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渗透

2023-06-09郑晓琴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通用技术融合策略劳动教育

摘 要:2020年7月7日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高中学段劳动教育目标和内容要求要统筹劳动教育与通用技术课程相关内容。文章分析了在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通过具体教学案例,提出渗透的方法,进一步落实劳动教育在学科教学实践中的实施。

关键词:劳动教育;通用技术;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06-0010-03

引  言

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往往不受重视,导致学生逐渐缺乏劳动意识。在家庭中,父母过多的包办让孩子弱化了基本的劳动技能,不珍惜劳动果实,出现了“不劳而获”的思想。据我校关于劳动教育实施现状调查显示,50%的学生认为劳动教育等同于劳动技术,36%的学生认为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没有关系,只有14%的学生愿意将来选择从事技术工作岗位。由于缺乏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学校的劳动教育往往会被其他课程代替,没有充分发挥劳动育人的价值[1]。

学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施劳动教育,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在实践过程中磨炼自己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激发劳动力、实践力、创造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本文立足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背景,深入挖掘通用技术课程蕴含的劳动教育价值,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从而促进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通用技术与劳动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劳动教育是指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的教育。它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显著的实践性。

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技和人文相统一的课程。它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以提高学生的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具有实践性、创新性、综合性的特点[3]。

(二)两者之间的联系

两者都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强调实践育人,提倡“做中学”和“学中做”。两者都强调各学科各领域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让学生在实践中构建知识体系,强调知行合一。

通用技术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有利于推动劳动教育从单一的体力劳动到融合脑力劳动,提高学生整合知识、应用知识、物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手脑并用,促进劳动教育的发展。

通用技术与劳动教育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技术素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倡导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引导学生创新创造。

在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探索两者之间的融合,这既是新课程改革对通用技术学科的要求,也是劳动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推行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目标的有力保证[4]。

二、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方法

(一)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特点之一,教师要梳理教材中案例的劳动意蕴,在课堂上创设劳动情境,讲述“中国四大发明”“经典建筑结构”“投石器”“辘轳”“都江堰水利工程”等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案例,展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同时,技术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创造性的勞动过程,“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共享单车的出现”“可燃冰技术”“创意产品的设计”等案例启发学生懂得在劳动过程中注重手脑并用,要勇于创新,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从而产生劳动光荣的高度认同感,树立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理念,形成崇尚劳动的正确观点和积极态度。

(二)实践操作

实践操作是提高学生劳动技能的有效途径。在通用技术课堂上,学生可以学到日常接触到的材料加工工艺,如金工工艺、木工工艺、电工、激光切割机、3D打印机等应用技能,具备一定的工艺水平和操作经验。教师应在实践操作前对学生进行分组,选好技术组长。组长领取实践工具和材料,填写实践记录单,记录实践所需工具、材料,明确组内成员的分工。实践过程中,教师要跟踪指导,强调劳动工具注意事项,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做到每个环节精准到位,强调质量意识。课后,教师要提醒学生将工具放回原位,整理材料杜绝浪费,并打扫实践教室卫生,逐步使学生形成耐心、细致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三)项目驱动

项目实践是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学生在技术设计理念指导下的劳动目的性强,更具创造性。在教学中,教师要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主动参与技术活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通过市场调研、方案构思、动手实践等,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教师选择劳动实践项目时,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通用技术实践室的设备、材料的加工难易等选择项目载体。在通用技术必修教材中,较成熟的项目有“孔明锁”“相框的制作”“多功能笔筒”“钥匙扣”“小夜灯”等。教师应让学生把一些简单的劳动项目做好,并逐步引导其在技能熟练的基础上,尝试创造性地开展劳动活动,通过设计有挑战性的项目,如“钻木取火”“水火箭”“设计桥梁的承重结构”“智能控制系统设计”等实现更好的跨越,动手动脑经历劳动过程,获得更丰富的劳动体验。

(四)成果分享和评价

教师要进一步探究劳动教育的评价指标,检验劳动教育成果。通用技术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阶段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在评价时关注学生方案的创新性,工具和设备的合理使用,作品功能的实现,成员能否各司其职、实践中参与的积极性、能力的发展情况,还要关注成员表现出来的责任感和吃苦耐劳、安全劳动、创新劳动等劳动品质。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以设计师身份根据评价标准进行互评和自评。小组代表陈述设计意图、设计理念、制作过程、心得体会;小组之间依据评价量表自评、互评,做到有理有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熟练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运用学科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增强职业体验,理解劳动是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进步的基本路径,分享劳动成果,体验收获快乐。

三、通用技术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的课堂教学案例

本文以“孔明锁加工制作”为例,具体阐述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孔明锁是我国传统的智力玩具。它起源于我国古代建筑中的榫卯结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探究孔明锁的秘密,以学生直接体验和动手实践为主体,以综合运用劳动技能解决问题为落脚点,让学生在劳动中亲身体验,亲手操作,经历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会识读孔明锁的产品技术图样,并根据图样加工孔明锁,最终实现对物品的模仿加工,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

(二)活动目标

(1)了解孔明琐的历史,感受传统木质榫卯结构的独特魅力。(2)通过制作孔明锁,体验传统木工加工工艺,学习角尺、手锯、锉刀、台虎钳、凿子与羊角锤等工具的使用方法。(3)在孔明锁的制作过程中,提高劳动实践技能,领会一丝不苟的劳动精神。

(三)活动准备

工具:每组各配三把木工锯、三把角尺、三把铅笔、三把木工锉、凿子、锤子、木工夹

材料:已刨光的方木条20mm×20mm×100mm三根、三棒或六棒孔明锁加工图纸

(四)活动过程

(1)讲解孔明锁的历史由来。

(2)榜样激励。

①鲁班;②民间孔明锁制作手工艺传承人。

(3)学生实践操作。

①备图备料;②下料。A.画线;B.锯割;C.凿槽;D.锉削;E.组装。

设计意图:识读孔明琐加工图纸,营造真实加工情境;让学生像匠人一样进行加工,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习得劳动技能。

(4)作品组装展示。

设计意图:展示每个小组的作品,说说加工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使学生互相珍惜尊重彼此的劳动成果,交流劳动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的体会,收获劳动后的满足感。

(五)活动评价

评价要点:(1)三根锁棒大小相同,表面光滑;

(2)结构正确、尺寸精准,误差不超过0.5mm,拼装后松紧合适;(3)使用锯子和凿子时操作规范,安全加工;(4)工具摆放整齐;(5)材料使用合理,加工时无断裂。

设计意图:对劳动的成果进行评价,按照标准选出最佳的劳动成果,使学生获得劳动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六)活动延伸

设计一件榫卯结构的物品。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挑战自己。

四、通用技术课程融入劳动教育的建议

(一)培养通用技术教师的劳动教育能力

通用技术教师要从内心真正理解劳动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并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在发扬专业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对劳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学习,提升劳动教育方面的能力。

(二)整合课程,编写劳动教育校本教材

通用技术课程的选择性必修模块有技术与生活系列、技术与工程系列、技术与职业系列、技术与创造系列。其中,技术与生活系列包括现代家政技术、服装及其设计、智能家居应用设计;技术与工程系列包括工程设计基础、电子控制技术、机器人设计与制作;技术与职业系列包括技术与职业探索、职业技术基础;技术与创造系列包括创造力开发与技术发明、产品三维设计与制造、科技人文融合创新专题。学校可根据条件,从以上模块中开发符合学生情况的劳动教育校本教材,如《现代家政技术》《服装及其设计》《3D打印技术》《创客系列课程》等。

(三)发挥优势,创建劳动教育特色

目前,很多学校的通用技术实践室日趋完善,根据实践室标准配备了金工、钳工、木工、3D打印机、激光雕刻切割机、电子控制套件、机器人等设备和器材,便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校要充分整合学校实踐室的各项资源,打造劳动教育特色空间。今天的劳动教育不仅包括体力劳动,还要让学生认识到脑力劳动、高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建立日常学习与创造性劳动的内在联系,努力成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后备力量。

我校自2018年10月份成立学校科创中心,配备了创客专用教室2间(智能机器人搭建室、电子基础机器人焊接体验室),地理专用教室1间(五套VR设备),理、化、生数字化探究实验室各一间,通用技术专用教室2间(内含3D打印机、激光雕刻机),陶艺3D创客公共实验室3间(内含创作室、制作室、陶瓷电烧制室),Arduino编程,微电影等多个创客空间,与时俱进开展劳动教育,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新时代特点。

结  语

作为一名通用技术教师,要充分发挥技术学科的优势实施劳动教育。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将继续在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创造性地融入劳动教育,以智启劳,促进学生劳动技能的掌握、劳动观念的养成和劳动品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金丹丹.劳动教育与通用技术课程统整推进的路径探究:以苏教版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必修)·技术与设计》为例[J].中小学班主任,2021(02):9-11.

檀传宝.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是当务之急:当前我国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人民教育,2018(20):31.

谭祝寿.在通用技术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以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为例[J].中国教师,2020(08):98-100.

顾建军,吴铁军.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中学综合实践活动中以劳树德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FJJKZX21-618),莆田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中学综合实践活动中以劳树德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PTKYKT2119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郑晓琴(1985.5-),女,福建莆田人,

任教于福建省莆田华侨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通用技术融合策略劳动教育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探讨通用技术有效教学的实践
通用技术课堂中开展技术试验的实践和思考
浅谈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在电商大趋势下的融合策略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浅谈数学游戏的指导策略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结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