诵的负担,培养综合能力。今后,笔者会在历史课堂实践中更深入地挖掘历史地图的价值,让其在历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让历史课堂走向“减负增效”。
[参考文献]
陆艳.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时空观念有效教学策略分析[J].新课程导学,2019(05):86.
齐世荣主编.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盛锦雷(1985.10-),男,江苏南通人,
任教于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中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海门区东洲中学教育管理集团历史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