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研究
2023-06-08周欣
周欣
地理学科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等特点。在地理学科中开展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为例,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探讨开展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的途径、策略和教学案例。
劳动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全国教育制度大会明确指出,要将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中。近年来,由于时间和学业压力等原因,出现了一些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只会读书、不会应用,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针对此现象,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中小学课程应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渗入劳动意识。但是很多学校的初中地理教学并没有融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融合教学案例少之又少。本文梳理了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挖掘其中隐含的劳动教育内容,探讨有效的融合策略和途径,为今后教学提供借鉴。
一、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仍然以教材讲授为主,开展的地理课外实践非常少。笔者通过微信小程序的问卷星分别对本镇学生和本市地理教师对劳动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学展开问卷调查。
在针对学生劳动教育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从未参加过地理实践活动的学生中,84%的学生选择了不喜欢学习地理;71.5%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具有劳动意识,学生只要会学习就可以了;35%的学生认为写作业和体育锻炼也是劳动,说明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不清。
在学生能够接受的融入劳动教育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调查中发现,只有1.6%的学生选择了教师单纯讲授地理知识,剩余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地理实践教学和渗入劳动意识的情境化教学模式,他们特别喜欢学习生活中蕴含的地理知识,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会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针对学生是否愿意参加地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地理实践活动的调查中发现,约87%的学生选择了愿意,可见学生对融入劳动教育的地理教学的期待度比较高,比较接受多学科融合的新型地理课堂。
通过新时代中学地理教育中劳动教育渗透现状调查(教师问卷)可知,90%的地理教师认为在地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非常必要,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价值观念。
结合上述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地理教师认同融入劳动教育的地理课堂是很有必要的,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和课堂兴趣。学生也很喜欢具有生活气息的地理教学。
二、整合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
《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劳动内容划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类,笔者以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为例,将适合开展融入劳动教育的主题章节按照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劳动意识的培养进行分类,以展现教科书中的劳动教育内容(如表1所示)。
通过整理发现,劳动教育与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联系密切,劳动教育让地理教学走向生活化,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提高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
三、融入劳动教育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劳动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情感体验,感悟劳动精神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要强化学生劳动观念,弘扬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注重对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通过挖掘地理教材中的劳动因子,利用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和案例,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让劳动意识在学生的脑海中生根发芽。如在讲授农业时,教师可以播放杂交水稻的研发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农民的伟大。通过了解水稻从种植到收获的过程,感悟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劳动的精神,养成勤俭的品格。在讲“自然资源”一节内容时,通过讲解目前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让学生明白垃圾分类回收的劳动意义,在劳动中找到成就感和价值感。
(二)课堂教学,学习劳动过程
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劳动技能,就必须让学生清楚知道劳动的过程和劳动知识的地域特点。课堂教学是开展地理教育的主要方式,方便组织学生系统地学习劳动相关知识。现代社会的学生很多不会劳动,如学生不知道农作物怎么种,在哪里种。在学习世界气候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内容时,借助农作物水稻的种植,打破传统教材设计,将适合水稻种植的地区、水稻适合的生长环境、水稻在生长中遇到的自然灾害等知识串联起来。学生就会了解种植某种农作物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学会地理的区域差异,为以后展开劳动行为打下基础。
(三)开展实践,参与劳动过程
学生心中有了劳动的意识并熟悉劳动的过程,再结合地理的实践性设计相对应的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去从事劳动活动,凸显教育的意义,达到“情感-认知-体验-收获”的多重教育目的。
参照上述策略,笔者结合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设计本节融入劳动教育的教学活动,如表2和表3所示。
四、結语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融合劳动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劳动是什么,为什么要劳动,领略劳动的价值和魅力。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探讨有效的融合策略和途径,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融合教学案例,按照“情感-认知-体验-收获”四个步骤,让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充分融合,发挥劳动育人的价值,培养具有地理核心素养的新时代初中生。
注:本文系广东省中山市2020年教育科研立项课题“渗透劳动意识的初中地理教学案例研究”(项目编号:C202009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