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
2023-06-09李现勇
李现勇
摘 要:在“圆锥曲线”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执教教师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把握准确,对教材和教学内容理解深刻,对学情分析恰当. 在教学中,通过任务驱动,引领学生经历了数学复习课的研究路径;通过横纵对比、由此及彼,引导学生参与了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的完整过程;通过对精选习题的分析和解决,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建构了圆锥曲线的内在关联,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提升.
关键词:圆锥曲线;理解数学;数学思维
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要教会学生学习需要一个抓手,而这个抓手可以是新授课,也可以是复习课. 笔者认为,复习课中的“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复盘,回首来时路,明晰下一步的学习方向;“习”则是进一步学习,也是养成好的习惯,是一种方法的指引.
復习课到底该如何授课?“圆锥曲线”复习课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复习课不仅要巩固旧知、查漏补缺,更重要的是要基于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帮助学生通过梳理、归纳建立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提炼具有普适性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迁移运用,从而发展数学思维,形成数学能力.
本节课中,执教教师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把握准确,对教材和教学内容理解深刻,对学情分析恰当,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合理有序,教学实施过程流畅自然,课堂评价适时、用心. 在教学中,执教教师通过任务驱动引领学生经历了数学复习课的研究路径;通过横纵对比、由此及彼,引导学生参与了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的完整过程;通过对精选习题的分析和解决,帮助学生从多种角度建构了圆锥曲线的内在关联,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提升. 整节课中,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积累了数学学习的经验,感悟了数学智慧、数学美和数学精神,发展了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直观想象和数学抽象等素养.
执教教师的教学设计做到了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从呈现的精彩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出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深入带来深刻,执教教师关注了教材内容及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关注了学生接受和理解的程度,关注了学生的变化与成长,关注了知识之外的思想方法的教学,也关注了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一、理解数学
数学是一门科学,数学思维、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都是数学所特有的本质,数学是有价值的、自然的、抽象的.
1. 研读教材,关注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理解数学是有价值的
教材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载体,圆锥曲线是高中解析几何部分的核心内容,是一类重要的数学模型,其研究方法充分体现了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 圆锥曲线中包含了丰富的数学文化的内容,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内在兴趣和科学精神的良好载体. 以几何中的“距离”为纽带,以代数中的“运算”为方法,通过“运算中的不变性”发现圆锥曲线的几何特征,给出圆锥曲线的定义. 圆锥曲线的“个性定义”几何特征突出,而统一定义能兼顾“个性”与“共性”,能表明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之间的内在联系. 对圆锥曲线性质的研究先直观感知,再用方程进行论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从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执教教师把握了教学内容的本质,深刻认识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本节课承载的重要价值.
2. 创设情境,以重温名称来源引出教学主题,理解数学是自然的
本节课伊始,执教教师引用了数学家梅内克缪斯冲击数学难题时的发现,引出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本是同源,这是圆锥曲线的起源. 接着提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即回顾、总结、提炼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共性,这样的情境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一开始就能自然地融入本节课的学习中去.
3. 数学方法,重在提炼归纳的过程,理解数学是抽象的
这节课最大的难点就是引导学生更深层、更有高度地总结圆锥曲线的共性,提炼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共同的研究方法,找出研究解析几何的普适方法. 执教教师以丰富的具体内容和实例作为支撑,设置了多步台阶,通过设置的问题和追问,激发学生进行数学抽象和归纳,使学生完整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方法的提炼过程.
二、理解学生
1. 关注“双基”,以学定教,理解学生是课堂主体
本节课从知识的回顾到方法的提炼再到问题的解决和反思总结,执教教师都做到了立足学生的基础,结合教学目标,以学生为本,放手让学生探究. 整节课任务的展示、研究方法的提炼、问题的解决都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设定的教学目标. 从整节课中学生的展示可以看出,授课班级学生有良好的表达和学习习惯,数学素养水平整体较好.
2. 关注差异,因材施教,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
本节课中,对圆锥曲线及直线和圆等几何图形的研究方法的提炼,使学生获得对解析几何基本思想的认识,是教学的难点. 执教教师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相互补充、完善方法的归纳. 在最后的作业布置上,执教教师设置可供自主选择的题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锻炼和提升.
三、理解教学
孔子有言:“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学要做到教师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得课堂教学有新意、有创意、有深意. 有新意,就是要突破学生的认知,超出他们的预期;有创意,就是要让课堂有挑战,探究有价值;有深意,就是要体会数学所带来的惊喜,感受数学的教育魅力.
1. 精心设置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有新意
自主学习不能放任自流、漫无边际,应该是教师指导下的自主. 学生的自主,要有规则、有要求、有方法、有落实. 本节课中,执教教师设置了7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特别是精心设计的自主复习提纲,很有新意,自主复习提纲中共设置5个问题:(1)简述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主要内容;(2)简述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各自采用的研究方法;(3)简述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在研究方法上的共同点;(4)简述圆锥曲线和直线与圆在研究方法上的共性;(5)简述解析几何问题研究的基本思想. 学习的本质不在于记住了哪些知识,而在于它触发了你的思考. 执教教师通过这5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复习,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让自主复习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知识回顾总结和方法归纳概括环节,设置展示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梳理、展示、交流、比较、总结、联系、概括已有知识. 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给学生提供了课堂参与的机会和自我领悟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展示交流、相互促进中深入理解知识及其中蕴含的思想方法,突破了学生的原有认知,提升了学生的认知层次.
2. 精心设计数学问题,使课堂教学有创意
我们见过很多复习课,以题为主,学生虽然进行了大量的习题训练,但收效甚微. 题不在多而在精. 本节课中,执教教师只选择了两道例题,可谓精心之选.
例1 已知直线l和椭圆C交于A,B两点,定点M2,0,……
(1)∠AMO=∠BMO,]求……
(2)AM⊥BM, 求……
试把以上两个几何条件分别转化为代数表达.
例1要求学生由已知题目中的几何特征提炼其几何意义,进而进行代数表达,这个题目属于基础题,学生通过此题,再次体会将几何特征进行准确代数表达的方法,教学思路简明清晰.
例2 已知A,B为两个定点,AB=2, 动点P满足PA · PB=1, 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并畫出图形.
相较于例1,例2以卡西尼卵形线为背景,提出新问题,需要学生应用课堂中提炼出的思想方法加以解决. 对这种没见过但又不是很陌生的题目的解决,可以让理论落地,让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得到实践. 问题探究充满挑战,课堂教学也就很有创意.
3. 课堂适时评价点拨,使课堂教学有深意
当学生某个瞬间的好行为、好想法被教师发现并获得肯定后,其就会在肯定中被激励,好的习惯就会在激励中被传播,并在传播中影响班级中的每名学生. 这就是评价带来的影响,也是教育的魅力. 本节课的教学中,执教教师善于使用评价,其在学生上台展示后会给出恰当、亲切、真诚的评价. 例如,“你课前准备得很好,内容详细、全面整齐,有一定的自主复习能力,讲解大方,清楚流利”“这位同学讲得很好,大家回答得也很好,看到大家这样相互促进,老师很开心”“表格的方式更直观清晰,箭头的使用更清楚”. 这样真诚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恰当的点拨如同点睛之笔,既给人情理之中的满足,又给人意料之外的惊喜.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执教教师采用适时点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对知识获得深刻认识的同时,使理解更有深意. 数学中的那种豁然开朗,本质上就是因深刻认识事物而产生的快乐. 例如,“善于提问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大道至简”“这是一种统一美”“这是一种结构美”“这是一种逻辑美”“翻译很重要,把几何语言翻译成代数语言,正因为有了文学语言的翻译,才能让世界了解我们中国灿烂辉煌的文化,也正是因为数学语言的翻译,才让人们更深刻地去认识自然规律,进而促进科技的发展”这样恰到好处直抵人心的点拨,体现了执教教师深厚的知识底蕴,又给学生呈现了更广阔的思维天地,同时会带给学生惊喜和感动.
此外,执教教师非常注重数学文化和数学精神的渗透,通过介绍数学家梅内克缪斯、笛卡儿、卡西尼引导学生追求真理、勇于创新. 在总结环节,从数学智慧,到数学之美,到数学精神,再到自我成长,引导学生回归自身. 教育的本质是自我教育,学习的本质是自我学习. 这就是有光的课堂,这就是有润泽的课堂,也是能给学生带去深远影响的课堂.
四、优化建议
整节课中,学生集体回答的次数偏多. 建议执教教师根据复习内容,多设置些开放探究性问题,提升设计问题的思维含量. 当学生面对挑战时,教师要舍得留出时间,让学生深度思考,在生生碰撞、师生碰撞的过程中,不断暴露学生的想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提升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史宁中,王尚志.《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