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背景下提升我国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思考*
2023-06-07刘有升
刘有升 李 宁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袭。面对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带领人民打赢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住了一次次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三年多来,我们不断统筹发展与安全,精准施策、科学防治;兼顾全局和一域,众志成城、上下一心;联通国内与国际,充分展现中国胸襟、中国力量。意识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文化的前进方向。习近平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2]。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密切关注舆论领域的凝聚和引领,连续召开座谈会、新闻发布会告知公众疫情防控最新消息,同时邀请钟南山等专家公开各阶段病毒变异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亲自前往抗疫一线,关心病患、鼓励医疗人员、安抚民众情绪,为抗疫平稳转段凝聚了共识、积聚了力量。可以说,三年多的抗疫实践用事实和数据直观鲜明地为意识形态工作奠定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但是,在这过程中,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出现舆论信息对冲、预警能力缺失、舆论引导存在短板、哄抬药价等问题,引发了民众恐慌。如今,中国战“疫”进入了新阶段,回顾总结我国疫情防控中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经验与不足,汲取有益经验、吸取相关教训,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可以为新时期的意识形态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一、意识形态教育的文献回顾及理论基础
学术界对意识形态的研究和探讨由来已久。很多学者认为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具有明显的阶级属性。[3-4]古今中外,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本国意识形态灌输和教育。约瑟夫·奈从“两种实力”角度阐释和分析了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社会上存在“软”“硬”两种实力,它们共同左右着国家的发展、国际地位的确立,其中软实力就包括文化和意识形态,硬实力主要在于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的较量。[5]卡马尔·切诺伊认为社会主义理论要想在国际理论中占据一席之地,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者,要不断增强他们的政治素养,激励其为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努力拼搏。[6]国内学者们普遍认为意识形态教育是统治阶级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把与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情感、表象和思想通过教育的方式传递给全体社会成员,促使他们的意识形态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王亚玲认为“意识形态能够在国家发展演进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家机制运行中实现引领、动员、开拓、存续等作用。”[7]耿进昂认为“西方敌对势力宣传的‘普世价值’,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和挑战,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既是国家核心利益所在,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思想保障,我们必须要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巩固意识形态安全。”[8]陈坤、李旖旎侧重从宏观层面来把握,指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既是重要的又是必要的,是应对西方‘普世价值’、颜色革命、文化渗透的需要,是促进经济稳定发展、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客观要求。”[9]意识形态教育至关重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其中一项重要任务,习近平强调宣传思想战线要担负起这一战略任务之后。学者们从理论层面[10]、价值维度[11]、现实困境[12]、路径探索[13]等方面对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展开全面阐释,形成了许多可借鉴的研究成果。将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放置于新冠疫情背景下考量,不少学者聚焦精神引领的困境以及对策路径来分析,例如新冠疫情引发的“信息疫情”的治理[14],从风险社会理论视角思考新冠疫情产生的影响[15],构建出制度、传播、技术的三重逻辑链条以应对环境挑战和新冠疫情[16],这些理论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启发。与此同时,关于新冠疫情背景下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分歧和可深化的空间。比如,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基础性关系研究较少涉及,路径探索居多、现象和深层矛盾分析偏少;疫情防控过程中和后疫情时代意识形态的构建研究亟需加强。
二、正确把握新冠疫情下我国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提升的重要价值
面对未知病毒的威胁,民众情绪容易滋生各种负面信息;国际上某些西方国家针对新冠疫情泼脏水,诋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企图在意识形态安全领域浑水摸鱼。因此,构建我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提升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增强信心、温暖人心、凝聚民心
新冠疫情属于“一天等于二十年”[17]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以最直接、最紧迫、最不可回避的方式出现在公众面前,要求我们不仅要保障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而且要做好舆论引导,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引领民众,做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工作,防止带来“次生灾害”。新冠疫情暴发初期的艰巨性、复杂性、前所未有性有目共睹,病毒带有极强的传染性,“人传人”现象非常普遍,致使武汉医院一度崩溃。人民群众、医护人员、领导干部等在巨大压力下可能出现情绪波动、心理危机、士气低落等状况。广大民众面对病毒和死亡的威胁,产生焦虑情绪和恐惧心理,如果让这种情绪任意蔓延、不加以疏导,便会妨碍疫情防控工作。为此,我们要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感召力,通过防疫知识普及、制度优势分析、民众正能量事例介绍等方式,增强民众战胜新冠疫情的能力和信心。除此之外,新冠疫情给民众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每天充斥在确诊病例、死亡人数、地区封控的恐慌之中,生理压迫、心理紧张、正常生活生产被打乱等负面情绪会不断影响民众的心理状态。因而,需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及时疏通,破除民众思想藩篱,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力量,及时传递信息,生动讲述抗疫一线典型人物、感人事迹,对民众产生精神感召与信念支撑作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好整体性规划和全方位准备,最广泛地发动群众、凝聚群众。
(二)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面对新冠疫情,美国等西方国家加紧“和平演变”的步伐,伺机在舆论阵地上争夺话语权,从而衍生出一系列新变化新特征。第一,玩弄虚假信息。“美国是玩弄虚假信息的高手,他们惯于利用舆论机器和话语霸权,扭曲真相、掩盖恶行、逃避罪责。”[18]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中国一时间难以快速反应和及时应对,在舆论引导上存在薄弱环节。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便抓住这一漏洞,随意在互联网上散播不实信息,如“群体免疫、集体躺平”“新冠病毒源自武汉实验室”“中国禁止武汉病毒研究所向美国分享样本”等,故意误导、煽动公共情绪。第二,发起舆论攻击。上兵伐谋、攻心为上,舆论战已然成为大国博弈的前哨战。在新冠疫情中,西方媒体使出浑身解数和手段向我国发起舆论攻击战,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发表奇谈怪论,拿中国人权说事,编出“国设崩塌”论调;声称中国治理体系不是现代治理体系,不断造谣、诋毁、唱衰中国;针对病毒来源甩锅中国。使用大量污蔑性语言攻击中国的防疫举措,在网络中乘虚而入、制造混乱。可见,在新冠疫情背景下,西方媒体意识形态攻击语言更为激烈,由以往的缓慢渗透变为直接干预,意识形态色彩更为浓厚。如果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戳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虚伪面目和丑恶嘴脸,做好思想领域的激浊扬清,意识形态领域势必产生不可逆转的危害,摧毁中国人民的思想基础。第三,意识形态偏见愈演愈烈。美国一贯奉行冷战思维,披“自由民主”外衣,行“霸权主义”之实,固守意识形态偏见,将中国作为政敌,试图遏制中国崛起。前有美国商务部长公开抹黑中国形象、宣扬中国经济崩溃论,后有特朗普、拜登推卸疫情治理责任、祸水东引、打压中国。以上种种,或直接攻击或隐蔽输出,都在警醒我们要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凝聚力,把握好舆论阵地主动权。
(三)弘扬抗疫精神,凝聚和深化意识形态认同
从历史中走来、在实践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既一脉相承又历久弥新。抗疫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在精神谱系视域下审视抗疫精神既有助于拓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认识,也有助于深化抗疫实践的研究。“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蕴藏在每一个参与抗疫斗争的主体身上,全国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的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力量。面对未知病毒,中国能够第一时间快速精准提出相应的对策战略、识变应变,始终掌握战“疫”主动权,除了党中央的领导决策和举国体制优势,精神力量的凝聚和引领不可或缺。在抗疫斗争中,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党和国家不惜一切代价,从出生30个小时的婴儿到百岁老人,一个都不能少、一个也不放弃,“生命至上”理念充分彰显。与病毒较量,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科技为打赢各阶段疫情歼灭战提供了锐利武器,中国疫苗、中西医药物疗法等科技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止过,抗疫实践生动证明了中国人民的科研攻关能力,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国家认同。面对疫情造成的多重危机,是并肩奋战还是隔岸观火?是同舟共济还是以邻为壑?中国再次用事实证明中国永远是一个爱好和平、推崇互利共赢的大国,一箱箱援助物资、一批批医护人员奔赴国外救治一线、一次次视频连线公开分享抗疫经验,我们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始终推动“命运与共、天下大同”美好愿望的实现,增强了国外民众对中国的了解,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意识形态偏见,提升了民族认同感。总之,抗疫精神不仅为取得各阶段抗疫斗争胜利提供精神力量,还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涵,提升了政党认同、制度认同、民族认同和意识形态认同。
三、客观分析新冠疫情下我国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主要境遇
新冠疫情的暴发不仅在医疗卫生界引起巨大影响,而且给我国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剖析抗击新冠疫情斗争中的意识形态工作,分析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机遇、挑战及成因是研究重点。
(一)多重机遇
新冠疫情暴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以“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魄力,尽显百年大党的责任担当和为民情怀,经过不懈努力,中国疫情防控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通过中西方国家在疫情中的国家主体行为、防疫结果和民众反应的对比反思,社会思潮呈现出更为活跃和错综复杂的态势,给我国提升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带来了机遇。其一,彰显了中国独特的制度优势。新冠疫情的暴发、防控与治理,对全世界来说是一次严重危机和严峻考验,考察的不仅是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国制度优势是抗击新冠疫情斗争的坚强保障,党的领导核心坚强有力,习近平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大年三十,我夜不能寐”[19],短短话语传递出执政者的人民情怀和责任担当;党中央决策部署权威高效,党的组织体系高效运转,“武汉封城”“各地驰援武汉”“常态化疫情防控”“动态清零”“全民接种疫苗”,中国共产党卓尔不群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得一项项决策得到贯彻落实,稳定了局面、凝聚了人心。其二,提振了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毛泽东曾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20]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无数群众奔赴一线,有逆行出征的白衣天使、有火速集结的人民子弟兵、有舍小家为大家的基层党员干部、有不惧病毒、用生命筑起围墙的志愿者……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感悟到了中国人民与生俱来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体会到了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蕴含的天下情怀。其三,揭露了西方民主自由的虚伪性和欺骗性。“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这一现象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存在过较长一段时间,一些人被美西方国家大肆鼓吹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词语迷糊了眼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不屑一顾、嗤之以鼻,骨子里缺乏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面对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部分西方国家乱象丛生,居高不下的死亡率、感染率触目惊心,国家一度处于失控和崩溃的状态,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矛盾赤裸裸地暴露出来。反观中国,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广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坚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推进复工复产,还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了中国人民几千年的美好夙愿。概言之,新冠疫情冲击下,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的对比显而易见。
(二)多面挑战
在当前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客观现实因素影响下,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形势复杂、挑战严峻的现状。疫情的发生再次冲击着人们的思想,以“信息疫情”为先导,“舆论疫情”“政治疫情”为重点的意识形态斗争开辟了“第二战场”,呈现出高速度、跨时空、网络去中心化等特征,冲击着我国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对信息治理、舆论引导及意识形态凝聚和引领等能力提出了重大挑战。首先,思想舆论领域价值观良莠不齐,价值引导缺失。新冠疫情冲击和影响人民正常生活,社会运行停滞使得一些人丧失了经济收入来源,生活一度无法维持,这就为部分不良社会思潮提供了温床和土壤。例如,右翼民粹主义者利用人们的恐慌和盲从心理,借助新冠疫情煽动民族仇恨、鼓动民族分裂,企图制造混乱。此外,非主流意识形态依然呈现非理性扩展的局面,突出表现在一些普通的社会事件常被炒作为政治事件、热点事件或敏感事件,滋生激进的舆论表达,借机煽动民众情绪,导致民意啸聚,“李文亮医生事件”就是佐证。其次,“信息疫情”引发公众非理性的恐惧心理,破坏社会稳定。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说:“我们不仅仅是在抗击流行病,我们还在与一场‘信息疫情’作斗争。”梳理新冠疫情防控中信息公开和新闻报道工作,发现我们在前期建立预警机制、信息公开、舆论引导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新冠疫情暴发的第一阶段,由于信息预警机制的不完善,一度造成虚假信息“满天飞”,引发公众对一些地方政府的不信任。此外,信息发布不及时、采集机制不完善、回应社会质疑缺乏针对性,造成信息“鸿沟”“藩篱”,影响了部分群众对疫情防控形势的判断,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工作进展。例如,“湖北红十字会事件”暴露出管理不善、缺乏监督、信息公开透明度严重缺失等问题,损害了公众对疫情防控的信任和信心。最后,“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仍未改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不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旧国际关系格局当中的深层次矛盾也反映在意识形态工作领域。在此次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固守意识形态偏见,将疫情当作一场政治博弈,负面报道中国社会和抨击中国制度,奉行双重标准,诋毁中国防控举措。“第二战场”再次上演“新瓶装旧酒”的老调重弹,煽动恐华情绪,蛊惑人心甚至制造动荡。鉴于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破旧立新、破立并举,守护好意识形态阵地,否则很容易影响国家安全。总之,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价值引领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时较为缺失,理论解释力不足,不利于我国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发展。
(三)挑战成因
新冠疫情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信息疫情”“政治疫情”“舆论攻击”现象背后存在着多重因素的制约。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解释力不足。就目前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话语表达具有概念化、学术化的特点,较难满足大众对通俗性、生活性的话语表达诉求,这些都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制约因素。在新冠疫情暴发的初期,医疗人员全力救助病患,但是当时网上舆论一度混乱,不仅有国外媒体的攻击污蔑,国内舆论也是一片哗然,陷入网络信息失衡、网民行为失范、网上舆论失真的现实困境。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价值引导上处于弱势,“失语”“失声”现象仍然存在,受到非主流意识形态挤压,冲击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第二,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不强。许多人对意识形态教育的认知度不高、认同感不强。在信息高度发达时代,部分人群通过网络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和知识,自认为已经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需要再接受专门的意识形态教育。然而由于西方国家从未放弃过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等意识形态渗透,进行大量的“文化输入”,在疫情中大肆抹黑我国防控措施,导致部分人盲目追求西方价值观念,质疑相关政策。此外,意识形态教育涵盖面广、内容繁多,“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在具体实践中,主要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讲解和灌输,相对缺少对重大现实热点和难点问题等方面的回应和解读。第三,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不够。造成这一现象既有先天技术优势不足的客观因素,也有国内媒体在国际报道上专业性不够强等主观因素的制约。一方面,西方国家拥有强大的媒体资源,他们控制着国际信息流的很大部分,主导国际舆论走向和信息传递,并且依靠强大的媒体技术深入到其他国家的舆论信息领域,在舆论博弈中我国处于天然劣势。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天传播的国际新闻中,96%的新闻由西方五大通讯社发布,而其中仅有10%~30%的新闻用来报道发展中国家。”[21]针对新冠疫情的舆论报道,西方媒体忠实地遵循着一贯逻辑,那就是“中国永远是错的”。另一方面,我国媒体较之国外媒体而言,发展较为落后、整体实力偏弱,在话语构建、议程设置、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我国对外宣传趋于保守和内敛,不能较好地实现西方话语规则与中国话语表达之间的良好衔接和转换,对西方语义规则、话语环境的运用不够,使中国故事陷入讲不响、传不开的困境,造成中国实践与中国话语的失衡。例如,在宣讲中国的抗疫故事时,我们的理论宣传工作者习惯于从政治视角解释中国所做出的成绩,不善于用西方民众感兴趣的方式去讲述中国故事,话语生硬且缺乏吸引力。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拥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基础,但是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远远不够,媒体报道和文化建设创新力不强,尚未形成强有力的文化输出体系,文化输出效果不佳。
四、理性探究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提升策略
意识形态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一旦意识形态防线被打破,其他防线也就不攻自破。过去三年多来,我们遭遇的风险挑战风高浪急,甚至是惊涛骇浪。当前,新冠疫情成为“过去式”,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在进行,并且不断复杂化。要打赢舆论战、化危机为先机,就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世界发展大势,以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提升为导向,深刻汲取三年多来的经验教训,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加强,大力弘扬抗疫精神和斗争精神,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一)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阐释力和说服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征程上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一时间稳定人心、凝聚民心是理论界需要不断探索的实践课题。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挑战,我们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现实难题、剖析困境成因、开出实践处方,不仅要正确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还要结合现实需要阐释好马克思主义的元命题,在更高维度上作出理论解答。第一,坚持理论创新,不断提升话语供给力。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世界格局动荡不安,现实难题倒逼马克思主义理论直面回答“后疫情时代”我们如何“再出发”。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实践中,党领导人民共克时艰,形成了抗疫精神,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要珍惜这一重要精神财富,用时代化、大众化的语言解读其蕴含的哲学内涵,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第二,推动话语创新,不断提高语言吸引力。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反映时代要求的新概念,比如“中国梦”“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发展理念”“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内国际双循环”等,这些都是中国话语体系的创新。当前,理论界要结合疫情防控当中展现的不足与未来加强意识形态认同的需求,深化中国话语研究,提炼标志性话语,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在理论与现实、过去与现在、国际纵横比较中提出创新性的话语表达,建构中国独创性的理论话语,打造符合现实、反映时代、融通中外的新表述。第三,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激发群众组织力。理论宣传工作者要“不断提高理论宣传水平,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要以此作为工作目标和行为准则,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借助中国抗击新冠疫情这一生动案例,写好理论宣传新篇章,在速度、锐度、温度上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解释力、说服力、吸引力。
(二)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感召力
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既取决于富有说服力、感召力的内容,也取决于广泛有效的教育和引导。要想最广泛地汇聚起群众力量,就要求我们从理论实践、文化文明、线上线下等方面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提升凝聚力和感召力。第一,坚持理论实践同向发力。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习近平指出,“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坚持”。疫情防控中,中国共产党在认识层面引导人民群众深化对防控政策科学理论的理解和把握,也着眼实践层面引导人们感悟科学防控取得的巨大成就。在面对意识形态斗争时,既要从理论上讲清楚科学理论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原理哲理情理,也要从实践中展示好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推动作用,让人们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往复循环中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第二,坚持文化文明同频共振。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敢于斗争,铸就了抗疫精神。这一精神不仅是我们抗疫斗争的经验总结、思想提升和精神凝练,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实践中催生的,展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性。面临意识形态领域当中的多重挑战,精神谱系的传播有其深刻的必要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塞罕坝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等,都贯穿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刻的为民情怀、艰苦奋斗的开拓精神,发挥着特定的意识形态价值。弘扬精神谱系,加快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有利于抵制错误价值观和西方不良思潮侵蚀,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丰厚滋养。第三,坚持线上线下同步构建。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网络意识形态教育需要高度重视。在这次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出现“信息疫情”“信息混乱”“初期价值观引领缺失”等问题,舆论出现偏差,出现大量的负面新闻。这启示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发挥大数据与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手段的合理使用,以最快速度察觉负面消息,做出回应,引导广大群众以理论清醒保持政治坚定,统筹线上线下的形势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等,筑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中华民族曾因弱小陷入“挨打”“挨饿”“挨骂”的处境。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前两个问题已解决,“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国际舆论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如今,中国创造了有目共睹的发展成就,这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最大本钱、最大底气,我们有责任、有必要而且有能力让全世界听到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第一,以抗击新冠疫情为契机,在传播理念和价值观上“升维”。一方面,在传播理念上升级,形成与事实相对应的中国话语、中国声音。面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要抛弃以往政治上不敢抬头、文化上不够自信以及面对意识形态攻击“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的历史桎梏,发挥意识形态的政治批判功能,把话语表达上升到与事实相符的维度,全面提升国际话语的竞争力、影响力、主导权。另一方面,转变意识形态价值观的输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走向世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以一种最直观的方式将全人类的命运联系到了一起,再次验证了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我们更要从历史发展规律和现实难题解决两大层面上分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意义,探究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指出其原创性贡献和为世界人民带来的实际利益,丰富这一思想的话语体系和价值输出。第二,提升中国话语的传播强度,在话语构建和议程设置上“求新”。在抗击新冠疫情初期,全国上下都在同心抗疫、共渡难关,在国际舆论场的发声较少,给西方扭曲事实、操纵舆论带来了可乘之机。这启示我们要主动发声,与西方单一舆论形成对冲效应,提高战略性和积极性,有力回应无端指责和污蔑。一方面,我们要升级传播战略,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出击,旗帜鲜明斗争,批判错误思潮。西方炮制的“甩锅论”和“问责论”,实则漏洞百出,我国应充分发挥“全国一盘棋”作用,释放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多维度、多角度、多方式讲述中国抗疫斗争的故事,在中西比较视野下深刻揭露、批判西方民主自由的虚伪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性。另一方面,由“他塑”转为“自塑”,主动建构话语和议题,切换到“积极主导模式”,在舆论中占据主动。我们要加大话语构建力度,不是一味跟在西方媒体后面“反对”“谴责”“质疑”,保持“谦谦君子”模式,沉默地“出血流汗”、提供“无私援助”,而是要主动推出新鲜议题和有争议话题,采用更为积极主动的分层传播和精准传播,进而影响大众的讨论和评判。比如,对于“病毒溯源工作”这一敏感议题,中国可率先擎起讨论大旗,分析和论证中国答案。第三,创新话语表达的手段方法,在话语形象和情感表达上“提质”。我们要明确目标任务,全面地、辩证地、创新地讲故事,既要介绍中国的防疫经验,也要介绍中国人民抗击疫情斗争的故事,在小人物、小故事身上挖掘中国人民内在的精神力量。广大文艺工作者应积极成为抗疫精神传播的排头兵,在音乐、戏剧、书法、电影、电视剧、绘画等领域潜心创作,多出一些反映时代、反映中国人民形象的精品力作,多角度多渠道向外输出中国抗疫故事,例如电影《中国医生》、电视剧《在一起》和《最美逆行者》等作品集中诠释了中国的抗疫斗争。总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当今世界吹向中国的东风已经具备,我们应顺势而为,借助一切力量提高中国话语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