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23-06-08王奋香
王奋香
社会发展对我国教育有着深远影响,不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对教育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行业迎来了变革阶段,促使语文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深度解读传统文化内涵,意识到其对语文教学的重要影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全面分析教学现状,从教学具体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程度等方面,运用科学的教学模式,合理地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用心感受传统文化,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虽然我国小学教育经历了不断地创新及改革,但是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导致现代很多教师依然未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理念。一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主要将语文基础知识作为教学内容,没有深度理解传统文化渗透的意义,虽然能够帮助学生提升成绩,但是无法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及素养的同步发展。另外,虽然有些教师认识到传统文化渗透对语文教学工作十分关键,但渗透手段缺乏合理性,如在教学古诗词时,由于教学模式缺乏深度和趣味性,学生只能对古诗词停留在翻译层面,无法深刻理解其背后隐藏的传统文化,导致学习不够深刻。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学科由多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传统文化也是其中一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学好语文学科,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语文素养包括语感、修养等。例如,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能够让学生对古诗词熟记于心,形成一定的语感,也能让学生在运用语言方面更流畅,促进学生听、说、读各方面能力的同步发展。在小学语文中识字是关键环节,汉字不仅是语文教学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学生通过学习汉字,能够掌握学习各类知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有关键性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古诗文学习,能够让学生对文言文有一个基础性的认识,为后续语文学习打好基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
(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与西方国家交流越来越多,西方文化使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很多青少年对西方文化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认为西方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对传统文化逐渐失去兴趣。这样的认知偏移主要是由于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学生不能充分体会到传统文化的趣味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发展特性,为其呈现我国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例如,传统音乐、汉字的发展历史等都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极大的好奇,保证教学质量。
(三)继承发扬传统文化
任何一类文化的传播,教育是最直接的手段。从我国教育行业领域而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如果在教育领域让传统文化占有一定的分量,更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教育的实质目标,也是为了让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教育不仅影响教师、影响学生,也会对学生身边的人产生影响,从而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传统文化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互帮互助、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爱自己、爱家、爱国等传统文化能够深刻地打动学生内心,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更能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自信,促使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承。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策略
(一)对原有教学理念革新
开展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及理解基础知识内容,教师还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呆板,学生即使进行了大量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其认识及了解却缺乏深度,学生基本都是被动地接受各类知识,导致教学成效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更不能将所有的知识内化。基于此,教师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要想合理地渗透传统文化,需要对原有教学理念进行创新,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形成传统文化意识,用自己的认知及理解解读传统文化,体会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另外,传统文化类型不同,所呈现的情感和情怀也不同,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感同身受,从心理上接纳并学习传统文化,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教师可以设定问题“大家去过圆明园吗?圆明园到底是什么样的?”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电视、视频、书籍材料等途径看到过圆明园,通过这样提问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会积极地参与到回答问题中。教师可以再次提问“那么大家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吗?”之后让学生对本篇课文进行学习,真正体会到圆明园昔日的美丽景象,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明白强盗肆意毁坏圆明园的恶行,对侵略者产生仇恨情绪,在善恶、美丑的对比中,激起爱国情怀。圆明园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教师要引导学生珍惜和保护传统文物,对传统文化形成深刻的认识。
(二)在识字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汉字是重要标志。在语文教学中,汉字教学贯彻整个教学过程。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从简单的汉字到有难度的汉字,再到词句、段落、篇章,任何一个阶段教师都应在恰当的时机合理地渗透传统文化,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及掌握传统文化。
例如,在学习《将相和》一课时,教师首先要讲解“赵”字,通过介绍“赵”字发展故事让学生充分了解“赵”字在课文内容中的意义。在讲解“壁”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及理解。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期间,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手段,如“引经据典”方式,或者“说文解字”方式。比如“拒”字,這类字本身为形声字,左边部分为动作,提手旁组成的大部分文字都代表了劳作。右边“巨”表示不愿意,以这样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能够真正明白“拒”字的内涵。在传统文化渗透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给学生讲解其他相关象形文字,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探究。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求知欲望,还能提升其文化素养。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虽然我国语文教育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变革,但是依然有一部分教师偏向于使用“灌输式”教学模式落实教学任务,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和传统文化渗透,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更无法适应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应以此为切入点,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进行传统文化渗透,不仅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内涵,也能真正地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及中心思想,这对学生学好语文学科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第一,情境教学法。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期间,可以给学生创设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分析、思考,以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有深度。如在教授《中秋节》一课的有关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关于中秋的画报,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分享大量的古代诗人创作古诗的场景,并组织学生开展猜灯谜活动,让学生在猜灯谜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现代及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
第二,多媒体教学法。比如在学习《小桥流水人家》一课时,古诗中对乌鸦、小桥旁潺潺的流水、荒凉古道、夕阳等进行了描写,但是学生很难通过几个文字理解诗词中展现的情境,教师可以借助其他工具,如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与古诗词有关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亲身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可以说,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如,端午节来临前,首先,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关于该节日的素材和一些趣味性的故事,将这些素材内容通过多媒体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并在课堂上大胆表达自己对端午文化的理解。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剪纸或画画活动,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端午节的理解,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学生要对学习过程主动反思,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搜集各类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了解身边人做事的态度和传统文化内涵,通过课上、课下结合教学,让学生有所收获,进而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由于课堂时间较短,教师合理控制课堂流程的同时要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这对教师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基于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渐养成阅读习惯。学生通过对大量的文章进行阅读,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提升语文素养。我国的文学作品有很多类型,文言文、小说、古诗词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大量阅读,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并逐渐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学生在阅读中能够积累大量的知识,开阔视野,启发思维,增长见识,提升文化素养。比如,我国有四大名著,教师可以将这些名著推荐给学生阅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体会这些优秀作品的各项表现手法、文化底蕴和文学内涵。再如,《中华上下五千年》包含的内容很多,学生通过阅读该作品能够充分掌握我国历史及文明发展历程,以历史的角度思量中国文化的起源及发展,在了解历史人物及各大事件的同时,体会传统文化精髓,这对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有很大帮助。
(五)在写作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括很多内容,写作是不可取代的一部分,更是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介质之一。教师在安排写作任务期间,应恰当地渗入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将“感恩”“孝”“宽容”等作为写作主题,以“孝”的主题为例,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大量相关孝道的影片或视频,也可以给学生分享一些“孝道”的相关故事,如“卖身葬父”“江革背母”“丁兰刻木”“亲尝汤药”等,让学生对视频和故事中的情节深入分析,写一篇读后感或观后感。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能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进步,通过传统文化的渗入,使学生逐渐具有文化涵养,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然后要求学生写一篇相关的作文。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加诗歌朗诵大会、讲故事比赛、赛龙舟等活动,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写一篇作文。这些活动能够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内涵,积累更多知识经验,对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有极大帮助。
(六)开展中华优良传统教育活动
教育的改革促使小学语文教育发生了较大变化,教师必须深入解读教学大纲和目标,组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丰富教学内容,让课堂得到延伸,促进中国优良传统教育的渗透。所以,教师应多组织一些中华优良传统教育活动,适宜地滲入传统文化。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业余时间里对国学经典进行诵读,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阅读方案,并在课前5分钟集体诵读,提升传统文化认知水平。教师还可以根据中秋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自由探讨,并设计黑板报、写相关作文、绘画有关内容等,以充分了解传统文化,体会传统文化底蕴,继承传统美德,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德。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建立高效的语文课堂,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认可传统文化,并喜欢上学习语文学科,进而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及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