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意义

2023-06-07罗燕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1期
关键词:生命价值生命教育语文教学

罗燕平

内容摘要: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特征,突出育人导向。高中阶段是塑造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学应发挥育人功能,以文本为依托,追求个体生命价值为取向,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内涵教育,引导学生获取和感受生命意义、思考人生价值、超越自我,达到精神自由。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命教育 生命价值 高中语文课程

对生命价值的关注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语文教育指向人内部机制和外部形态能力的相互统一,对人的发展起着引领作用,充满人文关怀。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觀和价值观发展的关键时期,为避免学生在物欲横流的世界迷失自我,语文教师应发挥语文育人功能,以文本为依托,融入生命教育。在教学中巧借各种方式施以人文关照和生命引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活出生命意蕴、绽放生命光彩,以此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最早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提出,他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学习,是一种体验,强调个体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强调自我体验的动态过程。生命教育是伴随个体生命从出生直至死亡这一整个过程,对生理、心理、精神等方面进行完整性、价值性的生命意识培养。它关注个体生命意识和态度,自我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生命教育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学会爱惜生命、尊重生命,更要教会他们敢于直面生命的困境,增强生命韧性,在复杂多变的时代保持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要让学生在社会关系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尊重理解他人生命,肩负时代重任,于社会反馈展现的他体价值,体现本能的生命意识到自发的生命奉献意识的转换。生命教育不只是培养学生惠泽人类、今日生命享用的狭隘思想,更是为拓宽学生理解生命价值的广度和深度,让其理解生命物种同处一片蓝天,各美其美以及关怀明日生命知勃发的生命意识的广度。

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一)语文学科性质的指向

高中语文课程修订的基本理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1]“‘教育之本质与核心是‘生命教育”[2]语文教学作为一门最具人文性教学的学科,强调对人的关怀,是人文教育的主力军,在于把学生塑造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且关照生命价值的完整的个体。语文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生命意识的传递等与其他学科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处。“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感染方式常常不着痕迹的对学生进行思想的塑造,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教条化空洞说教。以学习任务群进行主题教学的课程组织形式为人文教育搭建桥梁,以主题教学、单元任务的方式整合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利于学生在语文教学通过不断生疑、释疑的过程获取和感受生命价值,启迪生命意识、实现自我价值。基于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语文教育有责任有义务,唤醒学生对生命的感知、体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是语文学科应有之义。需要注意的是教学中应落实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不能有失偏颇。在挖掘语文选文中生命资源的同时,应以教材、编写意图、学情等为基础,适当选择合理内容进行人文教育。

(二)社会管窥——生命意识薄弱

近期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不断见诸报端网络:2015年北大学子弑母案、2020年杭州杀妻案,同年重庆杀子案、2021年10月广州十三岁学生跳楼案、2021年江苏三位女学生“相约”跳楼案等,频发的“中小学生跳楼”事件以及类似的“家人相残”、“父母卖儿”、“大人摔婴”的社会惨剧一次又一次挑战社会的心理底线……人性的真善美面临着不同纬度的挑战、毫无生命意识。诸如此类的社会因素给学生营造一种对生命漠视、淡然的氛围。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全面的提高,很多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陷入利益的漩涡,无法自拔,生命意识逐渐减弱,对于生命之真、生命之贵的意识渐行渐远。语文科是一门充满人文教育的基础性学科,语文教育对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生命观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因此我们应发挥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

三.语文教学中生命价值的探析

(一)深入文本,探析生命价值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多丰富,语文世界就有多广泛,语文教学不局限于文本知识,还体现对现实生活的联系。语文课程是一门关于情感教育的学科,语文文本是情感的源泉,正如刘勰《文心雕龙》“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一语。每个文本都凸显着不同的价值观引导。教师全面深刻理解语文核心素养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学科以文化人的目标导向,突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育价值理念。语文教学以文本为依托,目标为导向,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文本教学过程是生命理解与体验的过程。高中语文选文多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大都是作者生活经历以及生命感悟的精神结晶。“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以语言文字符号载体,借以表达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和体验,极具思想性、启迪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知人论世的方法,在写景壮物中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引导学生揣摩优秀作品语言表达形式,深入领悟作品内涵,探析作者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超越,丰富学生认知,提高生命意识。

在教授《故都的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五幅秋景图的分析深入体验生命的深度。破院秋景图,“破”字入眼,表达的却是“虽是陋室,惟吾德馨”高尚的情操,体现高度的自我意识;槐树落蕊,高洁的生命无情逝去,不留痕迹,不知所踪,是对生命的悲凉与苦涩;秋蝉残鸣,微弱的残叫,是对生命短暂的悲悯,刘禹锡《答白刑部闻新蝉》“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作者于蝉嘶叫中寄予对流逝生命的体验,是对生命留恋的别离曲。秋雨话语图恰是对生命的享受、生命的怡然自得。秋后丰收图更含有启迪韵味,经历挫折,终迎来生命价值的实现。教学中,尊重学生本位,通过作者对故都自然界生物生命的描写,折射出作者对生命的体悟,唤醒学生生命意识。

再如,《沁园春·长沙》作为开启高中语文教学的首篇,该单元以“青春”为主题,强调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引。文章学习提示明确,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学生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体会伟人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更应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胸怀,昂首乐观的革命精神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心态。引导学生对“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认可,激起同学们对生命意义、价值的思考。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领略毛泽东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超越,从而启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当面对王羲之《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人生轉瞬即逝的感慨,更应思考“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死生之大问题。纵使生命短暂,也应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及时行乐豪迈的情怀。生命永恒价值,应像《红烛》“烧蜡成灰”一样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像《峨日朵雪峰之侧》一样充满谦卑而强劲的生命力量。面对青春的困惑,人生的磨难,也要用以顽强意志去直面困境,要有攀越蜀道的毅力与恒心。李白《蜀道难》惊呼“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他既在写蜀道之难,亦写人生仕途之艰,文章尽显他生命意志的强悍,生命意识的强烈。人生没有永远的一帆风顺,伴随着磕磕碰碰,生命的火花更加炫丽夺人。语文教育以文化人,点亮心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文本蕴含的深意需要教师适时引导,以此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促进学生心灵世界的发展。

(二)挖掘形象,展现生命意蕴

高中选文作品大都围绕写人、记事、绘景等,究其根本,无外乎对人的描写。借景状物、写实记事都实质都是对人的关注。事态运作围绕人的发展。人的形象最具研究价值,不同个体展现不同人生境遇,不同人生态度,有利于多角度探寻生命意蕴,实现人生价值。例如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描写,给我们呈现众多关于生命教育的素材。面对生活的考验,他们不沉寂黑暗中,而是在黑暗里创造光明,直至散发光芒,始终对生命保持敬畏与热爱。在教学中,教师因关注每个阶段学生发展特点,深入挖掘语文教材形象,尽显生命闪光,提高学生生命意识。

在《变形记》教学中,着重分析格里高尔在变形前后他和他的家人、领导、社会等之间相互态度的转变。文章对人性的分析鞭辟入里,在对人与人之间的淡漠进行一阵声讨后,通过格里高尔自始至终扮演一个孝子、好兄长、好员工的形象,展现他对家庭和工作的责任与担当、对人的善意与谅解。这是文本传达出的生命闪光:面对人性的冷漠,仍然保持着人心灵世界的纯真与温情,对未来充满期望。面对物欲横绝的新时代,学生难以保持生命的纯净,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人物形象联系生活、审视自我生命状态,树立自我生命意义。

《祝福》主题多元化,除了揭示封建礼教对人的摧残以及国民无意识的劣根,还体现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文中的祥林嫂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受封建礼教荼毒,性格软弱,思想落后,但她又具有一定的启蒙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她对于生命的叩问,对生命意义的追寻。“祥林嫂最终由生命的‘形而下走向了生命的‘形而上……是鲁镇上最后走向‘问道‘求道的哲学家。”[3]她改嫁再回鲁镇,像往常在鲁四爷家做工一样,照样分酒杯、放筷子、拿烛台,但都被制止,以及“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地走开。”对于封建思想的人而言,再嫁之人再去摆弄祭祀用品是“败坏风俗”的,不符礼教思想,但她仍如往常一样劳作,在被制止后,是带着“疑惑”的态度。从语言形式入手,深究文本意蕴,探析出她具有生命自由的意识,无礼教思想的意识,对于封建社会伦理纲常束缚不及鲁镇人,相对他们而言,她具有一定启蒙教育价值以及存在着淳朴、自由、善良特征。祥林嫂对有无灵魂的拷问,更是对生命寄予希望以及信仰问题,是人对于生命价值的追寻。读小说是在经历自己不曾有经历。对于主题多元性、人物形象丰富的文本,教师要搭建好桥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审视生命价值。

契科夫《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别里科夫是一个胆小怕死、固步自封、封建保守的人,遵从一切权威要求,惯以自我原则统整社会。他或许是一个因循守旧、畏首畏尾的符号象征,但仍然存在育人闪光,他始终坚定自我原则,独立自主。社会不断往更高层次发展,诱惑越来越多,学生能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坚守初心,不迷失中心,守住独立人生一方田园,需要发挥语文以文化人的独特功能价值,在文本中得到情感的同化。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秉持的自我原则并非别里科夫固步自封地坚守与信仰。同时,也应该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走出社会所预设好的结果,扩大永恒生命价值范围。生活是动态的过程,人生是不断追求真善美的过程,生命的真相在于敢于接纳、创造一切变化,只有体认到世间万物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我们才能体悟生命的宏大。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文章“套子”里的生命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学会接纳一切变化,视之平常,处之淡然,培养宏达胸襟。

(三)创设情境,领悟生命真谛

“情境”一词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多次谈到。情境,是符号互动理论的术语。指在任何环境下,人们对外界刺激的内部解释过程。目的是给这个互动情境确定一个意义并决定怎样行为。[4]把情境化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得到共鸣、在表演情境中强化感受、在情绪情境中陶冶情感等途径,促进情境化教学的合理适用。”[5]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改写剧本,扮演角色,让学生融入文本,主动参与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培养健全人格。耳熟能详教化不及身体力行的垂范。也可以通过视频亦或是真实事例渲染情境,营造氛围,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唤醒生命意识。《我与地坛》充满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与他承受着因残疾而导致的苦难相关,但他对于生命状态与感悟,有着深邃的思考。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一同走进作者坎坷人生;分析母亲形象时,也可以通过播放音乐,随着音符的跳动走进作者,了解作者痛彻心扉的悔恨与深深的歉意,体会他对母亲深沉的感情。教学秉持情感教育定力,铸就有温度的情感联结。用音乐和视频联结情感,深入感受史铁生执着且坦诚人生体验与对母亲的怀念,促进学生情感共鸣,思索人生状态与意义。

法国作家孔巴兹曾经说:“未来的学校应该培养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情感,使学生成为热爱世界的人。”教育应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实现对人的成长历程的守望。语文教育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是以文化人的根本所在,教师应借助多种方式,实现语文教育育人功能,引领学生从文本语言中感受生命力量,完善生命意识,丰富精神世界,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黃俊杰.“生命教育”如何可能?[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1,37(4):44-54,106.

[3]杨矗.《祝福》的存在主义美学阐释[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118-128.

[4]杨治良,郝兴昌.心理学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P552.

[5]宋健.从“语境”到“情境”——初中语文情境化教学初探[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30):17-18.

基金项目: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改项目,“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实践改革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xjg0112)。

猜你喜欢

生命价值生命教育语文教学
大学生生命教育及其应对策略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加强国学修养提升大学生的安全思想和树立正确生命价值观
试析幼儿教育生命价值取向研究