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写作基础 提升写作素养
2023-06-08刘娟
刘娟
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直接体现,写作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小学语文中年级,是帮助学生稳定写作兴趣、夯实写作基础的重点时期。如此,学生长远的写作实践参与的有效性和提升性才能得到保障。本文将结合写作基本特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有效教学经验的简要分享。
一、通过阅读教学,进行语言积累
写作最基本和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进行语言文字的书写,将所思所想和所见所闻通过书面形式呈现出来。虽然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积累,但是汉语文化中汉字众多、语意丰富,而且具有众多的表现形式,学生原有的语言能力难以满足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生活表达需求。学生在认识汉字、理解汉字、运用汉字的过程中掌握汉字。阅读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实现读者与文本的互动,同时阅读是语文学科中课时最多、内容最丰富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
(一)语言文字的理解書写
在阅读活动中,学生需要认识和理解文本中的汉字,进而才能理解文意、明确思想。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识字教学环节通常简单快速,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单一的熟能生巧模式也缺乏针对性的训练策略,导致学生语言掌握效果不理想,这也是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言不达意、错字连篇的根源。由此,教师需要调整教学策略,深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书写能力。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文本预习的习惯,通过查字典等方式明确相关汉字的读音和含义;其次,教师可以培养学生沉浸式阅读的习惯,有意识地识记汉字的字形结构,正确理解文字的表达含义;最后,教师要恰当安排书写训练,使学生真正掌握书写能力。比如,在《观潮》的学习活动中,以“踮着脚”这个词语为例,教师就可以借助预习和沉浸式阅读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个词语,人太多,看不见前方,只能抬起脚后跟,压着脚尖,去观看热闹的景象。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将这个词语运用在恰当的位置。元宵节当天,人们只能踮着脚去看街边舞台上的精彩节目;柜子太高,我只能踮着脚去拿上面的东西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表演这个行为动作,以加深学生对这个动作表达词汇的印象,进而才能在具体的文本表达中灵活运用。
(二)修辞手法的创新应用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文质兼美,除了语言运用精准、恰当之外,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也使整个文本内容更加生动具体、亲切感人。学习修辞手法也是中年级学生的重要阅读任务。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注重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发现和分析,却缺乏灵活运用的指导,导致修辞手法在学生个性化创作中难见踪迹。由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确各种修辞手法,并进行创新应用尝试。
首先,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确不同修辞手法的具体特征和表达效果;其次,教师要让学生进行运用训练,进而达到内化于心的效果。仍以《观潮》为例,文章中“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这是一个典型的比喻句,还有夸张的特征,将白浪比作水墙,而且两丈多高,使大潮汹涌壮观的景象生动起来;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展开相关仿写:云朵在空中聚集,形成一张两寸多的笑脸;小朋友在操场集合,形成一条长长的巨龙等。如此,学生在写作训练中才能灵活运用修辞手法,提升作文美感。
二、组织生活观察,丰富情感体验
写作最关键和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写作的动力和表达的内容,进而才能达到情感传递、内容宣传的目的。小学中年级的学生直观感性、活泼好动,生活经验是其情感的根本来源,也是写作素材的重要积累途径。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习惯用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空洞的想象,导致学生缺乏写作兴趣,文本内容毫无真情实感,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由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生活观察,以丰富内心的情感体验。
(一)激发写作兴趣
多姿多彩的生活实践带给学生充实的内心和饱满的情绪,是学生产生写作兴趣、发表个性观点的根本途径。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导入设计更多体现在参与兴趣方面,而没有深入写作意愿,这导致学生在互动环节兴高采烈,而在实战演练中愁眉不展。由此,教师可以组织多主题的观察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观察,感受到生活的乐趣,认识到不同的生活现象。
首先,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展开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比如,在《风筝》一课学习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放风筝;在《走月亮》一课学习中,教师可以安排一次郊游的实践活动。其次,教师可以根据生活实际中的热点话题引导学生观察。比如,垃圾分类正在落实,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去观察相应的生活现象。最后,教师可以组织生活观察交流会,让学生分享个性化的生活观察经验,表达生活乐趣,展现多姿多彩的生活场景。如此,学生就能明确写作是对生活的表达,进而激发写作兴趣。
(二)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一般是从记叙开始的。具有丰富的素材积累,学生才能在写作活动中挥洒自如,摆脱“没的写”的困境。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对亲身经历的事往往具有更加深刻的印象,而且具有更细致的观察和更独特的见解。当然,阅读也是积累素材的重要途径。不过,小学中段的学生在文本素材的转化表达方面能力不足,通常具有浓重的抄袭痕迹。由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首先,教师要灵活安排学生的观察活动,以生活现象为重点,丰富生活视野,深化生活情感。其次,教师要给予学生自由观察的空间,使其获得个性化的观察认知视角。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深入观察,通过综合的感官运用全面感知事物,仔细看一看、认真闻一闻、用手摸一摸等。比如,四季更替带来的植物变化的写作活动,学生的常规认知就是不同季节具有不同的颜色,而且现代化的居住条件使学生对植物种类的感知不够全面和深刻。如此,教师就可以在应景的季节,安排学生观察植物,学生会发现有些叶子不仅变黄,而且风一吹就脱落,最终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早晨的秋叶具有凉凉的触感,而且有薄薄的水汽。另外,一些小型植物具有四季常青的特征。又如,在“记一次游戏”的写作主题中,教师可以提前组织相关的游戏活动,为缺乏相关写作思路的学生提供生活经验和观察机会,学生的写作素材就会丰富起来,并根据个人的喜好对其进行灵活运用。
三、安排多元互动,提升思维能力
写作最本质和最灵魂的特征就是具有独特的视角和个性的观点,能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阅读收获。多元互动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和分析问题。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过于关注写作规范的框架指导,而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引导培养,导致小学生在写作中始终存在人云亦云的流水账,或前言不搭后语的混乱表达等问题。由此,教师可以安排多元互动,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独立性和批判性
写作是个性化的表达,体现个人的情感和观点。作为独立的思维个体,小学生本身具有不同的认知理解和感受。由于缺乏系统性的思维训练,小学生的认知表达和归纳意识是不清晰、不明了的。在常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更是习惯用统一的认知角度和灌输方式来约束学生思维,导致学生忽略甚至遗忘了自身的真实观点,进而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缺乏生命活力。由此,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独立发表观点,用质疑批判精神分析问题。
比如,在“推荐一个好地方”的写作学习中,在交流展示环节,有的学生想介绍学校的阅览室,推荐理由并不是浩如烟海的图书资源,也不是宽敞明亮的环境,而是墙壁上有很多漂亮的图画,还有很多茂盛的植物装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肯定其写作角度。又如,在“我的妈妈”的主题习作中,学生习惯从妈妈在家务上的付出、在学业上的辅导等传统认知方面展开介绍,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尝试摆脱固化的认知模式,从而使有的学生意识到可以从妈妈严谨的工作态度、追求进步的学习精神方面入手。还有的学生意识到可以从妈妈的交际能力方面入手。如此,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二)创新性和深刻性
写作不仅需要将故事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还需要给人以思想和情感上的启发。小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很容易表面化和形式化,不仅影响了他们挖掘生活现象的深度,也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理想。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这方面的引导启发严重不足,导致学生感受不到写作的乐趣和价值,难以写出值得反复品味的优秀文章。由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还可以通过问题引导促进学生的思维创新,进而使文章有深度和厚度。
比如,在“记一次游戏”的写作学习中,在交流分享环节,有的学生分享到,由于和朋友闹矛盾,导致小组比赛失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个事件中脱离出来,分析同学之间相处的原则和解决矛盾的办法,学生的文本将会是叙事和说理的有效结合。又如,在“感恩环卫工人”的写作练习中,大部分学生习惯从具体的环境变得干净整洁的角度介绍,而有的学生则从城市整体的市容卫生入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家庭卫生的整洁到国家卫生的整洁等更广的角度来理解,学生的认知思维会在无形中向着深刻和创新的角度延伸。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视野有限,教师要坚持适度、恰当的原则,来促进学生认知思维的逐步深入。
四、借助写作训练,生成写作素养
系统化的写作训练有助于学生养成自主写作的习惯,逐步提升写作能力,生成写作素养。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写作训练指导通常不规范、不固定,容易给学生造成写作不重要的错觉,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持续提高。由此,教师可以借助写作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一)安排规律性的习作任务
从广义上讲,写作是一个综合、复杂的文学创作过程。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写作方向,乃至不同的语言修辞风格,都需要学生在反复的实践参与中积累、内化。小学中年级的写作任务主要是学会叙事,并用各种方法和技巧使叙事过程脉络清晰、内容生动。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习作训练通常缺乏统一的设计安排,导致学生的写作技能积累比较零散,难以快速成长进步。由此,教师可以安排规律性的习作任务。
首先,教师要认真落实教材中的习作任务,并结合整体的教学安排,进行恰当的单元设计。实际上,单元写作任务与单元文本内容高度匹配。整体性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读写结合的深度融合,进而快速提升语文综合能力。其次,教师可以根据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写作能力布置更加细化和适当的写作任务,如每周一次的写作训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持续增强。最后,教师要培养学生“每日一写”的习惯,将生活观察和阅读体验记录整理下来。如此,学生才会养成定期写作的良好习惯,实现写作能力的持续提升。
(二)落实系统性的修改指导
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作来。善写不如善改,修改的过程不仅使文章逐渐精致,还能提升作者对写作的整体把控能力。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修改指导经常不到位,导致学生缺乏修改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写作能力长期原地踏步,写作兴趣日渐消磨。由此,教师需要落实系统性的修改指导活动。
首先,师生共同参与写作成果的评价分析。正确的字词书写是最严格的评价任务,对修辞手法、语句通顺以及情感态度,也可以展开多层次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发挥主体地位,从评价者的角度去认真分析文本,教师要发挥引导和补充作用。其次,学生根据主体性的评价参与体验,对自己的文本内容进行修改补充。再次,学生将修改成果进行反馈,教师给予最终评价。最后,教师将学生的作品进行保存展示,在一定时间后让学生重新欣赏旧作,并分析是否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如此,学生的写作能力才会在千锤百炼的修改完善中快速提升,规范的修改习惯得以培养和深化,为自主写作和自主学习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五、结语
总而言之,良好的写作能力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乃至终身学习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中年级是学生写作启蒙的关键时期,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恰当的教学原则至关重要。教师要重视这方面的课题研究,不断提升自身写作教学的专业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效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为其未来的写作发展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