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让养鸟误了健康

2023-06-07孙蕊芸

大众健康 2023年6期
关键词:鹦鹉热养鸟传染源

孙蕊芸

“色白还应及雪衣,嘴红毛绿语乃奇”,道出了鹦鹉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

鹦鹉能带给人快乐,但也会导致人患病。2023 年3 月以来,我国广东汕头、江苏南通、浙江杭州等地出现多例人感染鹦鹉热的报道。由于该病症状与流感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似,因此引起不少关注。

鹦鹉热是鸟类、人及一些哺乳動物感染鹦鹉热衣原体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最主要的传染源是鹦鹉。

鹦鹉热好发于饲养或贩卖鸟类、羽毛加工人员、伐木工人以及用鸟粪施肥的农民中。

近年来,由于国内饲养观赏鸟的人逐渐增多,普通人感染鹦鹉热的报道增多,并且有家庭聚集性感染鹦鹉热的情况出现。

鹦鹉热是一种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主要经染病的鸟传染给人。其中,最常见的鹦鹉热传染源是鹦鹉、鸽子、金丝雀等,鹅、鸭子等禽类也可传播此病。

最新研究证实,鹦鹉热存在人传人现象,但目前该现象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从临床表现看,鹦鹉热的症状缺乏特异性,可表现为高热、肌肉酸痛、乏力、咳嗽等流感样症状,严重者可引发呼吸衰竭、“白肺”、脑炎甚至死亡。

鹦鹉热患者的血液C 反应蛋白常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肺部CT 表现为结节状或团块状磨玻璃影或实变。实验室检查也缺乏特异性,需要与流感、新冠病毒、军团菌、隐球菌肺炎等疾病相鉴别,容易漏诊和误诊。

鹦鹉热的潜伏期一般是1 ~ 2 周,大部分患者可询问或追溯到禽类接触史。近些年,饲养鹦鹉在城市逐渐流行,个人甚至家庭聚集性感染鹦鹉热的现象值得关注。

鹦鹉热的诊断, 对实验室条件要求极高。目前报道的病例, 通常是经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测,或送至疾控部门进行检测后,得以确诊。

七种方法 助你远离鹦鹉热

1. 观鸟保持距离 近距离观赏鸟类,容易让人吸入鸟的排泄物或羽毛中含病原体的粉尘。养鸟人将食物放在手中喂鸟,也可能因间接接触病原体而感染鹦鹉热衣原体。

2. 人鸟不同室 养鸟、驯鸟、遛鸟均能陶冶情操。将鸟饲养在庭院或者将鸟笼挂于室外,能减少鹦鹉热的感染风险。如人鸟同室,一旦鸟患鹦鹉热,就有一定的概率造成家庭聚集性感染。

3. 提高卫生意识 清理鸟笼或给鸟投食时,应戴口罩、手套,并随时注意手卫生。

4. 发现病鸟要警惕 如发现鸟出现腹泻、半睁眼、不食、羽毛乱等异常情况,应严格防护并及时带鸟看兽医。处理死亡的鸟或家禽时,要注意戴上口罩和帽子,做好防护。

5. 加强售卖管理 网购鸟让饲养鸟变得更加容易,但隐患也随之而来。相关部门应加强网购鸟及花鸟市场的鸟况监测。

6. 接触鸟后发热应及时就诊 鹦鹉热的传染源是鸟,养鸟或者赏鸟后出现发热、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要及时就诊,并告诉医生有鸟类接触史。尽早用药能改善症状,并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7. 特殊人群避免养鸟 鹦鹉热症状轻重不一,轻症可以自愈,严重者出现呼吸衰竭甚至导致死亡。患有肿瘤、肝硬化、肾衰竭等慢性疾病的人,或共同居住者中有孕妇、高龄老年人的人,不要养鸟。

鹦鹉热衣原体是一种在细胞内生长的原核生物,头孢、青霉素等常见抗菌药物对其无效。8 岁以上儿童和非孕妇患者可首选多西环素,阿奇霉素可用作二线用药。鹦鹉热患者一旦出现重症肺炎、呼吸衰竭,就需要及时进行气管插管治疗。

鹦鹉热可能会合并其他鸟类、禽类传人的病原体感染,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治疗。确诊为鹦鹉热后,建议人鸟同治,从而切断传染源,避免更多人员感染。

猜你喜欢

鹦鹉热养鸟传染源
“鹦鹉热”是个什么病?
养鸟后出现发热、乏力,当心传染“鹦鹉热”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特征的临床研究
什么是鹦鹉热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点
老人的爱鸟不宜放室内
该不该养鸟
养鸟风俗文化与鸟具收藏
鲁王养鸟
肺结核疾病慢性传染源的特点和预防治疗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