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实施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的逻辑、问题与路径

2023-06-07

嘉应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人文育人民族

赵 勇

(韶关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广东韶关 512005)

高扬民族人文精神,强化人文艺术育人已成为当下共识[1]。例如,《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司〔1998〕2 号)明确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4 号)指出,“一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二要加快发展民族教育”[2]。《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0 年第30 号)要求,“充分挖掘及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资源”[3]。上述文件为当前高校实施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指明了方向。审视当下高等教育现状,重专业知识技能与轻人文艺术素养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与人文艺术审美能力亟待提升,导致学生民族人文艺术素养整体不足,全面育人面临板块缺失。高校实施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是亟待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探讨其融合育人的逻辑、问题、路径具有现实意义,是高校全面育人的现实需求与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举措。

一、高校实施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的内在逻辑

高校实施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举措,是应对学生实现自我全面发展诉求与高校全面育人功能弱化的现实选择。

(一)学生层面:自我全面发展诉求

高校实施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要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当代社会发展处于高速变革的时代,社会各领域就业岗位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毕业生仅依靠在学校的专业教育和实践技能很难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因此,要适应市场快速的需求变化,高校毕业生就必须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当前,高校传统专业化教育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已无法适应日趋激烈的就业岗位竞争,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高校学生不仅需要在专业、技能、人文艺术素养等多方面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在情感、意志、人际社会关系处理等方面全面提升。高校实施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需以启心、蓄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自觉性,通过建构融通的人文艺术知识体系,从学生的思想、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育人。此外,还要善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4]。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和养分,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自觉以及文化融通意识,不断提升学生自我文化辨别、接受、融通及创新能力,吸收民族人文艺术中的有益养分,满足学生现实诉求,实现自我全面发展。

(二)高校层面:彰显办学育人核心理念

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的核心理念是培养“人”的教育,既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又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公民[5]。高校引导学生以追求高尚美好的社会生活为目标,使其感悟社会生活、涵养道德情操,本质上是对人性的尊重与生命的特殊领悟[6]。高校实施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是一所高校形成与发展浓厚民族人文艺术精神的有力支撑,更是学校育人核心理念的具象彰显。高校实施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会使各专业学生有机会接受系统而全面的民族人文艺术教育。通过开展讲学、展览、演出、工作坊等与民族人文艺术相关的育人活动,使学生理论学习研讨与实践直观感受有机结合,形成学校浓厚的民族人文艺术育人气息,陶冶其道德情操、提升其艺术修养、增强其审美品位,使之成为高校育人画卷中一道绚丽风景线。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加强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素质,提升感悟人生的内心境界和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情趣,养成理性批判能力,形成自我人生境界。潜移默化式与渐进式的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影响较大,对高校培养开拓型与创新型人才有着积极作用。民族人文艺术的有机融合育人不仅是高校办学理念的彰显,还将对当代高等教育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三)社会层面:履行高校社会责任使命

在高校实施民族人文艺术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这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社会责任使命。在市场经济功利化驱使下,当下高校自身利益化办学的导向,将高校的社会责任使命初心与现实渐行渐远。专业教育下“应用型专业人才”眼前利益,让民族人文艺术育人显得没那么实用,但是社会快速发展将淘汰那些不具备综合素养的人。可见,高校理应坚持育人初心,以民族人文艺术启迪学生,避免功利化倾向,培养全面人才。社会作为由个体和群体以及他们之间相关关系构成的关系网,社会需要具有服务社会意识和责任感的公民。高校实施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是培养合格公民的手段之一,也是民族传统文化认同的必然要求。文化认同是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基础,高校将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认同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之一,发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观、文化观及社会责任感,使他们爱国、崇德、守法。当前,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基于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将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公民责任意识作为培养目标,主动承担起崇高的社会责任使命。

二、高校实施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的现实问题

当前,在学科交叉融合理念下,实施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备受各高校重视。但由于传统专业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实施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遭受诸多困境及问题。本文将从学生、高校、社会三个层面厘清高校实施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的现实问题。

(一)学生层面:课程资源供需失衡

高校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的实现路径,需以课程固化的形式实现融合育人理念落地于教学实践中,才能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注入新力量。如何开设、开齐、开好民族人文艺术类课程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之间的供需问题,是当前高校实施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的重点问题。一是民族人文艺术类课程的融合问题。如何将民族人文、民族体育、民族美术、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工艺等融合成民族人文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缓解因高校传统专业化发展引发学生对民族人文艺术融合教育课程资源,尤其是对优秀传统民族人文艺术教育融合课程资源供需问题,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课程资源需求。二是民族人文艺术类课程的体系建构问题。如何将民族人文艺术类教育课程从庞大杂乱中按照课程建设的内在逻辑及规律,形成多元学科门类融合且具有一定内在规律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知识、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升的内在核心诉求。

(二)高校层面:融合教育模式推进滞缓

高校实施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应该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二者不是分离,独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融合共同合力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高校实施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各类课程的学时、学分均为固化模式,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课程不易融入既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如何在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中植入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课程,破解与专业课程在学分、学时分配之间的矛盾,使得民族人文艺术类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占有合理比例及地位。例如,通过开设专业课程与民族人文艺术融合的综合通识选修课程、专题必修课程、实践教学活动,加快推进二者之间磨合调适,达到融会贯通融为一体。二是高校人才培养组织管理机构缺乏参与研究,对专业教育与民族人文艺术的融合研究较少,对二者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总结推进滞后,未能主动的推进融合教育模式。只有融合教育模式与专业教育在整体融合、交织进行,才能对学生全面发展发挥正向作用。融合教育模式推进滞缓,导致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孤立于专业教育之外,造成其地位难以保障,育人作用发挥受限。

(三)社会层面:教育理念认知偏差

当前,在传统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长期影响下,强调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根深蒂固,与高校实施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理念存在分歧。社会与教育学界对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理念认同,以及推进方式、步骤尚未达成共识,导致认知偏差。表现为:一是对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内涵的认知局限,导致融合育人内涵成为传统专业教育补充;二是对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成效存疑,能否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拓展其知识、视野等综合能力持怀疑态度,低估其育人成效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三是过于强调专业教育本位作用,强调学生应该在专业领域深耕,而不是广泛涉及民族人文艺术等各领域的知识,导致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缺乏实践支撑,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严重。

三、高校实施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的优化路径

(一)以学生为中心优化设计:课程设计实施多元融合

高校实施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须强化顶层设计,课程设计强调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立足融合育人理念精心设计有内在联系的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课程体系。首先,助推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相互交融,破除传统专业教育与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课程之间分化,弥合高等教育长期以来的学科专业教育之间的课程割裂,进一步挖掘、提炼、优化民族人文艺术融通知识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有效价值,促进民族人文艺术课程与传统专业课程知识在融合育人过程中的互嵌及融合,以此共同服务学生现实诉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专业知识内在的人文元素,将人文知识、人文科学、人文精神渗透到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中[7]。其次,进一步融通民族人文艺术课程模块内部结构,实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美术、体育、文学知识的优化融合。根据学生实际需求优化现有教育资源,将民族传统文化内核精神与当下时代发展相结合进一步设计与开发课程。例如,在教学内容上要并驾齐驱民族人文与民族艺术,挖掘民族人文艺术中蕴含的民族思想、内涵及精神,将民族人文艺术与各学科专科知识联系起来,从多学科的视野去解读民族人文艺术的内在机理,以此加强民族人文艺术课程内容的融合,建构融通的课程知识体系。

(二)以高校为中心构建机制:深化顶层设计助推融合育人

实施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须高校深化顶层设计。一是优化融合育人机制设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作为一种育人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均须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进行一体化的构建,从而有效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二是培育具备融通能力的师资队伍。具有融通素养的教师能将民族人文艺术中的知识、思想、方法、精神等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并引入到传统专业教育中,有意识地影响学生民族人文艺术的素养提升。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具备融通能力的师资队伍。要让教师在思想上认识到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的重要性,始终把育人放在教育的首位,自觉地将民族人文艺术融入当代多学科专业教育中。在教师能力上要不断提升民族人文艺术的融合能力,更新、拓展、丰富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的方法与内涵,能够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将民族人文艺术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助推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三是强化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理念,从课程开发到具体教学实施,采取人文切入探究艺术,发散多学科;从艺术切入感悟人文,延伸多学科,彰显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功能,努力实现融通民族人文艺术资源助推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以社会为导向明晰观念:走出传统专业教育固化樊篱

当下,高校实施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在理论与实践上,社会、高校、学生均有不同的声音与分歧,导致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理念在实践运用中存在割裂。因此,要以为社会培养综合高素质人才为导向,从观念上对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进行明晰,厘清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的概念、内涵及重要性。一是不可将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等同于通识教育、人格教育,或是单一人文教育或审美教育。要区分各类教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培养社会需求高素质人才的视角出发,明晰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的内在理念。二是不可将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游离传统专业教育之外,明晰其育人的重要性,理应给予其同等地位与重视。因此,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人才为导向,科学正确的理解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的本质内涵与内在机理,是高校实施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之先导。首先,坚持立德树人。在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课堂上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充分发挥课堂在民族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中的育人作用,注重塑造学生国家、民族、道德观健全的人格。其次,要将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与传统专业教育相结合,为学生奠定知识、思维和方法的基础,便于其进入各学科专业领域深入学习,让专业学习构建于民族人文艺术厚重的积淀之上;再次,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民族文学、音乐、舞蹈、体育、美术、工艺等人文学科方面知识,还要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关领域的知识内容融入其中,以课程为载体,通过有效途径予以实施,让高校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技术及思维训练,奠定厚实的民族人文艺术素养,夯实社会所需要的综合高素质人才基石。总之,高校实施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不仅对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还有利于各学科专业知识的融合创新,为解决当下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提供综合高素质人才[8]。

(四)以民族文化认同为核心价值塑造:构建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新模式

当下,游离于高校传统专业教育之外的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课程体系,面临众多挑战与问题,育人成效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因此,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实践,探索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育人模式。一是立足民族传统文化,强化民族文化认同。高校实施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要融会贯通,在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中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中华56 个民族的文化特色,筑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二是实施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要立足于中华民族自身的语境,将中华优秀统文化中民族文学、歌舞、工艺等内容融入课程中,在民族文化认同、自信、自觉中构建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新模式。三是要立足于学生民族精神与社会价值观引导。在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中,要善于运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含的民族精神力量来引导、感悟、启迪学生,让其浸润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不自觉的主动崇德、向善,释放出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创造力,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民族人文艺术知识内在的价值潜力,进而实现融合育人的价值目标。三是重视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的经验总结与传播,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优化。高校作为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的实施主体,要对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个性化、本土化的实践情况及时总结、提炼、升华,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性案例,为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质量提升作出贡献。

四、结语

高校实施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彰显高校教育理念,还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因此,高校需立足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优化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机制,建构起中华文化精神底色的育人体系,不断提升民族人文艺术融合育人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发展人才需求,推进高等教育不断走在民族文化自信与自觉的路上。

猜你喜欢

人文育人民族
人文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人文绍兴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