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诠释谦德之效用

2023-06-07陈少霞

嘉应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周易孔子

陈少霞

(嘉应学院,广东梅州 514015;北京大学,北京海淀 100871)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明:“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教导人“明明德,亲民,止至善”、破除迷惑、开启智慧、创造幸福美满人生的圣贤学问,古圣先贤慈爱后世子孙,用具有超越时空的智慧的汉字和文言文作为载体工具,记录下几千年累积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理念、方法、经验与效果,承传给后世,以帮助后世汲取古人智慧和经验,更好地创造幸福美满人生。这些智慧、理念、方法、经验,对解决当今时代的世界和平发展问题、国家和谐稳定昌盛发展问题、乃至个人如何创造幸福美满人生等,依然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如此丰富的文化宝藏,是中国五千多年所累积的文化瑰宝。如何使得这一“瑰宝”为当今之所用,使之能够帮助当今时代更好地和谐发展、创造幸福美满生活,关键在于透彻理解其中的“真实义”。为此,本研究围绕“立德树人”的议题,讨论《周易》中所阐述的谦德义理及其对当今时代立德树人的启发。

二、谦的义理

《说文解字》解释为:“谦,敬也。从言兼声。”[2]“兼,并也。从又持秝。兼持二禾,秉持一禾。”[2]根据汉字造字的“声义同源”规律,则“谦”有“和合”之义,即是《说文解字》所言的“兼持二禾,秉持一禾”。和合众人,非敬不能行;能敬,则能和,和则通。故《周易·谦卦·卦辞》云:“谦,亨,君子有终。”[3]《周易正义·上经需传卷二·谦卦》解释曰:“谦者,屈躬下物,先人后己,以此待物,则所在皆通,故曰‘亨’也。”[4]此正是《周易正义·上经乾传卷一·屯卦》中王弼注所云之:“安民在正,弘正在谦。”[4]故而,《周易·谦卦》云:“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3]《增韵》解释为:“谦,致恭也,不自满也。”[5]由此可知,“谦”乃是孔子所言之:“卑己而尊人。”[6]谦之要义,即是恭敬、不自满自大,简言之,就是“敬慎”二字。

三、谦德之效

人为什么要做到谦卑呢?《周易·谦卦·彖辞》有云:“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3]

第一,“天道亏盈而益谦。”“天道”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从大自然现象可以观察到“亏盈而益谦”。例如当月亮达到满月,随后就开始亏损;而当月亮亏损到看不见时,随后又开始增益。如此周而复始。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7]吾人还可以发现,满月的时候少,一个月就一天,其余时候都是亏损的。这也意蕴着一旦盈满,必然溢出。正因为体悟到这一自然规律,所以老子把“处柔守慈”作为处世原则,他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7]这是顺应天道规律的处事待人接物的道理。

第二,“地道变盈而流谦。”大地的法则也是改变盈满的,而充实谦卑的。例如水满则溢。水自然而然流向低洼的地方。大自然总是以种种垂象,启发吾人认识“道”。《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7]水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很接近道。为什么?水能够利益万物,滋养万物,但从来不居功自傲,从来不向万物要求什么、索取什么,更不会与万物竞争什么。它处在众人所不愿意处的低处,甚至藏身于大地之下,非常非常卑下,却在人所看不到的大地之下默默滋养万物。水,避高就低,不与任何人事物争高低,所以没有争斗的危险,故称它“居善地”、“无尤”。可谓是智慧与慈悲圆融一体,这是明德的表征,所以说水近乎道。“道”在低处,这是吾人要学谦卑的理由之二。

第三,“鬼神害盈而福谦。”鬼神也是危害骄傲自满者,而施福于谦卑的人。这实际就是自然因果定律所使然的神工鬼斧的结果。《尚书·大禹谟》云:“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8]善因善果,恶因恶报,这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骄慢是违背自性性德的,所以障碍了自性里面的无量智慧、德能、相好的彰显;且骄慢还会在有意无意间伤害到别人,这就折损了自己已经修为的福分。当福报折损光了,恶的果报就现前。谦卑是顺应性德的,能够启发自性本具的无量智慧、德能、相好;且谦卑之人就容易和合大众,乐意服务大众、造福社会,这就是积德累功,是在修福,自然而然,福报就愈积愈厚,就更有力量去服务大众、造福社会,因此享受爵禄也是自然而然的果报。爵禄不是简单的个人享受,它代表的是一份责任与担当。

例如,《感应篇汇编》[9]中记载,唐朝永淳年间,被誉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文章写得很好,名声很大,人们都认为他们将来都能做大官造福社会。但裴行俭先生则有不同的看法。献公裴行俭先生是唐朝名将,高才而仁义,出将入相,文武双全,很有智慧,善识人才。他对“初唐四杰”有什么预言呢?他说:“士之致远,当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章,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稍沉静,苟得令终,幸矣!”[9]献公裴先生说,读书人能够真正成就学问、造福社会的,是要先长养器量和学识,也就是提升智慧和德行,然后再增长文艺才华,如此才能达到“德胜才”,德行足以驾驭才华,使得才华用到实处,而规避“长浮华,成何人”的恶劣境地。王勃等人虽然文采出众,但多是华丽辞藻上功夫,且恃才倨傲,浮躁浅薄之气已经显露;气量狭小、见地不真,就很难和合大众、造福社会;所以不是享爵禄之器,且将死于非命。四人之中,杨炯相对比较老成持重,或许还能有一番作为造福社会,才尽其用。“后果如其言”[9],裴行俭先生是在永淳元年四月就去世的,后来初唐四杰的命运果然如同他生前所预言的。据两《唐书》记载,王勃二十七岁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卢照邻长期病痛,因服丹药致病加重,手足残废,不堪其苦,自投颍水而死,时年四十岁。骆宾王潦倒落魄品行不端,喜欢与赌徒交游;高宗末年,任长安主簿,因贪赃犯法,被贬谪为临海县丞,怏怏不得志,便弃官而去;文明年间与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叛,兵败后,《旧唐书》[10]记载是被处死,《新唐书》[11]记载是下落不明。杨炯官历校书郎、崇文馆学士、詹事司直、梓州司法参军、盈川令,为政残酷,下属稍有忤逆其意的,则搒打甚至致死;他是死于盈川令任上,享年四十三岁。

因此,《感应篇汇编》接着评论说:“夫才能不如学识,气节不如德量,文章不如行谊,昔人已明言矣!”[9]做学问的宗旨在于“明明德”,明明德的目的在于“亲民、止于至善”,也就是更好地服务大众、造福社会,从而提升生命品质。倘若偏离了这个方向,就危险了,就难免有“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之障难,学问反而诱发了傲慢轻薄的烦恼习气,折损自身福报,那就完全错误了。因此,《感应篇汇编》接着说:“故炫长,君子不为也。”[9]再次强调要克制骄满、恃才倨傲的烦恼习气,而培养谦卑之德。

第四,“人道恶盈而好谦。”人与人之间相处,自自然然会厌恶骄满的人,而喜欢谦敬之人,这是人之常情。因此,谦卑就更容易和合大众。尤其是领导者,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能够感召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和合在一起。如何才能够感召并和合德才兼备的人呢?这就需要领导者有谦德之光,能够礼贤下士。《群书治要·文子》中有说:“能成霸王者,必得胜者也。能胜敌者,必强者也。能强者,必用人力者也。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12]意思是:能够成就霸业或者王业的人,一定是得胜之人。能够战胜敌人、战胜对手的人,一定是强大的人。能够强大的人,他一定懂得用众人的力量。能够用众人力量的人,一定是能够深得人心的人。能够得人心的人,一定是一个自得之人。什么是“自得”呢?“自得”就是能够明达自性,也就是《大学》[13]开篇所说的“明明德”。能够明明德的人,洞察了“万物一体”,所以能真正辨别是非、善恶、美丑、利害,并随顺性德来做人做事,和合大众,造福大众,这就是“得人心”。还说:“能自得者,必柔弱者也。”[12]“柔弱”是软弱、不作为吗?不是的!“柔弱”乃是指如同水的德性一般,“善利万物而不争”。凡夫智慧未开,想要明明德,则需要端正修为,使自己随顺性德来做人做事,而非执著于自己的烦恼习气。这就是谦德的体现。包容万物而不争,最终可以达到什么效果呢?“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滴水穿石,感动人心的信服。

正因如此,所以古德非常注重戒骄戒躁。被誉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先生(谥号:文正),深谙“大成若缺,其用不弊”[7]的谦德道理,他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求缺斋”。求缺,就是要不断发现自身的缺陷,没有丝毫骄满。很多人在功成名就这一关就过不了,很容易就居功自傲,结果就一败涂地。曾文正公有权有势又才华横溢,可以说近乎完美,倘若这个时候不谨慎、居功自傲,就很容易招致嫉妒障碍,给自身带来危险。但是,吾人看到,他非常慎独,虽然功成名就,依然要求缺,真正落实《了凡四训》所教导的:“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14]正是这份谦德,帮助他平安度过了人生巅峰,避免许多嫉妒障碍的障难。曾文正公的行持也印证了《周易·系辞上》中的教导:“劳谦君子有终吉。”[3]

第五,“谦,尊而光。”当处于上位时,谦德之光可被四表,成就安邦定鼐的功用。正是《周易·谦卦》所云:“劳谦君子,万民服焉。”[3]“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3],虽有造福万民的功劳,但绝不居功自傲,仍旧默默服务大众、造福社会,如此则可感得万民真心信服,成就天下太平的局面。

《韩诗外传》中记载,当伯禽要代周公到鲁国就任时,周公殷重地教诫伯禽说:“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15]意思是,周公教诫伯禽说:“你到鲁国就任,千万不能骄慢。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并且还辅佐成王治理天下,对于天下而言,我的身份不低贱了。然而,我还要做到‘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就是洗头过程中,有贤士要来进谏,赶紧把头发盘起来,先去接见客人;或者是吃饭过程中,有人来进谏,也赶紧放下吃饭,先去接见;生怕怠慢贤士),尽管我如此恭敬谨慎,我还是害怕会失去天下的贤德之人。”

周公接着继续教导伯禽,到了鲁国一定要谨慎、谦卑,不能有丝毫骄慢。他说:“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15]恭、俭、卑、畏、愚、浅,这六种行持就是谦德的具体落实。又说:“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15]能够成就“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以养天下百姓之功的,就是得益于谦德之效。不能谦卑,骄慢而失去天下、亡国灭身的,夏桀王、商纣王就是印证。因此不可不谨慎。“故《易》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家,近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15]《易经》六十四卦,六爻皆吉的,只有“谦卦”。谦,正是《易经》中所阐述的守天下、守国家、守身的大道,是修齐治平的大道。这是周公所彰显的“谦,尊而光”。《感应篇汇编》云:“周公不骄不吝,劳谦下士,而东征破斧,卒安周室。故曰:真正大圣大贤,都是从战战兢兢、临深履薄处做将出来。”[9]

第六,“卑而不可逾。”当处于下位时,其德光依然是不可逾越,还是能成就惠利众生之功。这正是《老子》所说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7]例如,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虽然身为一介布衣,却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圣贤文化经由他而发扬光大,后代一直把孔子的思想作为修齐治平的指导思想;夫子的思想成为推动中国几千年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历史也尊之为“素王”。《孟子·万章下》赞叹曰:“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16]夫子理事圆融,身行言教,把中华文化道统法脉承传了下来。其德光之功用,在元朝大德十一年《大成至圣文宣王追封碑》中,阐述得淋漓尽致。碑文云:“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17]孔老夫子为世人做出了“卑而不可逾”的好榜样。这也勉励吾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第七,“君子之终也。”如果能够自始至终都保持谦卑,不因拥有了地位、财富、学问而骄满,则可以善始善终。正如蕅益大师在《周易禅解》[18]中解释的,不自满假、不轻一切、终如其始,则可果彻因源,也就是达至明明德。“谦卦”的卦辞为:“谦,亨,君子有终。”[3]谦卑确实可以带来吉祥、带来亨通。这正是《尚书》所说的:“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8]“满招损,谦受益”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不为主观意识而改变。又说:“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8]

例如,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群书治要·说苑·尊贤篇》中记载:“周公摄天子位七年,布衣之士,执贽所师见者十人,所友见者十二人;穷巷白屋,所先见者四十九人,进善者百人,教士者千人,官朝者万人。”[12]周公摄政天子之位有七年,对于布衣之士,周公带上礼物以拜师之礼去求见的,有十人;周公以朋友之礼去求见的,有十二人。对于贫寒之士,能够优先见到周公的有四十九人,周公所举荐的贤良而德才兼备的人才有上百人,他所教导的读书人有上千人,来周朝拜封官的有上万人。“当此之时,诚使周公骄而且吝,则天下贤士至者寡矣,苟有至者,则必贪而尸禄者也,尸禄之臣,不能存君矣。”[12]倘若周公在摄政之时,又骄傲又吝啬,不能做到谦卑、礼贤下士,那么就不可能感召这么多的天下贤德之士,所能感召的,必是贪婪、尸位素餐之辈。而这种人是不可能帮助君主治理天下的,也不能够帮助君主保国养民。这是周公所彰显的“能自得师者王”。正所谓“圣人无常师,以万物为师”。

相反地,如果骄傲自满,则是“谓人莫己若者亡”。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其后果必然是“骄兵必败”。在《国语·周语》记载一个故事《王孙满观秦师》:“二十四年,秦师将袭郑,过周北门。左右皆免胄而下拜,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观之,言于王曰:‘秦师必有谪。’王曰:‘何故?’对曰:‘师轻而骄,轻则寡谋,骄则无礼。无礼则脱,寡谋自陷。入险而脱,能无败乎?秦师无谪,是道废也。’是行也,秦师还,晋人败诸崤,获其三帅丙、术、视。”[19]周襄王二十四年,秦国军队要去攻打郑国,经过了周天子所管辖的京畿北门。按照当时的礼法,经过周天子的地方,应该行礼,这是尊重天子。但是秦国全军上下行礼时,都只是把头盔摘下来,身上的甲胄并没有脱下来,而且走了几步之后,就匆匆跳上车。也就是说,这种行礼只是应付一下,对周天子并没有恭敬之心,不是诚心行礼。而且这样应付了事就跳上车的,总共有三百辆战车的人。也就是整个军队大多数人对周天子没有恭敬心,很傲慢。王孙满看了之后,对周襄王说:“秦国军队必遭天谴。”周襄王很惊讶,问他是怎么看出来的。王孙满说:“这个军队非常轻狂又骄傲。一旦轻狂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就不会深谋远虑,不会慎重,也就不会做好万全的准备。骄傲就会无礼,一旦无礼,做事就随随便便。整个军队不慎重、随随便便,以这样的态度去应战,去进入险地,绝对必败无疑。”古圣先贤观察入微,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就能判断这个人的结局。果不其然,秦国去攻打郑国没有打成。班师回国的路上,到了晋国的边境,被晋国打得落花流水,三员大将都被抓走了。这就是“满招损”。古人看这个军队的作风,就能够看到他战败的结果。这个故事也是启示吾人要反省和警惕自己,避免受骄慢之害。

“谦受益”,了凡先生说:“惟谦受福。”[14]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14]能够谦卑,就能够求缺而不自满;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而求上进,就能够好学、善学,由此不断提升自身的德行和能力,提升生命品质。同时也可以避免因骄满而导致事业犹如昙花一现。在《孔子家语》[20]中记载了孔子“观器论道”的故事,孔子带着学生去瞻仰鲁桓公的庙,看到庙里的攲器,夫子告诉学生说:“攲器有一个特点,空的时候,就会倾斜;装水装得适中时,就会端正;但是装满水时,就会倾覆。”因此,贤明的君主就把攲器放在座位旁边,取名“宥坐”,以此来警戒自己要行中道。孔子还感叹地说:“有哪个东西能满而不倾覆的!”子路就问:“有没有办法能做到持满而不倾覆的呢?”夫子答之以:“谦而损之又损之。”[20]并且解释说:“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之道也。”[20]愚、让、怯、谦,这是损之又损之之道。俗话说:“创业维艰,守成更难。”在这里,夫子就给出了守成的方法。愚、让、怯、谦,这就是孔老夫子教导吾人以谦德守持功业的具体行持。

四、结论

诚如上文所述,“谦”乃是本性本具之本善,是顺应天然大道的自性性德。谦的要义在于“敬慎”二字。《周易》曰:“敬慎不败也。”[3]践行谦德就是“惠迪吉”,否则,骄满、恃才倨傲则是“从逆凶”。能够做到谦卑,其结果小到守持自身德行,大则可服务大众、造福社会、守成功业。“谦”实是立德树人、创业与守成的大道。谦德之效用不可谓不大。当今时代,吾人要成就立德树人、成就复兴伟业,亦须培养谦德。谦德的具体落实就是上文所述周公所言的“恭、俭、卑、畏、愚、浅”等六种行持。

猜你喜欢

周易孔子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从周易中学习治家智慧
新化山歌
甜甜的“蝴蝶茧”
《周易》与《孙子兵法》
试论《周易》卦体的性质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