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周对西北边疆的统御与多族群融合

2023-06-07张星德张瑞强

云南社会科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西戎联姻西北

张星德 张瑞强

西周时期,西北边疆①拙作所指的西周西北边疆主要以镐京西北方位的陇山东西两侧以及泾水上游地区为主,大致包括今固原市、庆阳市、平凉市、天水市、宝鸡市等地区。共存有周人、商人、姜人、戎人等族群,周室如何控制西北边疆是一项重要的学术课题,学界对该课题有一定的研究②代表性研究包括:周书灿先生认为周初西周曾迁徙殷遗民于西土,西周中期,周穆王征伐犬戎、孝王通过对秦的封建来加强对西方戎族的防御,西周晚期,周室对西北各族继续戍守防御(参见周书灿:《西周王朝经营四土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年,第44—69 页);杨宽先生认为西周统治西北边境少数部族采取荒服制,少数部族首领接受分封低下爵位,并承担“岁贡”和“终王”的职责(参见杨宽:《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453—460 页);李峰先生认为至晚在西周早期,泾河上游地区已经被纳入王室行政管理的地域之内,并且与王畿地区结为一体(参见李峰:《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年,第62 页);刘旭先生认为西周统治方略有分封诸侯国、迁徙殷遗民、怀柔政策(参见刘旭:《西周疆至的考古学考察——兼及周王朝的统治方略》,《青铜器与金文》(第一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年,第268—273 页);王坤鹏先生认为西周管控西北的主要策略是以贵族宗族防守关键据点并与土著族邦联姻(参见王坤鹏:《由近出伯硕父鼎铭论西周王朝西北边域之管控》,《中国边疆学》(第十六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 年,第133—147 页)。,但是,关于姬姜联姻、申骆联姻、西申、密国、殷商贵族等在周室管控西北边疆中所起到的作用,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并且,随着近年考古的新发现,尤其是固原彭阳姚河塬遗址的发现,对于探讨西周管控西北边疆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姚河塬遗址属于文献失载的获国遗存,获侯为殷遗民①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彭阳县文物管理所:《宁夏彭阳县姚河塬西周遗址》,《考古》2021 年第8 期。,加之,灵台发现的同属殷遗民的潶伯、伯之墓②甘肃省博物馆工作队:《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学报》1977 年第2 期。,这些考古材料有利于研究周室通过迁徙归顺的殷商贵族来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控。另外,姚河塬遗址发现有周文化、商文化、寺洼文化、北方草原文化等多种考古学文化并存,这表明多族群共同生活于获国境内,多族群长期的共同生活对于探讨当时民族交融提供了便利,而且,获侯、申侯、潶伯等封君侯伯对周天子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以及戎人对周室的臣服等,都有助于推动西北边疆多族群的交往交流交融。总之,笔者尝试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史料和考古资料,拟探讨西周如何统御西北边疆以及西北边疆多族群之间的互动交融。论述不当之处,祈请专家斧正。

一、族群联姻稳固西北边疆

(一)姬姜联姻、控制西戎

周人的兴起与周边的戎族具有密切的关系,姬姜联姻更是周人崛起重要的政治基础。据《史记•周本纪》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韩诗章句》曰:姜,姓。原,字。《说文》云:邰,炎帝之后,姜姓,封邰,周弃外家。”③(西汉)司马迁:《史记•卷4•周本纪第四》,北京:中华书局,2019 年,第145 页。由此可知周人祖先乃姜原所生,姜原,姓姜,是有邰氏之女,属于炎帝之后,所以,周人有姜姓的血统,周姜两家是姻亲关系。又据《国语•周语》载:“我姬氏出自天鼋,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牵牛焉,则我皇妣大姜之侄伯陵之后,逄公之所凭神也。”④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卷3•周语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第138 页。文中“皇妣大姜”即周太王之妃、王季之母,可见周人与姜族在西周建立前已经形成较为稳固的姻亲关系。西周建立后,姬姜姻亲关系更加密切,两者逐步形成世代联姻的同盟关系。据《史记•晋世家》载:“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左传》曰:邑姜方娠太叔。服虔曰:邑姜,武王后,齐太公女也。”⑤(西汉)司马迁:《史记•卷39•晋世家第九》,第1977 页。据此可知周武王之妻为邑姜,她是重臣吕尚之女,也是周成王和晋国始封之君叔虞的母亲;吕氏,姜姓,故而称武王之后为邑姜,所以,西周建国后第一代王后即为姜姓之人。武王之妻应为文王所选,周文王之所以选择吕尚之女为儿媳,背后当有诸多考量。首先,周人兴起于戎狄之间,其与周边戎族关系密切,姜族作为西土重要的政治势力,与其联姻无疑会极大增强周族的实力,况且当时正是密谋灭商之际,为武王择娶姜女是十分明智的选择;其次,吕尚作为周文王的重要谋士,选择与其结亲,无疑对自己及以后武王稳固统治、东进伐商有利;最后,周人本就有姜姓血统,且文王的老祖母为太姜,文王为儿子择娶姜姓儿媳,合乎传统。所以,武王娶姜女,是上合传统、下合周人根本利益的选择。正是武王和邑姜的结合,奠定了太姜以来周姜二族联姻的基础。

20 世纪80 年代陕西眉县出土了一件青铜器,其铭文为“王乍(作)仲姜宝鼎”,有学者指出这是周穆王为妻子仲姜所做的一件青铜器。⑥刘怀君:《西周申国初封地浅谈》,《陕西省文博考古科研成果汇报会论文集》,西安:陕西省文物事业管理局,1981 年,第160 页。由此可知穆王所娶之妻亦为姜姓女。又《诗•大雅•崧高》载:“往近王舅,南土是保。申伯信迈,王饯于郿。”⑦(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卷18•大雅•崧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第1427 页。周宣王在册封申伯时称其为“王舅”,可见宣王之母和申伯应为兄妹或姐弟关系,而“齐、许、申、吕四国,皆姜姓也,四岳之后,太姜之家”⑧(西汉)司马迁:《史记•卷4•周本纪第四》,第150 页。。故而,申伯也姓姜,和齐、许、吕同属周太王之妻太姜的本家,所以,宣王之母即周厉王的王后也姓姜。除此以外,据《史记•周本纪》载:“三年,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⑨(西汉)司马迁:《史记•卷4•周本纪第四》,第186 页。可知幽王之妻也是申氏女,即姜姓之人。厉王、幽王王后皆为姜姓,据此推测宣王之妻也应为姜女。由此可知武王、穆王、厉王、宣王、幽王五代王后皆为姜女,其他诸王由于史料匮乏难以明辨,但是,根据上述史料可推测出西周王后似乎大部分出自姜姓。姬姜极有可能是世代联姻的两个族群,这或许是史前时期两个氏族世代通婚的遗风。

周姜联姻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联盟关系,它肇始于周太王,从武王时开始逐步系统化,武王娶邑姜标志着两族政治结盟关系的确立。有学者指出:“申吕同属姜姓,申或为吕的别支。姜与羌本属同源,皆是西方著名的氏族。”①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年,第122—123 页。姜姓不仅仅是西北边疆重要的部族,其同源的还有羌人,所以,姜姓代表的是西北边疆的姜羌势力集团,姬姜联姻结盟,对西周控制西北边疆、稳定统治极为有利。《诗经》言:“维申及甫,为周之翰。”②(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卷18•大雅•崧高》,第1419 页。这就表明申甫(吕)即为西周的屏障。据《竹书纪年》载:“元年辛卯春正月,王即位。命申侯伐西戎,五年,西戎来献马。”③(梁)沈约:《竹书纪年集解•孝王》,上海:广益书局,1936 年,第107 页。申侯听从孝王号令,率师讨伐西戎、护卫边疆,后西戎宾服,向周朝献马,据此可见姬姜联姻确实有利于西周镇抚西戎。

总之,周姜联姻既是族群结合,更是政治联盟,西周通过与姜人联姻,将西北边疆的重要政治势力——姜羌集团拉拢为己用,姜羌同源,这使得姜人成为西周控制西北边疆的重要辅助力量。同时,姜人也是西周笼络羌人、联系西戎的重要桥梁,故而,文献直言同属姜姓的申、吕为西周之屏障,并且,申侯遵从周王命令,讨伐不服从的西戎,这些史实皆表明姜人在西周控制西北边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申骆重婚、西戎皆服

西周除了通过姬姜联姻来稳定西北边疆外,还利用亲家申侯和大骆(秦人先祖)联姻来控制西戎。据《史记•周本纪》载:

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复与大骆妻,生嫡子成。申、骆重婚,西戎皆服,所以为王。……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亦不废申侯之女子为骆嫡者,以和西戎。④(西汉)司马迁:《史记•卷5•秦本纪第五》,第228 页。

大骆,嬴姓。申侯,姜姓。申嬴早期就联姻,到了周孝王时,申侯之女又嫁给大骆,生嫡长子成。因为大骆另一个儿子非子善于养马,得到孝王赏识,孝王欲使非子成为大骆继承人。此时,申侯为外甥说话,其重要理由就是申骆重婚、西戎皆服,从而保护周的西北边疆。孝王听从了申侯的建议,保持成的嫡子身份,同时,又册封非子于秦亭,号秦嬴,成为西周的附庸。这段史料表明在周孝王以前,申侯就和大骆族联姻,而申侯又是周朝诸侯和盟友,申骆联姻实际上是在保护周的西部边疆,从西戎皆服的记载看,也确实达到了稳定西北边疆的效果,正因为此,周孝王才未因个人好恶选择大骆继承人,而是听从申侯的意见。申侯既和姜羌等戎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和西周有着姻亲关系,所以,申在周与戎人之间起着缓冲调和的作用,他是西周控制西部戎人的重要力量,而申骆联姻,对于周室控制西戎更是锦上添花。此外,周孝王之所以赏识非子,不仅仅是因其善于养马,更重要的是非子在犬丘人中间具有威信。孝王想要非子继承大骆之位,以便他能团结大骆族,成为周控制西戎的重要帮手。在申侯的劝说下,孝王一方面稳定申骆联姻,另一方面,册封非子,使其成为周管控西戎的另一个重要支点。总之,姬姜联姻、申骆联姻对于周镇抚西戎、控制西北边疆具有重要意义。

二、政治分封与迁徙殷商军事贵族

(一)推行分封建立军事据点

1.分封密国。周人崛起于关中一带,周文王之时,就开始对周边不服从方国进行征伐,据《史记•周本纪》载:“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应劭曰:密须氏,姞姓之国。瓒曰:安定阴密县是。《括地志》云:阴密故城在泾州鹑觚县西,其东接县城,即古密国。”①(西汉)司马迁:《史记•卷4•周本纪第四》,第153 页。由此可知密须国在商代就已存在,为姞姓之国,地处泾州灵台,即今甘肃灵台县,周文王时灭掉姞姓密须国,周文王此举明显是为了稳定后方,翦除商人同盟,为以后伐商做准备。据《国语•周语》载:“恭王游于泾上,密康公从,……康公不献。一年,王灭密。泾,水名。康公,密国之君,姬姓也。”②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国语•卷1•周语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第8 页。由此可知密国为姬姓封国,到周恭王时,密康公因为得罪周王,被周恭王灭掉。由密康公陪恭王游于泾上,可知密国当在泾水上游一带,周文王灭姞姓密须国之后,又改封同姓宗亲于密须,此为西周时期的姬姓密国,两者地域应当重合,即密国位于今甘肃灵台县一带。周室分封同宗于灵台,应该有多重考量,第一,该地地处泾水上游,是防范西北戎人入侵的战略要地,灵台位于泾水河谷要道咽喉,而且,沿着长武—彬县一线可直抵关中平原,封姬姓宗亲于灵台,可控制该线路,进而确保宗周安全;第二,灵台也是周人进出西北的军事据点,占据此地,一方面,可以解除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可以进讨西北戎人,该地进可攻、退可守,故而,周室册封宗亲于此,意在将战略要地牢牢掌控在自己人手中。

2.分封获国。经考古发掘,宁夏固原市彭阳县发现有姚河塬遗址,该遗址发现有西周时期封国都邑性质的城址,其年代由西周早期持续到西周晚期,城址面积达92 万平方米,还发现有高等级大墓、墙体、护城河、车马坑、道路,并出土有青铜器、玉器、原始瓷、甲骨刻辞等珍贵文物,其中甲骨刻辞有“入戎于获侯”文字。③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彭阳县文物管理所:《宁夏彭阳县姚河塬西周遗址》,《考古》2021 年第8 期。由出土遗迹、遗物可知姚河塬遗址为西周时期封国所在地,根据甲骨卜辞内容可知其很可能是文献失载的获国,根据遗址发现的“甲”字形大墓有腰坑、殉狗等典型商人葬俗,可知获侯为殷遗民。姚河塬遗址发现的大型建筑基址、“甲”字形大墓、青铜器、玉器、原始瓷等表明该封国级别很高。另外,该遗址发现有寺洼文化、刘家文化、北方草原文化遗存④马强:《周王朝西北边疆的新发现——宁夏彭阳姚河塬西周遗址》,《大众考古》2020 年第2 期。,这表明获侯所在的封国是多种文化共存,而寺洼文化族属为犬戎⑤尹盛平:《寺洼文化族属探索》,《文博》2020 年第5 期。,刘家文化族属为姜戎⑥尹盛平:《姜氏之戎与宝鸡》,《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2 期。,这说明获国境内存在商人、姜戎、犬戎等多族群势力。此外,大量马匹随葬,也表明固原一带是畜牧马匹的地方,这与夷王命虢公讨伐大原之戎获马千匹⑦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年,第30 页。的记载相符合。

由姚河塬遗址存续时间,可知获侯是在西周早期被分封于固原彭阳一带。作为殷商后裔,获侯明显是归顺西周并被周室册封于此地的。获侯由殷墟千里徙封于彭阳,一方面,此举是周王为了分散殷商贵族势力,通过迁徙、分封手段,达到分化控制殷商贵族的目的,殷商贵族脱离其旧有领地,远徙西北,这既体现了周王权力的威严,也表明殷商贵族的臣服,殷商贵族迁徙新地,对新地的政治秩序、族群构成是一种新的建构,迁往彭阳,面临复杂的族群关系,殷商贵族只能牢牢听命于周王,融入整个西周政治体系之中,成为周王控制西北边疆的重要力量,这样他才能背靠西周王朝的强大势力以及自身的军事力量,站稳脚跟;另一方面,这也是为了通过殷商贵族来控制西北要地,防范戎人入侵,拱卫关中,两者的相互需求,使得西周与分封的殷商贵族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即身为殷商贵族的获侯从周王手里获得合法性和政治地位,受封领命,同时,也作为西周统治机器延伸的一部分,存在于彭阳地区,其为周王室控制西北边疆、防范戎人,从而成为周室的军事屏障。

(二)迁徙殷人军事贵族为辅助

20 世纪70 年代,考古工作者在灵台县白草坡发现了西周时期墓群,这些墓葬皆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并伴有随葬车马坑,出土器物有青铜器、兵器、车马器和各种工具等,其中三件青铜尊铭文有“潶伯作宝尊彝”“伯作宝尊彝”,由此可知带铭文的青铜尊所属的M1、M2 为潶伯、伯之墓,根据墓葬随葬习俗可知两者为殷人贵族,发掘者认为二者作为军事首领率领殷人戍守西北要冲。①甘肃省博物馆工作队:《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学报》1977 年第2 期。由两座墓葬中出土多达三百余件的兵器(如青铜戈、钺、戟、箭矢、盾饰)可知潶伯、伯是掌管军队的军事首领,青铜钺是典型的象征军权的器物,墓中随葬该物,彰显了墓主的尊崇军事地位,灵台靠近戎人分布区,将二者迁于此地,显然是为了军事镇压、控制周边戎人。作为归顺殷人的军事贵族,潶伯、伯封地接近密国,密国作为姬姓封国,地位显赫,故两位殷人首领应受密国节制,这类似于唐叔受封于晋,被赐怀姓九宗一样,而潶伯、伯也应是被周室册封于灵台,与密国共同扼守西北边疆。总之,潶伯等作为殷商贵族,归顺西周后,成为受姬姓密国节制的军事首领,以密国、潶伯为代表的周朝封国侯伯正是西周为扼守西北边疆而设立的军事据点。

西周在西北边疆推行分封,将密国、获国嵌于宗周与戎人之间。两个封国地理位置重要,是控制西北戎人的军事据点。密、获二国作为西周封国,一方面,将西周势力拓展于此,通过封国政治实体,重构了灵台、彭阳等地的政治秩序,而该秩序的确立,使得西周进一步控制了上述地区,不管是当地的土著、还是临近的戎人势力,都处于西周封国的管控、监视范围之内,西周通过控制上述封国,进而控制了西北边疆,最终确保宗周的安全;另一方面,密国、获国的长期存在,也使得上述地区族群长期与周人、商人共存,在新的统治秩序下,多族群的长期互动、文化交流,必然会促进族群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获国多种考古学文化共存,就是很好的例证。而迁徙潶伯、伯等殷商军事贵族,也确保了密国军事实力的强大,姬姓密国和殷商贵族成为西周统治泾河上游的政治、军事力量,二者的存在确保了西周对上述地区的有效统治。

三、军事镇抚:怀柔压制并重

西周初年戎人是周的盟国,并参与伐商之战。《史记•周本纪》载:“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及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集解孔安国曰:‘八国皆蛮夷戎狄。羌在西蜀叟。髳、微在巴蜀。纑、彭在西北。庸、濮在江汉之南。’”②(西汉)司马迁:《史记•卷4•周本纪第四》,第158 页。由此可知西北的戎人、羌人参与了武王伐商之战,而吕尚作为武王的重臣,更是伐商的积极参与者,吕尚背后代表的是姜羌等族势力,所以,西北的戎人是武王的盟国,也是西周建国的功臣,故而武王优待西北戎人,周戎关系比较融洽。成王时,周人致力于平定东方,戎人仍臣服于周,据《逸周书》载:“天子南面立……方二千里之内为要服,方三千里之内为荒服,是皆朝于内者……犬戎文马。”③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卷7•王会解第五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第810、858、885 页。可见成周之会,诸侯、戎狄蛮夷皆来朝觐,犬戎还献文马于周,所以,成王之时周戎关系亦较融洽。康王之时“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④(西汉)司马迁:《史记•卷4•周本纪第四》,第171 页。。社会安定,周戎之间也保持和平状态。⑤康王时对鬼方发动了大规模征伐,据小盂鼎记载“俘人万三千八十一人”,可见战果颇丰。(详见杨宽:《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555 页)据学者考证,允姓之戎、犬戎、玁狁属于一系,即后来的氐族,鬼方和赤狄为一系,且鬼方主要分布在陕西山西北部一带(详见尹盛平:《猃狁、鬼方的族属及其与周族的关系》,《人文杂志》1985 年第1 期)可见鬼方和犬戎等不同,所以,本文未将鬼方纳入宗周西北的戎人范畴之内。昭王时,周朝主要对南方的楚国用兵,《左传•僖公四年》载:“昭王南征而不复”⑥(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卷12•僖公四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第379 页。,即昭王溺死于汉水,故而周朝也无暇西顾,周戎之间大体保持着和平状态。

到了穆王时,周戎关系日益紧张。据《史记•周本纪》载:“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之务利而辟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⑦(西汉)司马迁:《史记•卷4•周本纪第四》,第173 页。祭公谋父阐述了先王对戎人的政策“怀德而畏威”,即修文务德,以德为主,以兵为辅,这种政策确保了西北边疆戎人对周朝的臣服,然而,穆王却依仗兵威,以军事手段压服戎人,所以,他征伐犬戎虽取胜,但导致“自是荒服者不至”,戎人对西周离心离德。周孝王时,他曾从两个方面着手处理西戎问题:第一,仍是延续穆王以来军事打击政策,命申侯率军讨伐西戎,此次战斗使得西戎宾服;第二,孝王尊重、支持申骆联姻,使其两族成为周管控西北边疆的辅助力量,同时,分封非子于秦,使其成为周的附庸。此时,申侯、大骆、秦嬴成为周控制西戎的三个支点,孝王通过以上措施加强对西北戎人的控制。夷王时,“夷王衰弱,荒服不朝,乃命虢公率六师,伐大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①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第30 页。夷王延续了穆王以来军事征伐的政策,命虢公帅周六师讨伐犬戎,此次周师获胜,俘马千匹。据多友鼎铭文记载:“唯十月用玁狁放(方)兴,广伐京师,告追于王,命武公遣乃元士,羞追于京自(师)。葵未,戎伐筍,衣俘。多友西追,甲申之辰,搏于邾,多友右(有)折首执讯,凡以公车折首二百又口又五人,执讯廿又三人,俘戎车百乘一十又七乘。”②杨宽:《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565 页。据学者考证多友鼎年代为厉王时期。③李学勤:《论多友鼎的时代及意义》,《人文杂志》1981 年第6 期。所以,根据鼎上铭文可知厉王曾命武公伐玁狁(即犬戎),武公命多友追击玁狁,多友与之多次交战并取得胜利,其中一次消灭敌人二百多人,俘虏二十多人及一百多乘战车。至宣王时,周戎之间战争更趋频繁。据《诗•小雅•出车》载:“王事多难,维其棘矣。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旂旐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于襄。”④(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卷9•小雅•出车》,第698—701 页。宣王命南仲讨伐玁狁,并在北方筑城防守,可见玁狁对西周威胁日甚。又据《诗•小雅•六月》载:“薄伐玁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⑤(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卷10•小雅•六月》,第748 页。可见宣王曾命尹吉甫率军征伐玁狁。又据宣王时期青铜器兮甲盘载:“唯五年三月既死霸,王初各(格)伐玁狁,……兮甲从王,折首执讯,休亡(无)敃,王易(锡)兮甲马四匹。”⑥陈连庆:《兮甲盘考释》,《吉林师大学报》1978 年第4 期。据此可知周宣王曾亲征玁狁。

由上述史料可知武王至昭王时,周朝保持着对西北边疆戎人的怀柔政策,这一方面是因为周先人与戎人关系密切,且戎人曾参与武王伐商之战,是周的盟国;另一方面是由于西周前期用兵主要方向为东、南两方,因此为了稳定宗周的西土后方,周也必须保持与西戎的和平状态,所以,武王至昭王时,周戎关系较为融洽,西戎也保持了对周的臣服。但是,到了穆王时,其逐渐摒弃先王对西戎的怀柔政策,转而以军事打击为主,这导致犬戎等对周室的离心倾向越发严重。这一方面刺激了犬戎等族,以至于不断和周朝发生冲突,另一方面也促使以后周王不得不继续穆王的军事打压政策,从而形成一个死循环,西周越军事打压,犬戎等反抗越激烈,后者的反抗又促使西周进一步军事征伐。总之,西周为了控制西北边疆戎人,早期以怀柔为主,通过和平方式处理西北戎人,到了穆王时转向于军事手段,穆王至夷王时,周朝整体而言占据军事优势,其大致处于主动进攻地位,而犬戎等戎人基本上处于防守状态。到了厉王、宣王时,玁狁(即犬戎)势力膨胀,不断进攻周朝,周朝虽取得不少胜利,但是,攻防之势已经发生转换,其对玁狁只能处于战略防守状态,以至于在北方筑城防御。以犬戎为代表的戎人势力对西周的冲击,既是他们本身实力增强的体现,也是穆王以来军事打击政策的恶果,周朝与犬戎的对立,使后者成为西周晚期最主要的边患。

四、政治文化认同与多族群融合

西周早中期国力强盛,周天子是天下一统的共主。周文化作为主导的文化,此时,各个诸侯国必然会受周文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使得诸侯对西周产生多重认同。这种认同表现为政治认同、文化认同等多个方面。

(一)政治认同

对内,通过推行分封制,西北边疆确立了周天子—封国统治秩序。西周确立的分封制度,使得广域王权国家得以形成,在如此广袤的领土内,分封制确保了统治秩序的稳定。周王在战略要地册封密国、获国、西申等封国,进而形成了西北边疆的封国统治秩序,而接受分封则代表地方认同周王的天下共主地位。受封封君从周王手里获得权力与地位,在封国内行使周王赋予的权力,同时,也尽藩屏周室等义务。如此,周王和诸侯在政治上确立了共主与封臣的关系,这无疑加深了受封侯伯对周王的政治认同。所以,封君从周王手里获取政治地位与政治、军事等权利,这表明封君对周天子的臣服,两者形成政治范畴内的君臣关系,封君既为周王锡封之臣,那么,封国亦为周土,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①(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卷第13•小雅•北山》,第931 页。。所以,诸侯无疑会对周室产生广泛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周人政治集团的融入,这种认同能将封国与周王统治集团牢牢捆绑在一起,加深双方的利益融合。对外,西周确立了内外服制度,戎人朝觐贡献方物,对周天子表示臣服,两者形成宽松的政治关系。例如,犬戎在成周之会时曾朝觐周天子,并贡献方物②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卷7•王会解第五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第885 页。,这表明以犬戎为代表的西北戎人对周天子的政治认同。一方面,西周将其纳入外服管理体系之内,另一方面,犬戎等戎人也接受了西周的羁縻并以朝觐、贡献方物的形式表示对周的臣服,这种行为说明了西北戎人对西周的政治认同。当然,随着西周政策的调整和双方关系的变化,这种政治认同也在逐步变化。总之,西周通过推行分封制,控制了广阔的疆土,以密国、获国、西申为代表的西北边疆封国从周天子手里获封到土地、民众,并取得政治军事等权利,这使得上述封君对周天子产生政治上的认同,而西北戎人也以朝觐等形式表达对西周的政治认同和政治归附。

(二)文化认同

周公制周礼,受封侯伯自然要遵从周礼,不管是同为姬姓的密国国君,还是归顺的殷商侯伯,他们在日常生活、政治交往中,必然会遵守周礼,规范行为,此为文化认同。强势的周文化深入诸侯的日常生活,这既是政治上的约束,也是文化上的浸染。一系列的礼乐制度增强了诸侯对周天子的向心力和归属感,长期的文化熏陶,使得诸侯对华夏礼制文化产生了认同。例如,姚河塬遗址高等级墓地发现有2 座“甲”字形大墓,马坑6 座,车马坑4 座,祭祀坑2 座。③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彭阳县文物管理所:《宁夏彭阳姚河塬遗址I 象限北墓地M4 西周组墓葬发掘报告》(上),《考古学报》2021 年第4 期。“甲”字形大墓是西周时期比较典型的高等级墓葬,陪葬车马坑也是周文化比较有代表性的高等级陪葬葬俗。比如,山西天马—曲村晋侯墓地就发现有“甲”字形晋侯大墓、陪葬的车马坑、祭祀坑。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两周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第86—87 页。该墓地属于西周时期的晋侯墓地,晋国是姬姓封国,始封之君叔虞是周成王之胞弟,故其丧葬习俗代表了周人的文化传统。而远在宁夏的获侯墓地也同样发现有“甲”字形墓葬、车马坑等遗迹,并且,潶伯墓葬也发现有陪葬的车马坑,这表明获侯、潶伯等受到了西周丧葬文化的影响,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依照周文化礼制埋葬。所以,以获侯为代表的西北侯伯埋葬习俗受到西周礼制文化的影响,这表明上述侯伯对周文化的认同,而这加速了他们对西周集团的融入。

(三)族群联姻

上层贵族联姻既是政治利益的结合,也促进了族群融合。西周时期,同姓不婚,获侯、密公、潶伯等必然和异姓通婚,不论是哪一族姓,双方的联姻无疑会推动当地的族群融合。例如,前文提到的周王和申侯的联姻,申侯和大骆的联姻,姬姜联姻促进了周姜二族的融合,申骆联姻也促进了申侯与秦人之间的联系;此外,庆阳合水县发现一座西周晚期墓葬,出土1 件青铜鼎,其铭文载:“唯王三月初吉辛丑,伯硕父作尊鼎,……伯硕父、申姜其受万年无疆,蔑天子历,其子子孙孙永宝用。”⑤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卷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第267—268 页。该青铜器铭文表明器主伯硕父司职戎人事务,他的妻子为申姜,而申姜应为西申女子,这表明伯硕父和申姜联姻;另外,考古发现有王尊,该尊年代为西周早期前段,其内有铭文“王乍(作)夨姬宝尊彝”,考古学者指出王和伯应属同一部族,其妻为夨国女子,姬姓,由此可知和夨两族通婚。①吴镇烽:《近年新出现的铜器铭文》,《文博》2008 年第2 期。根据出土青铜器铭文可知西周西北族群之间存在联姻现象,这种多族群之间的联姻互动,无疑会推动民族交流与融合,族群联姻对于早期华夏族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姚河塬遗址发现多种考古学文化共存的现象。例如,发现有殷遗民、刘家文化、寺洼文化、周人、土著杂居的情况②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彭阳县文物管理所:《宁夏彭阳姚河塬遗址I 象限北墓地M4 西周组墓葬发掘报告》(下),《考古学报》2022 年第1 期。,这表明属于殷商贵族的获侯与属于刘家文化的姜戎、属于寺洼文化的犬戎、北方草原族群同处一地。一方面,这说明获国所在的彭阳地区族群构成复杂;另一方面,这也暗示多族群在获侯统治之下的和平共处。多族群同居一地,显然有利于族群之间的互动、交流与融合。而密国境内,姬姓贵族与潶伯等殷商贵族之间的政治联系、文化交流,以及普通周人、殷遗民、当地土著之间的混居同处、族群联姻,也会促进周人、商人与土著人之间的族群融合。

(四)地缘实体促进族群互动与融合

分封于彭阳的获国,由于其地处泾水上游,他与戎人靠近,故而其封国内存在姜戎、犬戎、北方草原等族群。这些戎人遗物留存于获国遗址内,表明戎人与获国居民交流互动较多,所以,获国这样的地缘封国实体为多族群交流互动提供了平台,不论是双方交换贸易,还是人员流动,无疑会促进族群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样,作为分封的姬姓密国,以及徙封而来的潶伯等,也推动了多族群互动融合。密国统治阶层为周人,随迁而来的潶伯等殷商贵族及其家族成员,共存于密国境内,周人、商人、当地土著等在密国共同居住生活,长期的交流及婚聘无疑会推动封国内族群融合,而与临近的戎人贸易、交往也会促进族群之间的融合。因此,周人、商人、土著人、戎人等族群在上述封国之内长期共存并处,封国的政治实体为多族群交流互动提供了平台,而且地域实体之内的联系无疑会促进族群之间的交流融合。

总之,周天子通过锡封诸侯,加强了对西北边疆的管控,而分封制的推行也增强了诸侯对周天子的政治认同。诸侯从周天子手里获取管辖土地、统御人民等权利,也对周王尽藩屏周室、朝觐等义务,双方结成君臣关系。作为周天子所分封的密国、获国,其无疑会对周天子产生政治认同。而周礼的推行,以及镐京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先进的文化中心地位,也会促使诸侯国对西周产生文化认同。广阔西北边疆内的多族群,不单是某个族群之人,也是封国之人,更是周天子的臣民,长期的文化浸染和政治规训,有利于推动由血缘群体到地缘政治实体的文化认同,这为今后华夏族群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此外,周室与诸侯之间的联姻、诸侯与他族之间的联姻等,都推动了族群之间的融合,而作为政治实体的封国也使得周人、商人、土著、戎人等共存并处。长期的生活、交流、贸易等加深了各族群之间的了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促进了族群之间的交流融合。

五、结语

西周建立后,疆域得到极大的扩展。为了有效巩固统治,西周采取分封制,同时,周在西北边疆采取了姬姜联姻的手段。姜羌本属同源,姜羌是西部的强大政治军事势力集团,周室通过与姜族联姻,得到了姜羌集团的支持,这既稳固了周人后方,也便于控制西北边疆。而作为周室亲家的申侯又和大骆联姻,申骆联姻、西戎皆服,这有利于周室控制西戎。除了联姻之外,周室还在战略要地分封同姓的密国、归顺的殷遗民所建的获国、作为姻亲的西申等封国,并安置潶伯等殷商军事贵族。通过分封诸侯国与迁徙安置殷商军事贵族,一方面,便于西周控制上述战略要地,保障镐京安全;另一方面,也使得上述封君侯伯以周天子代理人的身份统治这些地区,并使他们成为周与西部戎人之间的屏障,进而藩屏周室,最终确保周天子在西北边疆的统治地位。另外,周天子还派遣周师讨伐不服从的戎人,通过军事征伐来加强对西部戎人的管控。总之,周室通过族群联姻、分封诸侯、迁徙殷商军事贵族、军事征伐等多重手段确保了西周对西北边疆的统治,而上述措施推动了周人、商人与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不论是诸侯对周室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还是封国实体内族群的交流、贸易、互动等都促进了多族群之间的联系和融合,这逐渐打破了族群以血缘为标准的观念,推动了地缘实体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观念,进而为以后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西戎联姻西北
一次函数联姻几何图形
春秋战国时期西戎墓葬葬俗初探
一座西北小城
西北不惑
非遗,与互联网“联姻”
黔西北行吟
珍菌堂联姻富迪
数轴与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联姻
庄浪县出土北方系青铜器及有关问题探讨
“窜三苗于三危”新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