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教法探讨

2023-06-08黄雪梅

天津教育·中 2023年3期
关键词:教法新课标创设

黄雪梅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发新一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即“新课标”),较之2011年版进行了较大改革,首次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各课程的核心素养,并进一步完善了课程理念、细化了教学目标、丰富了教学内容等,在新课标的相关要求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从教育实践维度分析,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挑战主要落脚点是教学方法,如何优化作文教学教法不仅是初中语文教师面对的新课题,也關系到学生写作习惯培养、写作水平提升、写作形式创新等。本文结合语文新课标的作文教学要求,提出作文教学方法的革新策略,以供语文教育工作者参考。

一、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从词义理解,作文与写话、习作、写作等内涵相似,即代表一种“基于书面语言、符号、规则的表达交流方式”。而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语境里,新课标对作文进行了形式细分,其中第一学段(即小学1-2年级)为写话,是作文的最基础形式。第二、三学段(即小学3-6年级)均为习作,是作文的进阶形式,在字符数量、难度等方面均有所提升。而初中阶段(即7-9年级)被定义为写作,它与作文的概念等同,因为《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将作文、写作都归纳为“写文章”,进一步可以扩展到文学创作的范畴。语文新课标中“学习任务群”“学段要求”等模块,均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如“围绕表达中心,选择适当表达方式”“行文详略得当、先后逻辑合理”“条理清晰”“运用联想、想象等丰富表达内容”“掌握多种文体表达方法”等。通过对相关要求的整合和解析,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返璞归真

新课标强调,写作要情感真挚,文章要体现出学生的独特感受与真实情感,故在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应设置层层门槛和种种限制,要让学生以一种放松的心态去表达,畅快地写自然、写生活、写自我等。归根结底,写文章与文学创作存在区别,初中生的作文应该是一种“我手写我心”的真诚表达,不可过度强调辞藻华丽、境界高深。基于这一原则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活动,有利于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难心理,也能够很好地消除文章中套话、废话、空话等现象。

(二)多元文体

新课标强调,写作实践中要注意区分不同文体的差异,抓住文章的重点。如记叙文重在“表达意图明显”,说明文重在“解释清楚明白”,议论文重在“观点明确、有理有据”等,基于多元文体原则展开作文教学,可采用模块化、项目式等具体教法,按照文体差异提出要求,由此学生的作文能力能够实现针对性的提升。当然,在多元文体视域下展开作文教学,要规避陷入“作文模板”陷阱,如记叙文过于强调“人物、时间、地点、起因、过程、结果”六要素,要求缺一不可,反而会导致学生写作思维僵化。

(三)开放创新

新课标强调,写作不仅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写出真实情感,还要善于运用联想、想象、思考等方式,力求文章有创意。现实中,学生作文多被诟病千人一面、情节俗套、流水作业等,归根结底是写作过程中缺乏创新性思维支撑,学生没有将自己的个性和灵性融入文章中,而是在应试作文要求下追求“随大流、不出错”。基于开放创新的原则,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既要鼓励学生创意性的表达,也要为学生构建创新性思维的发展环境。

二、初中语文传统作文教学方法的不足分析

在明确“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教师角度探讨、分析传统作文教学方法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作文实践机会匮乏、效果低下

作文虽然是语文课程的重点教学部分,但实践机会并不多,如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每册教材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一个写作模块,这样一学期仅有6节作文课,且每次写作题材、体裁均有差异,显然不足以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由于作文实践机会匮乏,导致教师无暇创新教学方法,多以“范文讲解”“提纲指导”“要求限定”等方式展开,旨在通过有限的作文教学活动,尽可能多地传授写作技巧与知识。此外,初中语文传统意义上的作文教学,其教法设计有着明确的功利性,主要为了提高语文卷面成绩,这样即便教师创造多一些的写作机会,教法方面也多是照猫画虎、刻板临摹,如提供给学生写人、记事、议论、说明等文章范本,要求学生按照字数、结构、观点等模仿,这种教学方法会消磨掉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新意愿,在“被迫写作”的状态下,作文训练效果自然较为低下。

(二)忽视写作情境创设、疏于协作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写作就是说话,正因为“胸中有所积蓄”,所以“不吐不快”。基于这一观点,单纯地将作文视为一种“技术型创作”显然是不合理的,写作技术强调的是语言文字、修辞语法等运用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有具体的情境作为支撑,以调动学生的生活感知、人生体验等。初中语文传统写作教法容易忽视情境创作,常见现象是布置完题目,提出要求后,学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着笔,导致文章内容“假大空”“流水账”。同时,受限于班级授课模式,所谓“课堂协作”也存在形式化缺陷,因为学生本就无话可说、无情可抒,自然就无物可探、无事可谈。

(三)教材内容利用不足、欠缺灵活

语文教材是初中语文各项教学内容的依据,尤其每单元的课文与单元后的“写作模块”关系密切,如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的课文以人物为中心,介绍了邓稼先、鲁迅、孙权等古今名人,写作模块的主题为“写出人物的精神”。因此,利用教材进行语文常规教学活动的同时,也要注重课文内容在作文教学方面的运用。然而,许多初中语文教师缺乏教材内容利用的意识和能力,暴露了传统教法“教教材”的问题,说明教师缺乏“用教材教”的教学方法创新能力。此外,对教材内容的利用缺乏灵活性,多是将课文作为范文,借鉴模仿流于表面。

(四)评价方式途径单一、标准僵化

从作文教学的系统性出发,教法体系包括“命题、指导、批改、评价”四个有机组成部分,其中评价部分已然超越了作文本身,可扩展到学生的生活观察、写作思维、价值观念、文学风格等方面,鉴于评价要素的多元性,故评价方式也应多样化。然而,初中语文传统作文教学活动中,评价方式和途径较为单一,即围绕最终作品进行结果性评价,无法兼顾多角度、全过程、差异主体、交流分享等评价价值。同时,由于作文评价的任务完全交付给教师,对教师形成极大的工作压力,在时间、精力不济的前提下,为了迅速完成评价任务,教师往往采取统一的、简单的评价标准,这对学生努力写出来的成果并不尊重,且敷衍了事的评分和批语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三、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教法的革新

(一)依据新课标搭建支架、引导写作教学深度发展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时长不足、机会匮乏是硬伤,单靠教师组织力量很难彻底解决,在这种被动局面下教师要转换思路,既然通过写作总量和写作频率难以提供作文增量,那么不妨通过搭建支架,引导写作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即通过项目化教学方法,在单个作文任务中融合多方面要求,形成“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就是按照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借助语文课文的翻板功能,搭建“组字成词、词联成句、合句谋篇”的教学支架。

例如,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二单元写作“学写传记”,将其设定为一个教学项目,按照新课标“围绕表达中心,选择适当表达方式”及“行文详略得当、先后逻辑合理”两条要求,借助《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等课文构建支架。以《藤野先生》人物画像描写为例,“黑”“瘦”“须”三个字勾勒出藤野先生的大概轮廓,“戴着”“挟着”“穿衣模糊”“颤巍巍”等词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等句子,则让整个人物变得十分鲜活。不难看出,《藤野先生》一文始终贯穿着这些形象元素,表达中心始终没有变化,且人物形象与言谈举止的逻辑高度一致。同理,通过类似支架的方式发掘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觉梳理写作素材、整合范式,在其他题材和体裁作文的实践中,也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二)依据新课标创设情境、增强学生作文建构能力

依据新课标提出的“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要求,在作文教学活动中创设对应情境,以增强学生的作文建构能力。一方面,基于“多元文体”原则丰富作文的目的与对象,如记叙文体侧重人、事、物的表现,据此创设生活化情境,而议论文体侧重观念、想法、价值观等论证,据此创设辩论赛情境。另一方面,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在特定作文课堂情境创设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协同性和互动性。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框架为支架、情境、会话,而“会话即互动”,前文已经提出了作文教学支架的创设方式,进一步增强情境与会话的关联性,有利于学生通过探讨、交流、共享等方式,迅速进入写作的深层思考状态。

第一,创设生活情境。生活情境是初中作文教学教法的基础,写作离不开观察,而生活是初中阶段学生最直接的观察对象,在会话机制的作用下,学生互动交流可以弥补个体观察的不足,如“我喜爱的电影”“我喜爱的动物”等作文主题教学下,多人共享信息可以将电影内容、动物特征分析得更加透彻。而在作文实践环节,学生可以启动生活经验,从众多信息中撷取自己最感兴趣的,由此生成的文章蕴含了个性化特点,有效避免了“千文一面”的问题。

第二,创设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创设时,教师要把握好支架结构,避免问题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导致教学支架失效。最理想的问题情境创设形式是学生借助问题激活写作欲望、明确写作方向、理顺写作方法。例如《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作者采取了并列结构,通过“初次见面”“他人言说”“亲历事件”等相互独立的板块,全面地表现出叶圣陶先生的生活工作与为人处世之道。明确写作手法,便于学生模仿与创新,教师可据此创设问题情境,如“不用小标题的写作方式有什么优点?”“二三事的表达是否有问题?”“是否应该用准确的事件数量表达?”等。

第三,创设项目情境。考虑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限制,课后时间应该充分利用起来,尤其中小学“双减政策”提出后,“课后服务”机制为创设项目式作文教学情境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课后服务环节,教师不再传授新课内容,通过设置作文项目,创设更加系统、立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等。例如,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五单元的写作任务是“学写游记”,旅游是一个文学创作母题,由此可以延伸出许多创作类型,如借景抒情类、历史人文类、旅游体验类等,教师可以筛选本地旅游景点,从历史、地理、人文、民俗等多个角度展开情境创设,赋予这样一个写作项目多元展示途径,再由学生自主选择切入点,于课下深思熟虑后行笔成文。

(三)依据新课标呈现课程、强化读写结合教法运用

事实上,能够入选中学教材的文章,意味着它具有一定的文学地位,是一般课外阅读文本难以媲美的。因此,如何更高效、更全面地利用语文教材内容,是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值得思考的问题。基于新课标提出的“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课程内容”的要求,对教材课文进行深度整合、扩展加工,既提高了课文教学的复用率,也有利于提升读写结合教学法的运用效果。这是因為,“教教材”的过程中课文是主体,学生势必经历粗读、精读、反复读的过程,直接利用课文内容作为作文参照,远比课外文本来得更容易。同时,“读写结合”是一种非常灵活的教学方式,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灵活选择阅读内容,并将接收到的信息转化为作文素材,是实现“我手写我心”的实践路径。例如,关于现代诗创作方面,根据教材“名著导读(一)《艾青诗选》:如何读诗”指导,设计“现代诗创作”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先系统地阅读艾青、冰心、闻一多等著名诗人的作品,分析文字、格律、结构等特征,再按照自己的理解创作一首现代诗。这种教学方法推动了学生探索文学的意识与能力,也符合“开放创新”的教学原则。

(四)依据新课标相关建议,提高作文评价的科学性

新课标针对语文教学评价提出了“过程性”和“终结性”的划分,其中过程性评价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容易忽视的,其核心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主张建立多主体、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体系。例如,根据新课标提出的“文从字顺”写作目的,可以为作文评价设置一个最低标准,作文本质上是一种书面语言艺术,除了强调返璞归真的艺术性特征,也强调对祖国语言文字运用标准、规律的遵从与顺应。简言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要夯实学生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字词、语法、成语、典故等基础知识,避免出现常识错误与严重歧义。然后,进一步为学生作文设计进阶评价标准,如中心思想是否突出、价值观是否正确、结构是否合理、情节内容是否符合现实逻辑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作为语文教育的纲领文件与实施依据,对初中语文作文教法革新具有导向价值。本文主要从搭建支架、创设情境、呈现课程与完善评价四个角度提出策略,可供语文教师借鉴,但尚不能全面概括新课标提出的要求,以期通过后续深入研究,全面展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教法创新图景。

猜你喜欢

教法新课标创设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教法融合”:得道方能行远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语文教学要创新教法
羽毛球正手击高球教法五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