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浪县出土北方系青铜器及有关问题探讨

2016-11-22李晓斌

丝绸之路 2016年12期
关键词:庄浪县

李晓斌

(庄浪县博物馆,甘肃庄浪744699)



庄浪县出土北方系青铜器及有关问题探讨

李晓斌

(庄浪县博物馆,甘肃庄浪744699)

[摘要]甘肃省庄浪县出土的北方系青铜器,有兵器、车马器、工具、装饰器等类型。相关研究认为,时代为春秋战国时期,属西戎遗物;与宁夏固原、天水张家川等地出土的北方系青铜器或战国墓葬出土遗物关系密切。

[关键词]庄浪县;北方系青铜器;西戎

在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古代少数民族墓葬中,经常发现大量动物纹样的青铜器,并形成一种以动物纹样、兵器、马具、生活用品为主要特征的青铜文化。关于这种文化的命名,学术界目前认识尚未统一。解放前多称为“鄂尔多斯青铜器”,①因首先发现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而命名。解放后,随着北方地区考古工作的深入进行,大量遗物不断发现,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讨论。有的将其命名为“北方式青铜器”,②或称“北方系青铜器”,③更有人认为它们属“匈奴文化”。近几十年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青铜器资料的丰富,建立了比较精确的铜器年代学,可以确定这类具有地方特色的青铜器最早出现于北方地区,并随后影响到北方地区以外,所以将这类青铜器统称为“北方系青铜器”比较合适。通过分析研究,北方系青铜器文化上自商周,下到两汉,时间跨度约2000年之久。

以前考古调查发现,这种文化遗存大量分布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地区,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该文化遗存在山西、河北、陕西、宁夏、甘肃等地也大量分布。特别是宁夏固原地区和甘肃天水张家川发现较多,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使上述地区成为除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之外,研究北方系青铜器最重要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笔者在整理庄浪县博物馆所藏文物时,发现了大量属北方系青铜文化的铜器,通过仔细研究发现,部分文物在器型上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宁夏固原、天水张家川等地出土的北方系青铜器或西戎遗物极为相似,关系密切。庄浪县境内发现北方系青铜器遗物的地点有:南湖镇马家湾村,南坪乡刘堡坪遗址,盘安乡王福家村,水洛镇川口村、徐碾村、贺庄村,通化乡高崖韩村,良邑乡苏苗塬头遗址和良邑村寺角洼遗址,赵墩乡关道岔,万泉镇邵坪村和老虎沟,郑河乡宫殿子川等10余处,共出土各类青铜文物200余件。

兵器:有铜短剑、铜戈、铜镞、铜镦等。

触角首短剑:2000年万泉镇邵坪村出土。剑首饰双涡纹,中间有2个圆形孔,孔周围饰弧形纹。柄扁平,上饰凸起的流云纹,剑格呈长方形,饰凸起的卷云纹。剑身呈柳叶形,窄长,锋尖,中脊起棱,剖面呈菱形。通长27厘米,身长15.5厘米。

环首青铜剑:剑首呈圆环形,柄宽扁平,剑格平直,剑身上宽下窄,呈柳叶状,剑脊凸起,刃平直锋利。通长26.5厘米,身长15厘米,宽2.4厘米。

鸟兽纹铜戈:1981年韩店镇西关村西面塬遗址出土。戈前锋作弧形尖削状,直援,援中部有凸起宽脊,两边部凹下,刃部锋利,长胡,有阑,上下出齿,援本近阑处有长方形三穿,长方形直内,内上一长方形穿。在戈援本部上下两穿之间饰一奔跑状兽纹,兽嘴部有獠牙伸出,头部有圆球状物,卷尾曲腿作奔跑状。戈的另一面饰一爬伏状兽纹。沿内边缘部饰带状及鸟凤头纹,靠近内穿部为凤头纹,凤头有双花冠,环眼,曲颈。鸟头在凤头之下,有单花冠,环眼,嘴曲内与颈形呈半圆形。援长9.5厘米,胡长7厘米,内长6.4厘米,内宽4厘米。

铜镞:I式,1981年韩店镇西关村西面塬遗址出土。锋呈三角形,斜直刃,铤部作圆柱状,长7.5厘米。II式,出土地点同上,1件。锋呈弧形尖削扁平状,中起脊,圆銎,长3.8厘米。

铜镦:1976年水洛镇川口柳家遗址出土。圆筒形,底端封闭平齐,另一端为圆形銎,身有一钉孔。长9.6厘米,銎径4.1厘米。

工具:有铜刀(削)、铜斧、铜管、铜锥等。

铜刀(削):I式,2000年万泉镇邵坪村出土。柄身铸为一体,刀背呈弧形,宽厚,断面呈三角形,柄端有圆形穿。通长19.7厘米,刃长11.5厘米,宽2厘米。II式,柄上饰四组云雷纹,端有环首,身背较厚,薄刃,刃残。残长16.5厘米,宽0.8厘米。III式,盘安乡王福家上庄出土。通体较直,柄扁平,柄端并列饰双马头,顶端有小孔,刃薄,呈弧形,刃端略残。残长21厘米,宽0.7厘米。IV式,万泉镇徐家城出土。身背到柄部直为一线,柄端有环首,平直,上饰斜线纹与网格纹,身背较厚,饰七道斜梯形纹,刃部平直锋利,刃端弧形上翘。长16.7厘米,宽2.5厘米。

鹤嘴铜斧:盘安乡王福家中庄出土。圆形銎,刃中部起脊,两边起刃,端尖削状。通长9厘米,宽1.4厘米,銎径1.7厘米。

铜管:I式,1988年南坪乡刘坪村出土。圆管形,上饰四组均匀的螺纹。长9.7厘米,直径0.6厘米。II式,出土地同上。圆管形,一端饰均匀的螺纹,另一端无纹饰,出土时内装一枚骨针,已毁。长9厘米,直径0.9厘米。

铜锥:1988年南坪乡刘坪村出土。锥体呈四棱形,尖锋利,端部有圆锥形托手。长16.5厘米。

车马器:有铜铃、铜牌饰、铜带扣、铜竿头饰、铜马衔、铜泡、铜车马饰等。

铜铃:1985年南湖镇马湾村出土。断面呈椭圆形,顶部有圆形钮,内无悬舌,甬部较长,铃体略呈人字形,铃体边沿饰一道乳钉纹。高4.5厘米,宽1.8厘米。2001年4月赵墩乡石嘴村出土。形体较大,铃口呈椭圆形,顶部有圆形环钮,钮下有一圆孔,内无悬舌。口径6.5厘米,通高7.2厘米。

铜牌饰:1985年南湖镇马湾村出土。牌面椭圆形,正面凸起,上饰一周菱格纹,背有一长方形钮。直径6.1厘米。

铜带扣:1985年南湖镇马湾村出土。扣环平面近圆形,上有一圆孔,环面边沿处饰一周方格纹,内饰二周乳钉纹,下饰一扣舌,舌尖高出环面,背面平素无纹。总长5.2厘米,环径1.6厘米。

铜竿头饰:1985年南湖镇马湾村出土。上呈圆球形,顶有穿孔,銎呈长方形,有一钉孔。高4厘米,銎径1.8厘米。2001年4月赵墩乡石嘴村出土。中空,首作圆球形,长方形柄,柄端有对称的圆钉孔,长方形銎。高1.9厘米,銎径1.7厘米。

铜马衔:1988年南坪乡刘坪村出土。单节,扁条状,两端有圆环,成对出土。长9.8厘米。

铜泡:盘安乡王福家中庄出土。正面圆鼓,背面凹,其上有一桥形钮。直径5厘米。

铜车马饰件:I式,1988年南坪乡刘堡村出土。为“L”形,一端圆直,另一端圆弧形,中起脊,边沿处饰二道凹三角纹,背面成凹槽形,两端均有长方形横梁相连,当为背钮。直径9.3厘米,宽6.5厘米。II式,出土地同上。圆形,正面中部凸起,整体呈喇叭状,背面正中凹下,有一横梁,是为钮。直径5.8厘米。III式,出土地同上。整体呈“8”状,正面有凸脊,边饰二道三角纹。背面凹下,正中有一桥形钮。长14.2厘米,宽2.9~5厘米。

装饰品:有动物牌饰、人与动物饰、浑体动物饰、连珠状饰、透雕牌饰等。

双羊铜牌:通化乡高崖韩村出土。长方形状,边沿饰二周连珠纹,主区为二只羊相对站立,羊角卷曲至后颈部,环眼,尖嘴,肌肉健壮发达,羊体突出牌面。双羊之间竖置三个有孔的车轮状物,羊腹下各置一有孔车轮状物。长10厘米,宽7.5厘米。

鎏金人驼铜牌:1988年良邑乡良邑村出土。铜牌鎏金,呈长方形,骆驼呈跪卧状,仰头,张嘴,神态温顺,一人爬在两驼峰之间,头裹圆巾,只出露头与手部。牌背部凹下,有双竖形钮。长8.5厘米,宽5厘米。

铜卧鹿:2001年4月赵墩乡石嘴村出土。鹿呈卧状,昂首圆目,目前视,嘴部铸成实心圆柱状,耳残失,长颈,头与身在颈部分离,鹿腹中空,无尾。长9.5厘米,高8.4厘米。

连珠状铜饰:1965年盘安乡王福家出土。平面长方形,由三排各四个圆泡组成。长4厘米,宽2厘米。

锯齿纹透雕铜饰:1965年盘安乡王福家出土。片状,略呈长方形,铜饰边沿两侧饰锯齿纹。长4厘米,宽2厘米。

透雕铜饰:2000年5月万泉镇邵坪村出土。扁平状,略呈长方形,两边部各有3个圆形孔,中部有2个不规则穿孔。边长2厘米。

庄浪发现的北方系青铜器文物大多从墓葬中出土,这些墓葬是群众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发现的,墓葬大部分遭到破坏,关于墓葬形制、葬俗方面的详细情况,掌握得并不全面。根据墓葬发现者提供的线索,结合以往材料分析判断,在葬俗方面的主要特征是:墓葬中有马骨、牛骨、羊骨、铜器、金器、绿松石随葬,墓葬多为土坑竖穴墓,无墓具,墓葬很浅,规模小,规格不是很高。1981年,韩店镇西门村农民在村庄以西2000米的西面塬遗址发现一座墓葬,出土鸟兽纹铜戈和金环各1件,该墓葬为土坑墓,距地面较浅,无葬具。从铜戈的形制分析和研究,墓葬时代为春秋晚期。④2000年5月,万泉镇邵坪村的邵金城在自家院内修建房屋挖地基时,距地面2米深处发现一座墓葬。墓葬已毁,具体形制不明。根据发现者的描述及现场勘查:墓葬为土坑竖穴墓,无棺椁等葬具,东西向,墓主头朝东。墓长约2.5米,宽约2米,深约1.5米。墓主的头部和脚部分别放置铜戈和铜镦各1件,腰部左右两侧各放置1件铜短剑。墓主脚下随葬马1匹,马身周围散置大量铜车马饰,墓葬中出土铜戈、铜镦、铜短剑、铜削刀、铜马衔、铜车马饰等文物86件,其中青铜器85件,绿松石1件。墓葬的时代为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⑤2001年4月,赵墩乡石嘴村一村民在取土时发现一批青铜器,共59件,有铜卧鹿、铜铃、铜镦、铜锛、铜竿头饰、铜节约、透雕牌饰等。出土文物主要以车马饰、卧鹿为主,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特点。时代为战国早期或中期。⑥上述发现于庄浪县的三座“北方系青铜器”文化墓葬,其形制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宁夏固原、天水张家川等地同期墓葬特征一致,表现出“北方系青铜器”文化在地域经济、文化特征、丧葬习俗等方面有很大的一致性。

在器物特征方面,北方系青铜器中,以最为常见的动物纹铜牌饰、铜饰件、铜削(刀)、铜短剑、铜车马饰等为主要特征,并以其中的动物纹饰最为发达。已经发现的庄浪北方系青铜器也具备这些特征,还存在着一些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所谓“匈奴文化”风格迥异的器物种类,有一些和该文化风格近似的遗物,但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征,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北方系青铜器的内容。

在器物的时代方面,因没有进行科学系统的墓葬清理发掘,只能按器物类型学的方法进行分类划代。在参考内蒙及宁夏等地发掘的器物和材料后,对庄浪出土遗物的年代推断,提出较科学的时间界限。韩店镇西关村出土的鸟兽纹铜戈,年代属春秋晚期。环首铜短剑,与固原河川石喇发现的春秋晚期墓葬的器物组合十分相似。万泉镇邵坪村出土的刀(削)与固原彭堡于家庄墓地⑦和天水张家川县马家塬墓地⑧出土铜削刀类似,其时代可定在战国晚期。出土于南湖镇马家湾的铜泡、铜铃、马衔、铜饰、带扣等遗物,与固原彭堡于家庄墓地出土的同类器相似,年代应大致相当,时代属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盘安王福家出土的铜竿头饰、连珠状牌饰等器,与固原彭堡撒门村、于家庄墓地出土同类器相似,时代应为战国早期。南湖马家湾、赵墩石嘴出土的铜卧鹿,与内蒙古准格尔旗玉隆太的匈奴墓、桃红巴拉匈奴墓⑨及固原于家庄出土的器物相似,其时代应在战国中期以前。南坪乡刘坪村出土的铜车马饰件,和内蒙古毛庆沟墓地⑩及隆德温堡乡沙塘⑪出土器极为相似,其时代应在战国早期或中期。通化、良邑、盘安等地出土的动物饰牌,与西安市文管会收藏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类似,时代应定为战国晚期到西汉早期。

从以上材料来看,类似庄浪这类北方系青铜器文化遗存分布的地域,在甘宁地区大致以六盘山周围地域为中心。春秋战国时期,活动于我国北方地带的少数民族甚多,种类亦繁多,分为西戎系统和匈奴系统。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它们置于《匈奴列传》之下。现在看来它们在文化上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两个民族的共同之处,即盛行土坑葬,随葬器物中除斧、凿、锥等生活工具外,并随葬青铜短剑、刀、戈、镞等大量的泡饰、扣饰和马衔等,这些情况表明两个民族绝不是以农业为主的民族,而是从事畜牧业、“习攻战”的民族。西戎文化与鄂尔多斯地区匈奴文化之间有较多的相似性,这一现象可能与西戎文化的北界和匈奴文化相邻,因而相互影响有关,也可能与在西戎与周、秦的长期战争中,部分西戎人投奔匈奴,加入匈奴民族之中有关。两个民族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匈奴人是“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从活动范围来看,匈奴族主要在我国内蒙古一带。而西戎民族却不同,他们虽然也从事畜牧业,牲畜多为马、牛、羊,但仅仅是围绕在陇山地区一带进行的。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他们居住比较分散,围绕着陇山(六盘山)活动的西戎共有八国。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研究认为:“绵诸在今甘肃天水县,绲戎在今陕西凤翔县,翟在今甘肃省临洮县,猨在今甘肃陇西县,义渠国广大,其都城在今甘肃宁县,大荔在今陕西大荔县,乌氏在今甘肃平凉西北,朐衍在今宁夏灵武东南。”匈奴民族完全是游牧经济,“逐水草迁徙,毋城郭……义渠、大荔最强,筑城数十,皆自称王”(《后汉书·西羌传》)。可以看出,匈奴民族没有城郭,西戎筑城且有一定的势力范围。从以上史料可以证实,在春秋战国时期活动于庄浪县的民族是西戎而非匈奴。

2004年在张家川县木河乡桃园村马家塬遗址,发现了一处大型战国晚期墓地,⑫该墓地由59座大小、等级不同的墓葬和祭祀坑组成,出土了装饰精美的豪华车辆和大批反映当时东西南北文化交流的实物资料。参与发掘的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认为,马家塬墓地的文化因素较多,包含有欧亚草原东部的中国北方系青铜文化的因素;欧亚草原地带中、西部的斯基泰、塞克、巴泽雷克等文化的因素;秦文化因素和甘青地区传统文化等多种因素。⑬该墓地的族属当与活动在这地区的西戎诸部族的一支有关。其中大型墓葬M6结构不同于其他墓葬,面积大,随葬器物规格较高,推测为一支西戎首领或酋长的墓葬。马家塬墓地的发掘为我们研究西戎文化的面貌、秦戎关系和文化交流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也为研究庄浪出土的北方系青铜器文化打开了一扇窗口。张家川县与庄浪县接壤,马家塬墓地所在木河乡和庄浪县盘安乡直线距离仅10多里。上文中介绍到盘安乡王福家在上世纪60 到80年代出土大批文化性质和马家塬墓地一致的青铜器。进而从考古学上证实,庄浪北方系青铜器文化的族属为西戎,至于庄浪县北方系青铜器文化是西戎的哪一支,这些都是今后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注释]

①⑩田广金等:《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②乌恩:《殷至周初的北方青铜器》,《考古学报》,1985年第2期。

③林沄:《商文化青铜器与北方地区青铜器关系之再研究》,见《考古学文化论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④李晓斌:《春秋鸟兽纹青铜戈》,《甘肃日报》,2000年8月3日8版。

⑤李晓斌:《庄浪县邵坪村出土的一批青铜器》,《文物》,2005年第3期。

⑥李晓斌:《甘肃庄浪县出土北方系青铜器》,《考古》,2005年第5期。

⑦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彭堡于家庄墓地》,《考古学报》,1995年第1期。

⑧⑫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2007~2008年发掘简报》,《文物》,2009年第10期。

⑨田广金:《桃红巴拉的匈奴墓》,《考古学报》,1976年第1期。

⑪王全甲:《隆德县出土的匈奴文物》,《考古与文物》,1990年第2期。

⑬王辉:《张家川马家塬墓地相关问题初探》,《文物》,2009年第10期。

[中图分类号]K87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2-0012-03

猜你喜欢

庄浪县
庄浪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研究
境由心造
兰抒蔚瑛
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庄浪县南坪学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纪实
庄浪县中晚熟组玉米新品种引进试验初报
古籍文献的保护、开发与利用
庄浪县苹果产业化发展与再升级初探
庄浪县蓼科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及区系分析
浅谈庄浪县农村能源发展现状和对策
庄浪县马铃薯地下害虫危害规律及药剂防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