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美术表现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2023-06-09薛汀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摘 要:当前的高中美术课堂主要以美术鉴赏为教学内容,学生很少能体验美术表现带来的乐趣。文章通过阐述教学实例指出,小幅风景丙烯画教学能为学生丰富审美体验、提升艺术审美趣味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美术表现;丙烯画;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06-0081-03

引  言

美术表现是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行教材内容大多局限于美术欣赏层面,学生缺少表达美感的机会,不利于核心素养的提升。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尝试以拓展型课程“小幅风景丙烯画”进行教学实践,开展丙烯画的启蒙教学,引导学生体验丙烯画创作,探寻色彩艺术语言之美。

所谓“小幅风景丙烯画”,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画框尺寸较小。笔者将小幅画作的尺寸设定在40 cm×50 cm以内,画框尺寸虽然不大,但在有限的画幅内可以培养学生整体观察、快速用色等能力,使学生着重体验丙烯画的艺术特色。二是指表现内容为风景。丙烯画可表现的题材较广,大致可分为静物、风景、人物三大类。在上述题材中,风景画因其用笔自由的形式、丰富绚烂的色彩、容易上手等特点受到学生的喜爱,同时也能唤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1]。

基于以上两点,笔者认为,小幅风景丙烯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进行丙烯画启蒙教学便捷、有效的方式,能帮助学生消除对丙烯画的神秘感及作画过程中的畏难情绪,为接下来的教学实践做好铺垫。

一、由临摹起步,激发美术表现思维

临摹是所有绘画学习的起步入门,学生在高一阶段对临摹作画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然而在丙烯画临摹实践时,还是会遇到无从下手的情况。于是,笔者适时引导、组织学生就如何临摹开展教学。

(一)对比欣赏作品,展开临摹思维

首先笔者引导学生欣赏古典画家克洛德·洛兰的作品《有舞者的风景》和印象派画家毕沙罗的作品《莫瑞河畔》,并抛出问题:两幅作品在表现方式上有何不同?哪幅作品更适合临摹?学生在仔细观察后指出:洛兰的作品很写实,色调比较昏暗,没有明显的笔触,也没有明显的冷暖色彩倾向,感觉比较难画;毕沙罗的作品色彩感觉更漂亮,笔触明显,画家应该在作画时注重自己直观的绘画感觉。通过分析,学生普遍认为毕沙罗的作品更适合用来临摹。此时,教师可适时讲解:古典主义绘画作品因其特殊的制作过程一般耗时较长,不适合作为高中生的临摹范本;相反,印象派、表现主义绘画作品由于其注重画面色调的把控,用笔用色比较放松,形体塑造整体而概括,有利于情感表达,因而更适合作为初学者的临摹范本。

这一环节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学会如何去选择临摹范本,初步感悟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师生积极互动,聚焦临摹重点

鉴于学生没有丙烯画的临摹经验,笔者适时发挥个人专业能力进行示范,使学生更直观有效地了解風景丙烯画临摹的过程和方法,明确临摹作画的步骤,强化学生对临摹的认知。在教学中,笔者边示范边讲解,从起形、铺色再到细节刻画依次进行,并顺势提问:“如何才能简单快速地再现原作的色彩感觉?”有的学生说要先把冷暖色一起铺好,还有的学生说笔触要厚重点。笔者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体验,通过初步临摹,获得感性体验。在学生完成第一幅临摹作品后,笔者展示部分成果,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自主探究答案。通过临摹练习,多数学生基本能做到如实再现原作面貌,能够初步了解丙烯画颜料的性能特点,学习兴趣明显提升。

教师在学生临摹作品的过程中,鼓励他们加入自身对作品的主观表达,打破了以往学生常常因为“画不像”而产生的焦虑情绪,而这种情绪又是学习绘画的最大障碍。小幅风景丙烯画临摹为学生提供了摆脱困境的有效途径。

二、由照片跨步,培养美术表现自信

(一)借助照片学会取景构图

在照片写生创作环节,学生普遍存在“抄”照片的现象,也就是对照片内容不做选择地“复制”,导致画面主题不突出,形象纷乱,这都是缺乏构图意识的表现。在课堂上,笔者索性拿起数码相机,让学生透过相机取景框感受构图的妙处:“当我们拍照时,总会时不时拉近或推远镜头,通过这一手法来改变取景框中人物或风景的大小,获得让我们满意的画面,这和我们在绘画中所说的构图是同样的意思。我们需要反复考虑的是:主体形象究竟应该摆放在画面的什么位置,才能使画面看上去更和谐。”

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借助照片进行“取景构图”训练,先用透明塑料纸做成一个“九宫格”取景框,确定照片中天空、地面、树木等物体的位置关系,明确视觉的重心;接着,尝试在照片上画出黄金比例分割线的位置,突出所画景物的主题形象;然后,对画面中的形象进行取舍,避免画面形象纷杂或空洞,有效帮助学生理解风景画的构图原理。此外,教师还要强调,选取风景照片时一定要选择在造型、色彩、意境等方面吸引眼球的景物,这样才能在描绘过程中产生视觉冲击力。

借助风景照片进行写生来提升构图技巧,是一种便捷的方法,也可以当作由临摹过渡到现场写生的辅助手段。

(二)借助照片学会归纳色彩

在风景丙烯画作品的欣赏中,最打动观众的元素是色彩。笔者在照片写生教学中发现:学生习惯盯着局部的颜色观察,缺少整体色调意识,画出来的作品往往没有统一的色彩倾向,这也是在这个学习环节经常出现的问题。那么,在小幅风景丙烯画教学中,能否借助常用的图像处理软件来突破画面缺少主色调的教学难点呢?

在一节社团拓展课上,笔者并没有着急让学生动笔作画,而是利用多媒体软件向学生展示一张风景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风景照片变成丙烯画的色调,让学生展开讨论。

学生A回答:可以用美图秀秀或者美颜相机软件进行润色。笔者对学生A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直接运用Photoshop软件进行操作:打开“图像”,点击“调整”改变“色相、明度、饱和度”,最后点击“完成”。仅仅用了几秒钟,两幅具有不同色调属性的风景照片就完成了。然后,笔者顺势抛出问题:图像软件处理过的照片色调倾向明显吗?可不可以用作我们作画时的参考?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可以改变视觉形象效果,作为绘画参考。

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充满了新奇感,作画前也对画面色调有了一定的预知,但同时也会对照片产生依赖。对此,在借助照片进行色彩归纳时,笔者强调照片颜色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全盘照抄,在具体作画过程中也要把自己的色彩感受加入其中。此外,由于风景照片的光源比实景光源更稳定,光线统一而变化少,所以非常有利于初学者长时间观察、探索色彩规律,对初学者掌握用色方法、把控画面主色调有显著作用[2]。

(三)借助照片学会运用笔触

笔触是丙烯画最鲜明的艺术特征,能很好地反映作画者创作时的心境和情绪。好的笔触可以使画面效果更丰富。在小幅风景丙烯画的前期实践中,学生已体会到笔触的作用,但往往停留在追求表面效果,没有深入体会笔触的内涵。如何让学生体会笔触的魅力和掌握灵活用笔的方法,是教学中的两个难点。

学生B:在前期的临摹阶段,我可以对照范本模仿画家用笔,但是到了画照片的时候,我不知道运用什么样的笔触去画,存在用笔凌乱的现象,导致画面缺少层次节奏感,画面视觉效果不够理想。

在教学中,笔者再次抛出问题:可不可以给照片添加笔触作为我们创作时的参考?由于前面的学习和铺垫,学生受到启发: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可以很轻松地为照片添加笔触。于是笔者打开“滤镜”功能,在“艺术效果”选项中,涂抹、调色刀等表现工具一应俱全,可供学生自主探究。笔者进一步提问:如何借鉴?从哪里借鉴?学生经过讨论、总结得出:可以借鉴笔触的大小、位置关系及笔触之间的叠加组合形式等。

学生C:我首先认真分析了照片中树木和湖面的笔触,发现树木的用笔是弧形走向,湖面的笔触是水平走向,房子用的笔触是大色块。所以我在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有意识地夸大笔触,以表现树木的灵动和湖面波光粼粼的感觉。

借助图像处理软件解决了如何灵活用笔的问题,照片中笔触清晰可见,成为学生作画的重要参考。学生结合所画景物本身的质感及画面的需要,能够画出有趣味、有美感的笔触,更重要的是这一训练培养了学生“像艺术家一样创作”的思维和美术表现的自信心。

三、由写生进步,提升美术表现能力

(一)现场“寻”景

小幅风景丙烯画教学让学生经历了不同于以往的学习过程,突破了传统美术课堂的局限,更接近自然、生活。我校位于锡惠风景名胜区附近,景区内有众多优美的人文、自然景观,为小幅风景丙烯画写生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走出教室来到景区,学生脸上洋溢着笑容,教师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景区内的树木、草坪、小溪、亭台楼阁等场景,“找一找哪些景色适合现场写生”,并实地取景,深化学生对取景的认知,为写生教学做准备。

学生D:老师,那池塘里的睡莲和上面的小桥,

特别像莫奈的作品;还有那躺在草地上休息的人们,远看就像修拉的作品《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随即,其他同学也连连点头。笔者为学生这一“发现”感到欣慰:看来你开始懂得用“画家”的眼光看待景物啦!

笔者顺势带学生来到池塘边。池塘里长满了红色的睡莲,两旁都是柳树,上面还有一座小石桥,确实像极了莫奈笔下后花园的景象。笔者接着提问:如何纳景入画呢?大部分学生表示应该用横构图表现满池的睡莲,也有學生提议用竖构图,加入小桥和柳树等景致丰富画面色彩。这时,笔者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九宫格”取景框对他们说:这些取景框就像相机的镜头,

可以帮助我们在户外写生时取景构图。然后,笔者鼓励学生利用取景框,练习自主取景。

有了“九宫格”取景框,学生很快掌握了构图的方法。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横、竖构图有何不同?

经过分析交流,师生共同总结:横构图看上去场景更开阔,形象内容更丰富;竖构图可以凸显池塘和天空的颜色对比,画面色彩更漂亮。师生的交流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观察实践中练就了一双“审美之眼”。

(二)实地“写”景

在进行实景写生时,教师应予以适时指导,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笔者鼓励学生在写生时不必刻意追求逼真或纯粹的写实,在画面中要适当表达主观感受。

学生E:我上次临摹过修拉的草地和树木,今天我想自己也尝试用小笔触的点彩画画真实的场景。但我发现画面左下角的树画不完整,怎么办?

笔者:可不可以“移花接木”?你把右边的树“移”过来,再重新组合下,让两棵树有前后空间关系,看看效果怎么样?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E的画面取舍能力逐步提高。

(三)课后“评”景

经过初步写生训练,学生对小幅风景丙烯画写生方法已大致了解,写生能力不断提高,多数学生能达到简单再现实景的水平。学生经过亲身体验,也对实景写生有了新的认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从日常生活中挖掘艺术素材的能力,激发了美术创作欲望。

本次风景丙烯画的学习成果是以公开展示的形式呈现的。笔者通过橱窗展览、学生参与评选、微信公众号投票等形式来展示学生从临摹到写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可以让学生体会美术表现课堂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此外,为了全面检测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深度,更好地了解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程度和水平,笔者设计了相应的评价量表。多元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能力,还可以确保对学生的评价真实、有效、全面。

结  语

小幅风景丙烯画教学探索不仅教会学生一种绘画方法,而且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了珍贵的艺术体验,培养了热爱生活的情感。同时,这也为他们今后尝试多样的美术表现方式、丰富审美体验和艺术经历、提升艺术审美趣味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钟丽兰.论高中美术鉴赏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J].新课程,2018(12):289.

朱惬.论高中美术鉴赏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J].中学教学参考.2017(21):40-41.

作者简介:薛汀(1984.4-),男,江苏无锡人,任教于江苏省无锡市湖滨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曾获无锡市属院校教学能手。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