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低年级课堂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2023-06-08黄丽卿
黄丽卿
目前,小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低年级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而且合理应用阅读资源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向低年级学生传授语文阅读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获得语文阅读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等,运用语文思维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也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阅读教学的目标
(一)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语文阅读教学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教学不再停留在知识层面,而是实现多元化教学,即使教学条件不足,阅读内容也可以从多个角度呈现,从而实现语文阅读高效教学。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更加注重从阅读材料中挖掘有关核心素养的材料并合理应用。在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合理利用阅读内容,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审美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语文阅读的特点,从中提取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素,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予以引导。
(二)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直观化
语文是一门非常全面的学科,小学生阅读文章之后,并不能简单地回答问题,而是充分利用这门课程来提高学生使用语文的综合能力。仅仅停留在阅读知识本身是不够的,还要对阅读内容适当的延展,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内涵,并运用推理的方法回答问题。在低年级语文阅读课上,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有关课外读物的知识以及相关的生活内容都可以引用,使教学内容直观化,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当阅读教学进入分析文章内容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思维方式,能够对文章进行逻辑分析,提高语文思维意识,保持质疑精神,深入探究文章的本质。教师还应鼓励学生阅读之后提出问题,以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的方式寻找解决方案,教师也要参与讨论互动,发现学生的思考方向错误时,要及时引导,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对语文阅读充满积极意识,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现在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教师通常采用课件教学方式,更有助于学生理解阅读内容,并予以反思,提高学习能力,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学习观,从而保证学习质量。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从多角度理解语文阅读的内涵,合理运用阅读知识,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二、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阅读教学的原则
(一)体现趣味性
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激发低年级小学生兴趣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对阅读文章内容的关注度,并对文章所传达的信息进行深入挖掘,从而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教师要鼓励小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结合自己的相关生活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存在的共性以及差异,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面对问题时能够对比研究,从而产生深刻印象。
(二)具有针对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师应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细微动作详细观察,以了解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情况,具有针对性地教学。教师将教学目标体系建立起来,做到教学有目标、有方向,帮助小学生建立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
(三)富含哲理性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非常少,思考能力弱,要对其素养进行培养,提高其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小学生能够尝试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各种问题,同时学习其他学科时合理应用语文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选择的阅读文章要有哲理性,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让小学生以体验的方式学习,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三、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阅读教学的策略
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明确教学目标,创设浓厚氛围以培养学习兴趣,借助朗读途径加深学生理解,注重语言积累以培养语言构建。
(一)明确教学目标,落实核心素养培养
多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然而,面对升学考试的压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应试教学方式,语文阅读教学也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使国家提出重视小学生素质教育,很多低年级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也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教学方向仍然是提高升学率。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下,许多语文阅读教师意识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性,深入研究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会组织各种活动,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性,不会对教师产生强烈依赖,逐渐具备独立阅读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即便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环境适应能力不是很强,教师也会对其予以引导,促使其在实践中应用知识,充分体现语文阅读知识的应用性 。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总结经验,不断反思,找出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不足 。例如,教师让小学生阅读《八角楼上》,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秋收起义的视频,让小学生想一想八角楼与秋收起义之间的关系,从历史角度与有关内容建立关联,以深入理解语文阅读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此外,为了让小学生深入理解语文阅读文章的内容,还要为其介绍八角樓的来历。让他们知道八角楼在我国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这里的茅坪村有一座二层小楼,屋顶为八角形,由此得名。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学生就会对文章中的知识点自主延展学习,从中还可以了解井冈山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以及民俗文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让小学生参与。比如,使用虚拟软件塑造八角屋环境,让小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感受故事情节。小学生用这种方式体验阅读内容,就会觉得文章内容非常有趣,会自觉自愿地投入阅读活动中,对语文知识学习充满信心。
(二)创设浓厚氛围,培育学习兴趣
语文阅读文章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涉及多个领域,而且有深刻的内涵。低年级小学生几乎没有机会接触社会,通过学习语文阅读知识可以拓宽视野,因此语文阅读知识的实用性很强。如果一些阅读内容是小学生所熟悉的,那么就更容易理解和回答问题。当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就会有意识地将阅读知识延伸,以便更加深入地理解语文。但是,语文教师对低年级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更加关注阅读内容,而不是延伸到其他领域,不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语文阅读知识,小学生意识不到语文阅读知识的实用价值,随着阅读难度的加大,就会逐渐放弃相关知识的学习。此外,许多阅读教材内容存在局限性,不能与实践结合,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不能产生阅读兴趣,从而无法提高学习能力。
学生仅凭兴趣学习语文阅读知识是不够的,这会导致强烈的主观意识。教师要在教学中突出时代感,引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学习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的思维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了让学生深入探究语文阅读的内容,使用互联网技术展开教学更符合学生的个性特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需求不断创新。虽然语文阅读知识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但如果方法不正确,就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能提高其阅读能力。为了使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可以引入“互联网+语文阅读”模式引导学生学习语文阅读内容。
例如,组织小学生阅读《我的好习惯——勤洗手》。为了让小学生清晰地理解文章内容,教师可以针对阅读内容提出问题,学生以问题为思路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就会不断思考。比如“为什么要勤洗手?”“如何养成勤洗手的习惯?”“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在什么情况下会洗手?”同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只见一名小朋友脏兮兮的手,在显微镜下有很多小虫子一样的细菌。他没有洗手就拿东西吃,这些细菌进入他的肚子,导致腹泻。看着动画片中小朋友难受的样子,小学生们都了解了细菌的危害,認识到勤洗手可以避免得病。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还可以让学生看到细菌的传播路径。
(三)借助朗读途径,加深学生理解
当教师讲解语文阅读知识时,学生有机会朗读,并深入思考。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教师的指示进行,在课堂上要有自我表达的机会,潜在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就被激发出来。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朗读,逐渐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对阅读内容感同身受,在感性层面对这些有趣的内容有所理解,当好奇心被激发,就会对阅读知识充满兴趣 。
比如,讲解《狐假虎威》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看动画片一边朗读。“老天爷派我来管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学生阅读这段时要绘声绘色,充分发挥想象。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发挥辅助性引导作用,比如“狐狸为什么不怕老虎吃它?”“狐狸在百兽面前是如何做的?”“百兽为什么都被吓跑了?”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就会更有针对性,而且目的性非常强,能够激发其朗读兴趣,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四)注重语言积累,培养语言构建
小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教师指导小学生阅读文章时,要将其中让学生感兴趣的语言提取出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专注于语文阅读,按照自己的思考深入探索,阅读能力逐渐增强。学生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习语文阅读知识,会觉得有难度,不知道语文阅读的实际应用价值。如果教师只解释文章内容,学生将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如果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也只能是走马观花,不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能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小组活动的方式,在活动中体现阅读内容,甚至让学生将阅读内容按照自己的理解表演出来,这样学生会深入思考,并与自己生活中的相关知识相结合,从而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培养其语言构建能力。语文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带动小学生分析文章每句话之间的相关性,帮助学生形成逻辑思维脉络,使学生在理解文章时增强思维连贯性,同时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利用辅助工具,提高教学效果
按照《语文阅读课程标准》,小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为了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教师比较常用的方法就是课件教学,以课件的方式展示阅读内容,以培养学生多种方式阅读的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例如,教师让学生阅读《纸船和风筝》,其中的主角是松鼠和小熊,松鼠在山顶,小熊在山脚,它们却可以相互交流。此时,教师让小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它们是如何沟通的。小学生便可以认识到,原来用纸折叠的小船以及经常放的风筝还有沟通功能,由此使其思维更加活跃。教师还可以组织小学生折纸和放风筝,塑造与文章内容雷同的情境,让小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体验阅读,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用语言描述自己的体验,语言表达能力得以培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低年级小学生在学习语文阅读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能够运用知识,以提高阅读能力,正确理解阅读内容,这需要小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思维能力,能够运用逻辑方法思考。教师向学生讲解语文阅读知识时,要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展开,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遇到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或者通过与同学的合作来探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